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九年,十月朔,永樂帝下詔,立漢王朱高煦為皇太子,布告天下。


    冊漢王妃韋氏為太子妃。


    以宣府為漢王嫡長子朱瞻壑封地,許不就藩,享親王祿。漢王餘子暫不封爵,享郡王祿。


    諸藩王子未受爵者,嫡長子為世子,眾子為郡王。長子不為嫡,有嫡子,以嫡子為世子。違者降爵。


    平王久病不愈,許其長住金陵,不歸藩,享普安州一地賦稅。平王府不設官屬,隻立王府左長史行朝賀之儀。以校尉五十人護衛王府,聽宮中調遣。


    平王世子留京侍疾,增俸祿至九千石,入-宮-中讀書。


    對於平王妃,聖旨未提一字。


    隨後,天子令禮部議封皇太子大典,並進東宮朝儀。


    南京禮部同北京禮部查閱洪武舊例,參照封懿皇太子大典定下章程,卻未得天子首肯。


    兩位禮部尚書,四位禮部侍郎及部下郎中等人,捧著打回的奏疏不明所以。眼巴巴瞅著皇帝,不通過沒關係,至少給點提示。具體怎麽改,大家也好有個參照。


    永樂帝偏偏不從人願,一目十行看過,表情不變,禦案上一壓,直接拋出兩個字,“再議。”


    參不透上司的喜怒,工作能力再強也是白費。


    連續折騰一個多月,奏疏改了不下十次,東宮官屬名單都擬好了,冊立皇太子的典禮章程仍沒定下。


    這樣的日子,猴年馬月才算完?


    說到底,什麽樣的章程才能讓天子滿意?


    兩京禮部再沒心思爭長短,完不成天子的交代,爭出子醜寅卯也沒用。


    為集思廣益,禮部尚書發動部下官員,洪武朝舊例不通過,可以參照前朝。元朝一樣行不通,還有前宋,前唐。


    北京禮部左侍郎記憶力超群,家學淵源,自幼博覽群書典籍,竟將漢時冊封皇太子的相關資料找了出來。興衝衝帶到衙門,與部中同僚一起研究。人手不足,便綁上布條,挑燈夜戰。


    數日後,北京禮部上下都掛著兩個黑眼圈,拿出擬定的章程,雙眼發紅,雙手發抖,顫巍巍活似古稀老人。


    “如此,陛下總該滿意了吧?”


    奏疏由快馬飛送入京。經南京禮部潤色補充,查無缺漏,上呈禦覽。


    暖閣內,禮部尚書屏息靜氣,生怕再被皇帝將奏疏打回來。


    好在永樂帝沒說再議論,勉強點頭通過。提起禦筆,在奏疏上批了個準字。


    一個“準”字,著實得來不易。


    得到準信,兩京禮部無不激動萬分,抱頭痛哭,淚如泉湧,連端茶送水的小吏都忍不住紅了眼圈。


    皇帝再不批,怕是部中老爺不得不挑戰上古先秦的禮儀典章,不容易啊!


    冊封皇太子的儀式雖未舉行,東宮儀仗俱已備妥。


    比親王製,略有增減。


    香爐,香盒,旗幡,節髦幢,稍刀盾戟,圓傘方扇,令旗花鼓等,凡器具均為金,漆必為大紅。


    朱高煦身在北京,出入不再打親王儀仗,但也沒有馬上行太子儀仗。


    經過歲月磨礪,朱高煦性格未變,行事卻日漸穩重。南京官員尚無所覺,北京行部和邊塞武將卻深有體會。


    “殿下愈發肖似今上。”


    脫去一身傲慢之氣,哪怕被驢踢了腦袋,朱高煦也不會再說出“天策上將”之類缺心眼的話。


    事實上,永樂帝朝議立皇太子時,他正挽起褲腳,在北京郊外軍屯下田巡視。


    金黃的麥田,齊刷刷的高粱,新奇的番糧,這一切的一切,比番邦使臣的歌功頌德更吸引他。


    永樂帝壓根不會想到,將朱高煦調往北京接待番邦使臣,他竟敢怠工溜號。匆匆舉辦過一場宴會,其後再不見蹤影。番邦使臣丟給行部官員,自己跑到田裏完成未盡的農耕事業。


    秋收之時,朱高煦拎一把大寧雜造局新製的鐮刀,下到田間收割稻麥。


    不隻他來,朱瞻壑也被帶來。


    按照朱高煦的話說,“孤的兒子怎能不識五穀,不曉稼軒?”


