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皇帝的風雷還遠在南方,雍正倒下的風雷正在北麵漸漸鳴響。
雍正十年七月十日,熱河行宮驚變,七月十二日,允掌握北京城,西山大營留守的三千火器軍、豐台大營兩萬旗營,以及九門提督所掌步軍營兩萬,全都歸服於議政王大臣所領。
七月十五日,雍正鑾駕回紫禁城,因病重不能理事,國政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攝理。鑒於太醫“確認”,雍正即便痊愈,也是中風癱瘓,難掌國政,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尊雍正為太上皇,奉雍正“立儲密詔”,立弘時為新君。
此時消息才在北京城傳開,朝野人心蕩動,惶惶不可終日。
基於雍正所立的“密詔立儲”政策,雖然這十年來,大家都心知肚明,弘曆才是儲君,甚至雍正巡狩時都被委以監國重任,但終究沒有正式詔書確認,弘曆並不是法理上的子。這就跟當年康熙青睞十四,委以大軍,還封了大將軍王一般,大家都看出康熙屬意十四,得位的卻是老四。有康熙的“遺詔”,有暢春園清溪書屋的那一套“流程”,老四法理在手,這事大家也隻有捏著鼻子認了。
眼下弘時得位,近於當年雍正得位的路數,隻是最上層的動蕩,朝野都還能穩得住。
可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古物”驟然冒了出來,加上十四出籠,操控皇位更迭,這番形勢就不是一般人能看得透,能心平氣和相待的了。
議政王大臣會議跟總理事務處一同連夜開會,商討局勢。
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六位鐵帽子王、允以及被拉出來當幌子用的誠親王允祉共八人組成,滿清入主中原後,定下八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兩支在康熙時代被剝了鐵帽子,隻剩六個。
怡親王胤祥(允祥死後,雍正顧念,特許其名不避諱)也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但時日尚短,繼爵的弘曉才七歲,這鐵帽子也出自雍正,不僅沒人理會這頂帽子多半也不再能鐵。
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為照顧馬齊這樣的滿人鐵杆,又另設了顧命大臣,並為協辦總理事務處,取代雍正所設的軍機處。總理大臣目前有三人,包括馬齊、徐元夢和在熱河行宮驚變中“立場堅定”的訥親,除了籌備新君登基之事還負責實際的國政運轉。
福彭態度很堅決,力主大捕漢人,將以張廷玉為首的漢臣一網打盡,同時清理掉步軍營裏的一萬巡捕營,巡摘營全都是綠營。由此穩定滿人,以鐵血手腕,讓漢人擺正自己的地位。
眾人都搖頭,這自是昏話。眼下南北大戰的烽火未盡除了陝甘傅爾丹,其他主帥都是雍正提拔起來的。如此旗幟鮮明地逼壓漢人,廢雍正舊策用心昭昭下一步就是要廢雍正舊人,嶽鍾琪、鄂爾泰、田文鏡、年羹堯和李紱這幾人會怎麽想?前線還靠著他們在對付呢。
“滿漢一家的國策雖要澄清,但不等於要棄此策,更不等於要棄開漢人,除非大家已決意退回關外。因此滿漢一家的皮麵絕不可丟。漢人,特別是漢臣,必須要籠絡住。”
允一錘定音,福彭等激進派滿人雖滿心不甘,卻不得不服,畢竟允威望太高甚至還是激進派看中的皇帝人選。允不願當皇帝,而是出來幫著新君穩定局麵,他的話份量很重。
於是總理事務處又接納了張廷玉、蔣廷錫兩個漢臣,開始急急推動內外兩麵事務。
除了籌備弘時登基之事,安撫雍正舊臣,特別是領兵大帥和督撫更是重中之重。
權責一切照舊每人還加官進爵,雍正所立的軍機處成了榮老院,嶽鍾琪、鄂爾泰、年羹堯、李紱全被提為軍機大臣,附贈候伯爵位。田文鏡已是軍機大臣,就賞三眼花翎,另許直隸總督。此人能把江西調治爿舁好,直隸交給他,想必也能治成鐵壁,當然,這還得他能從南昌脫身。
除這些重臣,朝堂和地方也一概不動,甚至還借著雍正積存的大把銀子,大賞天下。
一番處置下來,除了皇帝變作弘時,話事人由皇帝一人變成了議政王大臣和總理大臣,雍正舊策竟然毫無變化,至少皮麵上不敢有什麽變福彭等激進派不滿了,他們辛辛苦苦,冒天下之大不韙叛亂,竟然得來這番局麵?
