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四年六月,南京城防守工事修建完畢,大炮被推上城頭,士卒日夜巡邏,以防燕軍。
因盛庸被擒,徐輝祖閉門不出,被懷疑同燕王有私的將領均被撤換,無大將守城,方孝孺向建帝建議,調派在京的藩王守內城城門。
藩王們接到詔令,表情都十分微妙。
讓他們抽城門?確定?
皇帝的腦袋到底是怎麽長的,他真是老爹的親孫子?
事實上,朱允炆的基因沒有問題,可誰讓他身邊有個方孝孺,還是朱元璋親自給他挑選的輔國之臣?
當時,岷王已被召回京城,同齊王一起看管。代王和周王勞動改造的地方遠了些,正在返京的路上。
守城的將領定下,朝廷又開始征調青壯,助軍隊守城。詔令寫得很清楚,不是抽丁,而是全家征調。意味著除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任何免征的條件都不管用了。管你是不是家中獨苗,是不是有兄弟從軍,隻要符合條件的都要應召,否則以造反論。
詔令一出,城內頓時一片嘩然,抱怨之聲四起。
有傳言說是方孝孺給皇帝出的主意,方大學士的名聲立刻臭到了大街。
“之前一次,現在又來,這是不給百姓活路了啊!”
實際上,這次真不關方孝孺的事,是由兵部下令。無奈之前征調青壯修築城防卻是由他提議,髒水一潑,他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京城外,燕軍秣馬厲兵,紮下大營,架起了火炮。
京城內,一排排白幡已然掛起。因修築城防,許多青壯病累而死。再次抽調,怕是不少人家都要絕戶了。
城北幾處民宅前,一位老婦哭跪在地上,幾個婦人互相攙扶著,腰間係著麻帶,已是流不出淚水。
十餘口的昌盛之家,僅餘的三名男丁也被帶走,老婦人喃喃的念著,她的孫子剛剛十三歲啊!
哭著哭著,老婦人眼中燃起了怒火,大聲罵道:“方孝孺!虧你名滿天下,如此不顧百姓,做下這等損陰德的事,不得好報!不得好死!”
臨近一間宅院的大門突然打開,一個穿著儒衫的男子走了出來,見到跪坐在地上的老婦,皺眉道:“無知婦人,方學士一心為國,豈容汙蔑!”
“呸!”
啐他的不是老婦,而是一旁的年青婦人,看著滿臉愕然的男子,婦人大罵道:“都是喪了良心的!一心為國,姓方的怎麽不去守城!你怎麽不去?!”
“吾輩讀書人有功名在身,豈可同庶人相提並論!”
“讀書人?”婦人冷笑一聲,“不過是一群成日裏高談闊論,不辦人事的混賬!”
“你……”
男子臉色漲紅,搖頭直念無知夫人,愚昧庶人!腳下卻退回了門內,再不敢露麵。
看著那扇黑漆大門,婦人又狠狠的啐了一口。
什麽東西!
無獨有偶,同樣的情形每日都在出現。
京城百姓因兩次征調怨聲載道,楊鐸紀綱等人趁亂四處活動,各種流言頻出,什麽某大學士是偽君子,為成就自己的聲明不顧百姓死活,某大臣出城投靠燕王,某大臣乘夜難逃,甚至還有皇帝早已離開皇宮,駕往湘楚的消息。
“征調民夫是掩人耳目,迷惑燕王,皇帝和朝中大臣早跑了!”
“高皇帝對百姓仁慈,燕王殿下也仁愛百姓,當今天子卻是如此!”
“都說燕王才是真龍,如今看來……”
流言愈傳愈烈,各種版本紛紛出爐,軍心都開始不穩。守城的武官彈壓了幾次,卻治標不治本。連很多武官都半信半疑,何況下邊的軍漢?
皇帝真跑了?
自己真成了拖延燕王的炮灰?
朝廷裏的那些大官也跑了?
軍中人心惶惶,百姓怨氣衝天,建帝卻被蒙在鼓裏。
身為一個標準宅男,建帝多是從大臣和宮廷侍衛口中得知外邊的消息。如今六部官員各有打算,徐輝祖等勳貴閉門不出,朝中武將貶的貶,守城的守城,圍繞在皇帝身邊的隻有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人。皇帝聽到的,看到的,是經過這些人潤色的。
建帝知道京城被圍,卻不知道城內人心浮動,城防正岌岌可危。
方孝孺性情耿直,一心忠於正統,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隻要他認為是對的,是對朝廷好的,便是背上罵名也要去做。
黃子澄知道方大學士的名聲越來越糟糕,城裏罵他的比罵燕王的人都多,卻沒有趁機向皇帝告狀,而是同齊泰商量之後,將這件事隱瞞下來。
城內亂了,皇帝身邊不能再亂了。萬一這些流言是燕王細作放出的,皇帝被氣出個好歹,他們就是罪人。
黃子澄難得聰明一次,猜到了流言的真相,但他選擇的處理方法卻是大錯特錯。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還要在建帝麵前粉飾太平,不是蠢到極限還能是什麽?