    次子朱瞻圻尚在牙牙學語,也被下令抱到田間。還在磨牙的娃娃,根本不知道親爹在做什麽。見場麵熱鬧,拍著巴掌笑得起勁,卻被親爹的大把章按住腦袋,威脅一句,“敢學紈絝子弟,不體民間疾苦,說出怎不食肉糜,看老子怎麽收拾你!”


    朱瞻圻不知是真聽不懂還是裝作不明白,總之,繼續笑。


    朱瞻壑看看親爹,再看看弟弟,農民揣再現。大眼睛忽閃兩下,決心回到應天,找機會向皇祖母告狀。


    見此情景,孟清和十分無語。


    小小年紀,已深具芝麻包潛質,大有向黑麵饅頭發展的勢頭。


    該說老朱家人智商太高,還是太有性格?


    “少保。”


    正想著,衣袖被拉了一下。


    “世子何事?”


    朱高煦封皇太子,朱瞻壑未受封皇太孫,仍為“世子”,同兄弟之前的距離卻已拉開。“世子”的稱呼怕也是


    叫不久了。


    “我也要同父王一起。”


    一起下田?


    孟清和有些為難,轉頭去看夏元吉,發現夏尚書不在,再看侍奉朱瞻壑的宦官,黃少監彎腰咧嘴,唯少保是從。


    “殿下還小。”


    “我不小了,我能拉開鐵弓。皇祖父都說我再長打一點,就能射下金雕!”


    不到兩個巴掌長的鐵弓,射金雕……論起忽悠人,永樂帝當真天下無敵。


    無語半晌,不想打擊朱瞻壑的積極性,孟清和隻得叫來親衛,詢問朱高煦的意思。


    眨眼-功--夫,朱高煦已走到田地-中-央,親衛不敢耽擱,一路小跑。


    “伯爺,太子殿下之意,世子可到田間,不必收割,撿拾麥粒即可。”


    孟清和點點頭,讓人提來一隻精致的木籃。


    黃少監本想接過去,朱瞻壑一定要自己提著,“孤有力氣,自己來!”


    “世子自己提籃可以。”孟清和彎腰笑道,“但讓黃少監陪同世子一起下田,可好?”


    “好!”


    朱瞻壑點頭,大眼閃亮。


    朱瞻圻不甘被冷落,啊啊的叫了兩聲。


    朱瞻壑轉過身,嚴肅道:“弟弟在這裏等著,待長到和兄長一般,能拉開鐵弓,才能下田。”


    “啊!”


    “聽話!”


    “啊啊!”


    “真聽話?”


    “啊!”


    “好,為兄走了。”


    孟清和轉頭,深吸氣,不能笑,絕對不能笑。


    天知道,一大一小兩個年畫娃娃湊到一起,場麵到底多喜人。


    朱瞻壑提著籃子在前邊走,黃少監彎腰在後邊護著,生怕朱瞻壑磕碰到一點。倒是朱高煦不在乎,見黃少監護得緊了,揚聲道;“不必如此,孤小時候,在校場滾上幾個來回也未見如何!”


    孟清和沒上前,負手立在田邊,看著麥田裏的朱高煦父子,眉目舒展,有種夙願達成的感慨。


    曆史已經不同。


    大明不會再走回原來的軌跡,腳下這片土地曾承受的苦難也不會再發生了吧?


