第四百四十四章科舉改革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 作者:星辰原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楊帆坑了世家一把,讓這些人氣得牙癢癢,所有矛頭都對準了他。
可惜世家雷神大雨點小!
因為楊帆一招禍水東引,讓這些世家沒有了攻訐的把柄,隻能暫時偃旗息鼓。
在外人看來,楊帆所掙到的錢財一文不留,全部捐給了朝廷用於修建學堂以及各種民生工程。
反倒一下子成為了為國為民的典範,朝廷官員的榜樣。
雖然讓這些世家氣憤不已,但這些世家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對付楊帆。
瞬間,一場針對楊帆的陰謀不攻自破。
當然,雖然楊帆已經置身於世外,隨著距科舉考試越來越近,楊帆卻更加忙碌起來。
對於此次科舉之事,李二陛下極為重視,雖然考試流程大體框架都承襲原來的舊製。
可畢竟此次科舉考試也做出了諸多的變化。
這就必須要禮部製定出一套嚴謹合理的考試製度和流程以供日後參照和借鑒。
此時距春闈考試隻有兩個多月,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當然,這根本難不倒作為穿越者的楊帆。
隻用兩天時間,楊帆便抄襲來了一整套科舉考試的流程製度。
雖然不一定能夠盡善盡美,但楊帆認為還是比較先進和適合的。
畢竟,任何製度都是逐漸完善並發展起來的,這不僅取決於製度本身的優劣,更取決於製度與社會背景的契合度。
總的來說,楊帆對此次改革的期望很高,因為這是創造曆史的一次改革。
可楊帆也知道此次考試過程一定會困難重重。
不說一些世家的刻意阻攔,就是前隋以及唐初科舉的根基以及影響仍在,人們受舊製度的影響極大。
對於經由楊帆改革的科舉製度並一定能夠完全接受,甚至會明確反對。
最主要的一點,這是一個世家門閥統治的時代,必須要打破世家門閥的壟斷才能擇優而仕。
縱觀古今,教育的普及並不是印幾本便宜的的書籍,著幾本《楊氏啟蒙學》那樣通俗的啟蒙讀物就能實現的。
畢竟,大唐的百姓的讀書人實在太少了!
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人拽出來都是世家門閥的子弟亦或者與世家門閥有不清不楚的關係,真正的寒門學子可謂是鳳毛麟角。
隻有等教育發展起來,把世家門閥壟斷教育的情形打破,才能讓改革的科舉製度真正發揮效用。
《日月風華》
原曆史科舉製度的鼎盛時期是到了宋朝才逐漸達到巔峰。
那是因為五代十國之時,天下民不聊生,那些屹立千年的世家在一場場的爭鬥中轟然倒塌,這才導致世家的力量得到了極巨的削弱。
平民百姓讀書識字的機會大大增加,再加上朝廷的大力扶持,科舉製度方才真正興起。
一個好的製度,不僅需要合適的時代背景,還需要有社會基礎,否則不過是一場笑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唐想要扶持寒門子弟崛起抵抗世家門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並不是說這時候的世家門閥力量強大,唐朝就沒有科舉改革的土壤,隻是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會受到極大的阻力罷了!
既然已經決定要做,楊帆當然要竭盡全力。
於是乎,把科舉製度考試的一些流程和注意事項整理清楚後,便往禮部趕去。
雖然楊帆是禮部尚書,可這些科舉考試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必須得大家支持才行。
特別是要得到孔穎達這些大儒的支持。
剛來到禮部門口,一名站崗的軍士馬上見禮道:“小的見過尚書大人。”
楊帆抬眼一看,原來是老相識了,微微一笑,問道:“原來是劉貴啊!辛苦了。”
對於這位心思靈巧的軍士,楊帆還是有深刻的印象的。
當初成為禮部侍郎前來報道時,就是劉貴給了他提點,也讓前禮部侍郎栽了個大跟頭。
見楊帆居然還記得自己的名字,劉貴微微一愣,隨即如沐春風,激動得滿臉赤紅:“侯爺,小的不辛苦,倒是您辛苦了!”
