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聯合抗清
“尚書大人?”鄭成功走進糧倉的大門,驚異地看著熊天賜對麵的一個素服老者,急忙行禮道:“您不是北上組織反抗軍了嗎?”
“嗬嗬,國姓爺不必多禮,若不是十萬火急之事,老朽也不會現身於此。 ”隆武政權的兵部尚書,黃道周微笑說道。
黃道周年近六十,身材瘦小,頭上白發斑斑,清瘦的麵容上帶著一股儒雅的書生氣,一雙眼睛絲毫沒有老人的渾濁,反而顯得十分明亮,舉手投足之間如行雲流水,正如他的書法一樣,飄逸而奔放。
“天賜哥,你怎麽也會在此,我真得有點糊塗了。 ”鄭成功一頭霧水看著兩人,不禁苦笑道。
據他了解,熊天賜和黃道周似乎並不相識,而且兩人此次會麵的地點在這福州皇城腳下,於情於理似乎都不大對頭。
熊天賜從凳子上站起,讓鄭成功坐下,這才笑著道:“若不是你的師娘,河東君,隻怕我也無緣得見黃先生的風采!”
“千總大人折煞老朽,能見到你這樣的奇士,當是我黃道周三生有幸才對!”黃道周捋捋胡須,淡淡笑道。
鄭成功這才反應過來。 對啊,若非河東君,柳如是穿針引線,他們是不會走到一起來的。 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時候,黃道周為禮部尚書,錢謙益為戶部尚書。 兩人又是當今名士,憂國憂民之人,期間來往必定頻繁,柳如是和黃道周熟識那是自然。 熊天賜也曾將柳如是來拜訪的事告訴過他。 如今看來,兩人坐在這裏地唯一原因就是為了中原的江山。 想到這裏,鄭成功又是慚愧又是感動,倘若他的父親有在座兩人一半的血性。 隻怕如今的局麵也不會如此艱難。
“黃謀從河東君那裏聽聞千總大人的驚世高論,胸中陰霾頓時一掃而空。 倘若我中原軍民齊心合力。 一定能夠扭轉我中原的運勢!”黃道周感慨一聲,lou出一個廉頗老矣地蒼涼笑容,繼續緩緩說道:“複國的重任,以後就要落在你們年輕人地身上了。 國姓爺,此次邀你來此,一是千總大人的要求,二來也是為了我們的下一步順利進行。 ”
“下一步?”鄭成功剛明白過來又有點暈了。 自己離開沒有幾天,從小刺帶來的行程上來看,這次糧倉的密會也該是臨時的,難道短短時間,熊天賜和黃道周就製定好了什麽計劃,並開始實施了?
“國姓爺,老朽有些疑問,你對現今的流寇有何看法?”黃道周忽然問道。
“流寇?”鄭成功思索片刻才輕聲說道:“當今流寇勢力。 無非是李自成地陝軍和張獻忠的川軍。 李自成部雖說攻陷了北京,但其放任手下大肆殺戮,並逼死了皇上,引得民怨沸騰。 若不是他,隻怕滿清也不會如此輕易入關,並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支持。 今日李自成一敗再敗,已經不足為慮了。 ”
鄭成功清咳了一下,繼續說道:“張獻忠和李自成同為貧困出生,但張獻忠顯然治軍較為嚴格。 但政治手腕明顯稚嫩,轄地內不但與明朝舊官兵、轄地的私人武裝頻起衝突,和李自成的殘餘部隊也戰事頻繁,如此內耗之下,實力如何能夠壯大?一旦滿清大軍壓境,隻怕以張獻忠的實力不足以抗衡。 ”
“國姓爺見微知著,對當今局勢了如指掌。 老朽欽佩之至!”黃道周讚賞點點頭。 心裏著實喜歡眼前這個年輕人,轉念想到他的父親。 不禁暗自感慨,即為父子,為何有雲泥之別?
