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初夏的夜空總有些寂寞,漫天星光一同隱沒在燈火霓虹的流影裏,隻留下或圓或缺的月亮獨自徜徉在晚風中。


    與月亮同樣孤單的還有中和,他坐在公寓裏的簡易沙發上,將成批的鹵麵派送進嘴裏。這樣的晚餐簡單實惠而大快朵頤,餐廳的飯菜雖好,卻缺少一種家的味道,總吃不僅傷胃口,而且害情商,他需要對生活調劑得當,才能讓自己把索然的日子過得踏實而快樂起來。


    吃過晚飯,中和沒有同步收看院線上映的古裝大片,由露瑩主演的《西施傳》,收拾了碗筷,就沉靜地站到窗前,這已成為他思考時的規定習慣。上午的思維講座裏有許多新見解,需要跟今晚的飯食一同消化掉,才能成為自身的營養。投影電視裏,思維講解兩會治政理念與曆史使命的一段錄像正在反複播放,引起中和最多的思索與共鳴。


    “公元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在階級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文明的飛速發展,生產資料所有製及分配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推動階級同化、消亡,從而導致政黨逐步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代表社會意誌及利益的信仰集團。對於中國而言,我們以儒學信仰為文明框架,形成了儒聯監政與學會治政的政治格局。


    大家都是青年才俊,來自四麵八方,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兩會的曆史與未來也將由你們去鐫刻及創造。那麽,我們是否知道自己進入一個什麽樣的組織體係,又是否明確要共同秉承何種信念追求?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學會隻是一個學術團體、信仰組織,並不是政黨,嚴格意義上的政黨在成思捷的時代,就被和平終止了。實際上,學會在引領社會信仰的同時,也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由此,學會係統既是學術組織,更是政治體係,從而形成‘學政一體’的社會管理模式。人們通過各級學會及其相關職能、場所、活動,既可修身命,也能參政事,將道德理想與利益訴求緊密結合,使本不可分的人性因素互動契合,使人們有所信仰,使信仰有所真正,由此弘明正信、踐行真理、追求永恒。這是一種在民族信仰、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政治製度、政治體製,既是精神信仰與社會實踐相統一的要求,也是社會信仰與政治信仰相適配的需要。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儒聯,全稱是世界儒學聯合會,是由儒學思想體係支撐起的文化機構及政治組織,對內屬監察機關,設監督、協商、文教等委員會;對外屬交流平台,設亞、非、歐、北美、南美、大洋等執委。世界儒聯及其各級組織是信仰導向與宏觀權力部門,執行決策權、監督權和道義權,其地位高於學會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負責監督、考核學會各級組成人員及其工作。其中決策權包括重大人事決定權等實權,學會會長及副會長人選就是學會委員會推薦後,由德會委任的。監督權和道義權雖沒有強製執行力,但可以通過價值導向作用及績效評判體係,施以輿論、彈劾、監察、幹預等影響。


    當然,國際上很多人對我們的政治製度提出異議、指手畫腳,因為我們的三權不是分立的,施政理念也不是以人為本的,似乎隻有他們的才是正確的、終極的。不可否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民主,都被打上西方烙印,並堂而皇之地成為人們頭腦中的鐵律與定式。但是,西方辯證邏輯的先天不足,決定其科學與民主皆存在重大缺陷。就其‘民主’而言,以人為本是人類在自然世界、客觀規律麵前的自尊自大,三權分立必然形成社會管理及人類發展的巨大內耗,即使我們曾經篤信的法律,其對於紛繁複雜的社會及人性現實而言,也隻是一張漁網,具有永遠填不平的漏洞。西方‘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三權分立’的治政體製,在經濟基礎尚未發達、社會發展尚未健全、法製體係尚未成熟時期還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今已難以適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窗口飛來一隻斑斕的蝴蝶,紅黃絢麗的紋絡使它像一朵靜開的鮮花。中和向電視方向揮手,讓錄像停了,疑惑它是怎麽憑借纖弱的身軀,飛到這三十餘層的高空。“鮮花”似乎也在疑惑他,隔著一層輕紗,注視是兩個生命的對話。風吹起,它伏在窗台一動不動,風停下,它閃動著兩隻繽紛的翅膀飛走了。屋子靜了好一陣,抑揚頓挫的錄音聲才再次響起。


    “那我們的理念是什麽呢?追本溯源,這涉及到每個人活著的價值性,人類存在的意義性問題。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有,誰也不敢保證人類永存不息,那麽,我們為什麽活著,我們的價值性、意義性到底要寄托在哪裏?


