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再次議和


    趙諶手一鬆,顯得有些慌,但馬上鎮定下來。徐紹生病以後,他專門派了禦醫長駐其府上診治,每日都要向皇帝報告病情。在之此前,禦醫也多次報告說“病危”,但最後還是挺了過去。因此趙諶聽沈擇這麽一說,便認為可能也會有驚無險,遂向內侍道:“你傳朕口諭,讓禦醫務必盡力。”


    沈擇是他的親信之人,與一般內侍不同,上前一步,小聲道:“官家,此番是真不妙。”


    “為何?”趙諶問道。


    “昨夜徐太師就昏『迷』不醒,今早一起來倒有些精神,喝了兩小碗稀粥,又讓夫人陪著去拜了祖先靈位。上午的時候,召集所有奴仆,都發給錢財遣散。中午也吃了些粥,還曬了一陣太陽,下午的時候就不行了。禦醫說,早則今日,遲則晚間……”沈擇小聲道。


    直到此時,趙諶才意識到嚴重,一怔之後,霍然起身往外,沈擇小跑著跟在後頭。備了一輛車,直投徐府而去。


    徐紹從陝西去職回行朝以後,本在西湖邊買了房舍,過著與湖光山『色』為伴的清閑生活。發動政變,擁立了新君之後,為了方便他上朝辦公,皇帝在城中賜宅,因此熟悉路徑。到了徐府,見那府上奴仆都慌慌張張,淒淒慘慘,心知不好,便直往徐紹臥室。


    徐紹的兩個兒子都在陝西,兩個女兒一個隨作官的丈夫在外地,隻有排行第八的女兒與女婿在杭州。父親病重期間,他這小女兒一直在娘家呆著侍奉,女婿和外孫今日也趕來,聽聞聖駕至府,和老母都趕來迎接。


    趙諶急著見徐紹,也未與家人多說,踏入病房,隻見徐紹躺於塌上,受病痛的折磨,這位柱國重臣已經沒有了形狀,因他是肺上的疾症,老遠就能聽到他風箱一般的喘息聲。趙諶心頭一緊,快步至塌邊,沈擇搬把椅子讓他坐下。


    徐紹也聽得旁邊有動靜,也知道是天子親臨,勉力睜開一隻眼睛,吃力道:“怎敢,勞官家親臨……”


    趙諶看到那張布滿滄桑,毫無血『色』的臉,也不禁心酸,歎道:“太師乃國之重臣,今疾若此,為公憂之。”


    徐紹奮力睜大眼睛,見內侍沈擇在場,便對皇帝道:“老臣有數語,臨死以白陛下,乞退左右。”


    沈擇雖是趙諶極為信任之人,但輔弼大臣臨終囑咐卻也非同一般,轉過頭示意沈擇退下。待其走後,趙官家道:“太師但有所請,朕無不應允。”


    徐紹閉著眼睛,胸腔裏呼嚕嚕的聲音一直不停,痕久,他語氣低微地說道:“臣起於行伍之中,受先帝厚恩,以換文資。佐四朝君王,不敢言功,乃盡本分而已。今天不假年,命不久矣,所恨者,唯舊疆未複,國恥未雪,唯望陛下勿懈勿怠……”話沒說完,便是一陣猛烈的咳嗽。


    趙諶知道他的心意,安撫道:“太師放心,朕絕不苟安於江南。”


    聽到這句話,徐紹臉上『露』出笑意。當年他和侄子徐衛一同赴行在,兩叔侄曾有過一番討論,徐衛說江南安逸,越往後,這裏的人恐怕就越不思進取,隻求偏安一隅。多年以來,這一直是徐紹最擔心的,如今皇帝如此表態,叫他欣慰。


    趙諶此來,首為探望,其次也是很多事情想問徐紹意見。君臣二人沉默片刻之後,趙諶問道:“太師觀滿朝大臣,誰人可繼次相之位?”


