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先生在燕軍大營前下了馬車,燕王聞報,親自出迎。


    “老先生許久不見,一向可好?”


    高巍無官無職,隻有個使臣的名頭,雖然作戲的成分更多,但在不知情的人看來,燕王此舉堪稱禮賢下士,為人謙遜的典範。


    誰說燕王是造反?不見對皇帝派來的使臣禮遇有加?倒是皇帝做事有些欠考慮,使臣品級不論,竟然派個沒有官職的人來,這是藐視燕王還是看不起燕軍?


    燕王很熱情,親自攜著高巍的手,將他迎進大營。


    營中的軍漢卻不怎麽客氣,一路行來,高巍身上差點被怒目紮成篩子。


    期間,更有士卒抬著紮滿箭矢的大纛走過,高巍不解,這是作甚?搞行為藝術?


    燕王哈哈一笑,“戰場上留下的,帶回北平做個紀念。”


    紀念?高巍眉頭一跳,手心有些冒汗。


    適逢大軍正埋鍋造飯,麥餅和肉湯的香氣一同在風中飄散。


    咕嚕。


    高巍的肚子叫了起來,表情頓時僵硬。


    燕王刻意忽略了高巍僵硬的表情,將人請入大帳。候在一旁的鄭和彎腰行禮,退出了大帳。很快,散發著香氣的肉湯和烤餅被送了上來。


    “行軍途中,飯食難免簡陋,老先生莫怪。”


    燕王請客,再簡陋也必須視為珍饈佳肴。


    高巍此行是為同燕王“和談”,自然不能給燕王臉瞧。況且,帳外的帶刀軍漢虎視眈眈,大義凜然必定要付出代價。高老先生謝過燕王,拿起一張麥餅,感歎一聲,“一飯一食皆是農人辛苦所得,何談簡陋?”


    感情表完,一口咬下去,嚼一嚼,高老先生表示,沒錯,就是這個味!回南京後當真是日想夜想啊!


    燕王很高興,“既如此,先生同孤一道回北平如何?”


    這麽懷念他家的夥食,幹脆跳槽,跟著他一起造反怎麽樣?大餅絕對管飽。


    高巍點頭不是,搖頭也不是,隻能尷尬的笑兩聲,道:“王爺莫要說笑了。”


    吃餅,繼續吃餅!


    咳!


    噎住了。


    幸好燕王的確隻是說笑,此時把高巍帶回北平沒多少用處,相反,讓他回南京更利於行事。


    高巍見燕王沒有在“跳槽”的事上繼續糾纏,鬆了口氣。不敢再攀感情拉關係,一心一意的吃餅喝湯。五個麵餅很快下肚,才隻有七分飽。北平一行,高老先生的飯量隨著體積大增,再未能回落,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帳外,孟巡營走過。


    身為指揮同知,本不用親自帶隊巡邏,可他著實想見“故人”一麵。不隻高巍“懷念”北平的日子,孟同知對高老先生也十分的懷念。這麽容易坑,還坑得如此成功的實例,不懷念很難。


    酒足飯飽,高巍終於有機會同燕王談及正事。


    燕王抬手,“且慢。”


    旋即令鄭和升帳,召集麾下大將一同參與本次談話。


    “老先生不介意吧?”


    “……不介意。”除此之外還能說什麽?北平的遭遇,南京的日子,皇帝的冷落,連番打擊之下,已讓高巍從不知變通開始變得圓滑。


    被燕王放歸時,高巍尚未如此。回到南京之後,皇帝的不信任,同僚的不理解,好友的冷落嘲諷才是改變了高巍的元凶。他依然忠誠於皇帝,奉行正統,但對燕王,卻不會如以往那般開口逆臣閉口賊子了。


    罵上一千句,依舊不耽誤燕王造反,何必浪費口水?


    如高巍一般的例子並不少,大才子解縉也經曆過類似的心路曆程。從敢於上疏指責洪武帝,到厚著臉皮向建求官,再到燕王打到南京時夜奔出城,其中的心酸與苦悶,人生和官場的大徹大悟,非普通人能夠體會。


    燕王也發現了高巍的不同。幾個月前,這老頭幾句話就能氣得自己頭頂冒煙,恨不能-操-刀子砍人,如今卻安坐帳中,對自己擺出一張笑臉,朱棣都想感慨一下,這簡直是太神奇了!


