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年七月,趙王朱高燧抵達南京。


    同年次月,於奉天殿行立皇太子大典。


    漢王朱高煦正位東宮,成為大明開國以來,洪武帝長子朱標之後,得天子冊封,朝廷承認的第二位“皇太子”。


    建帝朱允炆?


    永樂帝當前,誰敢提起這位,絕對是不要命了。被打成矯詔登位,皇家史料上自然不會有關於“皇太孫”的正名記載。


    曆史永遠是由勝利者書寫而成,千載不變。


    皇太子冊曰:“朕承皇考之基緒,尊臨大寶,統禦華夷,威臨萬邦,思惟天序之傳,宗祧之重,三王通製天下為家,有道之長為萬世法。朕之嫡次子,有年聰明,仁厚孝德,奉親至上,親為稼軒,有愛民之德。朕平內難,有陷陣之功,上體下仁,小心稽古建儲之典,授以冊寶,命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大典之上,禮部同鴻臚寺官設詔案於奉天殿中,中設節冊。奉寶案於詔案之南,東西各依次陳列冊寶彩輿。


    禮樂聲起,朱高煦著袞冕,拜於丹陛正中。


    九旒冕冠,黑介幘,絳紗袍,皁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襪赤舄。


    革帶佩綬,白帶於中,袖擺當風,山川河圖,祥雲瑞獸,似於冕袍之上飛騰咆哮。


    “拜!”


    禮官立於丹陛之下,悠長的調子,似穿透時空,同先秦的祝祭之聲融合,伴著古樂,回蕩在天地之間。


    朱高煦身後,平王朱高熾,趙王朱高燧,周王朱橚,寧王朱權等均身著冕服,依序下拜。


    “再拜!”


    平王世子朱瞻基,寧王世子朱盤烒等,以長幼位序列在親王之後。各親王世子之下,方為郡王宗室。因朱瞻壑年紀尚幼,且未得正式冊封,跪拜的次更在朱瞻基之後。


    禮畢,朱高煦退出丹墀內,領諸親王及世子郡王侯於樓下。


    勳貴武均身著朝服,立於兩側,侯聖旨送達。


    沒錯,不是等皇帝,是等聖旨。


    此時,朱棣已臨華蓋殿,翰林院捧詔,尚寶司官用寶,訖禮部官捧置於案,執事官行五拜禮,鴻臚寺官為先導,引禮部官員行至樓前。


    禮樂聲再起,候在樓前的一幹人等正身下拜。


    這一次,三等以上勳貴都要一同行禮。


    立在隊伍中,入目一片的大紅,孟清和額頭觸地,耳際嗡鳴。行動間,意識竟有些恍惚。


    一瞬間,意識仿若脫離軀體,漂浮在半空中,俯視眾生相。


    悠揚樂聲,肅然氛圍。


    莊重,卻不凝滯。


    虔誠,卻不愚昧。


    樓前,似非一場冊封大典,而是一場對天地眾神的祭祀。


    黑色大袖,紅色絳紗,玉簪金冠,五彩旒冠。


    朝服的色澤,似燃燒的一條火龍。大漢將軍的鎧甲,錦衣衛的頭冠佩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咚!


    禮樂聲中,竟有戰鼓回響。


    飄忽的思緒驟然落地,心思轉動間,猛然意識到,他正身處曆史洪流之中,見證一個強盛王朝的崛起,揭開一幅曆史畫卷的蒙皮。


    一幕幕,一節節,都帶著不同色彩。落在眼中,映入眼底,異常的鮮活。


    冊封典禮過半,孟清和已有些暈頭轉向。繁雜冗長的過程,記在腦中的不過一二。不由得佩服兩京禮部官員,能遍查史料定下大典章程,當真是不容易。


    樓叩拜完畢,隊伍再上丹陛,這次,是確確實實去見皇帝。


    孟清和袖手慢行,膝蓋一陣陣酸麻,不用看,一定青了。


    天沒亮就在宮門前罰站,走進宮門,除了拜就是跪,石磚地麵,連個墊子都沒有,不青才怪。


    想想朱高煦跪的地方,孟伯爺又平衡了。


    單陛正中,沒記錯,那裏可有龍紋。此刻的朱高煦,定然比他“舒爽”百倍千倍。


    “精神轉移法”十分有效。漸漸的,孟清和的腳步變得輕快。一旁的平江伯看得奇怪,剛剛還一步一跌,現下怎麽這麽精神?


