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大局已定城中建設可以交給贏濟他們來完成我可以暫時轉過頭來,看看太昊的下一步發展了。


    這時我想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造船。


    但是要大規模地製造木板船,靠碼頭邊上那幾名木匠是不夠的,我得培養出大批的“專業”造船人才來,還得花費大量人力才能完成。


    少昊距離碼頭有天然的距離優勢,不利用可惜了。


    所以我選擇了用銅鍾向少昊換人力。


    回到碼頭邊時,簡單的“船筏”已經增長到了8個,太昊與大元諸城的聯係進一步加強。


    但我要造的船卻不僅是用於個用途。


    大夏城那邊,木駝的建設工作已經初見成效,眼下已經有近2000人住進了大夏城,公孫氏的城裏更是具有不低於太昊的人口規模,牛神山下,薑氏新城據說已經住進了約7000人,而進一步的人口集中還在擴大中。


    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集中為原始文明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卻提出了對交流與交通的空前需求,從太昊的工業產品到鹽湖的產出,到各部族間的人員來往,目前都還受限於大河的製約,沒有船,就隻能在大河淺處涉水,再繞山過穀,才能在太昊與諸部間建立密切的聯係,時間和空間都消耗極大。


    進一步講,萬一翟族來犯,要想增援北方諸部族,也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將消息傳來,並將援兵送過去。


    有了船,文明才能真正地不再受到大河的製約,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族長要在碼頭住一段時間?”風舟搓著手確認。


    “嗯!”我點頭“給我準備一些紙和墨。”


    這一次不打算用毛筆畫圖了,所以沒有讓風舟準備毛筆。


    而我計劃,是用“雞毛筆”來畫圖,這樣線條可以更精細一些。


    上次參加造“船筏”的幾名匠人都進入了我的“太昊船開發辦公室”。


    我要求他們按我畫的圖,準備小型的木板,先做出船模來,再按比例放大。


    第一艘由我設計地船是平底船,在頭、尾部分增加了用於破水和穩定船身的龍骨突起,從上往下看,總體上已經是棗核形。


    中間部分較平直,兩頭收小。


    總長度大約10米,寬約三米,中間有敞開的簡單船倉。


    深度在1米左右。


    船倉每三米左右用板隔開,確保一倉進水時,其他倉還能正常工作,船不會快速下沉。


    按後世的標準,這東西隻能叫“舟”,但我加上了一個在“船”上才有的東西——舵!有了這東西,船在水裏的穩定性將大為增加。


    為了解決防滲水的問題。


    我采用了兩個方案:一是在木板連接處設計了類似後世的木地板鑲嵌結構地溝槽;二是在船內層釘了一層獸皮!這隻是造船工作的第一個階段,設計出來的船還不如之前木匠們所造的“船筏”大,但在實際應用中,相信他們會發現,形體小了很多地船,載重和穩定性都不是“船筏”所能夠比擬的。


    畫這圖,加上剖開的結構,花了我近一個星期時間。


    這還是得益於我在後世所學過的機械圖畫法訓練。


    否則要表達這樣一個較為複雜的結構,真得花不少時間。


    一係列圖紙共5張,貼在了“太昊船開發辦”的牆上。


    所有匠人按我的要求,先將圖紙看懂。


    盡管我在設計期間已經讓他們參與了繪圖過程,但基本上都是由我在執筆,他們隻是旁觀、提問和討論而已,還需要一點時間消化吸收。


    三天以後,每一名匠人都在我地提問考核下過了關,對船身上的每一個構件都了如指掌,對連接部分的處理和安裝也能說得頭頭是道,才真正進入了“造模”階段。


    此時太昊城中已經按我的要求,在給少昊鑄銅鍾的同時,將我所需要的50把銅鋸送了過來。


    但這個時候還不能全部用了,匠人們隻取用了其中8把。


    “模型船”長度約2米,高30厘米左右,30多人花了大約10天時間才造出來,而這還是在我全力指導的情況下。


    這下子碼頭上的匠人們才明白,造船是一項何等浩大地工程。


    “族長,俺們這點人手根本不夠啊!”風舟訴苦道。


    “不用擔心!”我拍拍他地肩“叫人到少昊去,告訴贏濟——我要的人手得給我送過來了,這一次我先要100名!”少昊族人在贏坷的帶領下到了碼頭邊此時“太昊船模”已經通過了下水測試,正在“開發辦”裏檢驗滲水的情況。


    “這就是族長所說地‘船’?”贏坷對這個東西頗感舉趣。


    太昊族長無所不能,造出點特別的東西也在情理之中,但這個兩米多長的東西究竟能做什麽用呢?“坐在這個‘船’裏,就能輕易地渡過大河,以後少昊到太昊更方便了!”風舟在一邊解說。


    “這麽小的東西能渡過大河?”贏坷瞪大了眼睛。


    嗬嗬,不僅要渡過眼前的大河,過兩年,我還指望它能渡過南方的大江呢!“這麽小的當然不行,可是我要做的更大得多!少昊族人會參加這個工作,將來的船是這個模型的5倍以上!”贏坷對這個說法沒有概念,製造“模型”的方法在原始時代還太超前了一些,但後世的許多大型裝備、建築都是先做了模型才做實物的,像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還有幾乎在奴隸社會後期以後所有的大型宮殿建築群,都做了模型。


    有了人手,造船工程得以迅速實施,新增的上百勞動力和原來的碼頭上的太昊族人一起,投入到緊張的伐木、鋸板工作中去。


    眼下太昊的鑄鋸工作已經得到很大改進,新鑄出來的鋸長度已經達到1米2左右,並且普遍采用了雙人持鋸的“對鋸”方式,勞動效率大為提高。


    但長鋸的一個重要缺陷是容易“脆斷”!——鋸著鋸著,就從中間斷開了,兩截鋸隻能當成板鋸用,或者就隻能報廢重鑄。


    十來天以後,搞得我也煩了,光送鋸就讓騎兵跑了好幾趟,所有的鋸幾乎都換了一遍,有的鋸已經換了兩遍。


    “叫土魯過來——在碼頭鑄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酒裏的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酒裏的熊並收藏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