作為皇帝跟前的紅人,楊帆年紀輕輕已經身為禮部尚書。
在這些大頭兵眼中,楊帆根本就如同天上的月亮可見而不可及。
這樣的人物居然能夠記得他的名字,怎不榮幸與焉。
難怪有傳言,雖然這位侯爺與勳貴不對付,可麵對下層的兵卒,卻是和藹可親、情同手足。
看到激動得說不出話的劉貴,楊帆並沒有責怪。
他當然能夠理解劉貴的心情。
記得前世的時候,省裏麵的一名領導前來視察,楊帆作為項目的技術顧問作為解答。
當這位省領導親切的叫出自己名字的時候,楊帆也曾激動得不行。
如今自己作為禮部尚書,若放在後世,屬於中央各部一把手,級別可比一般省領導還高,劉貴激動很自然。
楊帆拍了拍劉貴的肩膀,和藹的問道:“嗯,你小子不錯,主客司郎中在不在,你幫忙把他叫過來。”
“李郎中每天都工作到下值才回去,現在應該還在值房內,小的馬上前去傳喚。”劉貴趕緊回答。
說著,轉頭對另一名士卒吩咐一聲,急匆匆朝著主客司行去。
楊帆當然也沒有逗留,朝著自己的值房走去。
說真的,自從擔任禮部尚書之職,楊帆還真沒有正兒八經的來到禮部尚書的值房。
想當初進入禮部尚書值房的時候,當時楊帆還隻是禮部侍郎。
沒想到一年過去,自己也身穿紫袍,位於朝廷三品大員之列。
真可謂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
感歎一聲,楊帆整理了一些衣袍,昂首挺胸走進了值房。
顯然,此時的值房應該重新進行了修繕,裝修風格與以前有些不同,看起來顯得極為雅致。
地上鋪著厚厚的羊毛地毯,大堂裏梁柱凋梁畫棟,紫檀的架子、黃花梨的桌桉、大理石屏風。
東西牆壁各掛著兩幅巨大的山水畫,整個值房內雅致中透著奢華,每一樣器物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精品。
簡直有些敗家呀!
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
自從當了侍郎以後,為禮部爭取到的經費可是提高了好幾十倍。
如今自己作為禮部的老大,這些下屬沒道理不把自己的辦公室弄好。
剛坐在酥軟的椅子上,門外便響起了一種急促的腳步聲。
隨即,一名身著五品徘色官服等年輕男子走了進來,冕有五旒,顯得樣貌堂堂。
年輕男子來到楊帆跟前,恭恭敬敬的行禮:“屬下李義府拜見尚書大人。”
看著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李義府,楊帆很難把與他以後的大唐奸相聯係起來。
說真的,這家夥的能力絕對是杠杠的,若不然,楊帆也不會把他提拔成主客司郎中。
要知道像李義府這種沒背景的官員,從六品官員提拔成正五品主客司郎中,有的一輩子也達不到。
可自從跟了楊帆以後,李義府隻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
除了李義府真的有能力以外,楊帆的幫襯是必不可少的。
李義府當然也心知肚明,是誰讓他有了如今的地位。
因此,在楊帆麵前,李義府顯得恭敬萬分。
對於李義府的精神狀態,楊帆滿意的點了點頭:“嗯,不錯,聽說你兢兢業業,每天都來當值,看來本官沒看錯人。”
“感謝尚書大人的栽培,屬下感激涕零,為了不讓尚書大人丟臉,屬下隻能拚死效力,才不負尚書大人所望。”李義府趕緊躬身回道。
楊帆微微一笑:“你不用自謙,隻要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朝廷自然見得到你的付出,也會給予相應的佳獎。”
一時間,上官下屬其樂融融,頗為融洽。
商業互吹一陣後,楊帆問道:“義府,你也知道春闈科舉考試即將到來,本官作為此次的主考官,想邀請你加入科舉考試委員會,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義府驚訝的抬起頭,沒想到有這樣的好事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雖然不知道科舉考試委員會是什麽組織。
但從字麵上的意思也能猜出一定是為科舉考試服務的。
自從組建了新聞司以後,所有與科舉考試相關的新聞司負責,其他部門很難插手。
當然,楊帆作為新聞司的直屬領導,當然有權利把人弄進裏麵去。