    思緒飄飛間,秋風拂過麥-浪,走到地頭的朱高煦直起身,放下鐮刀。等朱瞻壑走到身邊,見他熱出汗水,小臉通紅,硬是不吭一聲,一把將他抱起,用力拋了兩下。


    “好,是孤的兒子!”


    父子倆的笑聲隨風傳出,田間的軍漢和農人,似乎都能感受到這一刻的喜悅。


    一種帶著蓬勃生機,自內心深處迸發的快樂。


    孟清和也被感染,不自覺彎起嘴角。換做十年前,如何能想到今日?


    那時的高陽郡王,還是個行事肆意的少年。一句“小娘”,足足讓他牙疼兩個多月。


    肩頭忽然一沉,熟悉的冷香縈繞在身邊。


    孟清和臉上的笑意更濃,舉臂覆上肩頭的大手,道:“國公爺,能遇上你,能活在當下大明,我此生無憾。”


    甜蜜的情話,他會說,卻不願說。麵對身邊這個人,他隻想給出最真實的自己。


    聰明,卻依然有些笨拙。


    情感無形,卻濃得似血,要化入骨裏,真正的刻骨銘心。


    這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都不會忘卻。


    正如他之前所言,有此一遭,此生無憾。


    沈瑄沒有說話,反手扣住孟清和的掌心,五指-交-纏,用力得讓孟清和手指發麻。可他沒有掙脫。


    用力回握,像是用自己的手,攥住整個世界。


    再疼再麻,他樂意!


    整整半個月,北疆之地沉浸在豐厚的喜悅之中。


    八月間,河北大寧都發了蝗災,好在規模不大,沒造成太多損失。倒是一些養殖雞鴨的牧民得了好處,散養的家禽個個吃得油光水滑,在互市中售賣,小賺一筆,甚至比得豢養牛羊的收入。


    孟清和沒有倡導規模化養殖,這個時代不比後世,一旦牲畜生病,很可能會影響整個部落的生計。


    隻是他沒想到,古人的智慧委實不可小覷。


    等他發現時,大寧附近的兩個守禦千戶所,養殖雞鴨的牧民數量早已超過養殖牛羊,還有了專門的“獸醫”。


    據悉,這些獸醫多是番邦之人,乘大食海船遠渡重洋而來。本為到大明做生意,結果被大明的繁榮和強大吸引,住下就不想走了。


    永樂朝以前,北疆之地一直同貧瘠掛鉤,時常被韃子的騷-擾,每逢春秋都要被打穀草,自然稱不上繁華。


    自永樂帝登基,先後將兩個兒子封到北疆,嚴整邊防。又在開原廣寧開辦互市,大力發展貿易,嗅覺靈敏的商人紛紛行動起來,聚集到順天大寧,為北疆大開發添磚加瓦。


    隨著韃靼瓦剌接連被征服,白帳汗國和莫斯科大公國等接連同大明交好,向大明臣服,王朝威名遠播,越來越多的番邦商人,甚至是王


    王室貴族,懷揣著各種夢想,不惜跋涉千裏,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


    不過,比起打慣交道的蒙古和突厥部落,高鼻深目的夷人明顯不招人待見。


    為何?


    太不講衛生!


    眼淚鼻涕都用袖子擦,準備一條手帕很難?手帕買不起,草紙總行吧?


    解決五穀輪回問題不曉得找茅房,鬧得五城兵馬司的軍漢見到紅毛黃毛就雙眼發紅,揮舞著鐵尺就想揍人。


    吃飯不用筷子,不用匕首,直接上手。


    不洗臉不洗腳不洗澡,問一句,回答說是因為信仰。


    大明學子愕然,這是哪門子信仰?信仰讓他們不講衛生?


    韃靼瓦剌兀良哈鄙夷,蒙古鐵騎到過歐洲,傳播過“明”。一百多年過去,這些夷人還是一樣不開化!