燕軍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攻擊,沒有取得戰果,收大軍回營,隻派人輪流對城內喊話,大數朝中奸臣的罪狀,要求朝廷處決奸臣。
“殿下仁慈,不忍見百姓受苦。但天子無道……隻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能奉高皇帝遺命靖難……朝中有奸佞,不除不能安天下!”
軍中嗓門大的都被集中起來,舉著喇叭每日幾喊,主題鮮明,中心思想明確,語言豐富多樣,說服力非同一般的強,連部分死硬派都在這樣的語言攻勢下產生了動搖,足見撰稿之人功力深厚。
孟十二郎擺擺手,過獎矣。
同孟是老交情的劉提調表示,孟同知真不考慮改行當官?
如此大才,當真是可惜了。
入夜,徐增壽避開朝廷的眼線,親自去見了李景隆。
翌日,有官員上疏,請天子再派人往燕王處說和。
經過廷議,建帝決定遣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往燕軍大營。
在暖閣擬旨時,有內侍提醒建帝,茹尚書和王都督同燕王沒有任何交情,燕王會樂意見他們?恐怕連大營都進不去。
建帝認為內侍說的有理,點點頭,臨時把李景隆也加了進去。
“來人。”
旨意擬定著人送出,之前給他提醒的宦官也被拖了出去。
太-祖高皇帝有令,宦官不得幹政。隻打二十板子,沒砍腦袋,已經是額外開恩了。
內侍沒有求饒,反而叩謝皇帝隆恩。額頭觸地,嘴邊掀起冷笑。皇帝肯定沒有發覺,大漢將軍架著他往外走時,殿中的宦官宮人都是什麽表情。
城外,燕軍大營
燕王熱情接待了李景隆和茹瑺等人,聽幾人再次提起割地退兵一事,抬手打斷了他們的話。
“公等不必多言!始孤之弟未有過,天子動輒加罪,削為庶人,雲‘大義滅親’。孤亦未有反意,天子仍相疑,令人取孤一家性命。孤起兵乃尊皇考遺訓,為保朝廷典章,為滅奸臣。公等歸奏天子,殺奸臣,孤即可解甲,入城謝罪!”
朱棣話落,帳內頓時一靜。
李景隆讀過燕王密信,知道內情,看似緊張,實則胸有成竹。
茹瑺、王佐等則不然,聽完燕王一番話,已是汗如雨下。
之前隻是驅逐,現在卻是“殺”了。
真按照燕王列出的名單挨個殺,不用燕王動手,天子馬上就會眾叛親離。
茹瑺和王佐互相看看,多說無益,隻能見到天子再做商議。
眾人起身告辭,燕王親自送到營外,李景隆趁機將著有京城布防和守將的密信送出。費盡心思走這一遭,為的就是這件事。
燕軍讓開一條路,放李景隆等人離開。
回到王帳,看過信中內容,燕王大笑出聲,道:“上天助我,真乃上天助我!”
立刻召集眾將,令沈瑄明日帶兵猛攻朝陽門。
“遵令!”
軍令傳到營中,孟敲敲腦袋,朝陽門?他記得靖難成功,是內應為燕軍開了金川門,這個朝陽門是怎麽回事?
沉思半晌,得不出結論,幹脆拋開。
甭管是哪座城門,隻要能進南京,大功便能高成。
孟站起身,走出帳篷,看著日落前最後一縷晚霞,深吸一口氣,笑了。
四年,從他初到這個陌生的朝代起,一步步走來,期盼了上千個日子的成功,即將到來。
建思四年六月丙辰,燕軍猛攻朝陽門。
守軍不備,木造工事被火箭點燃,大火瞬間燃起,積存在此的糧食和軍械均被燒毀。
沈瑄令步卒以攻城錘猛擊城門,本為試探,不想城門竟被撞開了一個大洞。
守軍和燕軍都有點反應不過來。
一方沒想到燕軍竟有如此神兵利器,另一方則沒料到京城的城門會這麽不禁撞。
沈瑄也遲疑了片刻。此番進攻實為探明李景隆情報中的真假,不為破城。可城門已被撞開,戰機難得,若是退回去,未免可惜。
“朝陽門工事不備,守軍多為募兵,城防弱於他處。”
“殿下攻城日,吾等將於金川門,朝陽門兩處迎大軍。”
朱棣反複看過李景隆留下的密信,字跡是徐增壽的沒錯,為消除最後一絲疑慮,才下令沈瑄佯攻朝陽門。
不料沈瑄麾下作戰太過勇猛,孟提議建造的攻城錘過於犀利,一場佯攻,竟然把城門給砸開了。
這下怎麽辦?
