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宸濠這幫大明君臣來說,草原自然是越亂越好。
卜赤要是不當媽寶男,堅持跟亦不剌發動一場各取所需之戰,那麽無論結果如何,漠南蒙古都必將陷入混亂。
這對大明而言,當然再好不過。
可惜,最終卻啥也沒有發生。
若按照曆史發展, 那卜赤注定一生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蒙古大汗。
就連他統帥的左翼兀良哈部發動叛亂,都隻能在右翼俺答的幫助下才將其平定。
最後更是淪為俺答汗的附庸,跟著對方與大明周旋。
至於亦不剌就更慘了。
卜赤老媽橫插的這一腳,相當於完全斷絕了亦不剌回歸河套地區的希望。
從此以後,他唯有被動等待滅亡的那一天降臨。
當然,隨著朱宸濠的到來,整個曆史軌跡都已經改變。
現在更是在嚴嵩的提議下,打上了這位西海之主的主意。
“你想亦不剌來做我大明跟吐魯番之間的戰爭代理人, 那就得給出足夠讓他心動的好處來。
既如此,你覺得我該給他什麽才好呢?”
朱宸濠既然認可了嚴嵩的謀劃,肯定得問清楚具體應該如何做才能達成這個目的。
“臣以為,既然亦不剌已占據西海,那就不妨給他一個某某王的封號。
然後再承諾他,隻要願意為大明牽製吐魯番一段時間,那麽等我天朝擊敗漠南蒙古後,就讓他回歸河套。”
嚴嵩立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惟中你剛才已提到過河套地區對我大明的重要性,現在怎麽又說出把河套給亦不剌這種話來?”
嚴嵩話音都還沒落地,王守仁就有些不滿地開了口。
“嗬嗬,我之所以這麽說,那也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啊。”
瞧見王大聖人那不太好看的臉色,嚴嵩忍不住笑道:
“河套地區被占據後的最大危害,就是蒙古人可以借那裏為跳板,來侵犯我大明的其他要地。
可陛下如今已開始量產燧發槍和弗朗機火炮,有了這些利器,那幫草原遊騎根本就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相信用不了多久, 他們也就都是我大明的子民了。
既然是這樣,那與其讓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空著,還不如給歸順我大明的蒙古人用於放牧。”
“嚴惟中說得有道理。”
朱宸濠聽完嚴嵩之言很是認同地點了點頭。
後世的中華民族,原本就是由各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的。
所以雖說明、蒙雙方現在還處於爭鬥之中,但等把對方打服後,還是得給草原部族一個生存和發展空間的。
那個時候,河套也就隻是大明治下的一個牧場而已。
生活在那裏的,不管是亦不剌,還是其他蒙古人或者漢人,又有什麽區別?
“唉……”
王守仁見朱宸濠支持嚴嵩,輕歎一聲後便不再說話。
他在觀念上跟朱宸濠和嚴嵩有所衝突,其實很正常。
畢竟這位從來就沒經曆過像後世那種,除了極個別家夥外,其他人都和諧共處的民族大融合盛況。
思想上,他也飽受那種自古流傳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看法影響。
因此在對待那些所謂的異族蠻夷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可信,必須得提防,不能給他們任何機會。
實際上不光王大聖人,而是幾乎所有大明官員都持有跟他一樣的想法。
而要想改變人們的這種觀點,就必須得用事實來說話。
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先打服。
然後再實施民族和解政策。
在大家放下刀劍友好往來一段時間之後, 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合在一起了。
這一點“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其實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隻不過以當時的條件,還無法做到徹底壓製草原勢力,才使得唐玄宗大封節度使,想以此來保障邊境的安寧。
結果卻適得其反,終結了大唐盛世。
朱宸濠連河套都能交給亦不剌去經營,那嚴嵩口中的另一條封王,自然就更沒什麽問題了。
在明朝,封那些不管是事實上還是表麵上願意歸附的蒙古部族首領為王,亦是常事。
除了像哈密忠順王這樣的小勢力外,即便一些赫赫有名的蒙古大汗,也曾獲得過大明的冊封。
比如一手造成“土木堡之變”慘劇的也先,就是大明親封的“敬順王”。
隻可惜這位既不敬也不順。
或許被“土木堡之變”傷得太深,所以自也先之後直到隆慶,足足一百多年裏明朝再也沒有冊封過新的蒙古王。
而隆慶時打破大明不再冊封禁忌的,正是那位在嘉靖時越界擊敗亦不剌占領青海,後又率大軍劫掠北京城郊,讓明朝臉上無光的俺答汗。
也正是因為俺答汗打到了北京城下,才讓嘉靖下決心要修築外城。
這位為北京城擴張做出“傑出貢獻”的俺答汗,所獲得的封號,是“順義王”。
跟給大明帶來一場大災難的“敬順王”也先不同,俺答汗被封為“順義王”之後,大明和蒙古之間還真就放下成見,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戰爭局麵,建立了長達七十年的和平貿易關係。
從這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其實也是熱愛和平的。
隻要能有互利互惠的對等貿易製度,獲得發展的機會,誰還願意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殺戮和劫掠?
