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駐足於城頭,寒風襲人。


    劉擎重複問了一句,令陸康多了些許沉默,似乎在考慮後果。


    良久,陸康正對劉擎目光,回道:“確有此事!”


    “如此說來,袁紹陳溫急於對巴老先生動手,與本王也脫不了幹係了,嗬……也好,本王這回,可沒有白來。”


    劉擎轉身東眺,南方的冬日,不似北方那般瀟灑,但遠方有一種蒼茫之感,劉擎的視野一直遠去,一直定在天邊的山巒之上,那山的後麵,更後麵,便是九江郡,也是揚州治所曆陽所在。


    巴祗死於彼地,凶手陳溫也在彼地。


    陸康望著劉擎背影,寒風吹得城頭旗幟烈烈作響,渤海王頭發飄散張揚,陸康沒來由的覺察到一股肅殺之氣,自渤海王身上彌散開來。


    “陸府君放心,巴老先生之誌,本王已明了,陳溫必死,揚州無恙。”


    劉擎語速不快,但說出口的話擲地有聲。


    若別人初到揚州,便放豪言壯語要拿下刺史陳溫,要拿下整個揚州,陸康一定會覺得是妄語,但這話從渤海王口中說出,陸康心中竟沒有一絲懷疑。


    “大王明鑒,老臣感佩於心,吾與巴刺史乃莫逆之交,巴刺史之誌,便是吾之誌,巴刺史最大的遺憾,便是不能親迎大王,老臣鬥膽代替巴刺史,以廬江一郡,恭迎王駕!”陸康說著,右手一撩衣擺,艱難的對著劉擎跪了下去。


    以廬江一郡,恭迎王駕,聽得此話,劉擎心中多有觸動,若是此話出自巴祗之口,該有好多。


    說也奇怪,明明不相識,未謀麵,卻隻因一點久遠的故鄉羈絆,便深深觸動。


    一直以來,劉擎很少有這種感性時刻,一直覺得自己是獨行俠,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即便沮授,撫養自己長大也是責任居多,然而這世間竟還有一位老者,素昧平生,卻默默的關注自己,並欲將其打拚的一切,盡數交予自己。


    即便死了,還有所遺留,而自己,卻再也見不到他了。


    一股悲意湧上心頭,此刻,劉擎才體會到,自己並不能淩駕於一切之上,自己亦真正屬於這個世界。


    劉擎猛然回身,將陸康扶起,看著他時,已發現陸康又老淚縱橫了。


    他這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巴祗已逝,喜的是巴祗之誌,終於得以伸張。


    劉擎緊了手,語氣堅定道:“府君節哀,你我攜手,平定揚州,以全巴刺史之誌!”


    “老臣陸康,拜見主公!”陸康再度行禮道。


    “免禮!免禮!”


    恭喜主公收服文臣【陸康】。


    姓名:陸康,字季寧


    品級:卓爾不群


    耐力:23


    武力:26


    統率:58


    智力:74


    政治:86


    魅力:81


    特性:【恩信】以恩義和信任贏得民心,深得百姓愛戴,所在區域不易發生民亂和外族叛亂。


    【忠義】一心一意效忠漢室,與反賊叛軍等漢敵對勢力作戰時,統率+10。


    【止亂】擅長處置民亂,平亂時智力+3。


    忠誠度:70%


    收益:政治+0.86,當前政治83.31。


    陸康的特性,似乎是轉為平亂而生的,事實上,黃巾之後,天下民亂滋生,各地皆有大小起義,山賊匪類更是無數,陸康以恩信讓賊盜止息,護一郡太平,已是難能可貴。


    隻可惜遇上袁術這種反賊軍閥,郡裏的實力還是差了一些。


    畢竟現在隻有袁氏帶頭作亂,群雄並起的苗頭,初露端倪便被劉擎按下去了,公孫瓚陶謙之流,或歸附,或逃亡。


    “府君有傷在身,不必多禮!”劉擎道。


    “多謝主公!”


    劉擎笑了笑,縮瑟了下身體,在外麵待的久了,愈發覺得冷了。


    “南國自有氣象,大江不冰,聽聞陳溫麾下有一水軍,戰船百艘,本王欲大舉過江,不破陳溫水軍,看來是不行了,府君可有主意?不知廬江,是否有水軍?”


