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啟二十五年,皇長子端王大婚。
王妃朱氏出身名門,年僅十四,雖是剛及笄的年幼女子,卻已然有著落落大方的氣度,談吐更是嫻靜文雅。淩妃對這門婚事很滿意,吩咐宮人備上重禮賞賜,又特意單獨留下端王,含笑問道:“我兒,你對王妃可還中意?”
端王一襲江藍海水騰雲紋華袍,頭上束著搶珠金冠,眉宇間盡是朗朗少年氣,正迎風立在樹下賞景,聞言回道:“還好,挑不出什麽錯來。”
“你這孩子,怎麽說話呢。”淩妃的衣角被清風掠得翻動,襯出眉間一絲淺憂,緩緩歎了口氣,“當初,母妃為著你的婚事,沒少求過皇上和皇後,好不容易才定下朱家這門婚事。我看那孩子很好,既知書達理又賢惠大方,品性也甚是溫柔,你今後可要好生待她。”
“是,兒臣知曉。”
端王與王妃雖然和睦,也說不上特別眷戀,彼此間甚是尊重客氣,不久便有舉案齊眉的名聲傳開。倒是淩妃,因文皇後的漸漸疏遠,皇帝也跟著冷落,加之太後又刻意挑刺,日子甚是冷清。因此對端王妃格外喜愛,時常召進宮來陪伴說話。其時,淩妃誕育的小公主已五歲,生性活潑,與端王妃玩得熟悉,索性一起住在端王府。
端王大婚前還娶有側妃董氏,想來是命中宜延子嗣,不到三年時間,便先後誕育下一女一男,在王府中地位甚是尊貴。那董氏原有些驕傲,意在刁難年輕的端王妃,誰知朱氏年紀雖小,卻有沉著如水的大家閨秀氣度。幾年時間下來,竟能夠將王府諸人周旋妥當,董氏無可挑剔,其餘侍妾更是服帖,因此端王府一直風平浪靜。
端王漸漸長成,在景帝麵前恪盡孝道,待人接物亦是豁達,幾件大事下來,在朝野中便漸有賢王名聲。淩妃悉知卻不甚喜,乃召端王進宮,囑咐道:“旻暘,你一心向著正事,自然很好,隻是木秀於林必被摧之!如今太後尚且健在,皇五子又年幼,你在人前出盡風頭,豈不讓他們擔憂?從今往後,且收斂些罷。”
端王豁然驚心,此後便盡量推諉諸等事宜,隻循規蹈矩不讓人拿住錯處,加上王府內眷甚少糾紛,整日多半都是悠閑度過。日子波瀾不驚,一直延續到仁啟二十八年。太後依舊掌控政事,景帝和文皇後恩愛更甚,淩妃等後宮女子,依舊委委屈屈在夾縫中勉強度日,國內一片歌舞升平之象。
那年,端王將及二十歲。
“王爺,奴才已經查明……”
“快說!她是哪家女子?”端王豁然站起身來,憶起那女扮男裝的素衫少年,白衣籠紗、膚光勝雪,好似憑水而立的洛水之神。
“是!”王府近侍不敢怠慢,忙道:“奴才一路跟著那女子,七轉八拐,最後見她進了豫國公府。雖然隔得有些距離,可奴才聽得真真切切,眾人皆喚她小姐,想來是不會錯的。”
“豫國公的女兒?”
豫國公夫人乃名動京城的美人,家中確有女兒一名,女承其母,想來自然也是難得一見的佳人。隻是文、慕兩家,乃是朝中並肩第一的望族,其家女兒矜貴,即使是嫁與王公貴胄,也必定是明媒正娶的正室。
端王有些茫然,莫說如今已有王妃,便是從前也難娶到慕家女兒,更不用說娶做側妃之想。如此想著,心便一點點沉下去。
“王爺,用點糕果罷。”端王妃一襲桂合色雙絛褕衣,雙臂流蘇低垂,捧著一盞水晶六瓣花盤,一路緩步輕聲而來。
“佩縝,你來了。”端王收回心思,溫然含笑。
端王妃麵盈淺笑,拈了一塊芙蓉糕遞過去,“下個月就是母妃的生辰,我想外麵的東西雖好,卻比不得自己親手做的,因此打算親自繡一件插屏。旻暘你說,繡什麽花樣好些?”
