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
“文太傅,又有何事?”景帝懶洋洋的,眉目間盡是厭倦。
文太傅位列三公之首,又是先帝遺詔的輔命大臣,因此有坐議朝政之特權,此時於黃木鬆壽椅子上起身,“河運改道一事非同小可,牽涉到沿岸數十萬黎民的生計,茲事體大,一點茬子也不能出。因此老臣認為,還是請示一下太後才好。”
“是啊,是啊……”
“還是請太後定奪,方才妥當……”
朝臣們七嘴八舌,皆紛紛附議文太傅。
啟元殿上頓時熱鬧開來,景帝看著下麵的臣子,皺了皺眉,仿佛早已經習慣如此景象,隻是意興闌珊擺擺手,“朕有些疲乏,你們商量好,去回稟太後再做定奪。今天就議到這裏,退朝!”
龍輦行到後宮大門,一時停住。
景帝登基數年,並沒有特別寵愛的妃子,對選秀之事也無甚興趣,後宮一直很是空虛。去年孫皇後病重,其間多有怨憤之語。外間言傳,隻因孫皇後非出文家,不為太後所喜,加之景帝待其亦薄,故鬱鬱成疾。
自孫皇後去世,後宮裏愈加冷清。東西六宮幾近空廢,唯一熱鬧些的,便是淩妃的榮祺宮,隻因她誕育皇長子旻暘,故而待遇稍厚。而今日,景帝依舊駕臨榮祺宮。內間宮人趕緊通報消息,淩妃一襲洋蓮色葵花刺繡宮裝,頭上珠環錚錚,上前行禮道:“臣妾給皇上請安……”
“免了,免了。”景帝看也不看,抬腳往裏走。
淩妃容色雖算姣好,卻也不見得有多驚人奪目,隻是言語間溫柔婉轉,生出一種特的別親近之意,“旻暘正在裏頭寫字,臣妾去喚他出來,陪著說說話。皇上也累了,等會好早些歇息。”
“累?”景帝自嘲般一笑,“朕什麽事都不用管,累從何起?”
淩妃的表情稍微凝滯,很快又笑了,“既然皇上得空,那倒是正巧。臣妾新學了一種花茶做法,等會讓人呈上來,給皇上嚐嚐。”
景帝躺在美人榻上出神,望著雕花描金的通木房梁,也不知在想些什麽,自顧自看了半日,喃喃自語道:“有什麽好不好的,過日子罷了。”
“皇上稍候,臣妾去喚旻暘出來。”
“去罷,都去罷!”景帝像是在感歎什麽,揮了揮手,誰知淩妃剛進去沒多久,便有太後宮中來人,說是有事相召。
“是什麽事,要等著朕裁定?”
“太後沒說,想來是很要緊。”小太監滿臉惶恐,趕緊低頭。
“罷了,起駕!”
待淩妃領著皇長子出來,早已不見景帝。皇長子七月間剛滿五歲,一襲小小的秋香色華袍,眉目甚是清朗,稚聲稚氣問道:“母妃,父皇人呢?”說著,低頭看向手上絹紙,滿臉失望之色,“兒臣寫了三遍,父皇還沒有看……”
“嗯,旻暘聽話。”淩妃忙蹲下身去,認真看了看,含笑表揚了幾句,又道:“父皇去皇祖母那裏,咱們等一等,很快就回來了。”
然而,消息一件件傳來。
景帝在懿慈宮後花園小亭內,遇到一名年輕麗姝,言語天真、性情嬌軟,最後竟是一見傾心。過後方知,此麗姝是文太後內侄女,入宮給姑姑請安,與皇帝偶遇,如此亦算是姻緣注定。文氏既然出身權貴,又有太後支持,更兼景帝一力要求,很快就被皇帝親詔冊立為後。
景帝一反常態,原本平素不喜女子嬌嗔,到文皇後那裏卻是樣樣皆好,凡事無有不允。帝眷隆厚,一時傳遍國內。自文皇後入宮,後宮女子再難見到聖顏,即使淩妃侍駕良久又誕育皇長子,門前亦是冷清。
次年,文皇後誕育嫡子。景帝愛之若珍,取名為曄,每每與朝臣言談,稱百年後必將江山傳於嫡子,中興大燕。榮祺宮日漸衰敗,幾近冷宮無二。後來,因文皇後產育體虛,淩妃侍奉湯藥有功,言語間又常討帝後歡心,方才有所好轉。
