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二年十月,北平
昨日還是秋高氣爽,一夜過去,大雪便紛紛揚揚落下。
推開房門,孟跺跺腳,搓搓手,哈了一口熱氣,總算驅散了些許涼意。
從南京傳來消息,盛庸率領的大軍已經出發,不日將到濟南。宮中宦官盡職盡責,情報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包括大軍的領兵將官,行進路線,以及大致進攻計劃都密報給了燕王。
駐守德州的安陸侯吳傑壓力最大,盛庸一到濟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進軍河北都不會安心。
燕王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眾將都提議進軍山東,趁朝廷大軍未到,先一步-插-下釘子。
不料命令下達,進攻目標卻是遼東。
遼王被建帝一道詔令叫去南京,進京後就被困在遼王府,待遇不比被軟禁的齊王好多少。
遼東一地,大半州府已歸順燕王,餘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穀草都不會光顧,除了苦就是寒。別說州縣,邊衛都極少,大冬天派軍隊攻打這些地方,吃飽了撐的?
將領們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決的燕王殿下,怎麽會做出這樣近乎抽風的軍事計劃。
可命令已下,反對是沒有用的。
軍令如山,張玉朱能等將領隻能聽令行事。
沈瑄仍為前鋒,從草原歸來的楊鐸被歸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隨同出征,北平留給了朱高熾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離開北平,盛庸也不會輕易冒險。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來了再說。
若是朱高熾再發狠辦一次冰雕展覽,誰受得了?
孟沒有隨大軍出征,天氣驟寒,他開始發熱咳嗽,趙大夫看過,說是舊傷複發,傷了身體底子,需要靜心調養。
朱高熾趁機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凍,孟同知跟隨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幫他處理政務,順便讓王府良醫為他調養。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負大才,若不能保重身體,難免可惜。”
不管朱高熾是出於何種目的,到底幫了孟。
如果真隨大軍出證,孟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過來。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聽世子調遣。”
“謝父王。”
留下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歸附的草原部落。
挑選出的部落勇士隨軍出征之後,留下的老幼婦孺需要妥善安排,這是燕王交給朱高熾的任務,朱高熾總要找幾個幫手。說來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屬上下,沒一個官員能同這些蒙古人溝通良好,孟卻是個特例。
語言不通?沒關係,有翻譯。再不行,可以直接畫。
遇上蒙古部落派人來要糧食要鹽要各種生活物品,官們要麵子,抱著聖人學說,不好因為三瓜兩棗的和他們計較,武官大大咧咧,脾氣火爆,一言不和馬上吹胡子瞪眼,桌子掀不起來照樣摔凳子。
換上孟,從接待到討價還價再到把人送走,用不上兩盞茶的時間。
同樣被派到朱高熾處聽命的侯顯難免感歎,當初若有孟同知隨行,忽悠……不對,因仰慕王爺歸附的部落必定會更多。
事實上,孟不比侯顯等人的手段高出多少,他隻是更具觀察力,能最大限度揣測這些歸附部落的意圖。進而開始討價還價。
比不上官要麵子,也不會動不動發脾氣,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
要糧食,可以。
要鹽和香料,也可以。
要布匹,更沒問題!
但是,東西不能白給。
孟十二郎笑眯眯的打著算盤,“如今諸位搭帳篷的地兒都是王爺給的。開春後放牧的草場也是由王爺劃分,難道諸位不想要好一些的草場,養更多的牛羊,生活得更好?”
一番話切實瘙到了對方的癢處。
壯漢們桌子不拍了,眼睛也不瞪了,眼巴巴的瞅著孟,雙眼直冒星星。
駿馬任騎,牛羊成群,再不用為過冬會餓死牲畜,凍死族人發愁。
多麽美好的生活!
這些部落之所以被侯顯說動,願意內附,歸其根本是在草原上過不下去了。
本就生活困難,加上大部落的壓榨,部落裏的牛羊和人口一直不斷減少。大人吃不飽,孩子養不活,如何與艱難的生活環境做鬥爭?長此以往,遲早會被其他部落吞並。
偉大成吉思汗的榮耀隻能在夢中追憶,黃金家族已經衰落。乞兒吉斯部,阿蘇特部阿魯台和衛拉特部正在混戰,草原牧民的生活一日比一日艱難。
大魚吃小魚,小魚卻吃不蝦米,如此惡性循環,等到小魚被吞噬殆盡,大魚隻能彼此消耗,等待這些大魚的也隻有死亡。
侯顯和楊鐸的招攬,給了這些部落生機,孟則告訴他們,想要好處必須付出代價。
“王爺仁慈,給了諸位一個容身之地,諸位也當有所回報。畢竟這世上沒有白吃的飯,也沒有白拿的好處。”
孟笑得沉穩,胸有成竹。他已從侯顯口中探明這些部落的底細,讓他們接受自己開出的條件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並不是難事。之前談不下來,無非是接觸的官員不了解談判對手,也抹不開麵子。
想到這裏,孟就不免歎氣,開口問一問是難事嗎?向宦官和武官請教真會傷了自尊?