    如果個體犧牲自身利益而為群體服務叫做高尚,叫做價值,那麽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裏,社會則存在於自然中,個人為人類奉獻是高尚,是價值,更大範圍上,人類為萬物奉獻是更大的高尚,是更大的價值。再進一層,萬物存在於永恒發展、亙古輪回中,由此,我們活著最終的根本的意義必然落到存在法則之上,這便是道,而圍繞其進行的一切思想及行為,即所謂替天行道。人類所應做,所必做的是替真理行正道,並通過客觀規律與絕對法則的把握與操守,實現自身根本價值與永恒追求。


    ‘替天行道’、‘奉天承運’是中國封建社會及製度的產物,也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反映,蘊含著低級、粗樸的中和思想。‘天’為客觀規律、永恒價值,這便是和諧法則,其既超越、包容社會及人性,又貫穿、生成社會及人性,為人類提供所行之道德精神,彰明所承之運動變化。應該看到,‘替天行道’、‘奉天承運’一度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無疑具有封建思想烙印,我們需要提煉合理內核,將其上升為人類共同的道德恪守與精神追求,並由此與萬物、世界、永恒共向統一。人類終非以自身利益為根本目標、最高宗旨,而是由自身利益出發,推進世界文明與自然發展,由此獲得存在意義與永恒價值,這不是以人為本的畫地為牢,而是以人為基、以和為本的‘天人合一’。


    中和核心價值、‘天人合一’理念落實在具體社會形態上,便是儒聯與學會體製,其形成的政治、社會、文化一體化的製度及組織體係,建立在深厚的曆史底蘊、豐富的人文積澱、廣泛的道德共識基礎上,是人性超越與社會明達的文明印證。具體而言,儒聯以德建為主旨,樹立社會主流信仰,提供人類存在發展所必需的正信價值體係及意識形態,並維護文明進程、督導行政成效;學會負責社會事務管理,采取學養與行政相結合模式,使權力的形成、賦予與運用,在道德強效體係下、社會公信基礎上運行,其對儒聯負責,並受其監督。綜上,兩會建立在中和精神之上,代表永恒價值與普世理想,在階級、政黨乃至國家滅亡的情況下,將逐步撐起人類社會主體框架,有效發揮協調關係、配置資源、凝聚力量的作用,推進文明持久繁榮、生生不息。”


    中和知道,一種思想理論能夠契合治世實踐並得到發展,是十分艱難的事,需要多種條件的具備、綜合因素的協衡。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沉浮起落,終於能與中國自身的社會發展形態相結合,並締結出儒學兩會的治國模式,不啻中華文明的一種自我跨越和有益探索。


    首都的深夜依然沉浸在燈火交織的浪漫繁華裏,這方漆黑的陋室卻愈發靜謐,滌蕩著一名青年的情誌與憂思。太平盛世真的是一個夢想,承載著人類的永恒追求;真的是一道難題,充滿了未知的艱辛坎坷,我們是否找對了方向,是否已經在路上?


    當月的清輝驅散了漂泊的浮雲與盡興的人們,疲倦困頓的中和已在沙發上沉沉睡去。他仿佛回到了大學,楊柳依依的佚名湖畔,幾個學弟學妹正嬉笑著在湖心亭合影;後勤張阿姨樂嗬嗬地交給他一箱廢舊教具,讓他幫忙捎到主樓拐角的垃圾處去;老家屬區的石子路上,顧教授正踽踽地走來走去,身後的秋風紛紛摔落成足跡;在灑滿陽光的國旗和校旗下,建平校長剛毅的麵容,似乎在無言地爭辯著什麽;當然還有雨城,雨城又得意地為他化解了一道難題,牆上的時鍾卻停頓在十點不動不移……


    一切如此清晰地發生在身邊,中和幾次強迫自己認真懷疑,但最終不得不麵對一樁樁無可辯駁的現實。他心安理得地確認了這些關心和溫暖著自己的人,向他們一一問候,甚至還對雨城欽佩地豎起拇指,周身洋溢著掙脫疑慮的輕鬆快意,重歸故地的親切熟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見思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見思閣並收藏中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