    眾人行到華蓋殿,朱高煦再行禮。


    腰背雖還挺直,步伐也相當瀟灑,可事實上,朱高煦著實有些撐不住了。


    若非知道大典中容不得半點差錯,朱高煦早揪住禮部尚書的官府領口,各種咆哮掄飛。


    孤和你有仇嗎?!啊?!


    三拜硬要改成五拜。一個地方拜完,緊接著又拜!敢情疼的不是你的膝蓋?!


    禮部尚書也冤,這是皇帝要求,他能怎麽著?


    唯一感到滿意的,大概隻有一身袞冕,笑容滿麵的永樂大帝。


    兒子的抱怨,臣子的委屈?


    永樂帝表示,有這事?朕怎麽不知道?


    沈瑄列在朱能之後,典禮間隙,轉頭看向孟清和所在。孟清和很想給出一個安心的表情,可惜發白的臉色卻沒有任何說服力。


    日暮時分,大典終於宣告結


    束。


    皇宮設宴,群臣回家換身衣服,又要匆匆趕回。


    撐著一口力氣回到伯府,坐到榻上,孟清和當真不想再動。輕輕捶一下膝蓋,真是要人命了。當初天子登基,也沒像今天這麽折騰。


    沈瑄換下朝服,尋過來,便見孟清和靠在榻邊,額頭正冒冷汗。


    “怎麽?”說話間,俯身握住孟清和的腳腕。


    “沒事。”


    孟清和下意識縮了一下,不想,溫熱的掌心已覆上右腿膝蓋,立刻冷嘶一聲。


    “傷了怎麽不說?”


    “……不重。”孟清和搖搖頭,“塗些藥膏就好。”


    再難受也必須撐下去。換做平時還罷,封皇太子大典,傳出隻言片語,朝中禦史言官定不會輕易罷休。


    戰鬥中的大明言官。這句話,孟清和深有體會。


    沈瑄不言,按住孟清和的肩膀,不許他下地。


    “十二郎莫動,我來。”


    換朝服,塗藥,出房門,國公爺一手包辦。


    走出伯府,眾目睽睽之下,孟清和臉發燒,沈瑄似無所覺,直接抱人上馬,兩騎並行。兩匹馬的韁繩都握在國公爺手中。


    “國公爺,這個……”


    “恩?”


    漆黑的眸子掃過來,目光溫柔,孟伯爺卻生生打個冷顫,下意識閉口不言。


    國公爺滿意了,若非是在金陵,他會將孟清和抱上自己的馬。


    如果真是這樣,孟清和不是一佛升天,也會二佛出世。


    一路行來,遇上國公兩人,侯爺五人,伯爵九人,官武將不計。


    麵對眾人目光,沈瑄一派泰然,孟清和不自在也沒辦法。反正都這樣了,被看兩眼,應該不會少塊肉……


    好在中途遇上徐增壽和張輔,幾人並行,落在孟清和身上的目光,驟然間少了許多。


    皇宴設在奉天殿。


    朱棣著明—黃-常服,朱高煦仍是一身大紅。


    朱高燧站在朱高煦身邊,古銅色的麵皮,輪廓更顯剛毅。


    同席的朱高熾十分沉默,身形傴僂,行動都需人攙扶,說話斷斷續續,比起年過半百的朱棣,倒更像是個老人。


    孟清和收回目光,縱有再多唏噓,終究已是過去。


    往日種種,不可追尋。他不是上帝,不敢說自己的選擇一定就是對的。但在當下,朱高煦的確比朱高熾更適合這個位置。


    永樂帝需要的,這個王朝需要的,都是一個強有力的繼承人,一個知民間疾苦,有鐵腕的統治者。


    酒過三巡,歌舞再起。


    朱瞻壑又溜到孟清和身邊,捧著糖水,雙眼閃亮,明顯有所求,“少保。”


    瞅瞅跟在他身邊的黃少監,孟清和了然。令侍宴的宦官送上一副幹淨碗筷,兩盤炒菜,“世子用些。”


    朱瞻壑頓時眉開眼笑,“還是少保這裏好。”


    孟清和無奈,低聲道:“這樣的話,世子今後還是莫要再講。還有,於下官麵前不要再稱‘我’。”


    朱瞻壑眨眨眼,笑容漸漸沉靜。孟清和心有不忍,卻不能鬆口。


    “我……孤知道了。”朱瞻壑端正坐好,“少保是為孤好,孤明白。”


    孟清和長出一口氣,說話間又恢複一派溫和。


    沈瑄端起酒杯,冷冷掃過對麵,明裏暗裏的探究視線瞬間消失。


    為他,十二郎已舍棄太多。他能做的,唯有護著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上窮碧落下黃泉,今生今世,再找不出一個人能令他如此。


    垂下眼眸,酒杯送到唇邊,清冽酒液入喉,唇角一抹潤澤,殷紅似要滴血。


    樂舞生敲響戰鼓,周王獻九倄舞。


    孟清和無心觀賞,忙著照料朱瞻壑。


    吃完半個餅子,朱瞻壑突然開口道:“兩日後是母妃的冊封典禮。皇祖母說孤要敬賀母妃。皇祖母還說,少保是自家人,也要出席,當列在三嬸之前。”


    三嬸?