看來,不隻建帝手下的官不著調,燕王手下的這些官也是一樣。
說穿了,清高的讀書人看不起軍漢,對內宦更無好感。沒有蹦高罵人算不錯了,還請教?根本不可能。
孟十二郎搖搖頭,武不和,哪個朝代都有,卻在大明朝放大到了極點。
也算是一種特色?
壯漢們最終被孟說服了,主動將糧食和布匹的數量減少一半,用部落裏的牛羊換了雞鴨和鹽,在孟同知畫出的交換契約上按了手印,拉著額外贈送的馬車高高興興回了營地。
臨走時,還拍著胸口叫孟同知兄弟。
孟笑著目送馬車走遠,一點也沒覺得虧心。
看著擠在院子裏的羊群,朱高熾和王府官員們半天沒說出話來。
孟同知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不隻給出的糧食減少一半,還收獲了上百頭羊!
“稟世子,這些隻是定錢。”孟抱拳,對朱高熾說道,“另有二百五十頭羊,會在三日內送來。”
“多少?”
“二百五。”不自覺的抽了一下嘴角,定下這個數字,他也沒想到。
朱高熾大喜,拊掌大笑,道:“孟同知果真了得,孤被這些蒙古人鬧得頭疼,始終想不出妥善的辦法。孟同知是如何說服他們的?”
孟沒說話,隻從懷裏取出一疊按了手印的“契約”,雙手奉上。
朱高熾好奇的翻看,臉上的表情越來越精彩。
第一張,他熟悉,一頭猙獰的綿羊,五個簡筆小人。朵顏三衛手裏的白條也是這個類型。
第二張,同樣是一頭猙獰的綿羊,兩隻胖墩墩的,什麽東西?
目光看過去,孟一咧嘴,“回世子,是雞。”
朱高熾:“……”
斬首五級一頭羊,一頭羊卻隻能換兩隻雞?
這是什麽道理,會算數嗎?蒙古人竟然答應?
孟表示,合同內容千真萬確,生意也是童叟無欺。
至於原因,他沒做別的,隻是帶著這些蒙古人參觀了道衍和尚開辦的“養雞場”。
燕王造反之前,為了地下-兵-工廠的保密問題,在王府養了大量的雞鴨,還被投訴擾民。
當初,王府用養雞鴨是為祈福,堅決不能殺的理由搪塞了張昺。奪取北平之後,這些家禽就被移到王府一處偏僻的院落養著,數量越來越多。殺了一批,又有一批成長起來,用作軍糧不合算,不如和歸附的蒙古部落交換。
部落的問題解決了,給朵顏三衛的紅利也有了。
“卑職認為,這些部落歸附王爺,為的也是填飽肚子。部落中的男人跟隨王爺出征,冬季又沒有合適的草場,不如將牛羊換成雞鴨,有肉和禽蛋可以食用,多的還能到集市上換取其他需要的東西。”
孟又取出幾張紙,紙上畫著兩個大小相似的圓圈,一個圈著兩頭羊,另一個卻是七八隻雞。
“在草原上,這些部落要逐水草遷徙,歸附王爺之後,有些習慣適當可以更改,隻要日子過得更好,應該沒人會有怨言。”
孟說得有些模糊,朱高熾卻聽得十分明白。
“你答應了給他們草場?”
“是。”孟說道,“不過卑職沒有說是哪裏,等王爺成就大業,四分五裂的北元自然不是對手。拿下幾塊草場定不是問題。”
後邊的話孟沒有說,一旦歸附的部落過慣了定居的日子,還會想到草原上去風餐露宿嗎?
明顯不可能。
朱高熾點點頭,把兩疊紙收起遞給一旁的官傳閱,“看看吧,父王將這件事交給孤,是信任孤。孤請托各位,也是看重諸公的才幹。孤體諒諸公,孤的難處,諸公也當體諒。”
眾人麵露羞慚,孟卻暗暗叫苦。
朱高熾是看重他還是害他?明擺著拉仇恨值啊!
該慶幸他立場堅定的站在武官隊伍中,不用時常和這些官打交道嗎?