“鬆鶴長春?雙雁銜花?”端王含笑想了想,凝目看向對麵容色秀雅的女子,天生一股溫柔氣息,不由心生憐惜,“隻要是你親手繡的,什麽都好。”
端王妃素麵微紅,細聲回道:“那好,就鬆鶴長春罷。”
如此溫柔似水的女子,難道還不好麽?端王左右思量一番,想來想去,全是端王妃素日好處,幾乎無錯可尋。可是,為何卻覺得少些什麽?不似對那慕家小姐,總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牽掛,心內終究放不下。
仁啟三十年,景帝偶感風寒。朝中漸有傳言,說是文太後執政多年,帝無實權,常年耽於聲色犬馬之樂,故而身體虛虧。端王乃是長子,按理要侍奉湯藥於側,然而太後卻以靜養為名,將皇子大臣皆拒之殿外。
淩妃聞之不無淒涼,幽幽長歎,“太後忌憚我們母子,怕你在病床前得益,故而不讓前往,終究不過是份私心。隻是,若你父皇先行而去,我們孤兒寡母無可倚靠,今後豈會有好下場?”
端王隻得溫言寬慰生母,待到踏出宮門,心中亦是鬱鬱難言,遂回到府中獨自飲酒澆愁一番。酒飲了大半壺,頭卻疼得愈加厲害。正要舉壺砸碎,卻見王府近侍一溜小跑過來,“啟稟王爺,慕家小姐正在普光寺進香,去不去瞧瞧?”
自從知道那女子乃豫國公女,端王便死了心,即使偶爾想起,也是極力讓自己趕快忘掉。此時也不知哪來的衝動,將酒壺墩在桌子上,出門翻身上馬,一鞭子重重甩在馬臀上,“為什麽不去?走,快點!”
“王爺,王爺小點聲……”
那近侍領著端王繞到後山,普光寺乃依山而建,後牆緊貼山腳,二人順著上坡爬上去,翻牆藏於後牆邊古樹之上。若在平時,端王自然不會有此舉措,今日心中卻似有一團火焰在燒,隻想任性恣意一回。
“小姐,奴婢給你點香。”一名杏衣侍女先行入院,身後數十名侍女仆婦,簇擁著一名湖綠綃紗襇裙女子,輕衫羅裙之下,蓮瓣無聲。
樹下濃光淡影、斑斑點點,隻見綠紗女子接過尺長素香,輕輕插在香爐中,又小心細致撥正位置,方才跪於蒲團上拜了三拜。杏衣侍女扶著她站起來,轉身吩咐道:“小姐要單獨清靜一會,你們都到外麵去。”
“是。”眾仆婦恭謹有序,悉數退出。
“小姐,你在歎氣?”
“哪有?”綠紗女子聲音細軟,如一碧清涼水波般澄澈無塵,兼之臂上流蘇隨風輕盈,更襯出春風拂柳之姿來。
“嗬,小姐定是害臊了。”杏衣侍女掩麵俏笑,又走得更近些,“昨兒夫人喚我去拿東西,聽得千真萬確,開始預備那件大喜事……”
“誰?”綠紗女子禾眉微蹙,抬首往樹上看來。
“王爺,被發現了!”王府近侍焦急低語,端王卻還在怔忡之中,隻是迷惑於杏衣侍女的話,到底是什麽大喜事?
光影迷離之中,那女子模樣並不真切。隻見她雲髻輕綰、珠墜搖曳,分明是極簡單的裝束,卻透著出塵的流光異彩。端王有些舍不得移開目光,卻見院外有人進來,領事仆婦問道:“小姐,出什麽事了?”
“沒事,咱們出去罷。”綠紗女子很是自然,淡淡應道。
“那方才----”領事仆婦麵色懷疑,四下打量著,又往樹上瞅了瞅,轉身朝旁邊的人招手道:“你們兩個,到那邊仔細看看去。”
“站住!”杏衣侍女一聲斷喝,攔住仆婦去路,“都說沒什麽,偏生你們多事。你們且想想,小姐為何來進香?胡說八道,豈不有損小姐名聲?現在香已上完,小姐要回去歇息,趕緊預備車馬去。”
“是是,都怨我老糊塗了。”領事仆婦趕緊賠笑,帶著人退出去。
“小姐,咱們也走罷。”
“嗯,等香燃完再走。”綠紗女子口中如是說,卻攜著杏衣侍女步出院子,仿似又低聲囑咐了幾句,接著便翩然走遠。
“王爺,咱們怎麽出去?”
“都是你害的!”端王甚是沒好氣,心裏琢磨著那女子的話,似乎明白一些,遂攔住要跳樹的近侍,“不妨,再等一等。”
“等,等誰?”