繼續進攻?
必須進攻!
在後軍觀戰的燕王當機立斷,下令朱能領左軍壓上,與沈瑄一同進攻朝陽門。徐忠吳傑率兵攻打金川門,房寬領後軍壓陣,邱福……和房寬一起壓陣。
機不可失,雖然不在計劃之內,卻也是攻下南京的好機會,可能拖後腿的全都壓陣去吧。
眼見燕王父子率蒙古騎兵直衝金川門,房寬和邱福很鬱悶,他們麾下的將士更鬱悶。
主將不給力,被王爺不待見,連帶著小兵想撈戰功都變得艱難。
看看朱將軍的左軍,再看看沈指揮的中軍,哪次不是衝鋒在前戰功優先?
這兩位猛人的隊伍比不上,徐將軍的前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前軍和吳侯爺的右軍呢?照樣甩後軍一頭。
將士們很無奈,望著不遠處的南京城眼放綠光,充滿了渴望。
同袍都去攻打京城了,他們卻被留下壓陣,何其命苦!
後軍將士們的鬱悶暫且不論,攻破朝陽門的中軍得到繼續進攻的命令,再無遲疑,揮舞著刀槍如潮水一般湧入了城門。
朝陽門的守軍四散潰逃,援軍未到,沈瑄令麾下放慢進攻速度,先占據城門,與朱能合兵之後再動。
“指揮,不繼續進攻?”孟覺得可惜,“若能直搗皇宮,定是首功。”
沈瑄道,“正是首功,才不能爭。”
首功,才不能爭?
孟打了激靈,因為興奮而發熱的大腦頓時清醒。
他忘記了,攻破朝陽門已是大功,足以讓人眼紅,若是再爭,可就不太妙了。大家都是跟著王爺九死一生,從死人堆裏拚殺過來的,憑什麽好處都讓一個人占了?
“還有,”沈瑄側過頭,看著孟,“領軍破開城門的是中軍副將張輔,朱將軍和王爺問起,都要這麽說。
“指揮……”
“恩?”
“卑職記住了。”
“記住就好。”沈瑄回頭遙望,前方已出現了身著朱紅袢襖的守軍,猛的拉緊韁繩,托起長槍,“十二郎切記,攻入京城不是結束,才是開始!”
話落,燕軍號角聲起,沈瑄策馬當先,“隨我殺!”
“殺!”
朝陽門的動靜越大,會吸引更多守軍的注意力。守軍接連向朝陽門派出援軍時,李景隆已夥同穀王打開了金川門。
安王,遼王心裏門清,沒主動參與,卻也沒向建帝告密。假作被燕軍擊敗,退回王府閉門不出。
慶成郡主帶回消息,燕王進京之日,安守宅邸定能無恙。
幾位藩王都是聰明人,知道自己該怎麽辦。
朝陽門和金川門接連被破,神策門與太平門同時火起。
建帝在宮中得知消息,頓時大驚失色,燕王進城了?!
“快,召集群臣!”
建帝當真是慌了,他不像老爹出生在戰火中,經曆過元末戰亂。更不像朱棣等北疆藩王,常年同北元對峙,視戰場廝殺如家常便飯。
他出生在明朝建立,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後,成長在皇宮大內,接受的是最正統的儒家教育。
他有野心,有抱負,在登基之後重用臣壓製武將,並非單為個人喜好,更為鞏固皇位。
高皇帝大孝剛出,便想方設法削藩,推行周禮,也是為了整個江山。
朱允炆認為自己沒做錯,高皇帝在世,不也同樣清除了跟隨他打江山的功臣?
他唯一錯的,就是過於急躁,過於相信自己的正統地位,過於……相信了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一幹人。
事到如今,後悔也沒有用了。
建帝坐在空蕩蕩的大殿中,看著去而複返的宦官,知道不會有人應詔而來了。
這一刻,他成為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
“齊、黃兩位愛卿現在何處?”
“回陛下,齊尚書和黃翰林已於兩日前外出募兵。”
建帝恍然,道:“是了,是朕下的命令,竟然忘記了。”
想起黃子澄在蘇州無功而返,提議到外洋募兵,被方孝孺大聲斥責的情形,朱允炆突然笑了。
“事出汝等,豈可棄陛下而逃?!”
“血口噴人!”
“血口噴人?!若非汝謊報軍情,為曹國公隱瞞,戰況何至於此?!誤國之輩,當殺!”
“你……陛下!”
方孝孺同黃子澄的聲音似乎仍在大殿中回響,朱允炆的笑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笑出了眼淚。
走吧,走了也好。
“陛下?”宦官小心翼翼的問道,“可要再下令?”
