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雖有些年歲,不過今日聲音特別宏亮。


    「臣有奏表呈上。」


    說罷,王允從袖中取出奏疏一道,雙手呈上,陳熙見狀,上前取過。


    往回走時,不知為何,明明一份十分單薄的奏表而止,落在手中卻覺得十分沉重,宛如所有大臣的目光落在上麵,都有重量一般。


    馬日磾目視陳熙,神情不定,劉協也從中察覺到了百官情緒的異樣,似乎想到了什麽,他望向劉擎,心想:便是今日麽?


    而劉擎此時眉頭微皺,發覺事情不簡單。


    王允和楊彪兩個老小子,暗中走動得這麽勤快,難道就搗鼓出了這個?


    奏表呈到劉協手中,劉協小心展開,小手不由得微微發顫。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長串名字:


    「司徒臣允,太尉臣彪,禦史大夫臣遵,光祿大夫臣忠,大司農臣嵩,太仆臣儁……」


    三公九卿,幾乎齊全,唯獨缺了劉擎的人,如司空田豐。


    這是劉擎有意而為之?劉協不知,隻知手中這份奏表,分量確實十足。


    劉協已是知事的年紀,那曆代先帝的事跡,也了解了大概,士族,宦官,外戚輪流專權,想立誰就立誰,想廢誰就廢誰,而當這麽一群官位最高的大臣聯合上奏時,皇帝基本上,或者說也隻能依著。


    形式滿滿,帝順臣恭,不得不說,十分諷刺。


    劉協繼續往下看,奏表所述之事,基本上是靈帝駕崩之後的事。


    「變興輦轂,禍由閹豎,何袁乘釁,淩駕朝綱,二賊之惡,甚於澆豷……」


    「劫遷省禦,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夷鼎沸,蝮蛇塞路……」


    劉協輕歎一聲,心頭一陣抑鬱,下麵該寫什麽,他不用看都已經知道了。


    大漢內憂外患,岌岌可危之際,是誰站了出來,扶大廈之將傾,救黎民於水火。


    「幸賴公子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區夏,匡扶漢室……」


    即便劉協暗自用力,雙手也不聽使喚的顫抖起來,即便心中早有所準備,但當這一刻到來,心中還是難以接受。


    若是劉擎強逼他退位,或許心中還能好受一些,而現在劉擎沒有任何動作,倒是這些自詡為忠臣良將的大臣,先按捺不住,欲給劉擎強加尊號了。


    真是好大一群「忠臣」呐。


    「王允,你好大的膽子。」劉協罵道,心中明明是呐喊,可落在口中,卻是喃喃一聲,微不可聞,更像是自己的一聲歎息。


    雖然微弱,但最前方的劉擎,卻聽得分明。


    馬日磾看著神色異樣的劉協,心中也猜到了七八分,他一臉皺紋橫生,有些惡狠的瞪著王允和楊彪這兩位始作俑者,即便心中如何咒罵,但巍巍朝堂,他也隻能怒視。


    「王司徒,楊太尉,陛下說,你們好大的膽子!」


    場中突然響起一聲暴喝,不由得令王允楊彪為之一震,就連劉協也被嚇了一個激靈。


    朝堂之上頓時鴉雀無聲,劉擎上前兩步,走到殿陛之前,麵對群臣,悠悠開口:「本王知道你們在想什麽,這段時間,雒陽城中人心浮動,流言四起,有人說,本王欲取陛下而代之,嗬嗬……」


    劉擎輕蔑一笑,轉而質問群臣:「不知是本王哪個舉動,讓你們覺得本王有此心呢?」


    百官麵麵相覷,有些摸不著頭腦。


    漠視陛下,獨霸朝綱,擅改官製,任人唯親……簡直不勝枚舉。


    難道這些,還不夠?


    被劉擎這麽一問,群臣反倒不自信起


    來了。


    若說劉擎真有什麽逾越,還真難以找到實證,可若說沒有,雒陽城的三歲小孩都知道劉擎進位,是遲早的事。


    可當劉擎突然這麽對簿公堂,群臣又無法反駁,就算真的能反駁,他們可不蠢。


    「不說話,那就是沒有咯?」劉擎笑道,聲音緩和許多,「本王和諸位一樣,都是盡忠職守的好臣子,為官者,當為民表率,引領百姓,莫要隨意聽信流言,憑空誣本王清白,此事就此作罷,若是無事,請陛下退朝。」


    劉擎轉身一拱手,對劉協道。


    「退……退朝。」劉協反應過來,連忙順著劉擎給的台階下來。


    「退朝——」


    伴隨著陳熙一聲尖嘯,今日早朝落幕。


    百官候立,劉擎一人率先離去。


    劉擎離開之後,沉悶的人群突然炸開,議論之聲噪雜錯亂,不絕於耳,其中,就包括劉擎的一眾幕僚。


    崔琰一本正經的捋著他的美髯,邊走邊問荀攸,「大王今日舉動,似乎……有些……難以言喻。」


    崔琰支吾兩句,發現尋不到恰當的表述。


    荀攸卻是知道崔琰想問什麽,一臉若有所思,回道:「主公急於撇清幹係,是想效古之先賢讓受,用力過猛,隻怕欲蓋彌彰。」


    荀攸搖了搖頭道。


    「可王允楊彪,並非主公安排啊,談何用力過猛呢?」


    「這兩人早便是主公的人了,隻不過不似我等常伴主公身側,而且——」荀攸湊近了崔琰,輕道:「兩人舉動,主公已提前知曉,主公若真似朝堂說的那般,早就警告王允楊彪了,何來今日朝堂這出。」


    崔琰一頓,回道:「公達差矣,主公不提前製止,正可借此在朝堂之上,表露心跡,既可堵住悠悠之口,又可澄清流言,一舉兩得,這正是主公高明之處!」


    荀攸苦笑一下,也不辯解,道:「或許吧。」


    崔琰人正身正心正,一心撲在實務上,幾乎每日起早貪黑,可以說是荀彧的最強副手,也正因如此,主公的很多事,他都不知道。


    不似荀攸,身為司隸校尉,司職督察之責,京中百官在做什麽,基本逃不出荀攸的耳目,其中自然也包括劉擎麾下的,比如田豐暗中接戴雍入雒陽,幾乎沒人知道,但他知道。


    在崔琰心中,劉擎的公心,要遠遠大於野心。


    一直以來,確實如此,隻不過現在……


    不是說野心大於公心了,而是說,野心也足夠大了。


    本就是漢室宗親,私心,也便是公心了,荀氏要選擇的,不在公私之分,而是有利於大漢的!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虛笑烏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虛笑烏有並收藏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