    朱能、沈瑄等將領被召到大帳,孟在沈瑄身邊蹭了個站位。高老先生目光掃過來,友好的咧嘴一笑。老先生頓時如遭雷劈,渾身斯巴達了。


    這張臉,化成灰他也認得!


    孟繼續笑,高巍的臉色由紅轉白,由白變青,由青成黑,若不是燕王出聲驚醒,怕是會一直黑下去。


    “高先生此行,為勸孤罷兵。”


    燕王開了頭,高巍站起身,拱手道:“巍臨行前,上言,殿下旦釋甲,謁孝陵,許殿下歸藩,赦罪不責。”


    朱棣沒說話,手指一下一下敲著膝蓋,似在認真考慮。


    高巍繼續說道:“上親言,殿下為太-祖高皇帝親子,孝康皇帝親弟,陛下叔父。刀兵相見有違親親之情,但有損傷,他日不見宗廟神靈乎?”


    燕王的神情變了。


    建帝提及宗廟神靈,不能不讓燕王顧忌。


    朱允炆不見宗廟,自己就行嗎?


    “天子幾番嚴令將兵不得傷害殿下性命,”說到這裏,高巍眼圈紅了,“殿下竟不能體會陛下拳拳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之心,嗎?”


    “孤……唉!”燕王歎息一聲,“孤又何嚐願意如此?實乃朝中奸佞當道,向陛下屢進讒言,壞祖宗法度,迫害藩王,禍及黎民。孤奉高皇帝遺命,豈能坐視朝綱敗壞!此番靖難隻為掃除奸臣清君側。若陛下能驅逐朝中奸佞,孤便……”


    不等燕王說完,朱能立刻出列,大聲說道:“殿下不可!殿下一旦罷兵,定為奸臣所害,天子亦憂!”


    燕王皺眉,大聲叱喝道:“士弘何出此言?還不退下!“


    “臣請殿下三思!”


    撲通一聲,朱能單膝跪下了。


    張玉死後,論資排輩,朱能成為了燕軍第一大將。沈瑄威名再甚,仍要列在朱能之後。


    見朱能都跪地上了,其他人也不能不出聲,紛紛跪地,同聲道:“請王爺三思!”


    “你們……”燕王指著眾人,語氣十分無奈,“你們這是陷孤於不義!”


    眾將跪地不起,燕王勸說無果,隻得轉頭對高巍苦笑道:“老先生可見?孤與天子乃是至親,孤的父王是天子大父;天子之父更是孤的兄長。孤為藩王,富貴已極,複何望!天子仁厚,素厚愛老臣,隻因奸臣構陷以致於此。起兵靖難情非得已,為正朝綱,救死難耳。蒙詔罷兵,天子不罪,孤不勝感激。然朝中奸臣未散,大軍未還,麾下將士擔憂奸臣害孤,心存疑慮不願解甲。望天子誅滅奸臣,召回大軍,我父子四人願單騎歸闕下,任陛下處置。”


    說罷,握拳凝目,不願再語。


    “殿下!”帳中諸將虎目含淚,孟更是高聲道,“王爺一心為天下社稷,被世人誤解指責尚且不惜。我等並未顧惜自家性命,實不忍見王爺為奸臣所害。若天子能驅逐奸佞,散去大軍,我等願隨王爺一同前往南京,聽憑處置!”


    高巍臉色丕變。


    朝廷不撤兵就要繼續打,朝廷撤兵仍要跟著燕王一起進京。知道的,這是謝罪,不知道的,是想繼續攻打南京?


    這是堅決一心造反到底了?


    高巍僵硬的坐著,腦子裏閃過無數個念頭,陳橋兵變四個字突然闖進腦海,讓他悚然一驚。


    就算將領的手中沒舉著龍袍,哪怕燕王暗地裏放出了“周王輔政”的信號,實際如何,朝廷內外都一清二楚。


    名為靖難,實為造反。朱棣盯準的是皇位,諸多借口全是虛的,不過是為麵子上好看。張開的炮口,冰冷的刀鋒才能代表他最真實的意圖。


    朱棣不說話,高巍不知道該說什麽才好。他突然意識到,此次出使根本是個錯誤。燕王不可能罷兵,與其浪費時間和他玩心眼,不如多招募士兵,多製造軍械來得實際。


    這一刻,曾經被四書五經聖人學說塞住頭腦的高老先生頓悟了,清醒了,整個人都升華了。回憶之前的種種,忽然發現自己當真是傻得冒泡。


    建帝是靠不住的,可皇帝再靠不住,仍必修維持天下正統。


    這是立場問題,更是一個讀書人的氣節。高巍可以變得圓滑,卻不能丟掉自己的氣節。


    看似迂腐,卻是這樣的堅持,造就了如高巍一樣的讀書人。


    高巍終究不是解縉。


    這也是高巍死後被奉為忠臣,解縉空有才子之名,卻先後被朱棣父子用完就丟,最終死在錦衣衛手中的根本原因。


    想通之後,高巍突然變得輕鬆了,壓力瞬間減輕,大腦也變得清晰。


    “和談”終究不會成功,勸說燕王罷兵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想法子迷惑朱棣,哪怕隻能拖延一下燕軍進攻的腳步也是不虛此行。


