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儒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統治者帶來了便利和好處。


    但也將人們的其他思想全部扼殺,阻礙社會的發展,不免讓人感到一絲悲哀。


    在楊帆看來,百家爭鳴才是徨徨大唐的氣度。


    不過,楊帆的這番話卻讓長孫衝露出了一副奸計得逞的笑容。


    畢竟,自從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以來。


    曆朝曆代都以儒家學說為治國的主要思想,隻要想在官場上混,便不得不緊跟儒家的步伐。


    如今楊帆居然明目張膽提倡百家學說,這豈不是拍拍打臉麽?


    更何況,孔穎達這位儒家代表人物正在這裏,長孫衝的目的就是想讓孔穎達對付楊帆。


    見長孫衝把問題引出來卻袖手旁觀,孔穎達一臉無奈,轉頭看著楊帆,哀歎一聲說道:


    “尚書大人,儒家學說作為治國理政的理念是陛下的旨意,也是教渝萬民的根本,如果此次科舉改革輕言改變,這是否有些欠妥?”


    對於這位名望早已遍及天下的大儒,楊帆並不打算退讓,而是搖頭說道:“孔老此言差矣!本官並未否認儒家學說的作用,也不會改變儒家學說的地位,隻是取百家之長為大唐服務。”


    “儒家學說的核心是忠、義、仁、孝、禮、智、信……,我認為這是極其好的價值觀,它體現了儒家的仁愛、寬容思想。”


    “然而,由於曆史的變遷,儒家學說卻被別有用心者篡改,變成統治人民的工具。”


    “不可否認,儒家學說在維護統治階級穩定方麵起到了積級的方麵。”


    “但是這些被篡改的儒家學說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宣傳下,令整個華廈民族故步自封、思想僵化。”


    “在座的各位可以好好想想,其他的雜學以及思想真的沒有用處麽?”


    “如果咱們也抱著陳舊的思想去推動科舉改革,那也就失去了改革的意義,與科舉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


    “更何況,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麽萬世不變之思想,隻有開闊思維、與時俱進,才能把大唐推向世界之巔,才能讓大唐煥發無限生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叢林法則,而我們是有著活生生血肉的人,不可能如同沒有開智的動物一般茹毛飲血。”


    “每一門學說、每一種思想都要不停的根據社會的發展而不停的完善,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聖賢之道該有的包容。”


    “如今大唐盛世之景已現,萬國來朝之勢已成,當然得體現徨徨大唐的有容乃大的天朝上國包容之心。”


    “如今隻不過是摒棄一家之見,讓各種雜學能夠為大唐更好服務,何錯之有?”


    “若大家把儒學當成統治者的刀,去扼殺所有不同的思想,讓百姓像是牲畜一般不敢去想,不敢去做,這與劊子手何異?”


    這一番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豪言壯語,讓在場的眾人差點驚掉了下巴。


    孔穎達更是驚得目瞪口呆。


    他活了這麽一大把年紀,畢生都在為儒家學說做宣傳。


    可是現在卻有人說他儒家學說是扼殺思想的劊子手,這讓他情何以堪,內心的震撼實在太大了!


    但孔穎達卻又無從反駁。


    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忠誠的儒家傳承人,其實孔穎達很明白。


    經過皇權的不斷篡改,如今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有多麽狹隘,現在已經完全成為配合統治者鞏固政權的工具。


    而真正的儒家思想早已被拋之九霄雲外。


    這個問題孔穎達難道看不明白?


    其實不然……


    不說孔穎達,在座的眾人心裏都明白得很,隻是大家都不願說罷了。


    那是什麽原因眾口箴言?


    其實很簡單!


    因為大家畏懼統治階級的權勢,更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閹割版儒家學說統治下的既得利益者。


    隻要信奉儒家,那麽便會得到統治者的信賴,升官發財名利雙收便不再是夢,也是曆朝曆代遵循的傳統。


    其實,統治者並不在乎國家用什麽學說來統治。


    隻要這套學說、思想能讓百姓老老實實的聽從管教。


    不要讓百姓成天去想那些有的沒的,那就是最好的思想。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有一種畸形的思想誕生,隻要誰敢質疑儒家學說,誰就是與上層階級作對!


    而隻要是讀書人,都指望著學會了孔孟之道,上升為社會的上層人士,參與到統治者的管理,也就默認了儒家學說成為國家的基本思想。


    一時間,整個正堂陷入了沉默,變得寂靜無聲。


    楊帆伸了個懶腰,看著呆若木雞的眾人,笑著問道:“大家以為我的觀點如何?是否覺得如雷貫耳、提神醒目。”


    眾人默然無語。


    顯然都聽出了楊帆話裏的意思,但是又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楊帆要改變和抨擊的對象不僅是各位先賢,甚至包含了聖師孔子。


    更主要的是,


    長孫衝皺起眉頭,緊盯著楊帆,沉聲說道:“忠義侯,你簡直不可理喻,不要以為自己有點才華就可以質疑先賢之思想,我一定要稟告陛下……”


    孔穎達也連忙勸道:“忠義侯,你這番驚世駭俗的話也太離經叛道了,在這裏大家討論一下便罷了,若是傳揚出去,必定輿情四起,當慎之又慎。”


    這其實是好意,是孔穎達對於楊帆的愛護,畢竟楊帆有恩於他孔家。


    但如此明目張膽的否定統治階級把儒家聖賢之思想作為治國理念,這也實在太大膽了!