果然不出所料,不多時便有一個小沙彌進來。端王看著那小沙彌走到後麵,掏出鑰匙把門打開,一直都沒言語,又低著頭出院關上大門。端王趕緊跳下樹來,領著近侍出了後門,匆匆策馬趕回王府。
大喜事?端王躺在長榻上思量,手中折扇合攏,漫不經心的敲著小幾邊沿,發出一陣陣“吭吭”之聲。莫非----,端王豁然心驚,情不自禁坐直起來,莫非是慕家小姐要出嫁?!到底,是誰要娶她?
----端王的疑惑,並沒有積存太久。
仁啟三十年八月十七,剛過完中秋節,景帝便因急病無治,突然歿於天禧宮中。景帝死的倉促,並未立下皇儲遺詔。當時皇長子和皇五子都已成年,一個為長,一個為嫡,關於擁長和擁嫡,朝中大臣爭論甚是激烈。最後文太後親自出麵,皇五子得文、慕等重臣世家支持,遂順利登上大寶,尊號光帝。
次年,光帝改元天淳。
當時光帝年幼,朝事自然掌控在太皇太後手中,文家權臣愈多,大燕朝幾乎快成文家的天下。因淩妃自願生殉景帝,太皇太後念其情誼,故追封為孝獻貴妃,皇長子也因此加封為英親王。此時的英親王,日子更是過得如履薄冰,好在英親王妃善解人意、溫言多勸,總算有一處容身之所。
轉眼到了六月,夏日熱烈溫度灼人。因不能參與朝事,英親王或結交名士,或遊山玩水,幹脆樂得做個逍遙王爺。花架濃蔭之下,英親王正在執壺對花自飲,四周花香肆溢、鳥鳴鶯啼,也是別有一番悠閑趣致。
“旻暘,有事跟你商量。”英親王妃淺笑盈盈,緩緩走近過來,“本月二十四,皇上要舉行大婚,娶的正是姨母家小表妹,所以讓我過去幫忙幾天。”
英親王笑道:“你有好幾個姨母,是哪家?”
“別家女兒怎能做皇後?自然是慕家表妹了。”英親王妃含笑說著,卻見英親王臉色有些不好,忙問道:“旻暘,你哪兒不舒服?還是日頭太熱?不如,我陪著你到裏麵歇息一會。”
英親王極力鎮靜自己,微笑道:“是,我們進去罷。”
六月二十四,光帝大婚。
湛藍無雲的天空中,日華澹澹、粼粼耀目,金八寶頂珠琉璃鳳輿奢華繁複,一路自朝聖門、中保門緩緩行進。從正門眺望過去,當中一條寬闊的漢白玉大道。在道路的盡頭,迎麵矗立著氣勢恢宏的嘉正殿,殿身上金磚寶瓦、飛簷卷翹,皆在烈日下閃爍出令人目眩的光輝。
嘉正殿大門前,立著數百名皇家儀仗隊伍,皆身著赤色吉服,隻是與殿外偌大廣場相比,卻顯得有些渺小不堪。鳳輿行至嘉正殿門口停下,禮儀女官上前打簾,又扶著盛裝朝服的新皇後下輿,一襲緋羅蹙金百鳥朝鳳長袍,逶迤一地。
英親王立在朝臣之中,看著新皇後緩緩走近,又從自己身邊走過,一步步走到錯金虯龍的禦座之前。九翟鳳冠之上,赤金八扇綴玉翅撐起煙薄朱紗,新皇後微垂螓首,待光帝親手挑開喜蓋,再接過金冊緩緩轉過身來。
“啊……”英親王聽見朝臣中有人輕呼,更感覺到自己在顫抖。
盛裝下的年輕皇後,寶光流轉、殊色照人,仿似滿殿無數繁花盛放一般,豁然映亮整個嘉正大殿。光帝與新皇後端然含笑,正在接受群臣朝拜。二人笑容明亮,仿似一把冰冷的鋒芒利刃,生生刺痛英親王雙眼。可是,此時既不能有半句憤言,亦不能轉身離開大殿。彼是君、己是臣,君臣大禮不可錯,隻有跟著朝臣們禮拜下去。
英親王閉上眼睛,耳畔卻傳來群臣高呼聲,“恭賀皇上皇後大喜,乾坤定位、百世延禧!”那聲音如山鼓震天,撞得他胸口陣陣作痛,全身都似要碎裂開來,幾乎站不穩步子。
----或許吧,從來沒有如此恨過。
王妃朱氏出身名門,年僅十四,雖是剛及笄的年幼女子,卻已然有著落落大方的氣度,談吐更是嫻靜文雅。淩妃對這門婚事很滿意,吩咐宮人備上重禮賞賜,又特意單獨留下端王,含笑問道:“我兒,你對王妃可還中意?”