孟咂咂嘴,無解。
當夜,孟輾轉反側,想了很多。留在北平或許並不是個好主意。真跟著燕王出征?他不想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道衍和尚念了一夜的佛經,精神依舊很好。從內宦口中得知歸附部落的問題已經解決,派人將孟請來,又著人回報世子,今日他要與徒兒討論佛法,請世子見諒。
潛台詞是:大和尚要和徒弟談心,世子要抓壯丁暫且找別人去吧。
能暫時脫離繁重的工作,孟自然開心。代價是被大和尚嗡嗡,咬咬牙,總能撐過去。
走進道衍的廂房,一步暖氣迎麵撲來。
廂房裏布置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除了一個書架,一張桌案,兩個蒲團,再無其他。
道衍示意孟不必拘禮,坐下說話。
炭爐上架著水壺,還有幾塊焦黃的烤餅,散發著誘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人的麥香。
孟盯著烤餅,眼珠子一動不動。
道衍撚著佛珠,微微一笑,“徒兒可是腹中饑餓?”
“是有點餓了。”對於道衍動不動就叫他徒弟,孟已經麻木了。
叫就叫吧,反正也不會少塊肉。
“既如此,便和為師一起用吧。”
有宦官送上米粥和小菜,道衍夾起一張烤餅,放到孟麵前的空碗中,“多用些,吃得多,身體才能好。”
噴香的烤餅有些燙嘴,一口咬下去,麥香中裹著肉香。
孟詫異的看向道衍,肉餡的?
和尚不老實!
道衍將自己碟中的烤餅掰開,卻是素餡的,意思很清楚,葷食是為好徒弟準備的,他是出家人,怎麽會輕易破戒。
出家人?
孟又咬了一口餅,灌下大半碗粥,出家人六根清淨,六道皆空,視世俗為無物,會心思用盡的鼓動燕王造反?
道衍似能猜到孟的心思,沒解釋,隻是一口一口吃餅喝粥,食不言寢不語。
沉默中,麵前的食物被一掃而空,內宦送上茶水,孟長舒一口氣,很長時間沒吃得這麽飽了。
用過茶,室內再次陷入了沉默。
道衍可以靜坐整日,孟不行,隻能先開口問道:“大師叫我來,可是有事吩咐?”
“的確有事。”道衍點點頭,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遞給孟,很是高深的說道:“此書,望徒兒好生研讀。”
孟看看道衍,再看看書籍的封麵,《道德經》三個字赫然入目。
“大師,你確定要我仔細鑽研這本書?”
身為一個和尚,竟然讓徒弟研究老子的《道德經》?就算拿本《金剛經》也比《道德經》強吧?這和直接讓他叛出師門有什麽區別?
不對,他還沒拜師,也沒加入這個和尚的不良門派!
沒等孟想明白,手裏的書突然又被拿走了。
抬起頭,道衍和尚臉上閃過一絲尷尬,“為師拿錯了,這幾本才對。”
孟接過,低頭再看,《易經》。也沒比《道德經》好到哪裏去。
懷疑的看向道衍,這位真是佛門弟子?
“大師教誨,在下一定好好鑽研。”
從書頁來看,手中的《易經》定然是古本,怕是宋以前流傳下來的。不談書中的內容,單是書籍本身便已價值連城。
《道德經》和《易經》都不是佛家的東西,大和尚是疏忽了,還是故意的?
道衍撚著佛珠,很想說幾句話來挽救一下在徒弟心目中的形象,孟卻忽然站起身,隻道今日與大師一晤,獲益匪淺,回去後定當苦心鑽研典籍,絕不負大師的看重。
“大師,在下告辭了。”
孟同知轉身出門,動作幹脆利落。
道衍坐在蒲團上,半晌沒說出話來。
許久,合目輕笑,又念起了佛經。
這個徒弟當真是狡猾,得了便宜,仍不肯叫他一聲師父。
沒關係,和尚他有的是耐心。
徒弟總歸是跑不掉的。這聲師父,叫與不叫,倒也無妨。
接下來數日,孟時常被道衍請去“談論佛法”,朱高熾每每想抓壯丁都落了空。
這也未免太湊巧了?直到燕王妃提醒,朱高熾才恍然。
“你父王將北平政務交給你,也是想看看你的馭下之能。”燕王妃仍有些許病態,氣色卻比兩個月前好了許多,“孟十二郎有才,你要用他,也需思量該怎麽用。”
“兒……”
“你自幼受儒師教導,不像你兩個弟弟一樣張揚,這是好事。”燕王妃頓兩頓,接著說道,“可也別盡學酸儒肚子裏的那些彎彎繞,讓人寒心。”
朱高熾沒有說話。
“你父王為何能得擁戴?你兩個弟弟為何更得武官誇讚?”燕王妃看著朱高熾,目光淩厲,“你年紀漸長,母妃不願多說,隻有一點,看看南京的皇帝,還不能明白嗎?”
“……是。”
退出燕王妃所居的正殿,朱高熾的額前出了一層薄汗。
想起母妃的話,不免心中一沉。
為何道衍大師突然將孟請去,為何母妃會突然如此教導,還以兩個弟弟做比?