“阿森,倘若我們和張獻忠的部隊聯合起來,東西相互呼應,共抗索虜,你覺得如何?”熊天賜正色問道。
“和他們聯合?好倒是好,隆武陛下也曾經有過這樣地想法。 隻是那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已是自成一派,更是藐視朝廷,即便他能放下恩怨一致對外,可也難保他是真心的。 ”
“哈哈哈哈,國姓爺此言差矣。 我李定國此次前來,正是為了我中原江山之安危,代表義父前來商談聯合抗清之事!”隨著爽朗的笑聲,一個麵色黝黑,身材高大的漢子從幾垛糧草之後走出來。
“李定國,閣下就是威震秦晉,以勇猛著稱的安西將軍?”鄭成功情不自禁站起來,同時仔細打量著李定國。
李定國的身材很高,穿著一身青色長衫,盡管是商販地打扮,但多年轉戰秦晉,身上總是散發出一種威嚴,尤其是那張黝黑的臉,寫盡風霜。 要知道李定國的實際年齡比他隻大幾歲,算起來也不過二十四五。 倘若不是他自報姓名,鄭成功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麵前這個看似三十多歲的人居然就是威名遠播的義軍將領李定國。
鄭成功看著李定國威武的氣勢,不禁暗生敬佩之心。 他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即使在戰鬥的時候都有人保護左右,可李定國今天的成就可是自己拿命拚出來的,如此年輕就曆盡滄桑,由此可見其中艱辛。 張獻忠一共收了四個義子,論心機,孫可望可謂第一人,若論行軍打仗,李定國那是當之無愧大順第一人!
他打量李定國地時候,李定國也正在看著這位傳說中地國姓爺,看著鄭成功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心中也不禁暗讚。 此次前來磋商聯合抗清地事務,李定國投石問路,先找了做事敦厚細膩的老臣黃道周。 黃道周剛送走柳如是就得知李定國前來,不禁大喜,更是將熊天賜視為神人。 詳細了解後,兩人立即秘密潛回福州城,並和熊天賜取得聯係。 三人見麵商議罷,均覺得鄭成功是說服隆武皇帝的最佳人選。 但李定國顯然對鄭成功還心存顧忌,一來因為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二來他並不了解鄭成功和隆武皇帝的私交。 後來熊天賜和黃道周便決定暫時先讓李定國躲在糧垛之後,且聽聽鄭成功的立場。 果然,一試之下,李定國又是驚喜,又是慚愧,這才大笑走出,至此,當世兩大年輕俊秀終於會麵了!
“國姓爺真乃身懷大義之英雄,倒讓在下顯得鬼祟多疑了!”李定國爽朗地笑了一聲,和鄭成功對視一眼,兩人同時哈哈大笑起來。
黃道周看著兩人,又看著同樣年輕的熊天賜,不知不覺眼圈紅了,幸甚,我大明還有如此俊賢,北伐索虜,還我河山有望啊!這三年輕人各自代表著一方勢力,尤其是熊天賜,自身實力不可小覷,隻是那份指點江山的豪邁和才情,足以成就一番事業!按照熊天賜勢的構想,這三派再加上柳如是領導的江南勢力,就是四派了。 盡管這四派都麵臨各自的困難,四派的實力也遠遠無法和新興的滿清豪強抗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要四派齊心協力,阻擋住滿清的鐵蹄,同時爭取到其他兩派的支持或中立,收複中原將不再是個虛無縹緲的幻想。
他老了,可有這些年輕人,這些滿懷愛國熱情的年輕人在衝鋒陷陣,在求索救國之道,黃道周相信,他們一定能從這亂世之中拖穎而出,領導群雄光複華夏!
“嗬嗬,如今國姓爺也表態了,安西將軍心中再無疑慮,那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了。 ”黃道周收拾激蕩的情懷,臉上還帶著一些激動,繼續說道:“今日早朝還請國姓爺將安西將軍引薦給皇上,若能說服皇上聯合抗清,將開創出一番新局麵來!”
“如此關係國家興亡之事,成功不敢絲毫怠慢,隻是不知,張獻……,李將軍的義父對此合作有何表態?”鄭成功點點頭,同時沉穩問道。 張獻忠現在是大順朝的皇帝,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稱呼,索性以李定國的義父相稱。
李定國毫不在意,剛毅的臉上lou出一絲苦澀的笑容:“如今滿清屠殺我中原百姓,義父已經打算放棄稱帝,臨行時義父曾囑咐我,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 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
“真乃當時英雄也!”鄭成功不禁高聲讚歎,忽然想到李定國話中提到的“死”字,不禁怔了一下。
李定國看了鄭成功一眼,臉上lou出悲戚的表情,點點頭道:“多年轉戰中原,義父的身體每況愈下,如今更是心力交瘁,時常嘔血到天明。 義父 就是害怕他歸天之後,群龍無首,讓索虜有可趁之機!”
熊天賜也不禁心中暗歎。 張獻忠的大限確實快到了,由於叛徒劉進忠和滿清大軍的夾擊,張獻忠率領的部隊在一年之後將被剿滅。 而張獻忠也被敵人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含恨而去。
令人可氣得是他死後也不得安寧,無辜背上殘殺四川百姓的罪孽,並有清人立下七殺碑玷汙其名。 可笑當今某些禦用文人將死於戰亂的川人都歸結在張獻忠的帳下,如此居心,著實令人鄙夷。
“尚書大人?”鄭成功走進糧倉的大門,驚異地看著熊天賜對麵的一個素服老者,急忙行禮道:“您不是北上組織反抗軍了嗎?”