所以,所謂的邊患,其實就是大明那幫從不以對等目光看人,完全不給雙方機會的話事人整出來的。
一旦肯轉變觀念,坐下來開誠布公地交流一番,那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就這一點而言,不得不說開關的隆慶,以及跟俺答汗達成協議的張居正,是明朝難得的幾個明白事理之人。
同樣,蒙古那邊的俺答汗,也是一個很有眼光雄主。
也正因為這樣幾個人湊在了一起,才能最終放下仇怨實現和解,為兩方百姓贏得了長久的和平歲月。
朱宸濠自然能比隆慶和張居正做得更好,但如今蒙古方麵卻少了一個目光遠大的領袖。
俺答還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屁孩兒,離大汗之位還有十萬八千裏。
名義上的大汗卜赤也隻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統治。
其餘那些部族領主,也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盤。
既然麵對的是這樣一個形勢,那朱宸濠所要采取的策略,當然也就跟隆慶時全然不同。
卜赤要是不當媽寶男,堅持跟亦不剌發動一場各取所需之戰,那麽無論結果如何,漠南蒙古都必將陷入混亂。
這對大明而言,當然再好不過。
可惜,最終卻啥也沒有發生。
若按照曆史發展, 那卜赤注定一生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蒙古大汗。
就連他統帥的左翼兀良哈部發動叛亂,都隻能在右翼俺答的幫助下才將其平定。
最後更是淪為俺答汗的附庸,跟著對方與大明周旋。
至於亦不剌就更慘了。
卜赤老媽橫插的這一腳,相當於完全斷絕了亦不剌回歸河套地區的希望。
從此以後,他唯有被動等待滅亡的那一天降臨。
當然,隨著朱宸濠的到來,整個曆史軌跡都已經改變。
現在更是在嚴嵩的提議下,打上了這位西海之主的主意。
“你想亦不剌來做我大明跟吐魯番之間的戰爭代理人, 那就得給出足夠讓他心動的好處來。
既如此,你覺得我該給他什麽才好呢?”
朱宸濠既然認可了嚴嵩的謀劃,肯定得問清楚具體應該如何做才能達成這個目的。
“臣以為,既然亦不剌已占據西海,那就不妨給他一個某某王的封號。
然後再承諾他,隻要願意為大明牽製吐魯番一段時間,那麽等我天朝擊敗漠南蒙古後,就讓他回歸河套。”
嚴嵩立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惟中你剛才已提到過河套地區對我大明的重要性,現在怎麽又說出把河套給亦不剌這種話來?”