馭下之道?
朱高熾呼出一口氣,有些恍惚,又似明白了些什麽。
燕王妃與世子談過之後,道衍請孟鑽研佛法的次數逐漸減少,至少王安去找人時,不會次次撲空。
王府官屬的氣氛也發生了改變,隨著世子交代的工作逐漸減輕,盯著孟的視線越來越少。即便有,也不再如往日一般紮人,著實讓孟十二郎輕鬆許多。
工作的間隙,孟開始捧著道衍交給他的典籍研讀。
《易經》很難懂,認真去讀,卻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體會。先人積累的智慧,是在浮躁的鋼筋水泥社會中難以獲取的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珍寶。
靜下心來,便能發現到身上的許多不足。
小聰明,爭強好勝,婦人之仁,瞻前顧後。
以為自己很低調,卻處處成了出頭的椽子。
自以為路走得很穩,殊不知腳下正踩著獨木橋。
漸漸的,孟明白了道衍的用意。
某日又被道衍叫去研究佛法,孟十二郎真心誠意的向道衍行禮,道:“多謝大師。”
道衍撚著佛珠,“仍不願叫貧僧一聲師父?”
孟:“……”感激歸感激,加入不良門派,免談。
“也罷。”道衍笑了,“終會有那麽一天的。”
小樣,看你還能嘴硬多久!
十月中旬,前方的戰報傳回北平。
燕王下達的軍令是征伐遼東,中途卻轉道向南,借道天津,過直沽,兵指不久前被徐凱攻下的滄州。
部將不解,燕王給出的理由是“夜觀星象,見有白氣兩道,自東北指向西南,必是利南!”
玩封-建-迷-信,燕王駕輕就熟。
上天指引,南邊好,南邊有便宜可占,咱們不去遼東了,向南進攻!
出兵之前,燕王與道衍定下這條聲東擊西之計,為的是迷惑朝廷,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除了製定計劃的兩人,連張玉朱能等大將都被瞞著。出兵之後,眾將發現前鋒探路的方向不對,一問之下,燕王終於道出了因由。
冬季酷寒,雨雪泥淖,攻城不是易事。隻有攻其不備,速戰速決,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進駐滄州的徐凱是朱棣的手下敗將,一合而下不是問題。
拿下滄州之後,再進山東,與德州的吳傑匯合,同朝廷軍隊決戰。
“天寒時節,大雪封江,正可借道過河,直達滄州城下。”
擔任前鋒的沈瑄率先出發,楊鐸領三千騎兵左右呼應。路上遇到南軍的偵騎,立刻擒殺。
燕軍的前鋒部隊抵達滄州時,駐守此處的徐凱仍沒有察覺,還一心一意的督促士兵構建城防,防備朱棣。
直到沈瑄和楊鐸領騎兵出現在城下,城中的守軍才發現大事不妙。
燕軍來得太快,徐凱一點情報都沒得到。
不是說燕王突發奇想打遼東去了嗎?怎麽會突然出現在滄州?
趁著城內的混亂,燕軍從四麵發起進攻。
在弓箭的掩護下,燕軍架起雲梯,攀城而上。
守軍砍死一個,馬上會有第二個接上。悍不畏死的架勢,很快擊潰了守軍的意誌。
徐凱親自督戰也沒壓住陣腳,尤其是沈瑄也攀上城頭,亮出長刀,被某個經曆過白溝河之戰的南軍認出後,一聲驚呼,城頭的守軍紛紛轉頭就跑。
這尊殺神不是好惹的,連勇冠三軍的平都督都頂不住,不跑等著掉腦袋嗎?
沈瑄拿著刀,看著城頭的南軍如潮水般退去,陸續攀上城頭的燕軍緊追在後,臉上的表情十分難以形容。
張玉看著“被孤立”的沈指揮,到底忍住沒笑。
朱能就不是那麽客氣了,一巴掌拍在沈瑄的背上,大笑道:“你小子了不起!老子殺了瞿能都沒這份待遇。”
沈瑄:“……”
滄州一戰而下,主將徐凱,都督陳暹,都指揮俞琪、趙滸等均被生擒。燕軍斬首萬餘,其餘皆降。繳獲大量輜重,除補充大軍所需,都運回了北平。
前鋒部隊將士均有斬獲,沈指揮卻意外一個首級都沒撈到。在他靠近時,南軍一概撒丫子就跑。跑不掉也立刻投降,堅決不給他砍人的機會。
可見,武力值太高,不隻沒有朋友,連敵人都很難找。
這人生,怎一個彪悍了得。
孟同知不在,沒人能驅散沈指揮身上的煞氣,燕山後衛的軍漢們隻能自求多福。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昨日還是秋高氣爽,一夜過去,大雪便紛紛揚揚落下。
推開房門,孟跺跺腳,搓搓手,哈了一口熱氣,總算驅散了些許涼意。
從南京傳來消息,盛庸率領的大軍已經出發,不日將到濟南。宮中宦官盡職盡責,情報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包括大軍的領兵將官,行進路線,以及大致進攻計劃都密報給了燕王。
駐守德州的安陸侯吳傑壓力最大,盛庸一到濟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進軍河北都不會安心。
燕王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眾將都提議進軍山東,趁朝廷大軍未到,先一步-插-下釘子。
不料命令下達,進攻目標卻是遼東。
遼王被建帝一道詔令叫去南京,進京後就被困在遼王府,待遇不比被軟禁的齊王好多少。
遼東一地,大半州府已歸順燕王,餘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穀草都不會光顧,除了苦就是寒。別說州縣,邊衛都極少,大冬天派軍隊攻打這些地方,吃飽了撐的?
