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方城大概 二合一


    三月上旬時,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前後率領約八千左右的士卒抵達方城,準備與方城展開聯合訓練。


    平心而論,鄭奭、蔡午二人麾下的魏卒,此前根本談不上是魏國的精銳,就像先前在伊闕之戰時,頂多就隻能給公孫喜的河東軍打打下手,負責在周邊巡邏、或者守衛某一塊要地等等,公孫喜真正寄托眾望,寄希望能擊敗秦軍的,還是河東軍。


    倘若那會兒沒有蒙仲力挽狂瀾,鄭奭、蔡午的這兩支地方軍,怕是也會在伊闕給公孫喜陪葬,而如今,這兩支軍隊非但活著回到了各自的駐地,而且軍中士卒的實力亦有所提高。


    也是,但凡能從伊闕之戰活下來的魏卒,無論是心態還是實力,自然會有所提高,畢竟他們亦曾在劣勢的情況下直麵秦軍,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磨礪。


    心態能夠擺正,作戰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當然,這次鄭奭、蔡午帶來的軍隊,軍中士卒並未全部都是老卒,據他二人向蒙仲解釋,二人各約八千左右的魏卒中,隻有五千是經曆過伊闕之戰的老卒,其餘三千人都是戰後從許地、郾城新征募的新卒。


    新卒的實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那自然是遠遠不如老卒的。


    可即便如此,這兩支軍隊的實力,還是明顯在方城軍之上。


    就像仿佛百廢待興的葉邑一樣,方城軍在由蒙仲接手後,亦經曆了一係列的整頓,通過幾次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剔除了其中一部分意誌力不堅定的士卒,隻留下四千餘士卒,而其餘淘汰的士卒,則被衝入葉邑司馬樂續的麾下,作為維護葉邑治安穩定的督查部隊,將來隻能作為方城軍一係的第二梯隊。


    至於第一梯隊,自然就是方城軍。


    正因為對方城軍抱有極高的期待,因此蒙仲、蒙遂等人對於方城軍的訓練亦抱持著極其嚴格的態度,一切訓練標準皆向魏武卒看齊。


    而如此嚴苛的訓練標準,自然難免會引起士卒們的抱怨。


    此時,蒙仲、蒙遂二人不禁有些想念樂毅,畢竟樂毅還在的時候,似訓練這種事,基本上都是樂毅負責的,而蒙遂主要負責軍中的雜事,比如賞罰、後勤等等。


    至於蒙仲,則幹脆隻負責帶兵打仗的事。


    而現如今,樂毅已遠赴燕國,蒙遂也隻能承擔起曾經樂毅的職責,一邊訓練兵卒、一邊規劃軍屯田,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


    正因為如此,蒙仲也不好呆在舞陽邑陪伴家人,隻能老老實實留在方城,幫蒙遂分擔職責。


    於是,訓練新卒的任務就落在了蒙仲自己身上。


    練兵,說實話並非蒙仲的強項,主要是當初樂毅還在的時候分擔了這部分的職責,這使蒙仲在練兵這方麵缺乏一定經驗,好在他對此也並非一竅不通,在一段時間摸索下來,也逐漸形成的自己的練兵方式。


    與樂毅那“用羞辱性的言辭刺激士卒”的練兵方式不同,蒙仲練兵,主要還是采用童叟無欺的“賞罰機製”,說白了,即先規定一個訓練的標準,比如繞著方城跑十圈,達到這個標準的士卒能獲得更豐盛的飯菜,而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士卒就隻能啃白飯——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如何像樂毅那般,在訓練中途激勵士卒,蒙仲實在抹不開臉麵。


    想想也是,他作為莊子、孟子、惠子的弟子,怎麽好意思在訓練士卒之後口吐汙穢羞辱之詞呢?但偏偏樂毅就是能用這種方式刺激麾下的士卒,使得他們發揮出潛藏的潛力。


    既然無法學習樂毅式的練兵方式,蒙仲就隻能通過賞罰來激勵軍卒,但顯然,賞罰機製確實不如樂毅的方式,尤其是針對那種性格衝動、充滿血性的魏卒。


    但總的來說,方城軍的征募與訓練,亦逐漸步上正規。


    截止三月上旬,方城軍從葉邑陸續征募新卒六千人,其中一半是魏人,一半是投奔方城的前楚人。


    其實說實話,投奔葉邑的那些楚人,其中希望投軍的人數遠遠不止三千人,隻不過蒙仲、蒙遂考慮到份額問題,暫時不想征募太多的楚人,免得留下什麽禍根,最起碼再過兩年,等到投奔葉邑的那些楚民對葉邑產生了歸屬之心再說。