更多的人也不滿,七月十五日,草草而就的新君登基儀式在太和殿舉行,可當日就出現上百官員叩請麵君的亂局。
為首之人是大學士、工部尚書田從典,在李肆前世,田從典本該去年就辭世了,可在這個時空,不知道是不是因連續幫兩朝皇帝背黑鍋,生命力格外頑強,竟還好好活著。
“議政王大臣會議早被先帝所廢,沒有皇上詔書,憑什麽主掌皇位更迭和國政?皇上傳位密詔藏於乾清宮正門牌匾,取詔讀詔都有定製,為何沒有依製宣詔!?奉伺皇上身邊的軍機大臣李衛何在!?他為何沒有奉詔扶立新君!?”
田從典厲聲責問,話裏沒有一字指控叛亂,卻又是字字在指控,連允都不敢跟他正眼相對,張廷玉、蔣廷錫這幫漢臣更是滿額頭汗水。
“張廷玉!蔣廷錫!你們讀聖賢書讀到哪裏去滿君臣倫常讀到哪裏去了!?”
田從典矛頭轉過來,罵得兩人掩麵而退。
“皇上行前指了寶親王監國,眼下新君即位,寶親王居然不在,他犯了何事!?”
另一人喊了出聲,讓允、崇安、馬齊和福彭等人更是膽戰心驚,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頭,而且還是個滿人,大學士,兵部尚書遜柱。其他滿人喊,大家還能理解,可遜柱是棟鄂氏啊,他該支持弘時即位才對,怎麽他也不滿?
“麵君!”
“讓李衛露麵!”
“要見寶親王!”
上百滿漢大員都鼓噪起來幸虧是在太和殿外圍,離殿上很遠,否則即將舉行的登基大典,就要染上極度不祥極度不正的色彩。
咬著牙將這幫滿漢大員拘起來,崇安痛心疾首地道:“看!就是講著什麽滿漢一家,連咱們滿人都齊不了心!”
福彭戾氣滿麵:“殺!全都殺了!否則咱們這條路怎麽都走不順!”
眾人萬分為難,殺?當初雍正不過殺了幾個滿人大員,他們議政王大臣會議奪權,口口聲聲是要保滿人,卻一口氣要殺幾十個說不定未來還要殺幾百個滿人大員,這事是不是太荒唐了?
允深深歎息,忽然覺得,“滿漢一家”這四字有如魔咒一般,將漢人的君臣大義變作繩索,死死綁住滿人,已是掙脫不得。自己後腦勺所對之處,紫禁城的西北角落那一對君臣為何還隻是被囚禁著,而不是被殺掉?就是因為漢人這君臣大義深在人心,連福彭這種衝動血熱之人也不敢將殺字吐出口,更不敢揮刀相向,誰都不想背上弑君之名。
也因為這君臣大義,弘曆是雍正所立儲君的事實深入人心,讓這幫滿漢大臣覺得自己有大義在手,所以敢於站出來聲討他們這夥“亂黨國賊”,在他們心中,君臣大義顯然高過滿漢之分,這是何等糾結之事。
丟開自己被康熙屬意,雍正奪位時卻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的糾結允穩下心神,談了自己的意見。
人肯定是要殺的,但滿人絕不能殺,否則他們奪位就失去了意義。要殺就殺漢人,把漢人當雞,鎮住有異心的滿人。
“求仁得仁我田從典………自留丹心照汗青!”
作為挑頭者,外加漢臣裏地位最高一人,田從典這位老黑鍋被當日處決,罪名還要張廷玉、蔣廷錫等人來擬。看著被拖走的田從典,兩人痛苦地閉目流淚,卻不敢有一絲異言。
田從典和三四十名漢臣的腦袋,不僅震住了其他滿臣,還如血祭一般,讓當日草草而就的登基大典顯出了一絲凝重色彩。因天降機緣而登上皇位的弘時格外亢奮,在大典上揮灑自如,氣度舉止還真如一位即將鑄下偉業的君主。
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弘時即位,他的年號還讓漢臣們頗費了一番腦子。
“江山風雨飄搖,正是中興建業之勢,年號就該提振天下臣民之心,不如叫……嘉慶!”