    皇室中,隻有趙王妃能擔得起朱瞻壑這聲稱呼。


    出席太子妃冊封典禮,位在趙王妃之前?可以相見,現場大多數都是命婦……捂著腦袋,孟伯爺頭疼,牙更疼。


    朱瞻壑咬著饅頭,看著苦惱中的孟少保,滿是不解。


    國公爺繼續喝酒,唇角一抹笑紋,似有若無。


    黃少監低頭,萬分認真的研究地麵,他沒聽見,什麽都沒聽見。


    宮宴之後,孟清和想過多種辦法,到底沒能如願躲開。


    好在徐皇後沒有為難,許他露一麵,走個過場即可。不過,在太子妃冊封典禮之後,孟伯爺的大名還是在京中掀起一陣波瀾。


    各種傳言紛紛出爐,是錦衣衛和東廠聯手,才將可能引起朝議的傳聞壓製下去。


    據聞,某幾位給事中已寫好奏疏,隻等有人起頭。


    &nb


    sp; 還據聞,被彈劾的不隻是興寧伯。


    更據聞,這背後有藩王勢力作祟。


    翻過東廠送來的條子,楊鐸冷笑一聲,“回去給白廠公帶個話,東廠的番子能幹,到底粗糙些,這事,本官收尾。”


    “是,咱家這就回去稟報廠公。”


    宦官轉身離開,楊鐸靠向椅背,微合雙眸。


    許久,手探入懷中,取出一隻荷包。拉開係繩,一隻木哨滾入掌心。細細摩挲,臉上的笑容終究增添幾許暖意。


    看來,還是下手不夠狠,才讓魑魅小人少了顧忌。


    今日之後,錦衣衛的凶名,定會深深烙入百官腦海,終生無法抹去。


    永樂十年九月,冊立皇太子大典剛過,天子下詔正式遷都。


    “朕行北,皇天子留南京。”


    “天子為國守門,自朕始,朱氏子孫世代當奉!”


    聖旨頒下,朱高煦傻眼。聖駕行北,他留南京?


    親爹?是親爹沒錯吧?


    朱棣瞪眼,怎麽著,你小子不滿?


    朱高煦硬著頭皮表示,他在宣府的田還沒收,不能留在南京,要不然,父皇留下,他北上?比起南京這群武,明顯北京行部更合他的脾性。


    “父皇,北方邊塞之地,夏季暴雨,冬季酷寒,著實艱苦。江南膏腴脂肥,不若兒臣行北……”


    話沒說完,鞭子破風而至。


    朱高煦不敢再說,撒丫子就跑。


    “讓你留在南京,休要給朕多言!”


    啪!“


    “父皇……”


    “敢再多言,是想抗旨?!”


    啪!


    “你小子再跑?!”


    朱高煦不跑了,蹭蹭幾下爬上柱子,抱著不下來。


    “下來!”


    朱高煦搖頭,淚崩。


    好歹也是有兒子的人,這麽被老爹收拾……新晉皇太子很是憂傷。看來,無論地位如何變化,在老爹跟前,待遇都是一樣。


    以老爹揍人的勁頭,再做二三十年龍椅沒問題,幹嘛不讓他回宣府?


    暖閣外,朱高燧收回腳,退後兩大步。本打算請示父皇,何時再下西洋,現下的確不是好時機。


    斟酌片刻,趙王殿下決定回府搬兩箱寶石,到坤寧宮問安。


    其他,再議。


    華殿內,孟清和正給朱瞻壑講解新海圖。夏尚書旁聽,不時做著筆記。態度無比認真。


    孟清和不隻一次想攆人,卻總找不到合適機會。據悉,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金忠,都有向他“討教”之意。簡言之,請走一尊夏元吉,還有兩尊天官隨時準備上崗。


    孟伯爺默默垂淚,麵前滿布荊棘,迎難而上,必將麵臨無數挑戰,各個都是三品以上水準。


    仰天長歎,不過是授課,怎麽就這麽難?