“嗬嗬,國姓爺不必多禮,若不是十萬火急之事,老朽也不會現身於此。 ”隆武政權的兵部尚書,黃道周微笑說道。
黃道周年近六十,身材瘦小,頭上白發斑斑,清瘦的麵容上帶著一股儒雅的書生氣,一雙眼睛絲毫沒有老人的渾濁,反而顯得十分明亮,舉手投足之間如行雲流水,正如他的書法一樣,飄逸而奔放。
“天賜哥,你怎麽也會在此,我真得有點糊塗了。 ”鄭成功一頭霧水看著兩人,不禁苦笑道。
據他了解,熊天賜和黃道周似乎並不相識,而且兩人此次會麵的地點在這福州皇城腳下,於情於理似乎都不大對頭。
熊天賜從凳子上站起,讓鄭成功坐下,這才笑著道:“若不是你的師娘,河東君,隻怕我也無緣得見黃先生的風采!”
“千總大人折煞老朽,能見到你這樣的奇士,當是我黃道周三生有幸才對!”黃道周捋捋胡須,淡淡笑道。
鄭成功這才反應過來。 對啊,若非河東君,柳如是穿針引線,他們是不會走到一起來的。 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時候,黃道周為禮部尚書,錢謙益為戶部尚書。 兩人又是當今名士,憂國憂民之人,期間來往必定頻繁,柳如是和黃道周熟識那是自然。 熊天賜也曾將柳如是來拜訪的事告訴過他。 如今看來,兩人坐在這裏地唯一原因就是為了中原的江山。 想到這裏,鄭成功又是慚愧又是感動,倘若他的父親有在座兩人一半的血性。 隻怕如今的局麵也不會如此艱難。
“黃謀從河東君那裏聽聞千總大人的驚世高論,胸中陰霾頓時一掃而空。 倘若我中原軍民齊心合力。 一定能夠扭轉我中原的運勢!”黃道周感慨一聲,lou出一個廉頗老矣地蒼涼笑容,繼續緩緩說道:“複國的重任,以後就要落在你們年輕人地身上了。 國姓爺,此次邀你來此,一是千總大人的要求,二來也是為了我們的下一步順利進行。 ”
“下一步?”鄭成功剛明白過來又有點暈了。 自己離開沒有幾天,從小刺帶來的行程上來看,這次糧倉的密會也該是臨時的,難道短短時間,熊天賜和黃道周就製定好了什麽計劃,並開始實施了?
“國姓爺,老朽有些疑問,你對現今的流寇有何看法?”黃道周忽然問道。
“流寇?”鄭成功思索片刻才輕聲說道:“當今流寇勢力。 無非是李自成地陝軍和張獻忠的川軍。 李自成部雖說攻陷了北京,但其放任手下大肆殺戮,並逼死了皇上,引得民怨沸騰。 若不是他,隻怕滿清也不會如此輕易入關,並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支持。 今日李自成一敗再敗,已經不足為慮了。 ”
鄭成功清咳了一下,繼續說道:“張獻忠和李自成同為貧困出生,但張獻忠顯然治軍較為嚴格。 但政治手腕明顯稚嫩,轄地內不但與明朝舊官兵、轄地的私人武裝頻起衝突,和李自成的殘餘部隊也戰事頻繁,如此內耗之下,實力如何能夠壯大?一旦滿清大軍壓境,隻怕以張獻忠的實力不足以抗衡。 ”
“國姓爺見微知著,對當今局勢了如指掌。 老朽欽佩之至!”黃道周讚賞點點頭。 心裏著實喜歡眼前這個年輕人,轉念想到他的父親。 不禁暗自感慨,即為父子,為何有雲泥之別?