“不不,此時就該彰顯皇帝跟議政王大臣、總理大臣共治天下之旨,如此方能讓天下知我朝治政根底,應該叫………………同治!”
“南蠻勢大,滿朝人心惶惶,都道南蠻人財物富庶,我大清不可及,天下之勢難逆。年號就該彰大清之盛,穩天下之心,叫………………鹹豐!”
眾人議了好一陣,張廷玉和蔣廷錫一直搖頭,嘉慶、鹹豐什麽的,都是自欺欺人,徒招天下人恥笑。而同治……這不是更給那幫叫囂君臣大義不可違的忠臣們話柄麽?
想到了什麽,蔣廷錫兩眼一亮。
“恂親王(允)也說了,皇上之策是對的,必須要延續下去。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南北之勢,新君就該高舉皇上之策,以皇上所謀之業為誌,以複大清江山,衛華夏道統為號!”
登基大典上,正到新君對一殿重臣發言,闡述治政根基的時候。
“皇阿瑪壯誌未酬,朕以皇阿瑪之誌為誌,以皇阿瑪之策為策,與眾卿齊心協力,匡扶河山,複大清天下!”
弘時深呼吸,再吐出口長氣,壓著心頭的激動,緩緩道:“朕年號就為……光緒!”【1】
五天後,弘時的年號經由密諜的信鴿傳到了南麵。李肆正在喝茶,四娘遞上消息,見到這兩個字,噗哧一口,噴得四娘滿臉茶水。
再看消息所述的新君新政,李肆冷笑一聲,招呼楊適:“去問問樞密院,方案和人馬何時就緒!”
他眼中發光,嘴裏低聲自語,“你既要作光緒,就別怪我大英再打上門去!可惜,有了光緒,還少個慈禧……不行,我得匡扶曆史,讓曆史回到正軌上來!”
四娘正擦臉,本就有些惱,模模糊糊聽到一個喜字,跺腳道:“官家真是對那茹喜念念不忘呢!” t【1:光為光大,緒為未竟之業,光緒之意,就是麵對艱難時局,振作再起。李肆前世那個光緒,立這年號,就是表示要將大清從連遭太平天國,兩次鴉片戰爭衝擊,江山已搖搖欲墜的頹勢中解救出來的決心。】
雍正十年七月十日,熱河行宮驚變,七月十二日,允掌握北京城,西山大營留守的三千火器軍、豐台大營兩萬旗營,以及九門提督所掌步軍營兩萬,全都歸服於議政王大臣所領。
七月十五日,雍正鑾駕回紫禁城,因病重不能理事,國政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攝理。鑒於太醫“確認”,雍正即便痊愈,也是中風癱瘓,難掌國政,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尊雍正為太上皇,奉雍正“立儲密詔”,立弘時為新君。
此時消息才在北京城傳開,朝野人心蕩動,惶惶不可終日。
基於雍正所立的“密詔立儲”政策,雖然這十年來,大家都心知肚明,弘曆才是儲君,甚至雍正巡狩時都被委以監國重任,但終究沒有正式詔書確認,弘曆並不是法理上的子。這就跟當年康熙青睞十四,委以大軍,還封了大將軍王一般,大家都看出康熙屬意十四,得位的卻是老四。有康熙的“遺詔”,有暢春園清溪書屋的那一套“流程”,老四法理在手,這事大家也隻有捏著鼻子認了。
眼下弘時得位,近於當年雍正得位的路數,隻是最上層的動蕩,朝野都還能穩得住。
可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古物”驟然冒了出來,加上十四出籠,操控皇位更迭,這番形勢就不是一般人能看得透,能心平氣和相待的了。
議政王大臣會議跟總理事務處一同連夜開會,商討局勢。
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六位鐵帽子王、允以及被拉出來當幌子用的誠親王允祉共八人組成,滿清入主中原後,定下八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兩支在康熙時代被剝了鐵帽子,隻剩六個。