“不必了。”朱允炆站起身,立在寶座之前,俯瞰整座大殿,臉上再無一點焦急的神色。
他是洪武帝的孫子,孝康皇帝的兒子,他有自己的尊嚴,沒有誰能夠侵-犯,就算是燕王,也不行!
“退下。”
“陛下?”
“退下!”
“奴婢遵命。”
空曠的奉天殿中,隻餘朱允炆一人。
良久,他又開始笑,笑聲越來越大,帶著憤怒和瘋狂,傳出殿外,映襯著火起的京師,令人膽寒。
“萬歲,天子,哈哈……”
火光映紅了天幕,喊殺聲中,京城十三座內城門接連被燕軍攻下。
守城的藩王要麽如穀王一般擺明立場,要麽如遼王安王一般閉門不出,武將多在燕軍入城後率軍投降。不願投降的也沒支撐多久。被征調的青壯和部分士兵-炸-營,奪刀擒住上官,城門很快易主。
&nb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p;城內的百姓紛紛緊閉屋門,卻有地痞無賴趁機作亂。
孟奉命往金川門處送信,親眼見到幾個賊眉鼠眼的無賴欺辱婦人,一個著儒衫的男子倒在一側,麵孔已被鮮血模糊。
“殺了。”
見慣了生死,孟下令時沒有絲毫遲疑。
高福抽—出長刀,地痞見勢想逃,不等跑出兩步,一道寒光閃過,頃刻人頭落地。
處置了幾個地痞,孟沒有停留,軍務緊急,不能耽擱。高福收起刀,看著滿臉淚痕,腰纏麻帶的婦人,從懷中掏出一瓶傷藥,指著倒在一邊的書生,“給他用,養上幾天就好了。”
話落,調轉馬頭,緊隨孟而去。
婦人擦幹臉上的淚水,走到書生身邊,咬咬牙,還是將他扶了起來。
之前,她曾指著這人的鼻子罵,今日,他卻差點為救自己丟了性命。
這份恩情,她記住了。
回想起殺了地痞的高福和在馬上下令的孟,婦人攥緊了手中的藥瓶,日後有機會,這份恩情也定然要報。
建四年六月乙醜,燕軍下京城,困皇宮。
京內勳貴紛至燕王駕前痛陳皇帝無道,聽信奸臣讒言,迫害功臣後代。
“吾等願歸殿下,請殿下為周公輔政。”
燕王含笑,卻沒點頭。
眾人以為台子架得還不夠高,正想繼續努力,卻見燕王擺手。
“公等都是深明大義之人,一心為國。孤已秉承太-祖高皇帝遺訓靖難進京,當下以捉拿奸臣為要,其他可再議。”
隨即,燕王令人取出擬好的奸臣名單,交給在場眾人傳閱。
被列入奸臣名單的共有五十餘人,左班臣共二十九人。
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學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另有禮部尚書陳迪,刑部侍郎暴昭等,但凡曾被朱棣拉黑過的,一個也沒落下。
雖有道衍從北平來信,稱方孝孺學問不凡,雖聲名有墮,仍受士林推崇,萬萬不可殺。
大和尚開口,朱棣自然不會不給麵子,不殺他,卻不妨礙將其列上奸臣名單,再潑幾瓢髒水。
造反期間,朱棣沒少挨罵,大部分檄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怎麽著也得出了口氣。
負責草擬並抄錄這份名單的正是待詔解縉。
由於曆史發生一點點誤差,攻破南京城門的日期稍有提前,解大才子沒來得及夜奔,但在燕王入城後,卻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給朱棣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名單末尾寫明,凡武官員軍民人等,綁縛奸臣,各有賞賜。
武升官,軍吏升級,庶民給錢。
最後一條是在孟的的建議之下加上去的,草擬告示的解縉很不以為然,區區一個武官竟在此指手畫腳?思及自己新投燕王,立足未穩,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燕王攻下內城之後,發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並沒進皇宮,反而帶兵進駐龍江,下令不得擾民。
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舉的意圖,看明白的卻閉口不語。
燕王以退為進,單看天子如何選擇。
生還是死,一念之間。
翌日,天剛明,皇宮突然起火,火光衝天,濃煙滾滾。
朱棣聞聽消息,立刻趕往皇宮,至東華門,火已撲滅。
滿麵烏黑的守軍跪在朱棣馬前,“稟殿下,火自奉天殿起,卑職趕到時,天子,皇後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
聽到消息的魏國公徐輝祖長歎一聲,跪在徐達的神位前,久久不起,直到深夜。
寺廟道觀的鍾聲又一次在京城內外響起,向天下宣稱,建皇帝,已然大行。
站在奉天門前,孟心中有個疑問,建帝真死了嗎?