將領們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決的燕王殿下,怎麽會做出這樣近乎抽風的軍事計劃。
可命令已下,反對是沒有用的。
軍令如山,張玉朱能等將領隻能聽令行事。
沈瑄仍為前鋒,從草原歸來的楊鐸被歸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隨同出征,北平留給了朱高熾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離開北平,盛庸也不會輕易冒險。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來了再說。
若是朱高熾再發狠辦一次冰雕展覽,誰受得了?
孟沒有隨大軍出征,天氣驟寒,他開始發熱咳嗽,趙大夫看過,說是舊傷複發,傷了身體底子,需要靜心調養。
朱高熾趁機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凍,孟同知跟隨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幫他處理政務,順便讓王府良醫為他調養。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負大才,若不能保重身體,難免可惜。”
不管朱高熾是出於何種目的,到底幫了孟。
如果真隨大軍出證,孟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過來。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聽世子調遣。”
“謝父王。”
留下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歸附的草原部落。
挑選出的部落勇士隨軍出征之後,留下的老幼婦孺需要妥善安排,這是燕王交給朱高熾的任務,朱高熾總要找幾個幫手。說來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屬上下,沒一個官員能同這些蒙古人溝通良好,孟卻是個特例。
語言不通?沒關係,有翻譯。再不行,可以直接畫。
遇上蒙古部落派人來要糧食要鹽要各種生活物品,官們要麵子,抱著聖人學說,不好因為三瓜兩棗的和他們計較,武官大大咧咧,脾氣火爆,一言不和馬上吹胡子瞪眼,桌子掀不起來照樣摔凳子。
換上孟,從接待到討價還價再到把人送走,用不上兩盞茶的時間。
同樣被派到朱高熾處聽命的侯顯難免感歎,當初若有孟同知隨行,忽悠……不對,因仰慕王爺歸附的部落必定會更多。
事實上,孟不比侯顯等人的手段高出多少,他隻是更具觀察力,能最大限度揣測這些歸附部落的意圖。進而開始討價還價。
比不上官要麵子,也不會動不動發脾氣,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
要糧食,可以。
要鹽和香料,也可以。
要布匹,更沒問題!
但是,東西不能白給。
孟十二郎笑眯眯的打著算盤,“如今諸位搭帳篷的地兒都是王爺給的。開春後放牧的草場也是由王爺劃分,難道諸位不想要好一些的草場,養更多的牛羊,生活得更好?”
一番話切實瘙到了對方的癢處。
壯漢們桌子不拍了,眼睛也不瞪了,眼巴巴的瞅著孟,雙眼直冒星星。
駿馬任騎,牛羊成群,再不用為過冬會餓死牲畜,凍死族人發愁。
多麽美好的生活!
這些部落之所以被侯顯說動,願意內附,歸其根本是在草原上過不下去了。
本就生活困難,加上大部落的壓榨,部落裏的牛羊和人口一直不斷減少。大人吃不飽,孩子養不活,如何與艱難的生活環境做鬥爭?長此以往,遲早會被其他部落吞並。
偉大成吉思汗的榮耀隻能在夢中追憶,黃金家族已經衰落。乞兒吉斯部,阿蘇特部阿魯台和衛拉特部正在混戰,草原牧民的生活一日比一日艱難。
大魚吃小魚,小魚卻吃不蝦米,如此惡性循環,等到小魚被吞噬殆盡,大魚隻能彼此消耗,等待這些大魚的也隻有死亡。
侯顯和楊鐸的招攬,給了這些部落生機,孟則告訴他們,想要好處必須付出代價。
“王爺仁慈,給了諸位一個容身之地,諸位也當有所回報。畢竟這世上沒有白吃的飯,也沒有白拿的好處。”
孟笑得沉穩,胸有成竹。他已從侯顯口中探明這些部落的底細,讓他們接受自己開出的條件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並不是難事。之前談不下來,無非是接觸的官員不了解談判對手,也抹不開麵子。
想到這裏,孟就不免歎氣,開口問一問是難事嗎?向宦官和武官請教真會傷了自尊?