    “主公,喚我季寧即可,陳溫水軍乃是州裏掌控,各郡並無水軍,不過廬江水道密布,航運發達,調集一些船隻,是可以的,隻是……”


    “但說無妨。”劉擎道。


    “廬江最大的航運碼頭,在皖縣境內,而皖縣中掌航運者,又以橋氏為盛,橋氏家業頗大,其下船隻無數,生意更是做到了荊襄等地,而且,揚州運往汝南之軍資糧草,多由橋氏負責過江。”陸康解釋道。


    “這橋氏,可是太尉橋玄之後?”劉擎好奇問。


    “是其族親,卻非嫡傳,橋氏在揚豫之地,亦屬望族,前兗州刺史橋瑁,亦是橋氏族人。”


    話鋒一轉,劉擎說著打算先回府,風景也看了,話也聊開了。


    “季寧,我們先回吧!”劉擎走了兩步,又問:“對了,這廬江,最強士族,是哪族?”


    “自然是周氏。”


    周氏,劉擎本能的想到了周瑜,如今孫策還未涉及廬江,或許可以截胡,如果他們此前並無交情的話。


    想到周瑜孫策,劉擎靈光一現,腦海浮現兩道倩影。


    大小喬。


    “誒?季寧,你……”劉擎剛想直接問,有沒有聽說過大小喬,但看著陸康一本正經的臉,頓時將話咽了回去。


    “你可聽說過周瑜?”劉擎改口道。


    這樣好,畢竟人家剛剛投效,將廬江獻給你了,結果你一開口就問:廬江有沒有叫大小喬的美人?


    那多傷人!


    若是問,廬江最有勢力的家族是哪個?最有才能的人是誰,這樣,陸康定位覺得這主公上手真快,這麽快就有主人翁意識了。


    “周瑜乃周異之子,主公竟然知道他,此人正居於舒縣。”陸康道。


    劉擎一聽,不由得兩眼一亮。


    再試歎道:“那季寧可又聽說過孫策?”


    “孫策?主公指的是破虜將軍,長沙太守之子孫策?”


    劉擎點點頭,心頭一緊,陸康能知道,多半是已經有所交集。


    “哦,臣知道,孫堅與袁氏一同討伐董卓之時,便將其家人接到了舒縣居住,吳夫人,孫策,孫權都住在舒縣,不過上個月,他們又舉家搬走了,據說是要搬去長沙。”


    劉擎嘴角一抽,老子錯過了什麽!


    若是早來一個月,豈不是能將孫堅家一鍋端了?那孫堅也野心,估計還未萌發,便被扼殺了。


    劉擎腦中閃現一個追擊的念頭,但很快打消,一個月了,這個時代找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那孫策,是不是常與周瑜來往?”劉擎問。


    陸康頓住腳步,露出一個訝異的表情,“主公為何知道兩個少年之間的小事?”


    劉擎心中嗬嗬,兩個少年聊的可不是小事,而是真正的天下大勢,等時機成熟,他們便會掀翻整個江東。


    好在,一切都來得及。


    袁氏已走上末途,各地諸侯偃旗息鼓,半壁江山,已經開始恢複秩序,劉擎真正的對手,此時也正蟄伏著休養生息呢。


    “些許聽聞罷了。”劉擎隨便一說,妄圖糊弄過去,便走在了前麵。


    陸康看著劉擎背影,愈發覺得主公深不可測,連舒縣內兩個少年結交這等小事都知道,難怪主公能這麽及時的調動梁國和兗州的兵馬來救援舒縣。


    大王說是巧合,那一會是巧合,第二回,絕不可能是巧合!


    高!實在是高!


    陸康快步跟上,接著介紹道:“周氏一門乃是廬江望族,周瑜少有才名,不僅熟讀經書,還精通六藝,又因生得高大俊美,十分出名。”


    “聽你這麽一說,本王倒真想見見,周異乃是雒陽令,朝中還有一位,光祿大夫周忠,想必也是周氏的人吧。”


    “正是!周忠乃是周異從兄,故而算得上是周瑜從父。”


    “那你駐守舒縣,與袁術作戰之時,周氏可有表示?”