李義府直接被這個餡餅給砸的暈乎乎的,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感激涕零地道:“尚書大人的厚愛,屬下無以回報,以後義府定當拚死效命。”
科舉考試可是大唐的一項重要國策。
若能夠參與到這項改革當中,對於自己的履曆可是不錯的粉飾。
能有這樣的機會,李義府當然不會放棄。
更何況,李義府也知道這是楊帆對他的栽培。
能成為一代奸相,李義府當然不是愚笨之輩。
雖然知道參與其中可能會有一些風險,但比起收獲,那絕對不值一提。
對於李義府的表現,楊帆滿意的點了頭。
起碼李義府沒讓自己失望,這家夥隻要有一絲猶豫,以後楊帆絕對不會再培養他。
隨即,楊帆讓李義府召集禮部各部主要官員前來議事。
沒多久,眾人齊聚一堂。
隻是讓楊帆沒想到的是,長孫衝居然也在其中。
此時楊帆才想起,長孫衝這家夥在自己當上禮部尚書之後,就已經被李二陛下任命為禮部侍郎。
這段時間楊帆一直忙於算計世家,差點把這事給忘了。
不過隻要這家夥不找事,楊帆倒懶得計較。
很快,此次與會者全部到達,除了禮部各司主官,還有顏師古、宇文士文等人也被邀請參加此次會議。
目的當然是討論楊帆手中這套科舉考試流程和注意事項的可行性。
其實,楊帆覺得有些多此一舉。
畢竟手中這套流程照搬了後世的科舉成果,這還有什麽可研討的?
可為了體現公平、公正,楊帆當然得走走流程。
眾人齊聚在禮部正堂裏,此時已經被楊帆讓人擺設成後世會議室的模樣。
首尾各一張獨立的書桉,相對而做,然後一張張書桉呈扇形拱衛著兩頭主桉,參會者圍坐其中。
除了首尾兩座顯示出了身份地位,其他人頗有平等對待的架勢。
楊帆將準備好的《科舉考試手冊》用活字印刷術排版,刊印了很多份,在場之人人手一份。
無論是新穎的開會方式,亦或是人手一份的字跡清晰裝訂整潔的手冊,都讓眾人暗暗稱奇。
即便是長孫衝這種心裏有抵觸的官員,也不敢當麵提出異議。
要知道現如今楊帆不僅是他的頂頭上司,更是皇帝的大紅人。
沒有抓住把柄之前,他也敢不開眼輕易得罪楊帆?
更何況,楊帆這位上司本身就是一個凶名昭著的存在。
連幾大世家找茬都刹詡而歸,長孫衝瘋了才會去在這等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去招惹他。
再者,這份手冊大家還真找不出什麽毛病,這也導致一個反對的都沒有,隻是有一些不解之處還待解惑。
當孔穎達看完手上的《科舉考試手冊》,驚訝之色不掩而欲。
抬眼看了看正在等著自己發話的眾官員,孔穎達揉了揉太陽穴,看著正與他相對而坐的楊帆,說道:
“尚書大人,此手冊的內容大家應該還有很多疑惑之處,請你為大家解惑。”
楊帆趕緊問道:“大家有什麽不明之處盡管問便是,本官知無不答。”
有孔穎達的帶頭,長孫衝無所畏懼,將手冊打開,指著上麵說道:
“忠義侯,陛下早已頒布旨意,大唐各州府以儒家典籍為教材,讓儒學作為教諭萬民的學術,而你在這裏提倡各雜學單獨參加科舉,豈不違背了陛下的旨意。”
說起來,長孫衝還真有些水平。
自從漢朝以來,朝廷廢除百家學說,獨尊儒學。
即使是大唐也是這樣的傳統,和楊帆在這裏建議,要單獨遴選各行業的專業人才,這豈不亂了套。
說楊帆裏麵的內容是違反祖製,也是能夠說得通的。
畢竟,這份手冊一旦通過,成為科舉製度的標本,便可延續後世、青史留名!
更何況,儒家學說早已深入人心,楊帆如今卻提出雜學也能與儒學並列於科舉考試,長孫衝認為不可行。
楊帆解釋道:“雖然陛下把儒學作為國學,可時過境遷,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世間從來就不曾有萬世不變之學說。”
“當然,並不是本官否認儒家先賢,但大家也不可否認其他學說對於大唐天下的作用和貢獻。”
“這世上總會出現一些驚才絕豔冠絕天下的奇人異士,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有著獨到之處。”
“本侯總不能讓這些人才因為科舉的限製而泯滅於人世。”
“作為此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作為知識的維護者,本官當然不能厚此薄彼。”
可惜世家雷神大雨點小!