目光轉向負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雙眸。
鍾聲已響,穿著龍袍的屍體也已找到。無論朱允炆是不是還活著,大明的建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都已經死了。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因盛庸被擒,徐輝祖閉門不出,被懷疑同燕王有私的將領均被撤換,無大將守城,方孝孺向建帝建議,調派在京的藩王守內城城門。
藩王們接到詔令,表情都十分微妙。
讓他們抽城門?確定?
皇帝的腦袋到底是怎麽長的,他真是老爹的親孫子?
事實上,朱允炆的基因沒有問題,可誰讓他身邊有個方孝孺,還是朱元璋親自給他挑選的輔國之臣?
當時,岷王已被召回京城,同齊王一起看管。代王和周王勞動改造的地方遠了些,正在返京的路上。
守城的將領定下,朝廷又開始征調青壯,助軍隊守城。詔令寫得很清楚,不是抽丁,而是全家征調。意味著除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任何免征的條件都不管用了。管你是不是家中獨苗,是不是有兄弟從軍,隻要符合條件的都要應召,否則以造反論。
詔令一出,城內頓時一片嘩然,抱怨之聲四起。
有傳言說是方孝孺給皇帝出的主意,方大學士的名聲立刻臭到了大街。
“之前一次,現在又來,這是不給百姓活路了啊!”
實際上,這次真不關方孝孺的事,是由兵部下令。無奈之前征調青壯修築城防卻是由他提議,髒水一潑,他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京城外,燕軍秣馬厲兵,紮下大營,架起了火炮。
京城內,一排排白幡已然掛起。因修築城防,許多青壯病累而死。再次抽調,怕是不少人家都要絕戶了。
城北幾處民宅前,一位老婦哭跪在地上,幾個婦人互相攙扶著,腰間係著麻帶,已是流不出淚水。
十餘口的昌盛之家,僅餘的三名男丁也被帶走,老婦人喃喃的念著,她的孫子剛剛十三歲啊!
哭著哭著,老婦人眼中燃起了怒火,大聲罵道:“方孝孺!虧你名滿天下,如此不顧百姓,做下這等損陰德的事,不得好報!不得好死!”
臨近一間宅院的大門突然打開,一個穿著儒衫的男子走了出來,見到跪坐在地上的老婦,皺眉道:“無知婦人,方學士一心為國,豈容汙蔑!”
“呸!”
啐他的不是老婦,而是一旁的年青婦人,看著滿臉愕然的男子,婦人大罵道:“都是喪了良心的!一心為國,姓方的怎麽不去守城!你怎麽不去?!”
“吾輩讀書人有功名在身,豈可同庶人相提並論!”
“讀書人?”婦人冷笑一聲,“不過是一群成日裏高談闊論,不辦人事的混賬!”
“你……”
男子臉色漲紅,搖頭直念無知夫人,愚昧庶人!腳下卻退回了門內,再不敢露麵。
看著那扇黑漆大門,婦人又狠狠的啐了一口。
什麽東西!
無獨有偶,同樣的情形每日都在出現。
京城百姓因兩次征調怨聲載道,楊鐸紀綱等人趁亂四處活動,各種流言頻出,什麽某大學士是偽君子,為成就自己的聲明不顧百姓死活,某大臣出城投靠燕王,某大臣乘夜難逃,甚至還有皇帝早已離開皇宮,駕往湘楚的消息。
“征調民夫是掩人耳目,迷惑燕王,皇帝和朝中大臣早跑了!”
“高皇帝對百姓仁慈,燕王殿下也仁愛百姓,當今天子卻是如此!”
“都說燕王才是真龍,如今看來……”
流言愈傳愈烈,各種版本紛紛出爐,軍心都開始不穩。守城的武官彈壓了幾次,卻治標不治本。連很多武官都半信半疑,何況下邊的軍漢?
皇帝真跑了?
自己真成了拖延燕王的炮灰?
朝廷裏的那些大官也跑了?
軍中人心惶惶,百姓怨氣衝天,建帝卻被蒙在鼓裏。
身為一個標準宅男,建帝多是從大臣和宮廷侍衛口中得知外邊的消息。如今六部官員各有打算,徐輝祖等勳貴閉門不出,朝中武將貶的貶,守城的守城,圍繞在皇帝身邊的隻有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人。皇帝聽到的,看到的,是經過這些人潤色的。
建帝知道京城被圍,卻不知道城內人心浮動,城防正岌岌可危。
方孝孺性情耿直,一心忠於正統,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隻要他認為是對的,是對朝廷好的,便是背上罵名也要去做。
黃子澄知道方大學士的名聲越來越糟糕,城裏罵他的比罵燕王的人都多,卻沒有趁機向皇帝告狀,而是同齊泰商量之後,將這件事隱瞞下來。
城內亂了,皇帝身邊不能再亂了。萬一這些流言是燕王細作放出的,皇帝被氣出個好歹,他們就是罪人。
黃子澄難得聰明一次,猜到了流言的真相,但他選擇的處理方法卻是大錯特錯。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還要在建帝麵前粉飾太平,不是蠢到極限還能是什麽?