    孟跪在沈瑄身側,一邊隨著眾人高呼,一邊觀察高巍的表情。


    燕王的演技已是爐火純青,哪怕知道他在演戲,也不免被感動一下。感情太真摯,表情太到位,絕對是大明朝的影帝!朱允炆在他麵前壓根不夠看,唯一能同朱棣飆演技的,大概隻有躺在陵墓裏的朱元璋了。


    高巍也變得不同,至少比在北平燕王府時高出了不少段位。


    孟十二郎垂眼,想再坑他一把似乎不是那麽容易了。


    如果知道孟的心理活動,高老先生絕對會哭。天下那麽多人,朝中的大臣也不在少數,怎麽隻盯著他一個坑?這是什麽道理?!


    最終,燕王妥協在眾將的苦求之下,高巍帶來的詔書成了一紙空。


    或許是為建帝的麵子和自己的名聲考慮,燕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並派指揮武勝隨高巍一同進京,麵呈天子,說明燕王不罷兵實在是情非得已,要打到南京也是形勢逼的。燕王同時在信中說明,為表誠意,武勝進京期間,燕軍不會繼續向南攻打。


    潛台詞是,不打歸不打,手裏的地盤也別想他會還回去。


    高巍回京之後,將同燕王的談話寫成奏疏,一股腦的上報給了皇帝,然後主動在家閉門思過。高老先生想得很清楚,建朝的官,他是不會做了。朝廷打敗燕王也好,燕王進入南京也罷,大不了殉國,名利如過眼雲煙,不會再讓他產生絲毫動搖。


    建帝很詫異,之前還主動請求起複,現在這是鬧哪樣?


    一次使燕,竟然產生這般效果,不隻是一頭霧水的建帝,怕是高巍自己都沒想到、


    “忠於本心,何懼一死?”高巍站在大案之前,揮筆書就,“為人之道。”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高老先生關門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建帝還要召見燕王派來的信使武勝。


    武勝是個有頭腦有膽略的人,明知此行艱險九死一生,仍是主動請命。燕王也沒打算將他視做棄子,暗中派楊鐸帶人保護左右。


    據悉,被問及誰可當此重任時,沈瑄與朱能一同推薦了楊鐸。


    燕王點頭,表示讚同。楊鐸多次進京,同小舅子徐增壽也見過麵,比較熟悉南京的地形,一旦武勝遇到危險也好想辦法撈人。


    下達了任務,燕王很滿意,同朱能誇獎沈瑄有才幹,不隻武力值超群,還有識人用人的本事。


    沈指揮很謙虛,一再表示,全都仰賴王爺教導。


    “楊同知行事沉穩,善於把握時機,若有他在京城,他日大軍過江,直抵城下,當成大功。”


    一番話有理有據,順便暢想了一下美好的未來。


    燕王連連點頭,想到楊鐸的父親曾在錦衣衛混得風生水起,很有家學淵源,一拍大腿,沈瑄提醒了他,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宮中的宦官隻能傳遞消息,徐增壽肯定被建帝盯著,又有是敵非有的徐輝祖,是該派人進京好好活動一下了。


    於是,在保護武指揮進京的同時,楊鐸又接到了長期潛伏京城,配合徐增壽進行多方聯絡,伺機而動的重要任務。


    楊同知恭敬領命,表示一定完成任務!


    雖然比不上戰功來得快,但若能高質量完成這份工作,燕王登上九五之日,功勞絕對不小。至於人身安全問題,造反本就是個掉腦袋的職業。潛伏京城危險,上了戰場也是一樣。造反成功,大家升官發財,分田分房子,造反失敗,一起腦袋落地。


    經過一番思考,楊鐸擺正了心態。這是個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一場機遇。成敗全看他自己。


    聽聞是沈指揮推薦了他,楊同知不解。似乎,他同沈瑄並沒多少交情?難道是一起奪取真定城的原因?