因為楊帆一招禍水東引,讓這些世家沒有了攻訐的把柄,隻能暫時偃旗息鼓。
在外人看來,楊帆所掙到的錢財一文不留,全部捐給了朝廷用於修建學堂以及各種民生工程。
反倒一下子成為了為國為民的典範,朝廷官員的榜樣。
雖然讓這些世家氣憤不已,但這些世家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對付楊帆。
瞬間,一場針對楊帆的陰謀不攻自破。
當然,雖然楊帆已經置身於世外,隨著距科舉考試越來越近,楊帆卻更加忙碌起來。
對於此次科舉之事,李二陛下極為重視,雖然考試流程大體框架都承襲原來的舊製。
可畢竟此次科舉考試也做出了諸多的變化。
這就必須要禮部製定出一套嚴謹合理的考試製度和流程以供日後參照和借鑒。
此時距春闈考試隻有兩個多月,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當然,這根本難不倒作為穿越者的楊帆。
隻用兩天時間,楊帆便抄襲來了一整套科舉考試的流程製度。
雖然不一定能夠盡善盡美,但楊帆認為還是比較先進和適合的。
畢竟,任何製度都是逐漸完善並發展起來的,這不僅取決於製度本身的優劣,更取決於製度與社會背景的契合度。
總的來說,楊帆對此次改革的期望很高,因為這是創造曆史的一次改革。
可楊帆也知道此次考試過程一定會困難重重。
不說一些世家的刻意阻攔,就是前隋以及唐初科舉的根基以及影響仍在,人們受舊製度的影響極大。
對於經由楊帆改革的科舉製度並一定能夠完全接受,甚至會明確反對。
最主要的一點,這是一個世家門閥統治的時代,必須要打破世家門閥的壟斷才能擇優而仕。
縱觀古今,教育的普及並不是印幾本便宜的的書籍,著幾本《楊氏啟蒙學》那樣通俗的啟蒙讀物就能實現的。
畢竟,大唐的百姓的讀書人實在太少了!
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人拽出來都是世家門閥的子弟亦或者與世家門閥有不清不楚的關係,真正的寒門學子可謂是鳳毛麟角。
隻有等教育發展起來,把世家門閥壟斷教育的情形打破,才能讓改革的科舉製度真正發揮效用。
《日月風華》
原曆史科舉製度的鼎盛時期是到了宋朝才逐漸達到巔峰。
那是因為五代十國之時,天下民不聊生,那些屹立千年的世家在一場場的爭鬥中轟然倒塌,這才導致世家的力量得到了極巨的削弱。
平民百姓讀書識字的機會大大增加,再加上朝廷的大力扶持,科舉製度方才真正興起。
一個好的製度,不僅需要合適的時代背景,還需要有社會基礎,否則不過是一場笑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唐想要扶持寒門子弟崛起抵抗世家門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並不是說這時候的世家門閥力量強大,唐朝就沒有科舉改革的土壤,隻是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會受到極大的阻力罷了!
既然已經決定要做,楊帆當然要竭盡全力。
於是乎,把科舉製度考試的一些流程和注意事項整理清楚後,便往禮部趕去。
雖然楊帆是禮部尚書,可這些科舉考試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必須得大家支持才行。
特別是要得到孔穎達這些大儒的支持。
剛來到禮部門口,一名站崗的軍士馬上見禮道:“小的見過尚書大人。”
楊帆抬眼一看,原來是老相識了,微微一笑,問道:“原來是劉貴啊!辛苦了。”
對於這位心思靈巧的軍士,楊帆還是有深刻的印象的。
當初成為禮部侍郎前來報道時,就是劉貴給了他提點,也讓前禮部侍郎栽了個大跟頭。
見楊帆居然還記得自己的名字,劉貴微微一愣,隨即如沐春風,激動得滿臉赤紅:“侯爺,小的不辛苦,倒是您辛苦了!”