端王一襲江藍海水騰雲紋華袍,頭上束著搶珠金冠,眉宇間盡是朗朗少年氣,正迎風立在樹下賞景,聞言回道:“還好,挑不出什麽錯來。”
“你這孩子,怎麽說話呢。”淩妃的衣角被清風掠得翻動,襯出眉間一絲淺憂,緩緩歎了口氣,“當初,母妃為著你的婚事,沒少求過皇上和皇後,好不容易才定下朱家這門婚事。我看那孩子很好,既知書達理又賢惠大方,品性也甚是溫柔,你今後可要好生待她。”
“是,兒臣知曉。”
端王與王妃雖然和睦,也說不上特別眷戀,彼此間甚是尊重客氣,不久便有舉案齊眉的名聲傳開。倒是淩妃,因文皇後的漸漸疏遠,皇帝也跟著冷落,加之太後又刻意挑刺,日子甚是冷清。因此對端王妃格外喜愛,時常召進宮來陪伴說話。其時,淩妃誕育的小公主已五歲,生性活潑,與端王妃玩得熟悉,索性一起住在端王府。
端王大婚前還娶有側妃董氏,想來是命中宜延子嗣,不到三年時間,便先後誕育下一女一男,在王府中地位甚是尊貴。那董氏原有些驕傲,意在刁難年輕的端王妃,誰知朱氏年紀雖小,卻有沉著如水的大家閨秀氣度。幾年時間下來,竟能夠將王府諸人周旋妥當,董氏無可挑剔,其餘侍妾更是服帖,因此端王府一直風平浪靜。
端王漸漸長成,在景帝麵前恪盡孝道,待人接物亦是豁達,幾件大事下來,在朝野中便漸有賢王名聲。淩妃悉知卻不甚喜,乃召端王進宮,囑咐道:“旻暘,你一心向著正事,自然很好,隻是木秀於林必被摧之!如今太後尚且健在,皇五子又年幼,你在人前出盡風頭,豈不讓他們擔憂?從今往後,且收斂些罷。”
端王豁然驚心,此後便盡量推諉諸等事宜,隻循規蹈矩不讓人拿住錯處,加上王府內眷甚少糾紛,整日多半都是悠閑度過。日子波瀾不驚,一直延續到仁啟二十八年。太後依舊掌控政事,景帝和文皇後恩愛更甚,淩妃等後宮女子,依舊委委屈屈在夾縫中勉強度日,國內一片歌舞升平之象。
那年,端王將及二十歲。
“王爺,奴才已經查明……”
“快說!她是哪家女子?”端王豁然站起身來,憶起那女扮男裝的素衫少年,白衣籠紗、膚光勝雪,好似憑水而立的洛水之神。
“是!”王府近侍不敢怠慢,忙道:“奴才一路跟著那女子,七轉八拐,最後見她進了豫國公府。雖然隔得有些距離,可奴才聽得真真切切,眾人皆喚她小姐,想來是不會錯的。”
“豫國公的女兒?”
豫國公夫人乃名動京城的美人,家中確有女兒一名,女承其母,想來自然也是難得一見的佳人。隻是文、慕兩家,乃是朝中並肩第一的望族,其家女兒矜貴,即使是嫁與王公貴胄,也必定是明媒正娶的正室。
端王有些茫然,莫說如今已有王妃,便是從前也難娶到慕家女兒,更不用說娶做側妃之想。如此想著,心便一點點沉下去。
“王爺,用點糕果罷。”端王妃一襲桂合色雙絛褕衣,雙臂流蘇低垂,捧著一盞水晶六瓣花盤,一路緩步輕聲而來。
“佩縝,你來了。”端王收回心思,溫然含笑。
端王妃麵盈淺笑,拈了一塊芙蓉糕遞過去,“下個月就是母妃的生辰,我想外麵的東西雖好,卻比不得自己親手做的,因此打算親自繡一件插屏。旻暘你說,繡什麽花樣好些?”