燕軍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攻擊,沒有取得戰果,收大軍回營,隻派人輪流對城內喊話,大數朝中奸臣的罪狀,要求朝廷處決奸臣。
“殿下仁慈,不忍見百姓受苦。但天子無道……隻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能奉高皇帝遺命靖難……朝中有奸佞,不除不能安天下!”
軍中嗓門大的都被集中起來,舉著喇叭每日幾喊,主題鮮明,中心思想明確,語言豐富多樣,說服力非同一般的強,連部分死硬派都在這樣的語言攻勢下產生了動搖,足見撰稿之人功力深厚。
孟十二郎擺擺手,過獎矣。
同孟是老交情的劉提調表示,孟同知真不考慮改行當官?
如此大才,當真是可惜了。
入夜,徐增壽避開朝廷的眼線,親自去見了李景隆。
翌日,有官員上疏,請天子再派人往燕王處說和。
經過廷議,建帝決定遣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往燕軍大營。
在暖閣擬旨時,有內侍提醒建帝,茹尚書和王都督同燕王沒有任何交情,燕王會樂意見他們?恐怕連大營都進不去。
建帝認為內侍說的有理,點點頭,臨時把李景隆也加了進去。
“來人。”
旨意擬定著人送出,之前給他提醒的宦官也被拖了出去。
太-祖高皇帝有令,宦官不得幹政。隻打二十板子,沒砍腦袋,已經是額外開恩了。
內侍沒有求饒,反而叩謝皇帝隆恩。額頭觸地,嘴邊掀起冷笑。皇帝肯定沒有發覺,大漢將軍架著他往外走時,殿中的宦官宮人都是什麽表情。
城外,燕軍大營
燕王熱情接待了李景隆和茹瑺等人,聽幾人再次提起割地退兵一事,抬手打斷了他們的話。
“公等不必多言!始孤之弟未有過,天子動輒加罪,削為庶人,雲‘大義滅親’。孤亦未有反意,天子仍相疑,令人取孤一家性命。孤起兵乃尊皇考遺訓,為保朝廷典章,為滅奸臣。公等歸奏天子,殺奸臣,孤即可解甲,入城謝罪!”
朱棣話落,帳內頓時一靜。
李景隆讀過燕王密信,知道內情,看似緊張,實則胸有成竹。
茹瑺、王佐等則不然,聽完燕王一番話,已是汗如雨下。
之前隻是驅逐,現在卻是“殺”了。
真按照燕王列出的名單挨個殺,不用燕王動手,天子馬上就會眾叛親離。
茹瑺和王佐互相看看,多說無益,隻能見到天子再做商議。
眾人起身告辭,燕王親自送到營外,李景隆趁機將著有京城布防和守將的密信送出。費盡心思走這一遭,為的就是這件事。
燕軍讓開一條路,放李景隆等人離開。
回到王帳,看過信中內容,燕王大笑出聲,道:“上天助我,真乃上天助我!”
立刻召集眾將,令沈瑄明日帶兵猛攻朝陽門。
“遵令!”
軍令傳到營中,孟敲敲腦袋,朝陽門?他記得靖難成功,是內應為燕軍開了金川門,這個朝陽門是怎麽回事?
沉思半晌,得不出結論,幹脆拋開。
甭管是哪座城門,隻要能進南京,大功便能高成。
孟站起身,走出帳篷,看著日落前最後一縷晚霞,深吸一口氣,笑了。
四年,從他初到這個陌生的朝代起,一步步走來,期盼了上千個日子的成功,即將到來。
建思四年六月丙辰,燕軍猛攻朝陽門。
守軍不備,木造工事被火箭點燃,大火瞬間燃起,積存在此的糧食和軍械均被燒毀。
沈瑄令步卒以攻城錘猛擊城門,本為試探,不想城門竟被撞開了一個大洞。
守軍和燕軍都有點反應不過來。
一方沒想到燕軍竟有如此神兵利器,另一方則沒料到京城的城門會這麽不禁撞。
沈瑄也遲疑了片刻。此番進攻實為探明李景隆情報中的真假,不為破城。可城門已被撞開,戰機難得,若是退回去,未免可惜。
“朝陽門工事不備,守軍多為募兵,城防弱於他處。”
“殿下攻城日,吾等將於金川門,朝陽門兩處迎大軍。”
朱棣反複看過李景隆留下的密信,字跡是徐增壽的沒錯,為消除最後一絲疑慮,才下令沈瑄佯攻朝陽門。
不料沈瑄麾下作戰太過勇猛,孟提議建造的攻城錘過於犀利,一場佯攻,竟然把城門給砸開了。
這下怎麽辦?