時光幽靜緩慢,景帝的後宮一直波瀾不驚。文皇後雖然獨寵後宮,可淩妃勝在善解人意、性情柔婉,又兼皇長子聰慧可人,景帝待母子二人亦還算好。文皇後懶怠後宮瑣事,索**付與淩妃,自己樂得清閑,多一些時間陪伴在景帝身側。不久,淩妃又引見一名劉姓女子,冊為貴人,並且誕育下一名皇子。劉貴人與淩妃交好,事事服帖,淩妃在後宮地位愈穩,漸有後宮第二人之勢。
仁啟二十年,太後設中秋盛宴於懿慈宮。
景帝膝下子嗣並不多,除卻早亡的皇次子,隻有皇長子旻暘、皇五子旻曄、皇六子旻璽,共三名皇子,另有貴人章氏誕育兩名公主。此時宴席未開,兩名小皇子正是貪玩之齡,有宮人取來一個碩大的香柚,二人便互相推攘玩耍。那香柚又大又圓,一不留神便滾到旁邊, 二人爭著去追,搶鬧之間不慎都摔在一起。
“六弟。”皇長子剛從月洞門穿過來,趕忙上前相扶,抬頭見皇五子還在抽噎,手伸了一半,卻又慢慢縮了回去。
皇五子年紀甚幼,隻有六歲,卻也能看出哥哥的不喜,小嘴扁了扁,於是坐在地上哭得更大聲了。宮人們急得沒有辦法,正好景帝攜著文皇後過來,忙上前一把抱起皇五子,很是不悅,“旻暘,怎麽不扶弟弟起來?”
皇長子目光閃爍,小聲回道:“兒臣……”
“罷了,小孩子玩鬧而已。”文皇後伸手抱過皇五子,又忙朝景帝使眼色,隻見不遠處人頭攢動,眾人簇擁著太後緩緩而來。
雖然文皇後極力掩飾,以免多生事端,景帝也不再追問,然而宴席不久,還是有年長宮人將事情傳上去。太後手持纏絲瑪瑙薄杯,聽完淡淡一笑,“看起來,還是老六招人喜愛,連旻暘這個做哥哥的,也要偏疼幾分。”
此話讓淩妃臉色瞬變,不顧已有八月身孕,慌忙拉著皇長子上前跪下,“母後息怒,是臣妾沒教導好旻暘,回去一定重重責罰。”
“淩妃快起來,動了胎氣可不好。”太後眼皮也不抬,自顧自搖晃著酒杯,半日方才悠悠笑道:“話說回來,小孩子們懂得什麽呢?還不都是常聽大人言行,看著眼色行事,所以同樣是兄弟,卻也有親近疏遠之別。”
“皇祖母,孫兒並沒有。”皇長子見牽連到生母,連忙解釋。
“嗬,好孫兒。”太後笑意更加濃厚,連連點頭,“果然是有母必有其子,哀家常誇淩妃伶俐,想不到旻暘更是聰慧,著實讓人心疼。”說著將皇長子拉起來,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那你說說,為何不扶你五弟起來?”
麵對太後淩厲的眼神,皇長子有些招架不住,文皇後忙道:“姑母,隻是小孩子們玩鬧,不必當做正經事。今兒是佳節,讓旻暘替你斟杯酒罷。”
景帝也道:“母後,你就別管了。”
太後聞言動色,淡聲問道:“怎麽,哀家管不得?”
“母後當然管得!”景帝語氣頗有不滿,將半塊月餅隨手一撂,“隻是兒臣想,母後既要擔憂國事朝政,又要操心後宮閑事,擔心你累壞了。”
“哐!”太後的酒杯摔碎在地,渾身微顫。
“姑母,姑母……”文皇後見太後拂袖而去,也是嚇得不輕,趕忙提著衣裙追到懿慈宮,急聲勸道:“姑母,皇上他隻是一時氣話,當不得真……”
“嗬,是麽?”太後怒極反笑,震得鬢上壽字珠釵抖動,眼中盡是傷感之色,“皇上覺得文家權重,又嫌哀家多管閑事,一直都是存著不滿。隻是他也不想一想,當年若沒有文家人力保,哪來他這個皇帝?!”
文皇後小聲回道:“兒臣回去,會好生勸解皇上。”
“哀家自己的兒子,是什麽脾氣最清楚,你勸不了。”太後緩緩搖頭,方才那一抹淒色轉瞬即逝,繼而又道:“隻是那淩妃伶俐太過,如今討好你、忍讓你,將來必定算計你!依你這般性子,怎是她的對手?”