    徐紹喘息道:“朝中無人。”本為以大臣的角度來說,謙虛謹慎才是他應有的作風,但徐紹作事雷厲風行,如今又是彌留之際,也就扒去了一切虛偽,直言相告。


    趙諶聽後,略一思索,又問:“秦檜如何?”


    徐紹答道:“非此人不可佐吾皇。”


    趙諶記在心裏,又問:“徐紹判河南府,兼修皇陵,一時回不得。朕欲使朱勝非兼兩相,總三省,可行麽?”


    徐紹好一陣沒回答,直到皇帝再次詢問,他才道:“朱相迂腐刻板,意誌不決,行事疲軟,若是平時,可算稱職,方今『亂』世,恐非大破大立之選。”


    趙諶雖然聽著,也並沒有反駁,但心裏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官家,和議之事如何?”一陣之後,徐紹主動問道。他這段時間病重,家人並不敢將朝政消息轉告,因為他極力反對議和,怕他知道消息動怒傷身。


    趙諶聽他提起這事,不禁歎了一聲:“朕已下詔,拒絕稱臣,仍維持宋金伯侄關係。金使張通古已然歸金,朝中……”


    徐紹聞聽此言,雙目睜開,頗有些激動道:“吾皇聖明!”


    趙諶苦笑一聲,暗思若是朝中都像你這般想,朕也就不用如此煩惱。徐紹不知是不是受了此事刺激,恢複了些精神,對皇帝說道:“陛下雖登位不久,然有如此魄力,可謂軍民之幸!金人起於山林之間,倚其殘暴而淩虐四方。然自古以來,取天下易,治天下難。秦王掃**,統八荒,何等壯烈,然二世而亡。文帝終四百年之分裂,使天下歸一,亦兩世而終。金人攻滅契丹,占我半壁,其武功可謂盛極。然此等狄夷禽獸之輩,不過開化之初,方離茹『毛』飲血,何談治國?久之必生內『亂』!而我軍民,受十數載戰『亂』分裂之苦,與女真仇深似海,不共戴天!今南方安定,川陝強兵,陛下宜勤修內政,積蓄力量,待時有變,即詔川陝之兵入河東,荊湖江西恢中原,誠若如此大事可定!”


    趙諶聽了一席話,也不禁為之振奮,昂然道:“此朕畢生之所求!”


    徐紹情緒過於起伏,咳嗽不止,趙諶急忙撫慰道:“太師不可輕動。”


    “無妨!無妨!”徐紹喘息道。看著麵前這位雖嫌單薄,卻一臉堅毅的年輕皇帝,回想起當年擁立他登位時的情景,直感不可思議。彼時,官家年少,卻不知他胸藏大誌!如今大宋有恢複之君,亦有恢複之臣,何愁不能北逐女真,恢複故土?


    可很快,徐紹這份樂觀就被現實所打破。太上皇雖然禪位於官家,卻是被迫無奈,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放棄對朝政的幹預,朝中部分大臣也還對他心存妄想。這得怪自己,若是當年清洗耿南仲***時,下手再狠一些,將這些人統統驅趕出中央,也不會有今日之事!這兩年,因為官家的“反抗”,他們父子的關係很緊張,照此發展下去,難保不會有變!


    一念至此,徐紹顧不得許多,低聲道:“官家,議和之事,德壽宮是何反應?”


    趙諶臉『色』一暗,搖頭不語。他不說徐紹也能猜到,沉聲道:“天子乃國家之元首,臣民之君父,當與百官共治天下,於德壽宮,盡孝可也,不必顧慮其他!”


    趙諶仍舊沉默,他知道徐紹是為家國天下計,但天下是趙家的天下,皇帝的國事和家事又怎能分得清楚?


    徐紹見狀,懇切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陛下聽臣一句勸,務必提防德壽宮!”


    聽他把話挑明,趙諶不禁『色』變:“太師言下之意……”


    徐紹極力壓低聲音:“太上正當壯年,昔日禪位乃形勢所迫,其心何甘?屢屢幹涉軍政,左右天子,便是為此!官家若不提防,必遭禍害!”