    女真人覺得,比起這些夷人,自己稱得上是明人。


    野人女真咬著骨頭,嘿嘿咧嘴,暫不發表感想。


    在大明生活數年,早已習慣大明服飾,深諳大明生活方式的迪亞士,見到“同鄉”這般表現,恨不能以袖遮臉,掩麵疾走。


    丟人啊!羞與之為伍。


    好在環境最能改造人,在大明生活一段時間,不好的習慣總能改掉。


    但也導致另一個問題,大明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呈井噴式發展。發展到後來,走在京城大街上,迎麵撞到一個人,都可能是某某國的王子大公。


    大明的順天,隱隱有了盛唐時長安的影子。


    遙遠的絲綢之路已變得荒蕪,海上的航路卻不斷開辟。


    遙遠的曆史時空中,颶風掀起一場巨變,新的世界中心,在暴風過後散發出耀眼的光華。


    矗立在世界東方,當世最強盛的王朝,大明-帝-國。


    永樂九年十一月,各地藩王宗室紛紛上表,請進京朝賀。


    同年十二月,朱高煦奉召前往南京。


    天子敕立東宮官屬,命成國公朱能兼太子太師,魏國公徐輝祖兼太子太傅,定國公沈瑄兼太子太保。武陽後侯徐增壽兼太子少師,新城侯張輔兼太子少傅,興寧伯孟清和兼太子少保。


    戶部尚書夏元吉兼詹事府詹事,兵部尚書金忠兼詹事,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俱兼少詹事。吏科都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俱為詹事府丞。


    原本,詹事府詹事隻有一人,考慮到多方麵因素,朱棣任命兩人。遇決斷之事,均由夏元吉出麵。作為靖難功臣,在威武間都吃得開,金忠所起到的作用,不過是借個名頭,以示天子對皇太子的重視。


    永樂十年一月,正月朔,天子下皇太子冊。


    永樂十年二月,朱高煦主動上表,請推遲立皇太子大典。


    “兒臣請至趙王回京之後,再行典禮。”


    群臣上奏,言太子此請不和規矩。


    再者言,舉行大典的日子早已定下,各地藩王上表後都開始動身進京,有的已在途中。此時推遲典禮,讓人家白來一趟?還是說,待藩王進京之後,管吃管喝,一直留到大典結束後再走?


    群臣直言並非沒有道理,永樂帝卻力排眾議,答應了朱高煦的請求。


    “準太子之請,眾卿不必多言。”


    永樂帝點頭,朝臣再蹦躂也沒用。


    典禮雖然推遲,朱高煦仍如期搬入華殿,並臨朝視事。至於合不合規矩……龍椅上那位都不在乎,誰敢跳出來說三道四?不見錦衣衛正摩拳擦掌,眼放冷光?


    或許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數,預計九月方能返程的鄭和船隊,竟提前數月,於永樂十年五月中旬折返,出現在福建海麵上。


    比起離開時,船隊規模擴大近一倍,多出來的,大部分是番邦使臣的朝貢隊伍。


    其中有一支船隊十分特別,船隻造型奇特,船身五彩斑斕。船上之人,各個皮膚黝黑,赤--裸-胸膛,腰圍-獸-皮-草-裙,臉上身上繪有不同圖案。寬鼻厚-唇,說話時,一口牙齒卻是雪白。


    朱高煦站在寶船之上,看著岸上迎接的官員,用力一揮手臂,“靠岸,下船!”


    戰船最先靠岸,隨後才是寶船。


    巨大船身進入海港,船艙開啟,一陣獸吼震耳欲聾。


    各種從未見過的獸類,6續出現在眾人眼前。


    長頸鹿,斑馬,獅子,牛羚……


    岸上之人嘴巴張開,眼珠子掉了一地。


    這都是些什麽?


    看到眾人的表情,朱高燧哈哈大笑。得知漢王已被立為皇太子,典禮遲遲沒有舉行,隻為等他歸來,愈發的高興。令人將他從某處海盜藏寶點得來的珊瑚樹抬出,不提珊瑚樹本身,單是裝載的箱子,就是難得的精品,價值連城。


    “裝好,隨孤快馬進京,為皇兄慶賀。“


    “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