“怎麽會?”文皇後一刹那驚訝,搖了搖頭,“淩妃她,待兒臣有如親姊一般,事事周到、處處細致,一直都是很好的。”
“好?”太後冷笑一聲,頗為感慨,“你還是太年輕了。”
“年輕不好麽?”文皇後微微低了頭,語聲帶著一抹女兒羞澀,“皇上說,他最喜歡我年輕單純,不似宮裏的人……”
“傻孩子,你還真不似宮裏的人。”太後聞言長歎一聲,眉頭緊蹙,“皇上喜歡你固然好,可在這宮裏生存,僅如此還遠遠不夠。那淩妃心思深重,又誕育有皇長子,將來旻暘早早成人,哀家可真替你擔心!”
太後畢竟是尊長,文皇後不敢多言辯駁,隻好順著話應道:“既然姑母這麽說,那兒臣以後就遠著她,少來往一些。”
“聽你說這話,便是沒放在心上。”太後端著一盞茶水起身,“潑”的一聲,將手爐裏香灰澆了個透,“由得你們,今後想跟誰來往都一樣。哀家且看著,一個淩妃還翻不出天去!”
太後的話,輾轉傳到榮祺宮一些。總管太監王伏順很是擔心,悄聲道:“娘娘,太後已經對娘娘上心,從今往後,隻怕事事都艱難的很。娘娘可別忘記了,孫皇後是怎麽死的……”
“本宮知道,可是還能怎樣?”淩妃正在對鏡梳妝,手上一把描金染朱的雕花象牙梳,梳得烏發縷縷分明,更襯出白瓷似的臉龐泛著冷色,“太後原本就不喜歡我,皇上的心也不在這兒,好在皇後年輕單純,沒有諸多計較。可她的孩子終歸要長大,將來必定猜疑旻暘,也不知是何結局。”
王伏順歎道:“娘娘,文家權重呐。”
淩妃冷然一笑,似乎已看穿未來前途,“如今隻有百般忍耐,小心謹慎一些,但願能夠熬到太後先走。我們母子,方有一線生機……”
“文太傅,又有何事?”景帝懶洋洋的,眉目間盡是厭倦。
文太傅位列三公之首,又是先帝遺詔的輔命大臣,因此有坐議朝政之特權,此時於黃木鬆壽椅子上起身,“河運改道一事非同小可,牽涉到沿岸數十萬黎民的生計,茲事體大,一點茬子也不能出。因此老臣認為,還是請示一下太後才好。”
“是啊,是啊……”
“還是請太後定奪,方才妥當……”
朝臣們七嘴八舌,皆紛紛附議文太傅。
啟元殿上頓時熱鬧開來,景帝看著下麵的臣子,皺了皺眉,仿佛早已經習慣如此景象,隻是意興闌珊擺擺手,“朕有些疲乏,你們商量好,去回稟太後再做定奪。今天就議到這裏,退朝!”
龍輦行到後宮大門,一時停住。
景帝登基數年,並沒有特別寵愛的妃子,對選秀之事也無甚興趣,後宮一直很是空虛。去年孫皇後病重,其間多有怨憤之語。外間言傳,隻因孫皇後非出文家,不為太後所喜,加之景帝待其亦薄,故鬱鬱成疾。
自孫皇後去世,後宮裏愈加冷清。東西六宮幾近空廢,唯一熱鬧些的,便是淩妃的榮祺宮,隻因她誕育皇長子旻暘,故而待遇稍厚。而今日,景帝依舊駕臨榮祺宮。內間宮人趕緊通報消息,淩妃一襲洋蓮色葵花刺繡宮裝,頭上珠環錚錚,上前行禮道:“臣妾給皇上請安……”
“免了,免了。”景帝看也不看,抬腳往裏走。
淩妃容色雖算姣好,卻也不見得有多驚人奪目,隻是言語間溫柔婉轉,生出一種特的別親近之意,“旻暘正在裏頭寫字,臣妾去喚他出來,陪著說說話。皇上也累了,等會好早些歇息。”
“累?”景帝自嘲般一笑,“朕什麽事都不用管,累從何起?”