    直到出發,楊同知仍沒能想清楚這其中的關竅。


    出發之前,楊鐸意外點了紀綱隨行。紀百戶顛顛的跑過去,萬分感謝楊同知的賞識,好似忘記了在德州時,差點命喪在楊鐸手中。


    孟偶然得知楊鐸曾在戰場上救過自己,在真定城中表達過感謝,楊鐸出發時又親自去送。看到隊伍中的紀綱,眼眸微閃,果然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


    送行帶來的結果,當夜,孟十二郎的後頸又留下了一個清晰的牙印。


    摸了摸脖子,仰頭望天,好像明白了沈瑄這段日子以來不對勁的原因。


    勉強壓下不停上翹的嘴角,好吧,他就偷著樂了,怎麽著吧!


    五月初,抵達京城多日的燕軍指揮武勝終於得到了皇帝召見。


    這是一次成功的會麵。


    武勝表示,燕王對朝廷的忠心天地可表。燕王靖難都是朝中奸臣逼的,絕沒有對皇帝不滿的意思。


    如果沒經曆過之前的種種,建帝說不定會相信他的話,如今仗都打了三年,還說燕王沒有不臣知心,是騙三歲孩子呢?


    就算生氣,建帝也沒想把武勝怎麽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高巍好好的回來,武勝也該全須全尾的送回去。


    如果建帝真這麽幹了,說不定能為黃子澄和齊泰的募兵爭取更多時間。畢竟是燕王親口保證使臣在京期間不向南動兵。


    千算萬算,卻沒算到方孝孺突然插了一腳。


    嫉惡如仇的方大學士表示,燕王欺人太甚!竟敢派人蒙蔽天子,睜著眼睛說瞎話!不能把燕王怎麽樣,必須嚴懲武勝!


    建帝好被他激烈的言辭嚇了一跳,“愛卿,如此不妥吧?”


    “陛下,燕逆遊說不可輕信!武勝助紂為虐必須嚴懲!”


    “可戰事不利,又斬來使,”耳根子再軟,到底也是皇帝,朱允炆直覺處置武勝絕不是個好主意,“容朕再想想。”


    不料方孝孺就是個認死理的,認準一件事,八頭牛也拉不回來。見皇帝有遲疑之意,當即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客串了一把言官,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決意讓建帝深刻意識到,不聽方大學士的話絕對是錯誤,大大的錯誤!隻有處置了武勝,才能給燕王一個震懾。展示天子之威,表示燕王再能打,咱們也不怕!


    “若燕王大舉南下……”


    “陛下,”方孝孺正色說道,“如今雨水不絕,燕軍多不習慣,必不能久戰。若燕軍南犯,陛下正可號令天下勤王,何愁燕逆不滅!”


    最終,建帝被方孝孺說服了。


    正在鴻臚寺中收拾行囊準備離京的武勝,就這樣被抓了起來。未經大理寺和刑部,也沒有任何罪名。抓人的是宮中侍衛,手裏連駕帖都沒有,如狼似虎的衝進鴻臚寺,人一捆,直接關進了錦衣獄。


    洪武帝當眾焚毀錦衣衛刑具,解除了錦衣衛的刑訊辦案職權,卻沒徹底解散這個部門,畢竟錦衣衛還幹著儀仗隊的活。同樣,刑具沒了,關押犯人的監獄仍在。朱元璋精打細算慣了,推倒牢房再蓋實屬浪費行為,耗費人力物力又不能增加gdp,必須堅決予以杜絕。況且,現在用不上,誰知道以後是不是還有大用?


    不得不佩服洪武帝的神機妙算,不用等到永樂帝登基,建帝三年,閑置許久的錦衣獄就迎來了久違的住戶。


    被帶走之前,武勝將隨身的腰牌踢到了榻下。宮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宮中侍衛隻管抓人,沒有接到搜房的命令,這塊腰牌最終落在了楊鐸手中。


    武勝被抓的消息當天便送出京城。


    燕王聞聽,當即大怒,下令部隊開拔,立刻向南進攻。


    給臉不要臉,就別怪他做叔叔的再扇侄子幾巴掌!用手不夠給力,直接上木板,不扇幾顆牙下來,咱們不算完!