繼續進攻?
必須進攻!
在後軍觀戰的燕王當機立斷,下令朱能領左軍壓上,與沈瑄一同進攻朝陽門。徐忠吳傑率兵攻打金川門,房寬領後軍壓陣,邱福……和房寬一起壓陣。
機不可失,雖然不在計劃之內,卻也是攻下南京的好機會,可能拖後腿的全都壓陣去吧。
眼見燕王父子率蒙古騎兵直衝金川門,房寬和邱福很鬱悶,他們麾下的將士更鬱悶。
主將不給力,被王爺不待見,連帶著小兵想撈戰功都變得艱難。
看看朱將軍的左軍,再看看沈指揮的中軍,哪次不是衝鋒在前戰功優先?
這兩位猛人的隊伍比不上,徐將軍的前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前軍和吳侯爺的右軍呢?照樣甩後軍一頭。
將士們很無奈,望著不遠處的南京城眼放綠光,充滿了渴望。
同袍都去攻打京城了,他們卻被留下壓陣,何其命苦!
後軍將士們的鬱悶暫且不論,攻破朝陽門的中軍得到繼續進攻的命令,再無遲疑,揮舞著刀槍如潮水一般湧入了城門。
朝陽門的守軍四散潰逃,援軍未到,沈瑄令麾下放慢進攻速度,先占據城門,與朱能合兵之後再動。
“指揮,不繼續進攻?”孟覺得可惜,“若能直搗皇宮,定是首功。”
沈瑄道,“正是首功,才不能爭。”
首功,才不能爭?
孟打了激靈,因為興奮而發熱的大腦頓時清醒。
他忘記了,攻破朝陽門已是大功,足以讓人眼紅,若是再爭,可就不太妙了。大家都是跟著王爺九死一生,從死人堆裏拚殺過來的,憑什麽好處都讓一個人占了?
“還有,”沈瑄側過頭,看著孟,“領軍破開城門的是中軍副將張輔,朱將軍和王爺問起,都要這麽說。
“指揮……”
“恩?”
“卑職記住了。”
“記住就好。”沈瑄回頭遙望,前方已出現了身著朱紅袢襖的守軍,猛的拉緊韁繩,托起長槍,“十二郎切記,攻入京城不是結束,才是開始!”
話落,燕軍號角聲起,沈瑄策馬當先,“隨我殺!”
“殺!”
朝陽門的動靜越大,會吸引更多守軍的注意力。守軍接連向朝陽門派出援軍時,李景隆已夥同穀王打開了金川門。
安王,遼王心裏門清,沒主動參與,卻也沒向建帝告密。假作被燕軍擊敗,退回王府閉門不出。
慶成郡主帶回消息,燕王進京之日,安守宅邸定能無恙。
幾位藩王都是聰明人,知道自己該怎麽辦。
朝陽門和金川門接連被破,神策門與太平門同時火起。
建帝在宮中得知消息,頓時大驚失色,燕王進城了?!
“快,召集群臣!”
建帝當真是慌了,他不像老爹出生在戰火中,經曆過元末戰亂。更不像朱棣等北疆藩王,常年同北元對峙,視戰場廝殺如家常便飯。
他出生在明朝建立,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後,成長在皇宮大內,接受的是最正統的儒家教育。
他有野心,有抱負,在登基之後重用臣壓製武將,並非單為個人喜好,更為鞏固皇位。
高皇帝大孝剛出,便想方設法削藩,推行周禮,也是為了整個江山。
朱允炆認為自己沒做錯,高皇帝在世,不也同樣清除了跟隨他打江山的功臣?
他唯一錯的,就是過於急躁,過於相信自己的正統地位,過於……相信了方孝孺和黃子澄等一幹人。
事到如今,後悔也沒有用了。
建帝坐在空蕩蕩的大殿中,看著去而複返的宦官,知道不會有人應詔而來了。
這一刻,他成為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
“齊、黃兩位愛卿現在何處?”
“回陛下,齊尚書和黃翰林已於兩日前外出募兵。”
建帝恍然,道:“是了,是朕下的命令,竟然忘記了。”
想起黃子澄在蘇州無功而返,提議到外洋募兵,被方孝孺大聲斥責的情形,朱允炆突然笑了。
“事出汝等,豈可棄陛下而逃?!”
“血口噴人!”
“血口噴人?!若非汝謊報軍情,為曹國公隱瞞,戰況何至於此?!誤國之輩,當殺!”
“你……陛下!”
方孝孺同黃子澄的聲音似乎仍在大殿中回響,朱允炆的笑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笑出了眼淚。
走吧,走了也好。
“陛下?”宦官小心翼翼的問道,“可要再下令?”