    趙諶聽得額冒冷汗,目光遊離,盡管他知道父親一再幹涉朝政確實不該,可他並沒有往這麽壞的方麵想。如今徐紹提出來,他是越想越驚,越想越怕,喃喃道:“不會,不會……”


    “他日陛下想起臣此番言語,再想見臣,恐怕已沒有機會了。”徐紹歎道。


    當日,君臣二人商談許久,徐紹通篇隻言國事,無一語涉及私人,便是皇帝主動問他有沒有什麽要求,比方對兩個兒子徐洪徐良要不要安排,他也說兩個兒子若能為官家分憂便用,如若不然,自己還有些家產,後人也不至於餓死。


    趙諶很是感動,囑咐他安心養病後,便帶著重重心事回宮。然而當晚子時,徐紹就溘然而逝,噩耗傳入禁中,趙諶大驚!連夜召集宰執大臣相商,或是真情流『露』,或是籠絡人心,趙諶當著重臣的麵慟哭,大臣們也莫不感傷。


    次日,皇帝親自駕臨徐府致哀,朝廷百官驚聞次相逝世,也都登門祭拜。不光是徐紹的支持者們,便是與他政見不合之人,也不得不承認,徐紹確實是一心為公,於國有勞。如今他身死,這些人也就暫時拋卻了敵意,前來盡一份心意。


    皇帝與宰執大臣商議之下,認為徐紹國家柱石,功勳卓著,他的死是國家一大損失,宜加厚禮,以慰忠良。趙諶降下明詔,高度評價徐紹一生,賜喪葬之資五十萬貫,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首相朱勝非,親自為徐紹撰寫神道碑,記述生平事跡。並命人火速往四川,召徐良至杭州安葬父親。徐洪因為還在延安,朝廷決定奪情,不必回來。


    不久,天子又降詔,追封徐紹為清河郡王,諡文襄,葬杭州西子湖畔。據周書諡法記載,經緯天地曰文,甲胄有勞曰襄,徐紹作為宰相,輔佐皇帝主持朝政,治理國家,當得上一個“文”,他又是武臣出身,頗有軍功,當得上一個“襄”,文襄之諡可謂貼切。


    徐紹出身行伍,後轉文階,一生宦海沉浮,碰上大宋開國一百餘年未有之變,時勢造英雄,得以施展才華。多年來,在中央,執掌過東西二府,在地方,經略過川陝兩地,功勞還是排在第一位的。更兼其人忠孝節義,勇赴國難,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聲望。他死訊傳開,百姓無論男女,皆為之悲。


    徐紹一去,他的故舊開始擔心這位徐氏大族長一倒,他的子侄們會不會受到影響。然而這種擔心純粹是多餘的,徐紹固然是徐家大家長,但他的子侄們也都非泛泛之輩。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侄子都在陝西身居要職,而且幾乎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功績。甚至說得誇張一點,現在川陝兩地,就是靠徐家在撐著。


    當然,有人傷心,自然就有人高興。而最高興的,莫過於太上皇趙桓。徐紹本是他極為倚重的大臣,可就是這位心腹之臣,帶頭將他趕下皇位,他對徐紹是深恨之。如今徐紹一死,他固然覺得出了口氣,但更重要的是,朝中少了一位聲威卓著,並手握大權的重臣。他一死,那個朱勝非恐怕也整合不了徐紹這一派的勢力,這無疑是有利於趙桓的。


    徐紹去世,讓趙諶消停了一段短暫的時間。可不久,朝中大臣便又開始拿“不孝”“議和”兩件事情作文章,或上奏本,或當君麵。而徐紹一走,原來追隨他的大臣們頓時分裂。一部分繼續團結在朱勝非周圍,另一部分則轉投樞密使許翰。許翰是一個積極抗戰派,甚至可以說是激進抗戰派,積蓄力量,準備北伐,就是他提出的。轉投他門下的大臣,就是對朱勝非優柔寡斷,立場不堅心生不滿。拿這次議和來說,徐紹許翰是堅決反對,但朱勝非卻是持讚同意見。