淩妃的表情稍微凝滯,很快又笑了,“既然皇上得空,那倒是正巧。臣妾新學了一種花茶做法,等會讓人呈上來,給皇上嚐嚐。”
景帝躺在美人榻上出神,望著雕花描金的通木房梁,也不知在想些什麽,自顧自看了半日,喃喃自語道:“有什麽好不好的,過日子罷了。”
“皇上稍候,臣妾去喚旻暘出來。”
“去罷,都去罷!”景帝像是在感歎什麽,揮了揮手,誰知淩妃剛進去沒多久,便有太後宮中來人,說是有事相召。
“是什麽事,要等著朕裁定?”
“太後沒說,想來是很要緊。”小太監滿臉惶恐,趕緊低頭。
“罷了,起駕!”
待淩妃領著皇長子出來,早已不見景帝。皇長子七月間剛滿五歲,一襲小小的秋香色華袍,眉目甚是清朗,稚聲稚氣問道:“母妃,父皇人呢?”說著,低頭看向手上絹紙,滿臉失望之色,“兒臣寫了三遍,父皇還沒有看……”
“嗯,旻暘聽話。”淩妃忙蹲下身去,認真看了看,含笑表揚了幾句,又道:“父皇去皇祖母那裏,咱們等一等,很快就回來了。”
然而,消息一件件傳來。
景帝在懿慈宮後花園小亭內,遇到一名年輕麗姝,言語天真、性情嬌軟,最後竟是一見傾心。過後方知,此麗姝是文太後內侄女,入宮給姑姑請安,與皇帝偶遇,如此亦算是姻緣注定。文氏既然出身權貴,又有太後支持,更兼景帝一力要求,很快就被皇帝親詔冊立為後。
景帝一反常態,原本平素不喜女子嬌嗔,到文皇後那裏卻是樣樣皆好,凡事無有不允。帝眷隆厚,一時傳遍國內。自文皇後入宮,後宮女子再難見到聖顏,即使淩妃侍駕良久又誕育皇長子,門前亦是冷清。
次年,文皇後誕育嫡子。景帝愛之若珍,取名為曄,每每與朝臣言談,稱百年後必將江山傳於嫡子,中興大燕。榮祺宮日漸衰敗,幾近冷宮無二。後來,因文皇後產育體虛,淩妃侍奉湯藥有功,言語間又常討帝後歡心,方才有所好轉。
時光幽靜緩慢,景帝的後宮一直波瀾不驚。文皇後雖然獨寵後宮,可淩妃勝在善解人意、性情柔婉,又兼皇長子聰慧可人,景帝待母子二人亦還算好。文皇後懶怠後宮瑣事,索**付與淩妃,自己樂得清閑,多一些時間陪伴在景帝身側。不久,淩妃又引見一名劉姓女子,冊為貴人,並且誕育下一名皇子。劉貴人與淩妃交好,事事服帖,淩妃在後宮地位愈穩,漸有後宮第二人之勢。
仁啟二十年,太後設中秋盛宴於懿慈宮。
景帝膝下子嗣並不多,除卻早亡的皇次子,隻有皇長子旻暘、皇五子旻曄、皇六子旻璽,共三名皇子,另有貴人章氏誕育兩名公主。此時宴席未開,兩名小皇子正是貪玩之齡,有宮人取來一個碩大的香柚,二人便互相推攘玩耍。那香柚又大又圓,一不留神便滾到旁邊, 二人爭著去追,搶鬧之間不慎都摔在一起。
“六弟。”皇長子剛從月洞門穿過來,趕忙上前相扶,抬頭見皇五子還在抽噎,手伸了一半,卻又慢慢縮了回去。
皇五子年紀甚幼,隻有六歲,卻也能看出哥哥的不喜,小嘴扁了扁,於是坐在地上哭得更大聲了。宮人們急得沒有辦法,正好景帝攜著文皇後過來,忙上前一把抱起皇五子,很是不悅,“旻暘,怎麽不扶弟弟起來?”