    陸康一愣,當即回道:“糧草錢帛,周氏皆有表示,隻不過……與其地位,並不匹配。”


    也就是說,給點意思意思的意思,並不是全力以赴的相助陸康守城。


    或許這事,真有周瑜和孫策這一層關係在的緣故,因為孫堅曾是袁術部下,袁術即便破了舒縣,也不會拿舒縣開刀吧。


    看著劉擎又冷下來的麵色,陸康心道主公還真是將心理話寫在臉上,這張麵孔,顯然是對周瑜乃至周氏不滿了。


    “回主公,此事說來話中,在揚州,周氏並非隻有廬江一支,會稽周氏與袁紹走得極近,九江太守周昂,丹陽太守周昕,周喁更是在袁紹帳下任豫州從事,廬江周氏對袁術有所顧忌,也是理所應當。”陸康解釋道。


    “謔,這會稽周氏,追隨袁氏這麽徹底,倒算是‘滿門忠烈’!”劉擎諷刺道。


    陸康也被劉擎這句“滿門忠烈”整笑了,極致的誇獎,表示極度的厭惡,估計會稽周氏,在主公心中已是袁氏“烈士”了。


    “原本打算先見見周瑜,既然如此,本王便先滅了袁術,先那周瑜小兒清醒清醒,再來見本王!”劉擎說著,已經走到馬棚,回頭對陸康道:“季寧慢慢來,本王先行一步!”


    說著,駕馬離去。


    望著快速遠去的劉擎,陸康歎了口氣,又笑了笑,喃喃自語道:“老友,小主公仁德無雙,驍勇異常,又是個性情中人,肯定對你的胃口!”


    翌日,三軍整備,集結於舒縣城北,典韋,呂布,曹操各領一軍,劉擎也親率禁衛前行。


    根據郭嘉荀衍商討出來的對策,大軍會向西南進兵,途徑居巢,留下曹操包圍居巢,圍而不攻,而劉擎則率騎兵直撲皖縣。


    有紀靈斷後,紀靈未出現,恐怕袁術不會緊急行軍,若是趕的及時,說不定可以趕在袁術之前到達皖縣,那麽結果就是,袁術哪邊都去不了。


    大軍一分為二,各自奔赴。


    ……


    陳國,辰亭。


    這裏是一處尋常亭舍,僅僅是因為地勢較為平坦,被趙雲選為了駐紮之地。


    駐紮於此的目標便是為了牽製長平縣的丁原軍,而張楊作為丁原副手,駐兵赭丘,兩地互為犄角,若是算上趙雲的駐地,便是相互牽製的三角之勢。


    趙雲的目的,便是防止丁原張楊,乃至於陳國的任何兵馬,前去支援汝陽。


    如今,張遼與高順已經屯兵汝陽城下,有了西華源源不斷的糧草補給,兩軍幾無後顧之憂。


    張遼與高順的兵馬,算不上是圍城之勢,但汝陽與外界的聯係,卻實打實的被徹底切斷。


    雖然城中糧草儲備夠守軍用上一兩年,但各界人士已經開始人心惶惶,在提前布下的暗自運作之下,流言四起,特別是袁氏叛逆的名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不接受。


    城中有糧草供應,並不代表所有人的糧食都有保障。


    首先,便是坊市的粟米價格大漲,從六百錢一石,半日一價,幾天之內就翻了番,而且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同時,伴隨著流言四起,盜竊劫掠之事,也越來越頻繁,縣衙不得不加派人手巡視,袁軍也開始在各個坊市布值崗哨,以維護交易秩序。


    看似暫時穩定的表現之下,似乎又在醞釀著更大的動蕩。


    袁府上,逢紀來見袁紹。


    “主公,辛評至今沒有消息,恐怕西華有變。”


    “元圖之意,是糧草被張遼所得了?可張遼軍一直未曾離去啊?”


    沒有外界真切的情報,逢紀表示也無可奈何,隻能揣摩。


    “許是潁川高順,許是陳留趙雲,高幹與丁原那邊,總有一處,出現了疏漏。”逢紀猜測道。


    “依元圖看,哪邊的可能性更大?”


    逢紀稍稍沉默,與袁紹對視了一眼,又低下頭,拱手道:“高幹。”


    “你是說,高幹會背棄本公?”


    “主公,勿要忘了高氏在陳留,昔日高氏得意之人,或許是高幹,所以高氏傾向於主公,可如今,高順深得渤海王信任,年紀輕輕便授予潁川太守重任,此番年紀的太守,放眼天下,又有幾人?那高氏,能不重視?”


    袁紹狐疑的看了逢紀一眼。


    這麽一分析,還真有道理,在絕對的利益麵前,他那天沾親帶故,又有多大意義呢。


    “元圖,城中狀況如何?”袁紹又問。


    逢紀搖搖頭,道:“表現無事,實則暗流湧動。”


    “那……”袁紹剛欲再問,門口一道聲音打斷了他。


    “袁公,豫州牧求見!”


    ……


    (求推薦票,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虛笑烏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虛笑烏有並收藏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