“鬆鶴長春?雙雁銜花?”端王含笑想了想,凝目看向對麵容色秀雅的女子,天生一股溫柔氣息,不由心生憐惜,“隻要是你親手繡的,什麽都好。”
端王妃素麵微紅,細聲回道:“那好,就鬆鶴長春罷。”
如此溫柔似水的女子,難道還不好麽?端王左右思量一番,想來想去,全是端王妃素日好處,幾乎無錯可尋。可是,為何卻覺得少些什麽?不似對那慕家小姐,總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牽掛,心內終究放不下。
仁啟三十年,景帝偶感風寒。朝中漸有傳言,說是文太後執政多年,帝無實權,常年耽於聲色犬馬之樂,故而身體虛虧。端王乃是長子,按理要侍奉湯藥於側,然而太後卻以靜養為名,將皇子大臣皆拒之殿外。
淩妃聞之不無淒涼,幽幽長歎,“太後忌憚我們母子,怕你在病床前得益,故而不讓前往,終究不過是份私心。隻是,若你父皇先行而去,我們孤兒寡母無可倚靠,今後豈會有好下場?”
端王隻得溫言寬慰生母,待到踏出宮門,心中亦是鬱鬱難言,遂回到府中獨自飲酒澆愁一番。酒飲了大半壺,頭卻疼得愈加厲害。正要舉壺砸碎,卻見王府近侍一溜小跑過來,“啟稟王爺,慕家小姐正在普光寺進香,去不去瞧瞧?”
自從知道那女子乃豫國公女,端王便死了心,即使偶爾想起,也是極力讓自己趕快忘掉。此時也不知哪來的衝動,將酒壺墩在桌子上,出門翻身上馬,一鞭子重重甩在馬臀上,“為什麽不去?走,快點!”
“王爺,王爺小點聲……”
那近侍領著端王繞到後山,普光寺乃依山而建,後牆緊貼山腳,二人順著上坡爬上去,翻牆藏於後牆邊古樹之上。若在平時,端王自然不會有此舉措,今日心中卻似有一團火焰在燒,隻想任性恣意一回。
“小姐,奴婢給你點香。”一名杏衣侍女先行入院,身後數十名侍女仆婦,簇擁著一名湖綠綃紗襇裙女子,輕衫羅裙之下,蓮瓣無聲。
樹下濃光淡影、斑斑點點,隻見綠紗女子接過尺長素香,輕輕插在香爐中,又小心細致撥正位置,方才跪於蒲團上拜了三拜。杏衣侍女扶著她站起來,轉身吩咐道:“小姐要單獨清靜一會,你們都到外麵去。”
“是。”眾仆婦恭謹有序,悉數退出。
“小姐,你在歎氣?”
“哪有?”綠紗女子聲音細軟,如一碧清涼水波般澄澈無塵,兼之臂上流蘇隨風輕盈,更襯出春風拂柳之姿來。
“嗬,小姐定是害臊了。”杏衣侍女掩麵俏笑,又走得更近些,“昨兒夫人喚我去拿東西,聽得千真萬確,開始預備那件大喜事……”
“誰?”綠紗女子禾眉微蹙,抬首往樹上看來。
“王爺,被發現了!”王府近侍焦急低語,端王卻還在怔忡之中,隻是迷惑於杏衣侍女的話,到底是什麽大喜事?
光影迷離之中,那女子模樣並不真切。隻見她雲髻輕綰、珠墜搖曳,分明是極簡單的裝束,卻透著出塵的流光異彩。端王有些舍不得移開目光,卻見院外有人進來,領事仆婦問道:“小姐,出什麽事了?”
“沒事,咱們出去罷。”綠紗女子很是自然,淡淡應道。
“那方才----”領事仆婦麵色懷疑,四下打量著,又往樹上瞅了瞅,轉身朝旁邊的人招手道:“你們兩個,到那邊仔細看看去。”
“站住!”杏衣侍女一聲斷喝,攔住仆婦去路,“都說沒什麽,偏生你們多事。你們且想想,小姐為何來進香?胡說八道,豈不有損小姐名聲?現在香已上完,小姐要回去歇息,趕緊預備車馬去。”
“是是,都怨我老糊塗了。”領事仆婦趕緊賠笑,帶著人退出去。
“小姐,咱們也走罷。”
“嗯,等香燃完再走。”綠紗女子口中如是說,卻攜著杏衣侍女步出院子,仿似又低聲囑咐了幾句,接著便翩然走遠。
“王爺,咱們怎麽出去?”
“都是你害的!”端王甚是沒好氣,心裏琢磨著那女子的話,似乎明白一些,遂攔住要跳樹的近侍,“不妨,再等一等。”
“等,等誰?”