皇長子目光閃爍,小聲回道:“兒臣……”
“罷了,小孩子玩鬧而已。”文皇後伸手抱過皇五子,又忙朝景帝使眼色,隻見不遠處人頭攢動,眾人簇擁著太後緩緩而來。
雖然文皇後極力掩飾,以免多生事端,景帝也不再追問,然而宴席不久,還是有年長宮人將事情傳上去。太後手持纏絲瑪瑙薄杯,聽完淡淡一笑,“看起來,還是老六招人喜愛,連旻暘這個做哥哥的,也要偏疼幾分。”
此話讓淩妃臉色瞬變,不顧已有八月身孕,慌忙拉著皇長子上前跪下,“母後息怒,是臣妾沒教導好旻暘,回去一定重重責罰。”
“淩妃快起來,動了胎氣可不好。”太後眼皮也不抬,自顧自搖晃著酒杯,半日方才悠悠笑道:“話說回來,小孩子們懂得什麽呢?還不都是常聽大人言行,看著眼色行事,所以同樣是兄弟,卻也有親近疏遠之別。”
“皇祖母,孫兒並沒有。”皇長子見牽連到生母,連忙解釋。
“嗬,好孫兒。”太後笑意更加濃厚,連連點頭,“果然是有母必有其子,哀家常誇淩妃伶俐,想不到旻暘更是聰慧,著實讓人心疼。”說著將皇長子拉起來,上上下下打量一番,“那你說說,為何不扶你五弟起來?”
麵對太後淩厲的眼神,皇長子有些招架不住,文皇後忙道:“姑母,隻是小孩子們玩鬧,不必當做正經事。今兒是佳節,讓旻暘替你斟杯酒罷。”
景帝也道:“母後,你就別管了。”
太後聞言動色,淡聲問道:“怎麽,哀家管不得?”
“母後當然管得!”景帝語氣頗有不滿,將半塊月餅隨手一撂,“隻是兒臣想,母後既要擔憂國事朝政,又要操心後宮閑事,擔心你累壞了。”
“哐!”太後的酒杯摔碎在地,渾身微顫。
“姑母,姑母……”文皇後見太後拂袖而去,也是嚇得不輕,趕忙提著衣裙追到懿慈宮,急聲勸道:“姑母,皇上他隻是一時氣話,當不得真……”
“嗬,是麽?”太後怒極反笑,震得鬢上壽字珠釵抖動,眼中盡是傷感之色,“皇上覺得文家權重,又嫌哀家多管閑事,一直都是存著不滿。隻是他也不想一想,當年若沒有文家人力保,哪來他這個皇帝?!”
文皇後小聲回道:“兒臣回去,會好生勸解皇上。”
“哀家自己的兒子,是什麽脾氣最清楚,你勸不了。”太後緩緩搖頭,方才那一抹淒色轉瞬即逝,繼而又道:“隻是那淩妃伶俐太過,如今討好你、忍讓你,將來必定算計你!依你這般性子,怎是她的對手?”
“怎麽會?”文皇後一刹那驚訝,搖了搖頭,“淩妃她,待兒臣有如親姊一般,事事周到、處處細致,一直都是很好的。”
“好?”太後冷笑一聲,頗為感慨,“你還是太年輕了。”
“年輕不好麽?”文皇後微微低了頭,語聲帶著一抹女兒羞澀,“皇上說,他最喜歡我年輕單純,不似宮裏的人……”
“傻孩子,你還真不似宮裏的人。”太後聞言長歎一聲,眉頭緊蹙,“皇上喜歡你固然好,可在這宮裏生存,僅如此還遠遠不夠。那淩妃心思深重,又誕育有皇長子,將來旻暘早早成人,哀家可真替你擔心!”
太後畢竟是尊長,文皇後不敢多言辯駁,隻好順著話應道:“既然姑母這麽說,那兒臣以後就遠著她,少來往一些。”
“聽你說這話,便是沒放在心上。”太後端著一盞茶水起身,“潑”的一聲,將手爐裏香灰澆了個透,“由得你們,今後想跟誰來往都一樣。哀家且看著,一個淩妃還翻不出天去!”
太後的話,輾轉傳到榮祺宮一些。總管太監王伏順很是擔心,悄聲道:“娘娘,太後已經對娘娘上心,從今往後,隻怕事事都艱難的很。娘娘可別忘記了,孫皇後是怎麽死的……”
“本宮知道,可是還能怎樣?”淩妃正在對鏡梳妝,手上一把描金染朱的雕花象牙梳,梳得烏發縷縷分明,更襯出白瓷似的臉龐泛著冷色,“太後原本就不喜歡我,皇上的心也不在這兒,好在皇後年輕單純,沒有諸多計較。可她的孩子終歸要長大,將來必定猜疑旻暘,也不知是何結局。”
王伏順歎道:“娘娘,文家權重呐。”
淩妃冷然一笑,似乎已看穿未來前途,“如今隻有百般忍耐,小心謹慎一些,但願能夠熬到太後先走。我們母子,方有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