作為皇帝跟前的紅人,楊帆年紀輕輕已經身為禮部尚書。
在這些大頭兵眼中,楊帆根本就如同天上的月亮可見而不可及。
這樣的人物居然能夠記得他的名字,怎不榮幸與焉。
難怪有傳言,雖然這位侯爺與勳貴不對付,可麵對下層的兵卒,卻是和藹可親、情同手足。
看到激動得說不出話的劉貴,楊帆並沒有責怪。
他當然能夠理解劉貴的心情。
記得前世的時候,省裏麵的一名領導前來視察,楊帆作為項目的技術顧問作為解答。
當這位省領導親切的叫出自己名字的時候,楊帆也曾激動得不行。
如今自己作為禮部尚書,若放在後世,屬於中央各部一把手,級別可比一般省領導還高,劉貴激動很自然。
楊帆拍了拍劉貴的肩膀,和藹的問道:“嗯,你小子不錯,主客司郎中在不在,你幫忙把他叫過來。”
“李郎中每天都工作到下值才回去,現在應該還在值房內,小的馬上前去傳喚。”劉貴趕緊回答。
說著,轉頭對另一名士卒吩咐一聲,急匆匆朝著主客司行去。
楊帆當然也沒有逗留,朝著自己的值房走去。
說真的,自從擔任禮部尚書之職,楊帆還真沒有正兒八經的來到禮部尚書的值房。
想當初進入禮部尚書值房的時候,當時楊帆還隻是禮部侍郎。
沒想到一年過去,自己也身穿紫袍,位於朝廷三品大員之列。
真可謂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
感歎一聲,楊帆整理了一些衣袍,昂首挺胸走進了值房。
顯然,此時的值房應該重新進行了修繕,裝修風格與以前有些不同,看起來顯得極為雅致。
地上鋪著厚厚的羊毛地毯,大堂裏梁柱凋梁畫棟,紫檀的架子、黃花梨的桌桉、大理石屏風。
東西牆壁各掛著兩幅巨大的山水畫,整個值房內雅致中透著奢華,每一樣器物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精品。
簡直有些敗家呀!
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
自從當了侍郎以後,為禮部爭取到的經費可是提高了好幾十倍。
如今自己作為禮部的老大,這些下屬沒道理不把自己的辦公室弄好。
剛坐在酥軟的椅子上,門外便響起了一種急促的腳步聲。
隨即,一名身著五品徘色官服等年輕男子走了進來,冕有五旒,顯得樣貌堂堂。
年輕男子來到楊帆跟前,恭恭敬敬的行禮:“屬下李義府拜見尚書大人。”
看著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李義府,楊帆很難把與他以後的大唐奸相聯係起來。
說真的,這家夥的能力絕對是杠杠的,若不然,楊帆也不會把他提拔成主客司郎中。
要知道像李義府這種沒背景的官員,從六品官員提拔成正五品主客司郎中,有的一輩子也達不到。
可自從跟了楊帆以後,李義府隻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
除了李義府真的有能力以外,楊帆的幫襯是必不可少的。
李義府當然也心知肚明,是誰讓他有了如今的地位。
因此,在楊帆麵前,李義府顯得恭敬萬分。
對於李義府的精神狀態,楊帆滿意的點了點頭:“嗯,不錯,聽說你兢兢業業,每天都來當值,看來本官沒看錯人。”
“感謝尚書大人的栽培,屬下感激涕零,為了不讓尚書大人丟臉,屬下隻能拚死效力,才不負尚書大人所望。”李義府趕緊躬身回道。
楊帆微微一笑:“你不用自謙,隻要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朝廷自然見得到你的付出,也會給予相應的佳獎。”
一時間,上官下屬其樂融融,頗為融洽。
商業互吹一陣後,楊帆問道:“義府,你也知道春闈科舉考試即將到來,本官作為此次的主考官,想邀請你加入科舉考試委員會,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義府驚訝的抬起頭,沒想到有這樣的好事會落到自己的頭上。
雖然不知道科舉考試委員會是什麽組織。
但從字麵上的意思也能猜出一定是為科舉考試服務的。
自從組建了新聞司以後,所有與科舉考試相關的新聞司負責,其他部門很難插手。
當然,楊帆作為新聞司的直屬領導,當然有權利把人弄進裏麵去。
李義府直接被這個餡餅給砸的暈乎乎的,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感激涕零地道:“尚書大人的厚愛,屬下無以回報,以後義府定當拚死效命。”
科舉考試可是大唐的一項重要國策。
若能夠參與到這項改革當中,對於自己的履曆可是不錯的粉飾。
能有這樣的機會,李義府當然不會放棄。
更何況,李義府也知道這是楊帆對他的栽培。
能成為一代奸相,李義府當然不是愚笨之輩。
雖然知道參與其中可能會有一些風險,但比起收獲,那絕對不值一提。
對於李義府的表現,楊帆滿意的點了頭。
起碼李義府沒讓自己失望,這家夥隻要有一絲猶豫,以後楊帆絕對不會再培養他。
隨即,楊帆讓李義府召集禮部各部主要官員前來議事。
沒多久,眾人齊聚一堂。
隻是讓楊帆沒想到的是,長孫衝居然也在其中。
此時楊帆才想起,長孫衝這家夥在自己當上禮部尚書之後,就已經被李二陛下任命為禮部侍郎。
這段時間楊帆一直忙於算計世家,差點把這事給忘了。
不過隻要這家夥不找事,楊帆倒懶得計較。
很快,此次與會者全部到達,除了禮部各司主官,還有顏師古、宇文士文等人也被邀請參加此次會議。
目的當然是討論楊帆手中這套科舉考試流程和注意事項的可行性。
其實,楊帆覺得有些多此一舉。
畢竟手中這套流程照搬了後世的科舉成果,這還有什麽可研討的?