“阿森,倘若我們和張獻忠的部隊聯合起來,東西相互呼應,共抗索虜,你覺得如何?”熊天賜正色問道。
“和他們聯合?好倒是好,隆武陛下也曾經有過這樣地想法。 隻是那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已是自成一派,更是藐視朝廷,即便他能放下恩怨一致對外,可也難保他是真心的。 ”
“哈哈哈哈,國姓爺此言差矣。 我李定國此次前來,正是為了我中原江山之安危,代表義父前來商談聯合抗清之事!”隨著爽朗的笑聲,一個麵色黝黑,身材高大的漢子從幾垛糧草之後走出來。
“李定國,閣下就是威震秦晉,以勇猛著稱的安西將軍?”鄭成功情不自禁站起來,同時仔細打量著李定國。
李定國的身材很高,穿著一身青色長衫,盡管是商販地打扮,但多年轉戰秦晉,身上總是散發出一種威嚴,尤其是那張黝黑的臉,寫盡風霜。 要知道李定國的實際年齡比他隻大幾歲,算起來也不過二十四五。 倘若不是他自報姓名,鄭成功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麵前這個看似三十多歲的人居然就是威名遠播的義軍將領李定國。
鄭成功看著李定國威武的氣勢,不禁暗生敬佩之心。 他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即使在戰鬥的時候都有人保護左右,可李定國今天的成就可是自己拿命拚出來的,如此年輕就曆盡滄桑,由此可見其中艱辛。 張獻忠一共收了四個義子,論心機,孫可望可謂第一人,若論行軍打仗,李定國那是當之無愧大順第一人!
他打量李定國地時候,李定國也正在看著這位傳說中地國姓爺,看著鄭成功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心中也不禁暗讚。 此次前來磋商聯合抗清地事務,李定國投石問路,先找了做事敦厚細膩的老臣黃道周。 黃道周剛送走柳如是就得知李定國前來,不禁大喜,更是將熊天賜視為神人。 詳細了解後,兩人立即秘密潛回福州城,並和熊天賜取得聯係。 三人見麵商議罷,均覺得鄭成功是說服隆武皇帝的最佳人選。 但李定國顯然對鄭成功還心存顧忌,一來因為他是鄭芝龍的兒子,二來他並不了解鄭成功和隆武皇帝的私交。 後來熊天賜和黃道周便決定暫時先讓李定國躲在糧垛之後,且聽聽鄭成功的立場。 果然,一試之下,李定國又是驚喜,又是慚愧,這才大笑走出,至此,當世兩大年輕俊秀終於會麵了!
“國姓爺真乃身懷大義之英雄,倒讓在下顯得鬼祟多疑了!”李定國爽朗地笑了一聲,和鄭成功對視一眼,兩人同時哈哈大笑起來。
黃道周看著兩人,又看著同樣年輕的熊天賜,不知不覺眼圈紅了,幸甚,我大明還有如此俊賢,北伐索虜,還我河山有望啊!這三年輕人各自代表著一方勢力,尤其是熊天賜,自身實力不可小覷,隻是那份指點江山的豪邁和才情,足以成就一番事業!按照熊天賜勢的構想,這三派再加上柳如是領導的江南勢力,就是四派了。 盡管這四派都麵臨各自的困難,四派的實力也遠遠無法和新興的滿清豪強抗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要四派齊心協力,阻擋住滿清的鐵蹄,同時爭取到其他兩派的支持或中立,收複中原將不再是個虛無縹緲的幻想。
他老了,可有這些年輕人,這些滿懷愛國熱情的年輕人在衝鋒陷陣,在求索救國之道,黃道周相信,他們一定能從這亂世之中拖穎而出,領導群雄光複華夏!
“嗬嗬,如今國姓爺也表態了,安西將軍心中再無疑慮,那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了。 ”黃道周收拾激蕩的情懷,臉上還帶著一些激動,繼續說道:“今日早朝還請國姓爺將安西將軍引薦給皇上,若能說服皇上聯合抗清,將開創出一番新局麵來!”
“如此關係國家興亡之事,成功不敢絲毫怠慢,隻是不知,張獻……,李將軍的義父對此合作有何表態?”鄭成功點點頭,同時沉穩問道。 張獻忠現在是大順朝的皇帝,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麽稱呼,索性以李定國的義父相稱。
李定國毫不在意,剛毅的臉上lou出一絲苦澀的笑容:“如今滿清屠殺我中原百姓,義父已經打算放棄稱帝,臨行時義父曾囑咐我,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 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
“真乃當時英雄也!”鄭成功不禁高聲讚歎,忽然想到李定國話中提到的“死”字,不禁怔了一下。
李定國看了鄭成功一眼,臉上lou出悲戚的表情,點點頭道:“多年轉戰中原,義父的身體每況愈下,如今更是心力交瘁,時常嘔血到天明。 義父 就是害怕他歸天之後,群龍無首,讓索虜有可趁之機!”
熊天賜也不禁心中暗歎。 張獻忠的大限確實快到了,由於叛徒劉進忠和滿清大軍的夾擊,張獻忠率領的部隊在一年之後將被剿滅。 而張獻忠也被敵人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含恨而去。
令人可氣得是他死後也不得安寧,無辜背上殘殺四川百姓的罪孽,並有清人立下七殺碑玷汙其名。 可笑當今某些禦用文人將死於戰亂的川人都歸結在張獻忠的帳下,如此居心,著實令人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