看來,不隻建帝手下的官不著調,燕王手下的這些官也是一樣。
說穿了,清高的讀書人看不起軍漢,對內宦更無好感。沒有蹦高罵人算不錯了,還請教?根本不可能。
孟十二郎搖搖頭,武不和,哪個朝代都有,卻在大明朝放大到了極點。
也算是一種特色?
壯漢們最終被孟說服了,主動將糧食和布匹的數量減少一半,用部落裏的牛羊換了雞鴨和鹽,在孟同知畫出的交換契約上按了手印,拉著額外贈送的馬車高高興興回了營地。
臨走時,還拍著胸口叫孟同知兄弟。
孟笑著目送馬車走遠,一點也沒覺得虧心。
看著擠在院子裏的羊群,朱高熾和王府官員們半天沒說出話來。
孟同知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不隻給出的糧食減少一半,還收獲了上百頭羊!
“稟世子,這些隻是定錢。”孟抱拳,對朱高熾說道,“另有二百五十頭羊,會在三日內送來。”
“多少?”
“二百五。”不自覺的抽了一下嘴角,定下這個數字,他也沒想到。
朱高熾大喜,拊掌大笑,道:“孟同知果真了得,孤被這些蒙古人鬧得頭疼,始終想不出妥善的辦法。孟同知是如何說服他們的?”
孟沒說話,隻從懷裏取出一疊按了手印的“契約”,雙手奉上。
朱高熾好奇的翻看,臉上的表情越來越精彩。
第一張,他熟悉,一頭猙獰的綿羊,五個簡筆小人。朵顏三衛手裏的白條也是這個類型。
第二張,同樣是一頭猙獰的綿羊,兩隻胖墩墩的,什麽東西?
目光看過去,孟一咧嘴,“回世子,是雞。”
朱高熾:“……”
斬首五級一頭羊,一頭羊卻隻能換兩隻雞?
這是什麽道理,會算數嗎?蒙古人竟然答應?
孟表示,合同內容千真萬確,生意也是童叟無欺。
至於原因,他沒做別的,隻是帶著這些蒙古人參觀了道衍和尚開辦的“養雞場”。
燕王造反之前,為了地下-兵-工廠的保密問題,在王府養了大量的雞鴨,還被投訴擾民。
當初,王府用養雞鴨是為祈福,堅決不能殺的理由搪塞了張昺。奪取北平之後,這些家禽就被移到王府一處偏僻的院落養著,數量越來越多。殺了一批,又有一批成長起來,用作軍糧不合算,不如和歸附的蒙古部落交換。
部落的問題解決了,給朵顏三衛的紅利也有了。
“卑職認為,這些部落歸附王爺,為的也是填飽肚子。部落中的男人跟隨王爺出征,冬季又沒有合適的草場,不如將牛羊換成雞鴨,有肉和禽蛋可以食用,多的還能到集市上換取其他需要的東西。”
孟又取出幾張紙,紙上畫著兩個大小相似的圓圈,一個圈著兩頭羊,另一個卻是七八隻雞。
“在草原上,這些部落要逐水草遷徙,歸附王爺之後,有些習慣適當可以更改,隻要日子過得更好,應該沒人會有怨言。”
孟說得有些模糊,朱高熾卻聽得十分明白。
“你答應了給他們草場?”
“是。”孟說道,“不過卑職沒有說是哪裏,等王爺成就大業,四分五裂的北元自然不是對手。拿下幾塊草場定不是問題。”
後邊的話孟沒有說,一旦歸附的部落過慣了定居的日子,還會想到草原上去風餐露宿嗎?
明顯不可能。
朱高熾點點頭,把兩疊紙收起遞給一旁的官傳閱,“看看吧,父王將這件事交給孤,是信任孤。孤請托各位,也是看重諸公的才幹。孤體諒諸公,孤的難處,諸公也當體諒。”
眾人麵露羞慚,孟卻暗暗叫苦。
朱高熾是看重他還是害他?明擺著拉仇恨值啊!
該慶幸他立場堅定的站在武官隊伍中,不用時常和這些官打交道嗎?