可為了體現公平、公正,楊帆當然得走走流程。
眾人齊聚在禮部正堂裏,此時已經被楊帆讓人擺設成後世會議室的模樣。
首尾各一張獨立的書桉,相對而做,然後一張張書桉呈扇形拱衛著兩頭主桉,參會者圍坐其中。
除了首尾兩座顯示出了身份地位,其他人頗有平等對待的架勢。
楊帆將準備好的《科舉考試手冊》用活字印刷術排版,刊印了很多份,在場之人人手一份。
無論是新穎的開會方式,亦或是人手一份的字跡清晰裝訂整潔的手冊,都讓眾人暗暗稱奇。
即便是長孫衝這種心裏有抵觸的官員,也不敢當麵提出異議。
要知道現如今楊帆不僅是他的頂頭上司,更是皇帝的大紅人。
沒有抓住把柄之前,他也敢不開眼輕易得罪楊帆?
更何況,楊帆這位上司本身就是一個凶名昭著的存在。
連幾大世家找茬都刹詡而歸,長孫衝瘋了才會去在這等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去招惹他。
再者,這份手冊大家還真找不出什麽毛病,這也導致一個反對的都沒有,隻是有一些不解之處還待解惑。
當孔穎達看完手上的《科舉考試手冊》,驚訝之色不掩而欲。
抬眼看了看正在等著自己發話的眾官員,孔穎達揉了揉太陽穴,看著正與他相對而坐的楊帆,說道:
“尚書大人,此手冊的內容大家應該還有很多疑惑之處,請你為大家解惑。”
楊帆趕緊問道:“大家有什麽不明之處盡管問便是,本官知無不答。”
有孔穎達的帶頭,長孫衝無所畏懼,將手冊打開,指著上麵說道:
“忠義侯,陛下早已頒布旨意,大唐各州府以儒家典籍為教材,讓儒學作為教諭萬民的學術,而你在這裏提倡各雜學單獨參加科舉,豈不違背了陛下的旨意。”
說起來,長孫衝還真有些水平。
自從漢朝以來,朝廷廢除百家學說,獨尊儒學。
即使是大唐也是這樣的傳統,和楊帆在這裏建議,要單獨遴選各行業的專業人才,這豈不亂了套。
說楊帆裏麵的內容是違反祖製,也是能夠說得通的。
畢竟,這份手冊一旦通過,成為科舉製度的標本,便可延續後世、青史留名!
更何況,儒家學說早已深入人心,楊帆如今卻提出雜學也能與儒學並列於科舉考試,長孫衝認為不可行。
楊帆解釋道:“雖然陛下把儒學作為國學,可時過境遷,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世間從來就不曾有萬世不變之學說。”
“當然,並不是本官否認儒家先賢,但大家也不可否認其他學說對於大唐天下的作用和貢獻。”
“這世上總會出現一些驚才絕豔冠絕天下的奇人異士,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有著獨到之處。”
“本侯總不能讓這些人才因為科舉的限製而泯滅於人世。”
“作為此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作為知識的維護者,本官當然不能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