    盛庸軍在德州始終未能站穩腳跟,得知十數萬燕軍南下,守城將領不戰而逃,軍隊也很快潰散。


    沈瑄奉命截斷南軍糧道,燕王對攻打濟南存在心理陰影,不打算硬碰硬,直接斷糧,困也能困死城中的守軍。


    濟南軍糧多賴漕運,且有重軍守衛,想要截斷糧道,不是一件容易事。中軍將領多建議強攻,打敗南軍,鑿船沉江。此計不能說不好,卻相當耗費時間。仗打完還要鑿船,肯定會拖慢大軍的速度,給濟南守軍襲擾的機會。


    沈瑄沉吟不決,孟出言道:“將軍,卑職有一計。”


    “何計?”


    “卑職認為,濟南守軍雖眾,戰力卻是一般。且由各衛抽調,彼此互不相識。不若集合千餘騎兵,換成守軍袢襖甲胄,縛布條於頸間,或插柳條於背上,不能混入城中,也可趁機對糧道守軍發起進攻。混亂時,用火箭燒河中船隻,船隻既毀,自然無法運糧,從他處抽調也需要一些時日。彼時,便是不破濟南,也能攻下其他州縣,讓濟南成為一座孤城!”


    眾人商議片刻,都認為此計可行。


    沈瑄采納了孟的建議,決定親自帶兵出戰。


    有朱棣這樣的主帥,燕軍中的將領有一個算一個,全都喜歡帶兵衝鋒,身先士卒。樂於光著膀子上戰場的寧王都忍不住羨慕,王兄麾下人才濟濟,小弟佩服。


    沒等沈瑄走出帳篷,就被中軍將領合力攔住了。


    “將軍坐鎮軍中,這等小事交給麾下即可。”


    “此言甚是!我等需要將軍的指揮,有將軍壓陣,我等才有信心!”


    “將軍,您在軍中,卑職才能衝殺在前!”


    “殺雞焉用牛刀,朝廷軍隊不堪一擊,不需將軍出戰。若打不下營陣,卑職提頭來見!”


    “將軍,為了戰爭的勝利,您還是留下吧!”


    甭管莽夫還是智將,有誌一同,堅決不讓沈瑄帶隊衝鋒。


    開玩笑,沈指揮一衝,到嘴的鴨子都跑了,還去什麽地方撈戰功?光燒幾條船,別人願意聽,他們都不好意思說。孟明智的選擇站在“包圍圈”外,沒見沈指揮已經烏雲罩頂電閃雷鳴了?這個時候往前湊是找死還是找死啊?


    孟同知的預想很快成真,以鄭亨為首,中軍將領一個接著一個飛出了大帳,在半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自由落體,濺起沙塵一片。


    摔得慘了點,回報卻是豐厚的。


    沈瑄留在了軍中,將帶隊發起進攻的任務交給了鄭亨。


    五月辛未,沈瑄麾下中軍奉命截南軍糧道,計破多處守軍,先焚穀亭,再同邱福薛祿合兵,大敗南軍於沙河、沛縣,焚毀兩船,得軍糧百萬旦,軍械無數。


    六月,朱能率軍敗盛庸麾下大將袁宇,斬首萬餘。


    七月,燕軍襲彰德,燕王派兵襲擾守軍,不許城內百姓外出砍柴。一旦發現,當即遣送到城下,絕不傷及性命,運氣好的,還能帶回家幾個饅頭麵餅。如此行事,百姓尚好,城內守軍卻不得不拆屋推牆,取得木頭石料建造守城工事。很快,百姓便怨聲載道。


    當時,都督趙清鎮守彰德,擔心民怨沸騰,給燕軍破城的機會,不得不主動出城迎敵,正中燕軍埋伏,被擒殺千人。燕王並未窮追猛打,反而派人招降趙清。


    趙都督無法,隻能出城,言道:“殿下至京城日,但以二指許帖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


    燕王表示同意,饒過趙清性命,派薛祿帶兵進彰德,帶大軍繼續向南進攻。


    到八月間,除濟南等少數州府,燕王已占據了大半個山東。


    消息至京,滿朝震動。


    建帝坐在皇位上,一邊掉眼淚一邊捶胸口,他怎麽就聽了一個書呆子的話?悔聽孝孺之言啊!


    正在建帝垂淚,燕王的得意之時,北平突然傳來消息,平安突然率軍出現在北平城外五十裏!數萬大軍紮營平村,威脅北平。


    燕王大驚,平安可不是李景隆,現在也不是寒冬,沒機會給朱高熾做冰雕。一旦北平有失,打下整個山東也是白費!


    不過,平安這幾萬人到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


    朱棣很是費解。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