    趙諶察覺到不對頭,當初擁立他登位的四個重臣,便是徐紹、朱勝非、許翰、秦檜。如今徐紹身死,秦檜外放,剩下這兩個若再不合,無疑會影響到他。為了樹立朱勝非的權威,他下旨讓其身兼兩相,總領三省,希望這樣可以團結朝中大臣。


    為了平息批評之聲,在朱勝非許翰建議下,趙諶按下不滿,二月底到三月初,連續三次到德壽宮探望太上皇,每一次去,都被父親拿議和的事煩得沒奈何。


    趙諶身體本就不好,這些日子就抱著病,再經太上皇和朝中部分大臣一折騰,竟病倒在床,無法理政。趙桓一見,公然指使大臣將軍國要務拿到德壽宮向他匯報,對外宣稱說,我身體還好,可以替大哥分擔一二。


    這事使得朱勝非許翰深感擔憂,後者當麵向前者提出,你必須學當年徐太師那樣,把這些跑德壽宮的人貶出中央去,縱使法不責眾,你也要殺雞儆猴,挑幾個帶頭的下手,萬不能姑息。


    可朱勝非從穩定出發,沒有這樣幹。因為他手裏握著行政權力,那些大臣跑到德壽宮向太上皇匯報之後,如果是大事,必須發來中書門下,在這裏擬成詔命對外公布執行。如果是小事,中書門下直接就裁奪,發往有司辦理。隻要他不簽字蓋印,所有文件都不具備任何效力。


    許翰是個急『性』子,他認為朱勝非過於仁慈,這麽下去要出事。為了防微杜漸,在得到皇帝許可後,他動用樞密使的權力,把禁中的內衛部隊全部更換,又把杭州行朝的衛戍部隊調走,從兩漸宣撫使趙點手裏征來精兵補缺。他又建議皇帝,讓折彥質和何灌兩人回朝入覲,這兩位軍隊統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懾某些人。


    可趙諶以時局莫測,大帥豈可擅離為由拒絕了他的建議。明裏是擔心宋金爆發戰爭,其實他不敢相信折彥質和何灌,這兩個人可都是父親的舊臣心腹。相比之下,他更願意相信身邊的內侍,想起徐紹的提醒,他讓沈擇掌管禁中的內衛禁軍,以防不測。


    到了三月初,趙諶就解脫了。因為新的金國使團抵達了杭州,金使在受他召見時,遵守禮節,態度和緩,完全跟從前的張通古不是一個路數。而金使提出的議和條件則更讓他鼓舞。


    宋金仍舊保持伯侄關係,全線休戰,宋每年送金歲幣,大金歸還淮西諸州縣於宋。


    這說明什麽?說明金國不再堅持讓宋稱臣!說明他趙諶的強硬態度是正確的!說明朝中那些還在拿議和全文章的人是一群蠢臣!趙諶大喜之下,病也不『藥』而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群臣麵前,連發多道聖諭,命朱勝非主持宋金和議,仍以徐紹推薦的李若水充計議使,作首席談判代表。


    金國使團再次入江南,讓朝中積極抗戰派大臣看到了希望。誰說女真人不會妥協讓步?看看,這不就軟了麽?某些人不是說一旦拒絕稱臣,就是拒絕議和,拒絕議和就會激怒金國,使其傾舉國之兵來攻麽?如今兵在哪呢?主和派大臣一片沉默,灰頭土臉。就連趙諶再去德壽宮見太上皇,趙桓也不再提議和之事。


    趙諶直感揚眉吐氣,這種感覺,可能是他父親都沒有過的。


    但很快,在正式談判開始之前,金使又提出了一個條件。說是兩國正式就細節展開商談之前,大金國有一個要求。我大金既然已經承認了陝西是大宋固有信封,那大宋朝廷必須馬上命令陝西部隊原地不動,停止任何敵對行為,以展現和談的誠意。


    金使更提出,由大宋朝廷派出幾名官員,再由金國使團內挑選幾名官員,聯合去陝西,監督此事,因為大金國實在太信不過徐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默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默然並收藏宋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