    何為儒家聖賢之思想?


    那就是說聖賢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每一個思想都是最先進的。


    後人隻能懷著無限敬仰之情去鑽研、去緬懷、去實行聖賢說的話,而不能有一絲半點的質疑。


    而楊帆居然敢提出質疑,甚至否定了自漢以來以儒獨尊的局麵。


    不知說是無知還是想當然!


    可惜楊帆說的這些話又無人能夠反駁。


    隻見楊帆環視,伸了一下懶腰,將上身靠在椅背上,笑嗬嗬的說道:“孔老,您看看,這便是你們儒家子弟的麵目,你們儒家的至聖先師便是永遠的真理,所有人都得信奉與他,他永遠正確從不犯錯,誰若是敢於質疑,那麽就是大不敬。”


    “時代是發展的,我們不能固步不前,不能說隻要有悖於儒家的就是錯的,這種偏見我們要正視!”


    孔穎達皺起眉頭,緊盯著楊帆,沉聲說道:“以儒學為基是陛下的旨意,若我們擅自改變,豈不是被群起攻之。”


    孔穎達如此輕描澹寫,讓眾人有些想不通。


    這位儒家代表人物不是應該暴跳如雷麽,怎麽看起來好像不是很生氣的樣子。


    特別是長孫衝,本來想挑撥孔穎達與楊帆的關係,並沒有收到預料中的效果。


    燃文


    楊帆也偷偷鬆了一口氣,這位士林的大儒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孔穎達並不是那種隻會死讀書的榆木腦袋,隻要孔穎達不明著反對,這就不是什麽事兒。


    於是楊帆笑著說道:“孔老,本官並非否定儒家的治國理念,而是覺得不應該否定其他的思想。”


    “法學能夠讓社會更安定,農學能夠讓百姓吃飽穿暖……,不管是什麽學說,存在即合理,我們何不取其長處為大唐繁榮昌盛做貢獻?”


    孔穎達默然了!


    作為真正的大儒,完美的儒家繼承人,其實他很明白。


    如今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有多麽狹隘,這完全是配合統治者鞏固統治根基在真正的儒家思想上閹割而來的產物。


    若沒有墨家製造和改良的武器,大唐的兵卒也不可能有所向披靡的兵鋒。


    若沒有農家的兢兢業業,百姓又怎能吃飽穿暖……


    誰敢否定其他學說的功用!


    一時間,整個會議室內鴉雀無聲。


    最後,還是李義府首先開口說道:“自秦以來雖然各家學說逐漸退出了讀書人的視野,但不可否認,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離不開各家學說,因此尚書大人此方桉義府絕對支持。”


    此言一出,在座的眾人也開始出言支持。


    既然孔穎達這個儒家代表人物都沒有明確表達反對,其他的人更沒有理由反駁。


    更何況,最後還要呈報李二陛下審核,也輪不到他們去操心。


    當然,最苦逼的莫過於長孫衝了,對楊帆的每次刁難都被風清雲澹的化為無形,直讓他氣的牙癢癢。


    最難的一關已經通過,楊帆一股豪情壯誌從胸膛之間陡然升起,頗有指點江山之感。


    環視一周後,更是底氣十足的再次問道:“諸位請再仔細翻閱手中的《科舉考試手冊》,若還有不解之處,亦或有何建議,都可提出來,本官當場解答。”


    這種平等交流的方式讓眾人覺得很新奇,李義府仔細看了一陣,發問道:“尚書大人,這份《科舉考試手冊》條理分明,布置嚴謹,方方麵麵幾乎麵麵俱到,下官佩服,隻是下官有一點有些不解,請大人解惑。”


    “這份《科舉考試手冊》裏說明,以後科舉考試將整個科舉過程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唯有考取好名次,才有資格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考試,這符合擇優而取,屬下覺得很合理。”


    “但是如此細分,也說明此次科舉考試需要經過幾輪的選拔,這就需要極為細致的組織策劃以及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


    “以在下估計,至少需要四、五個月的時間進行選拔,可現在距春闈考試隻有兩個來月,時間顯然已經來不及,不知該如何操作,以應對今年春闈科舉考試?”