孟咂咂嘴,無解。
當夜,孟輾轉反側,想了很多。留在北平或許並不是個好主意。真跟著燕王出征?他不想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道衍和尚念了一夜的佛經,精神依舊很好。從內宦口中得知歸附部落的問題已經解決,派人將孟請來,又著人回報世子,今日他要與徒兒討論佛法,請世子見諒。
潛台詞是:大和尚要和徒弟談心,世子要抓壯丁暫且找別人去吧。
能暫時脫離繁重的工作,孟自然開心。代價是被大和尚嗡嗡,咬咬牙,總能撐過去。
走進道衍的廂房,一步暖氣迎麵撲來。
廂房裏布置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除了一個書架,一張桌案,兩個蒲團,再無其他。
道衍示意孟不必拘禮,坐下說話。
炭爐上架著水壺,還有幾塊焦黃的烤餅,散發著誘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人的麥香。
孟盯著烤餅,眼珠子一動不動。
道衍撚著佛珠,微微一笑,“徒兒可是腹中饑餓?”
“是有點餓了。”對於道衍動不動就叫他徒弟,孟已經麻木了。
叫就叫吧,反正也不會少塊肉。
“既如此,便和為師一起用吧。”
有宦官送上米粥和小菜,道衍夾起一張烤餅,放到孟麵前的空碗中,“多用些,吃得多,身體才能好。”
噴香的烤餅有些燙嘴,一口咬下去,麥香中裹著肉香。
孟詫異的看向道衍,肉餡的?
和尚不老實!
道衍將自己碟中的烤餅掰開,卻是素餡的,意思很清楚,葷食是為好徒弟準備的,他是出家人,怎麽會輕易破戒。
出家人?
孟又咬了一口餅,灌下大半碗粥,出家人六根清淨,六道皆空,視世俗為無物,會心思用盡的鼓動燕王造反?
道衍似能猜到孟的心思,沒解釋,隻是一口一口吃餅喝粥,食不言寢不語。
沉默中,麵前的食物被一掃而空,內宦送上茶水,孟長舒一口氣,很長時間沒吃得這麽飽了。
用過茶,室內再次陷入了沉默。
道衍可以靜坐整日,孟不行,隻能先開口問道:“大師叫我來,可是有事吩咐?”
“的確有事。”道衍點點頭,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遞給孟,很是高深的說道:“此書,望徒兒好生研讀。”
孟看看道衍,再看看書籍的封麵,《道德經》三個字赫然入目。
“大師,你確定要我仔細鑽研這本書?”
身為一個和尚,竟然讓徒弟研究老子的《道德經》?就算拿本《金剛經》也比《道德經》強吧?這和直接讓他叛出師門有什麽區別?
不對,他還沒拜師,也沒加入這個和尚的不良門派!
沒等孟想明白,手裏的書突然又被拿走了。
抬起頭,道衍和尚臉上閃過一絲尷尬,“為師拿錯了,這幾本才對。”
孟接過,低頭再看,《易經》。也沒比《道德經》好到哪裏去。
懷疑的看向道衍,這位真是佛門弟子?
“大師教誨,在下一定好好鑽研。”
從書頁來看,手中的《易經》定然是古本,怕是宋以前流傳下來的。不談書中的內容,單是書籍本身便已價值連城。
《道德經》和《易經》都不是佛家的東西,大和尚是疏忽了,還是故意的?
道衍撚著佛珠,很想說幾句話來挽救一下在徒弟心目中的形象,孟卻忽然站起身,隻道今日與大師一晤,獲益匪淺,回去後定當苦心鑽研典籍,絕不負大師的看重。
“大師,在下告辭了。”
孟同知轉身出門,動作幹脆利落。
道衍坐在蒲團上,半晌沒說出話來。
許久,合目輕笑,又念起了佛經。
這個徒弟當真是狡猾,得了便宜,仍不肯叫他一聲師父。
沒關係,和尚他有的是耐心。
徒弟總歸是跑不掉的。這聲師父,叫與不叫,倒也無妨。
接下來數日,孟時常被道衍請去“談論佛法”,朱高熾每每想抓壯丁都落了空。
這也未免太湊巧了?直到燕王妃提醒,朱高熾才恍然。
“你父王將北平政務交給你,也是想看看你的馭下之能。”燕王妃仍有些許病態,氣色卻比兩個月前好了許多,“孟十二郎有才,你要用他,也需思量該怎麽用。”
“兒……”
“你自幼受儒師教導,不像你兩個弟弟一樣張揚,這是好事。”燕王妃頓兩頓,接著說道,“可也別盡學酸儒肚子裏的那些彎彎繞,讓人寒心。”
朱高熾沒有說話。
“你父王為何能得擁戴?你兩個弟弟為何更得武官誇讚?”燕王妃看著朱高熾,目光淩厲,“你年紀漸長,母妃不願多說,隻有一點,看看南京的皇帝,還不能明白嗎?”
“……是。”
退出燕王妃所居的正殿,朱高熾的額前出了一層薄汗。
想起母妃的話,不免心中一沉。
為何道衍大師突然將孟請去,為何母妃會突然如此教導,還以兩個弟弟做比?