果然不出所料,不多時便有一個小沙彌進來。端王看著那小沙彌走到後麵,掏出鑰匙把門打開,一直都沒言語,又低著頭出院關上大門。端王趕緊跳下樹來,領著近侍出了後門,匆匆策馬趕回王府。
大喜事?端王躺在長榻上思量,手中折扇合攏,漫不經心的敲著小幾邊沿,發出一陣陣“吭吭”之聲。莫非----,端王豁然心驚,情不自禁坐直起來,莫非是慕家小姐要出嫁?!到底,是誰要娶她?
----端王的疑惑,並沒有積存太久。
仁啟三十年八月十七,剛過完中秋節,景帝便因急病無治,突然歿於天禧宮中。景帝死的倉促,並未立下皇儲遺詔。當時皇長子和皇五子都已成年,一個為長,一個為嫡,關於擁長和擁嫡,朝中大臣爭論甚是激烈。最後文太後親自出麵,皇五子得文、慕等重臣世家支持,遂順利登上大寶,尊號光帝。
次年,光帝改元天淳。
當時光帝年幼,朝事自然掌控在太皇太後手中,文家權臣愈多,大燕朝幾乎快成文家的天下。因淩妃自願生殉景帝,太皇太後念其情誼,故追封為孝獻貴妃,皇長子也因此加封為英親王。此時的英親王,日子更是過得如履薄冰,好在英親王妃善解人意、溫言多勸,總算有一處容身之所。
轉眼到了六月,夏日熱烈溫度灼人。因不能參與朝事,英親王或結交名士,或遊山玩水,幹脆樂得做個逍遙王爺。花架濃蔭之下,英親王正在執壺對花自飲,四周花香肆溢、鳥鳴鶯啼,也是別有一番悠閑趣致。
“旻暘,有事跟你商量。”英親王妃淺笑盈盈,緩緩走近過來,“本月二十四,皇上要舉行大婚,娶的正是姨母家小表妹,所以讓我過去幫忙幾天。”
英親王笑道:“你有好幾個姨母,是哪家?”
“別家女兒怎能做皇後?自然是慕家表妹了。”英親王妃含笑說著,卻見英親王臉色有些不好,忙問道:“旻暘,你哪兒不舒服?還是日頭太熱?不如,我陪著你到裏麵歇息一會。”
英親王極力鎮靜自己,微笑道:“是,我們進去罷。”
六月二十四,光帝大婚。
湛藍無雲的天空中,日華澹澹、粼粼耀目,金八寶頂珠琉璃鳳輿奢華繁複,一路自朝聖門、中保門緩緩行進。從正門眺望過去,當中一條寬闊的漢白玉大道。在道路的盡頭,迎麵矗立著氣勢恢宏的嘉正殿,殿身上金磚寶瓦、飛簷卷翹,皆在烈日下閃爍出令人目眩的光輝。
嘉正殿大門前,立著數百名皇家儀仗隊伍,皆身著赤色吉服,隻是與殿外偌大廣場相比,卻顯得有些渺小不堪。鳳輿行至嘉正殿門口停下,禮儀女官上前打簾,又扶著盛裝朝服的新皇後下輿,一襲緋羅蹙金百鳥朝鳳長袍,逶迤一地。
英親王立在朝臣之中,看著新皇後緩緩走近,又從自己身邊走過,一步步走到錯金虯龍的禦座之前。九翟鳳冠之上,赤金八扇綴玉翅撐起煙薄朱紗,新皇後微垂螓首,待光帝親手挑開喜蓋,再接過金冊緩緩轉過身來。
“啊……”英親王聽見朝臣中有人輕呼,更感覺到自己在顫抖。
盛裝下的年輕皇後,寶光流轉、殊色照人,仿似滿殿無數繁花盛放一般,豁然映亮整個嘉正大殿。光帝與新皇後端然含笑,正在接受群臣朝拜。二人笑容明亮,仿似一把冰冷的鋒芒利刃,生生刺痛英親王雙眼。可是,此時既不能有半句憤言,亦不能轉身離開大殿。彼是君、己是臣,君臣大禮不可錯,隻有跟著朝臣們禮拜下去。
英親王閉上眼睛,耳畔卻傳來群臣高呼聲,“恭賀皇上皇後大喜,乾坤定位、百世延禧!”那聲音如山鼓震天,撞得他胸口陣陣作痛,全身都似要碎裂開來,幾乎站不穩步子。
----或許吧,從來沒有如此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