    正因為限製了葉邑楚人投軍的名額,截止第一次征募兵卒,方城軍的總人數也僅僅隻維持在一萬名士卒左右,加上鄭奭與蔡午二人帶來的約一萬六千名士卒,總共僅兩萬六千人左右。


    鑒於蒙虎、華虎、穆武三人仍率領著騎兵遊蕩於漢水,時刻關注著秦軍跨漢水進攻鄢邑的戰況,蒙仲便召來了武嬰與樂進二人,使二人協助訓練新卒。


    三月十二日,蒙仲帶著剛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參觀方城新軍的操練情況。


    不得不說,一萬多名士卒扛著圓木繞城奔跑,這還是相當壯觀的,且鄭奭與蔡午一眼就看出那是魏武卒的訓練方式。


    見此,二人亦對蒙仲給出了一些建議。


    還別說,鄭奭與蔡午終歸是魏人,他們對魏武卒的看法還是頗有見地的,比如說,他們二人很清楚魏武卒的強悍,其實不在於出色的作戰能力,而是在於全員那種“不畏懼死亡”的作戰心態。


    為何魏武卒能有“不畏懼死亡”的作戰心態?


    原因很簡單,因為魏武卒沒有後顧之憂,每一名魏武卒,都相當於是魏國扶持的小地主,家中有屋有田、有仆從,縱使魏武卒戰死沙場,其家人也能富裕的生活下去,不像別國的士卒,他們會畏懼死亡,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自己死了,家人就再也無法領到他們的軍餉,生活會日佳艱難。


    那麽問題就來了,方城是否具備造就一批魏武卒的資本?


    要知道,倘若無法使魏武卒拋棄對家人的擔憂,這些魏卒就算再強悍,離真正的魏武卒還是有些差距的。


    而針對這一點,蒙仲早些就跟蒙遂、向繚二人商議過。


    真正的魏武卒待遇,現如今的方城是無力承擔的,但方城可以設法變通。


    比如說,魏國給予武卒的待遇,是一戶人家至此免除一切賦稅,說白了,即父親被選為魏武卒後,哪怕他戰死沙場,他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代代都可以免除一切賦稅。


    不得不說,這項待遇刺激了魏國士卒爭相投軍,希望自己能成為武卒,而魏國也是憑著這條規定,曾幾何時壓製中原諸國、製霸中原,但往遠了說,這條政令有著相當嚴重的弊端,或者說後患。


    打個比方,當前距離名將吳起在魏國訓練第一批魏武卒,已有長達百餘年,這第一批的魏武卒,基本上也都不在人世了,但即便是在百年之後,初代魏武卒的子孫,仍享有著免除賦稅的特殊待遇。


    然後第二代魏武卒,第三代魏武卒,在長達百年的時間內,魏國為了與諸國征戰,不停地選拔新的武卒,亦彌補老死的、戰死的舊武卒,這就使得在魏國擁有“免賦稅”的民戶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魏國最終能征收的賦稅,也會越來越少。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魏國的君主都是傻子麽,難道他們就不曾看到這條政令的弊端?


    當然不是!


    關鍵在於,縱使魏國的君主看到了這條政令的弊端,他們也不敢改動,以免引起武卒的抵製。


    當年魏國以一國之力,頂著四五個國家到處開戰,靠的是什麽?


    縱使如今國力一落千丈,但秦國仍對魏國抱有忌憚,這靠的又是什麽?


    還不都是魏武卒麽?


    魏武卒是魏國的根基,也是現如今魏國國力明顯不如秦、齊兩國卻仍有潛力製霸中原的根基,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君臣又豈會自毀長城?


    但蒙仲、蒙遂等人則借魏國的例子看到了這條政令的弊端,因此作出了一些改變:無論一名武卒尚在人世或戰死沙場,其家眷皆可免除一切稅收;倘若武卒戰死,則由方城協助撫養其子女長大成人,且截止家中長子年滿十五歲,這戶人家仍能享受免除一切稅收的特殊待遇。


    總而言之,即縮短了武卒家眷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期限,使方城不至於走上魏國的老路。


    或許有人會說,方城這邊大幅度縮短了魏武卒的待遇期間,難道就不會引起魏武卒的不滿麽?