    永樂十年十月,禦駕北行。


    十一月,天子下詔,正式定都北京。


    永樂十一年元月,天子於北京祭祀先農,布告天下,番糧耐寒高產,令各省府擇地試種,種子由皇莊和勳貴莊田供給。


    同年二月,趙王妃誕下朱高燧長子。


    同年三月,平王朱高熾身體漸好,請旨於府中建館,修撰春秋典籍,各家學說,天子從之。


    永樂十一年四月,趙王朱高燧奉旨再下西洋。平王世子朱瞻基請旨隨行,天子未準。隻道,年過弱冠,嫻熟弓馬,方可出航。


    從此以後,平王世子丟開書本,勤練武藝,懷揣著對大海的無限向往,一頓能吃五碗飯。並對人言:“孤最大的願望,唯有快些長大。”


    對於不願同自己一起修書的長子,朱高熾毫無辦法。隻能長歎,子不肖我,為之奈何。


    同年五月,朝廷船隊自劉家港離岸。


    船隊規模再次擴大,寶船,福船,戰船,馬船,商船等,將近五百。船帆遮天蔽日,在鼓聲和號角聲中,乘風破浪。


    船隊啟航不久,孟清和借到南京辦事之機,前往郊外一處古刹探望道衍。


    師徒許久未見,再見麵,都有些感慨。


    道衍愈發蒼老,雙眼卻更加清明。


    “可同為師對弈一盤?”


    “師傅有命,徒兒安敢不從。”


    道衍鋪開棋盤:“想當初,徒兒可是千方百計不願認我這個師傅。”


    孟清和摸摸鼻子,“年少之事,不可追矣。師傅還記得?”


    話落,師徒二人相顧而笑,一切盡在不言。


    笑聲傳出,掃地的小沙彌嚇了一跳。驚疑不定的-探-頭,原來,道衍大師還能這般笑?


    路過的師兄安慰他,“不用擔心,大師和藹,興寧伯更是好人。”


    小沙彌不解。


    師兄四周看看,壓低聲


    聲音,“當年,師兄像你一般大,興寧伯常來。每次來都有好吃的點心……”


    禪房外,小沙彌對好吃的點心無限向往。


    禪房內,一局棋已分勝負。


    道衍落下最後一粒白子,“為師心願已了,畢生所求都已圓滿。徒兒如何?”


    “徒兒亦然。”


    目光掃過棋局,孟清和沒再落子,站起身,恭敬行禮,“謝師傅指教。”


    道衍含笑,“見過了,明白了,便去吧。”


    “是。”


    孟清和退出禪房,遇上小沙彌,反射-性-的掏袖子,到底掏出一包鬆子糖。


    “收著吧,不算破戒。”


    小沙彌眉開眼笑,“謝伯爺。”


    孟清和不由得輕笑,想起當初那個小沙彌,難免生出幾許感慨。


    走出山門,回首再往,一輪紅日西斜,整座寺廟似籠罩在光暈之中。


    “畢生所願,皆已圓滿……”


    道衍心願已了,畢生圓滿。他呢?


    “伯爺?”


    “無事。”


    翻身上馬,猛一拽韁繩,駿馬揚蹄,“回北京!”


    “是!”


    古刹內,鍾聲響起,一聲聲,穿-透-山嶽。


    禪房裏,道衍敲響木魚,神態愈發祥和。


    官道上,蹄聲如雷,駿馬飛馳而過,孟清和歸心似箭。


    大海上,寶船揚帆破浪。朱高燧站在船頭,豪情迸發。


    落日餘暉,霞光漫天。


    一隊自西行來的隊伍,沿著古道,在駝鈴聲中尋找傳說中的國都。


    沒人知道,下一刻,曆史的車輪會駛向何方,但於誤闖時代的孟清和而言,夢中的那隻蝴蝶,已不再是虛幻。


    孟家屯,開平衛,大寧,金陵,北京……


    靖難,出塞,下西洋。


    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麵容,一件件或悲傷或快意的往事,構築成最真實的人生,描繪出流淌過時空的畫卷。


    是他,也是這個時代。


    在大明王朝最光輝的年代,一個小人物誤闖進來,由懵懂到堅定,由被動奮起到主動拚搏,留下一段為人稱道的神奇經曆。


    時光終會磨滅,曆史卻能見證一切。


    這是一個小人物在明初的奮鬥史,虛幻,卻也無比真實。


    ——全書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清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