嚴嵩話音都還沒落地,王守仁就有些不滿地開了口。
“嗬嗬,我之所以這麽說,那也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啊。”
瞧見王大聖人那不太好看的臉色,嚴嵩忍不住笑道:
“河套地區被占據後的最大危害,就是蒙古人可以借那裏為跳板,來侵犯我大明的其他要地。
可陛下如今已開始量產燧發槍和弗朗機火炮,有了這些利器,那幫草原遊騎根本就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a href="https://m.yyxs.la" id="wzsy">yyxs.la</a>
相信用不了多久, 他們也就都是我大明的子民了。
既然是這樣,那與其讓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空著,還不如給歸順我大明的蒙古人用於放牧。”
“嚴惟中說得有道理。”
朱宸濠聽完嚴嵩之言很是認同地點了點頭。
後世的中華民族,原本就是由各個民族團結在一起的。
所以雖說明、蒙雙方現在還處於爭鬥之中,但等把對方打服後,還是得給草原部族一個生存和發展空間的。
那個時候,河套也就隻是大明治下的一個牧場而已。
生活在那裏的,不管是亦不剌,還是其他蒙古人或者漢人,又有什麽區別?
“唉……”
王守仁見朱宸濠支持嚴嵩,輕歎一聲後便不再說話。
他在觀念上跟朱宸濠和嚴嵩有所衝突,其實很正常。
畢竟這位從來就沒經曆過像後世那種,除了極個別家夥外,其他人都和諧共處的民族大融合盛況。
思想上,他也飽受那種自古流傳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看法影響。
因此在對待那些所謂的異族蠻夷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可信,必須得提防,不能給他們任何機會。
實際上不光王大聖人,而是幾乎所有大明官員都持有跟他一樣的想法。
而要想改變人們的這種觀點,就必須得用事實來說話。
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先打服。
然後再實施民族和解政策。
在大家放下刀劍友好往來一段時間之後, 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合在一起了。
這一點“安史之亂”前的唐朝其實就已經做得很好了。
隻不過以當時的條件,還無法做到徹底壓製草原勢力,才使得唐玄宗大封節度使,想以此來保障邊境的安寧。
結果卻適得其反,終結了大唐盛世。
朱宸濠連河套都能交給亦不剌去經營,那嚴嵩口中的另一條封王,自然就更沒什麽問題了。
在明朝,封那些不管是事實上還是表麵上願意歸附的蒙古部族首領為王,亦是常事。
除了像哈密忠順王這樣的小勢力外,即便一些赫赫有名的蒙古大汗,也曾獲得過大明的冊封。
比如一手造成“土木堡之變”慘劇的也先,就是大明親封的“敬順王”。
隻可惜這位既不敬也不順。
或許被“土木堡之變”傷得太深,所以自也先之後直到隆慶,足足一百多年裏明朝再也沒有冊封過新的蒙古王。
而隆慶時打破大明不再冊封禁忌的,正是那位在嘉靖時越界擊敗亦不剌占領青海,後又率大軍劫掠北京城郊,讓明朝臉上無光的俺答汗。
也正是因為俺答汗打到了北京城下,才讓嘉靖下決心要修築外城。
這位為北京城擴張做出“傑出貢獻”的俺答汗,所獲得的封號,是“順義王”。
跟給大明帶來一場大災難的“敬順王”也先不同,俺答汗被封為“順義王”之後,大明和蒙古之間還真就放下成見,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戰爭局麵,建立了長達七十年的和平貿易關係。
從這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其實也是熱愛和平的。
隻要能有互利互惠的對等貿易製度,獲得發展的機會,誰還願意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殺戮和劫掠?
所以,所謂的邊患,其實就是大明那幫從不以對等目光看人,完全不給雙方機會的話事人整出來的。
一旦肯轉變觀念,坐下來開誠布公地交流一番,那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就這一點而言,不得不說開關的隆慶,以及跟俺答汗達成協議的張居正,是明朝難得的幾個明白事理之人。
同樣,蒙古那邊的俺答汗,也是一個很有眼光雄主。
也正因為這樣幾個人湊在了一起,才能最終放下仇怨實現和解,為兩方百姓贏得了長久的和平歲月。
朱宸濠自然能比隆慶和張居正做得更好,但如今蒙古方麵卻少了一個目光遠大的領袖。
俺答還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屁孩兒,離大汗之位還有十萬八千裏。
名義上的大汗卜赤也隻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統治。
其餘那些部族領主,也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盤。
既然麵對的是這樣一個形勢,那朱宸濠所要采取的策略,當然也就跟隆慶時全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