馭下之道?
朱高熾呼出一口氣,有些恍惚,又似明白了些什麽。
燕王妃與世子談過之後,道衍請孟鑽研佛法的次數逐漸減少,至少王安去找人時,不會次次撲空。
王府官屬的氣氛也發生了改變,隨著世子交代的工作逐漸減輕,盯著孟的視線越來越少。即便有,也不再如往日一般紮人,著實讓孟十二郎輕鬆許多。
工作的間隙,孟開始捧著道衍交給他的典籍研讀。
《易經》很難懂,認真去讀,卻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體會。先人積累的智慧,是在浮躁的鋼筋水泥社會中難以獲取的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珍寶。
靜下心來,便能發現到身上的許多不足。
小聰明,爭強好勝,婦人之仁,瞻前顧後。
以為自己很低調,卻處處成了出頭的椽子。
自以為路走得很穩,殊不知腳下正踩著獨木橋。
漸漸的,孟明白了道衍的用意。
某日又被道衍叫去研究佛法,孟十二郎真心誠意的向道衍行禮,道:“多謝大師。”
道衍撚著佛珠,“仍不願叫貧僧一聲師父?”
孟:“……”感激歸感激,加入不良門派,免談。
“也罷。”道衍笑了,“終會有那麽一天的。”
小樣,看你還能嘴硬多久!
十月中旬,前方的戰報傳回北平。
燕王下達的軍令是征伐遼東,中途卻轉道向南,借道天津,過直沽,兵指不久前被徐凱攻下的滄州。
部將不解,燕王給出的理由是“夜觀星象,見有白氣兩道,自東北指向西南,必是利南!”
玩封-建-迷-信,燕王駕輕就熟。
上天指引,南邊好,南邊有便宜可占,咱們不去遼東了,向南進攻!
出兵之前,燕王與道衍定下這條聲東擊西之計,為的是迷惑朝廷,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除了製定計劃的兩人,連張玉朱能等大將都被瞞著。出兵之後,眾將發現前鋒探路的方向不對,一問之下,燕王終於道出了因由。
冬季酷寒,雨雪泥淖,攻城不是易事。隻有攻其不備,速戰速決,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
進駐滄州的徐凱是朱棣的手下敗將,一合而下不是問題。
拿下滄州之後,再進山東,與德州的吳傑匯合,同朝廷軍隊決戰。
“天寒時節,大雪封江,正可借道過河,直達滄州城下。”
擔任前鋒的沈瑄率先出發,楊鐸領三千騎兵左右呼應。路上遇到南軍的偵騎,立刻擒殺。
燕軍的前鋒部隊抵達滄州時,駐守此處的徐凱仍沒有察覺,還一心一意的督促士兵構建城防,防備朱棣。
直到沈瑄和楊鐸領騎兵出現在城下,城中的守軍才發現大事不妙。
燕軍來得太快,徐凱一點情報都沒得到。
不是說燕王突發奇想打遼東去了嗎?怎麽會突然出現在滄州?
趁著城內的混亂,燕軍從四麵發起進攻。
在弓箭的掩護下,燕軍架起雲梯,攀城而上。
守軍砍死一個,馬上會有第二個接上。悍不畏死的架勢,很快擊潰了守軍的意誌。
徐凱親自督戰也沒壓住陣腳,尤其是沈瑄也攀上城頭,亮出長刀,被某個經曆過白溝河之戰的南軍認出後,一聲驚呼,城頭的守軍紛紛轉頭就跑。
這尊殺神不是好惹的,連勇冠三軍的平都督都頂不住,不跑等著掉腦袋嗎?
沈瑄拿著刀,看著城頭的南軍如潮水般退去,陸續攀上城頭的燕軍緊追在後,臉上的表情十分難以形容。
張玉看著“被孤立”的沈指揮,到底忍住沒笑。
朱能就不是那麽客氣了,一巴掌拍在沈瑄的背上,大笑道:“你小子了不起!老子殺了瞿能都沒這份待遇。”
沈瑄:“……”
滄州一戰而下,主將徐凱,都督陳暹,都指揮俞琪、趙滸等均被生擒。燕軍斬首萬餘,其餘皆降。繳獲大量輜重,除補充大軍所需,都運回了北平。
前鋒部隊將士均有斬獲,沈指揮卻意外一個首級都沒撈到。在他靠近時,南軍一概撒丫子就跑。跑不掉也立刻投降,堅決不給他砍人的機會。
可見,武力值太高,不隻沒有朋友,連敵人都很難找。
這人生,怎一個彪悍了得。
孟同知不在,沒人能驅散沈指揮身上的煞氣,燕山後衛的軍漢們隻能自求多福。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