    事實上還真不會。


    原因很簡單,此前方城這邊根本就沒有魏武卒,此地出現的第一批魏武卒,就僅僅隻是曹淳、魏續等人帶來的兩千五百名河內武卒,但這些武卒有的搖身一變成為了騎兵,有的則從士卒升任了將官,在已獲利的情況下,這些士卒自然不會有所不滿。


    至於方城其餘的魏卒是否會有不滿,這些魏卒根本不敢,因為有大批投奔葉邑的楚民盯著這份特殊待遇,倘若有人因不滿這待遇而選擇退伍,相信會有大批楚人出身的士卒願意頂替他們的位置——要知道在楚國,從來就沒有魏武卒式的待遇。


    不得不說,這就是從零開始的好處,縱使蒙仲縮短了魏武卒的有待期間,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至於魏國境內其他地區的魏武卒在聽說這件事後是否會提出異議,蒙仲對此也不擔心,反正他隻在方城搞一搞,又沒想去更改魏國對魏武卒的待遇,他又不是魏相。


    倘若這樣還有武卒要對他不滿,那就不滿咯,與他又有什麽關係?


    聽到蒙仲的解釋後,鄭奭與蔡午苦笑連連。


    他們心中暗說,這位方城令不愧是年輕氣盛,像他們,根本就不敢涉及魏武卒的待遇問題,生怕引起國內武卒的抵製而遭到大梁那邊的斥責。


    苦笑之餘,二人心底亦不禁有些羨慕。


    畢竟他們二人隻是許地、郾城的駐軍司馬,並非許地令或者郾城令,自然沒什麽底氣去搞魏武卒,但蒙仲不同,他雖是方城令,但實際權限卻跟“郡守”類似。


    在這個年代,各國基本上隻在與他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才會設郡,派一名郡守負責軍政,而郡內的民政、軍事,通通由這位郡守負責——蒙仲兼掌方城、葉邑、舞陽三地,其實手中權力更像是郡守,而非區區一名縣令,隻不過葉邑、舞陽兩地是他的封邑,不算在魏國派他駐守的城邑內,因此才被魏王任為縣令而已。


    正因為兼掌三座城邑,因此蒙仲有養活一支魏武卒的資本,這讓鄭奭、蔡午二人著實非常羨慕。


    畢竟,能統率一支聽命於自己的魏武卒,這恐怕是魏國國內許多將領的畢生的希望了。


    正當蒙仲一邊與鄭奭、蔡午二人交流,一邊巡視士卒的操練情況時,忽然有士卒過來稟報:“啟稟方城令,葉邑司馬樂續求見。”


    “樂續?”


    蒙仲愣了愣,當即便吩咐士卒將樂續帶來。


    片刻後,樂續便帶著屈原、莊辛二人來到了這邊,與蒙仲相互見禮。


    在見禮時,屈原解釋道:“在下的舊日同僚莊辛昨日來到葉邑看望在下,希望見方城令一麵,是故勞煩樂司馬代為引薦。”


    蒙仲恍然大悟,立刻召來正在訓練新卒的武嬰、魏續二人,讓他二人繼續帶著鄭奭、蔡午到四周參觀,而他則帶著屈原與莊辛,將他們請到了方城內的縣府。


    來到城內縣府,命人送上茶水,蒙仲不失禮貌的打量著莊辛。


    而此時,莊辛亦在打量著蒙仲,見蒙仲言行舉止溫文爾雅,他心中著實感到意外。


    他笑著說道:“在下曾聽說,方城令乃是在伊闕之戰時擊敗了秦軍的猛將,在下原以為會是何等勇猛,卻不曾想,竟是這般儒雅……”


    聽聞此言,蒙仲微微一笑,畢竟類似的話他已經聽過太多太多。


    的確,隻要他脫下甲胄、穿上長袍,大多數人都會誤以為他是一名士儒子弟,很少有人能看穿,他其實是一名帶兵打仗的將領。


    主要還是氣質的問題,蒙仲作為道名儒三家弟子,確實有種一般將領不具備的儒雅氣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大司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賤宗首席弟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賤宗首席弟子並收藏戰國大司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