“不必了。”朱允炆站起身,立在寶座之前,俯瞰整座大殿,臉上再無一點焦急的神色。
他是洪武帝的孫子,孝康皇帝的兒子,他有自己的尊嚴,沒有誰能夠侵-犯,就算是燕王,也不行!
“退下。”
“陛下?”
“退下!”
“奴婢遵命。”
空曠的奉天殿中,隻餘朱允炆一人。
良久,他又開始笑,笑聲越來越大,帶著憤怒和瘋狂,傳出殿外,映襯著火起的京師,令人膽寒。
“萬歲,天子,哈哈……”
火光映紅了天幕,喊殺聲中,京城十三座內城門接連被燕軍攻下。
守城的藩王要麽如穀王一般擺明立場,要麽如遼王安王一般閉門不出,武將多在燕軍入城後率軍投降。不願投降的也沒支撐多久。被征調的青壯和部分士兵-炸-營,奪刀擒住上官,城門很快易主。
&nb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p;城內的百姓紛紛緊閉屋門,卻有地痞無賴趁機作亂。
孟奉命往金川門處送信,親眼見到幾個賊眉鼠眼的無賴欺辱婦人,一個著儒衫的男子倒在一側,麵孔已被鮮血模糊。
“殺了。”
見慣了生死,孟下令時沒有絲毫遲疑。
高福抽—出長刀,地痞見勢想逃,不等跑出兩步,一道寒光閃過,頃刻人頭落地。
處置了幾個地痞,孟沒有停留,軍務緊急,不能耽擱。高福收起刀,看著滿臉淚痕,腰纏麻帶的婦人,從懷中掏出一瓶傷藥,指著倒在一邊的書生,“給他用,養上幾天就好了。”
話落,調轉馬頭,緊隨孟而去。
婦人擦幹臉上的淚水,走到書生身邊,咬咬牙,還是將他扶了起來。
之前,她曾指著這人的鼻子罵,今日,他卻差點為救自己丟了性命。
這份恩情,她記住了。
回想起殺了地痞的高福和在馬上下令的孟,婦人攥緊了手中的藥瓶,日後有機會,這份恩情也定然要報。
建四年六月乙醜,燕軍下京城,困皇宮。
京內勳貴紛至燕王駕前痛陳皇帝無道,聽信奸臣讒言,迫害功臣後代。
“吾等願歸殿下,請殿下為周公輔政。”
燕王含笑,卻沒點頭。
眾人以為台子架得還不夠高,正想繼續努力,卻見燕王擺手。
“公等都是深明大義之人,一心為國。孤已秉承太-祖高皇帝遺訓靖難進京,當下以捉拿奸臣為要,其他可再議。”
隨即,燕王令人取出擬好的奸臣名單,交給在場眾人傳閱。
被列入奸臣名單的共有五十餘人,左班臣共二十九人。
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學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另有禮部尚書陳迪,刑部侍郎暴昭等,但凡曾被朱棣拉黑過的,一個也沒落下。
雖有道衍從北平來信,稱方孝孺學問不凡,雖聲名有墮,仍受士林推崇,萬萬不可殺。
大和尚開口,朱棣自然不會不給麵子,不殺他,卻不妨礙將其列上奸臣名單,再潑幾瓢髒水。
造反期間,朱棣沒少挨罵,大部分檄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怎麽著也得出了口氣。
負責草擬並抄錄這份名單的正是待詔解縉。
由於曆史發生一點點誤差,攻破南京城門的日期稍有提前,解大才子沒來得及夜奔,但在燕王入城後,卻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給朱棣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名單末尾寫明,凡武官員軍民人等,綁縛奸臣,各有賞賜。
武升官,軍吏升級,庶民給錢。
最後一條是在孟的的建議之下加上去的,草擬告示的解縉很不以為然,區區一個武官竟在此指手畫腳?思及自己新投燕王,立足未穩,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燕王攻下內城之後,發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並沒進皇宮,反而帶兵進駐龍江,下令不得擾民。
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舉的意圖,看明白的卻閉口不語。
燕王以退為進,單看天子如何選擇。
生還是死,一念之間。
翌日,天剛明,皇宮突然起火,火光衝天,濃煙滾滾。
朱棣聞聽消息,立刻趕往皇宮,至東華門,火已撲滅。
滿麵烏黑的守軍跪在朱棣馬前,“稟殿下,火自奉天殿起,卑職趕到時,天子,皇後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
聽到消息的魏國公徐輝祖長歎一聲,跪在徐達的神位前,久久不起,直到深夜。
寺廟道觀的鍾聲又一次在京城內外響起,向天下宣稱,建皇帝,已然大行。
站在奉天門前,孟心中有個疑問,建帝真死了嗎?
目光轉向負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雙眸。
鍾聲已響,穿著龍袍的屍體也已找到。無論朱允炆是不是還活著,大明的建皇帝,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都已經死了。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