    沒想到李義府居然能一眼看透其中的關鍵,真想給他豎個大拇指。


    這家夥以後能夠當上宰相,才能果然是杠杠的。


    隻是簡單的看了看內容,便能指出此次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環節,不愧於思維敏捷的年輕才俊。


    要說此次科舉改革還是有些急促的。


    畢竟,教育還未普及,想要在此次的科舉考試中選到優秀的寒門學子,幾乎是不可能。


    之所以強行上馬,也是楊帆的無奈之舉。


    李二陛下急於進行科舉改革,想以此來籠絡天下寒門人才為已所用,這是科舉改革的初衷。


    但是,一個完善的科舉考試,除了要有上麵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有底蘊。


    而這個底蘊就是讀書人的數量,如今大唐讀書人數量稀少,寒門學子更是少的可憐。


    因此,想要見到科舉改革的效果,必須要把基礎教育提升上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培養人才沒有捷徑!


    哪怕楊帆是一個穿越者,還有著係統這個bug,更是站在了華廈文明這個巨人肩膀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科舉考試之所以能在宋朝達到了巔峰,除了因為宋朝抑武揚文以外,更重要的是宋朝有底蘊。


    那就是讀書人絕對多,以至於科舉選拔人才的方式有了基數。


    雖然楊帆的這個科舉考試手冊借鑒了宋以後各個時代的精華。


    可無論是在政治環境、社會風氣、還是文人的底蘊等方麵都與後世有著巨大的差異。


    適合於以後的製度,不見得就適合唐朝,這需要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改進。


    而此次科舉考試,楊帆的目的並非是想從寒門學子中選拔出人才。


    而是如何能夠最小的消除世家門閥對於科舉製度的抵觸,以及把此次科舉考試順利的完成,這樣才能為後麵的科舉考試有範本。


    在教育資源未完善的時候,現階段的大唐,擁有知識儲備、辦事經驗的學子。


    母庸置疑,還是隻能從世家門閥出身的年輕後進進行選拔。


    畢竟,這些年輕人生活在優握的環境裏,自小經受著知識的熏陶,無論學識、眼界、亦或是能力都比寒門高很多。


    而那些寒門子弟,想要在科舉考試中與世家子弟一爭短長,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有鑒於此,楊帆才會提出把其他雜學的讀書人也引入科舉考試的原因。


    因為,在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內,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仍然是世家子弟。


    而且一個考上的也大多都是世家子弟,這是誰都無可置疑的。


    哪怕是心心念念捧起寒門士子的李二陛下,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狀。


    哪怕是開掛的楊帆也不得不承認,但楊帆還是要做出解釋,起碼理由是冠冕堂皇的。


    “由各縣鄉薦舉者稱生徒,經州考核合格稱鄉試,鄉試名額由朝廷分配,鄉試優秀者取其前列名次,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均可持牒前往京城參加會試,會試合格者,最終有陛下進行最終的殿試排名。”


    “今年的科舉考試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們不再進行鄉試選拔,按照以往各個州縣考取的“鄉貢”,還有天子選取的“製舉,用這些人直接進行會試,因此,我們要準備的考試相當於隻有兩場,那就是會試和殿試。”


    “這兩場考試人數較少,不需要太多的準備時間,應該能夠來得及。”


    對於裏麵的各種問題,楊帆早有腹稿,直接給予了解釋。


    之所以不進行鄉試的選拔,就是因為楊帆知道即使選拔也不可能選到寒門學子,這些人的底子太薄了。


    既然如此,今年幹脆直接取消鄉試,直接利用以前各級州縣的鄉貢。


    如此一來,不僅可使那些對於科舉考試極為抵觸的門閥世家最大限度的接受科舉,也能為新的科舉改革定下基調。


    因為這次科舉考試可以說就是為世家門閥量身定製的,隻是楊帆利用這個機會把科舉改革的各種方針給徹底落實下來。


    聽到楊帆的解釋,孔穎達欣然頜首。


    雖然加入了新聞司,可孔穎達卻不想與這些世家門閥硬剛。


    因為他最清楚世家門閥的力量有多麽強大。


    若硬幹,可能真會受到世家的集體抵製,利用迂回戰術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而李義府更是體會到寒門學子的艱難,畢竟他是寒門士子出身。


    就當初沒有李大亮的舉薦,幾乎沒有踏上官途的機會,如今居然懂得避開世家的鋒芒,可見自己的這位恩人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裏讓李義府更是信心百倍。


    作為楊帆的鐵杆粉絲,當然要知道楊帆所走的路線,才好配合。


    不可否認,李義府是個了解事務的人才,他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


    宇文士及、顏師古等人也不由欣慰的點了點頭。


    若是一開始便捧高寒門士子打壓世家門閥,那麽必將遭受最激烈的對抗。


    要麽李二陛下忌憚於世家門閥的反抗致使科舉改革無疾而終,要麽李二陛下強力推行導致天下大亂。


    這兩者都不是皇帝想看到的。


    楊帆提議今年的科考不進行鄉試,無疑是最穩妥的方法。


    不僅安撫了世家門閥,又給寒門士子的崛起留下了後路。


    以一種溫水煮蛤蟆的方法,令各方都能接受,不至於產生太過猛烈的衝突。


    誰敢說自己的這位禮部尚書是棒槌來著,簡直是世之奇才。


    即使是與楊帆不對付的長孫衝也不得不感歎,這一招太厲害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原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原木並收藏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