怡親王胤祥(允祥死後,雍正顧念,特許其名不避諱)也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但時日尚短,繼爵的弘曉才七歲,這鐵帽子也出自雍正,不僅沒人理會這頂帽子多半也不再能鐵。
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為照顧馬齊這樣的滿人鐵杆,又另設了顧命大臣,並為協辦總理事務處,取代雍正所設的軍機處。總理大臣目前有三人,包括馬齊、徐元夢和在熱河行宮驚變中“立場堅定”的訥親,除了籌備新君登基之事還負責實際的國政運轉。
福彭態度很堅決,力主大捕漢人,將以張廷玉為首的漢臣一網打盡,同時清理掉步軍營裏的一萬巡捕營,巡摘營全都是綠營。由此穩定滿人,以鐵血手腕,讓漢人擺正自己的地位。
眾人都搖頭,這自是昏話。眼下南北大戰的烽火未盡除了陝甘傅爾丹,其他主帥都是雍正提拔起來的。如此旗幟鮮明地逼壓漢人,廢雍正舊策用心昭昭下一步就是要廢雍正舊人,嶽鍾琪、鄂爾泰、田文鏡、年羹堯和李紱這幾人會怎麽想?前線還靠著他們在對付呢。
“滿漢一家的國策雖要澄清,但不等於要棄此策,更不等於要棄開漢人,除非大家已決意退回關外。因此滿漢一家的皮麵絕不可丟。漢人,特別是漢臣,必須要籠絡住。”
允一錘定音,福彭等激進派滿人雖滿心不甘,卻不得不服,畢竟允威望太高甚至還是激進派看中的皇帝人選。允不願當皇帝,而是出來幫著新君穩定局麵,他的話份量很重。
於是總理事務處又接納了張廷玉、蔣廷錫兩個漢臣,開始急急推動內外兩麵事務。
除了籌備弘時登基之事,安撫雍正舊臣,特別是領兵大帥和督撫更是重中之重。
權責一切照舊每人還加官進爵,雍正所立的軍機處成了榮老院,嶽鍾琪、鄂爾泰、年羹堯、李紱全被提為軍機大臣,附贈候伯爵位。田文鏡已是軍機大臣,就賞三眼花翎,另許直隸總督。此人能把江西調治爿舁好,直隸交給他,想必也能治成鐵壁,當然,這還得他能從南昌脫身。
除這些重臣,朝堂和地方也一概不動,甚至還借著雍正積存的大把銀子,大賞天下。
一番處置下來,除了皇帝變作弘時,話事人由皇帝一人變成了議政王大臣和總理大臣,雍正舊策竟然毫無變化,至少皮麵上不敢有什麽變福彭等激進派不滿了,他們辛辛苦苦,冒天下之大不韙叛亂,竟然得來這番局麵?
更多的人也不滿,七月十五日,草草而就的新君登基儀式在太和殿舉行,可當日就出現上百官員叩請麵君的亂局。
為首之人是大學士、工部尚書田從典,在李肆前世,田從典本該去年就辭世了,可在這個時空,不知道是不是因連續幫兩朝皇帝背黑鍋,生命力格外頑強,竟還好好活著。
“議政王大臣會議早被先帝所廢,沒有皇上詔書,憑什麽主掌皇位更迭和國政?皇上傳位密詔藏於乾清宮正門牌匾,取詔讀詔都有定製,為何沒有依製宣詔!?奉伺皇上身邊的軍機大臣李衛何在!?他為何沒有奉詔扶立新君!?”
田從典厲聲責問,話裏沒有一字指控叛亂,卻又是字字在指控,連允都不敢跟他正眼相對,張廷玉、蔣廷錫這幫漢臣更是滿額頭汗水。
“張廷玉!蔣廷錫!你們讀聖賢書讀到哪裏去滿君臣倫常讀到哪裏去了!?”
田從典矛頭轉過來,罵得兩人掩麵而退。
“皇上行前指了寶親王監國,眼下新君即位,寶親王居然不在,他犯了何事!?”
另一人喊了出聲,讓允、崇安、馬齊和福彭等人更是膽戰心驚,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頭,而且還是個滿人,大學士,兵部尚書遜柱。其他滿人喊,大家還能理解,可遜柱是棟鄂氏啊,他該支持弘時即位才對,怎麽他也不滿?
“麵君!”
“讓李衛露麵!”
“要見寶親王!”
上百滿漢大員都鼓噪起來幸虧是在太和殿外圍,離殿上很遠,否則即將舉行的登基大典,就要染上極度不祥極度不正的色彩。
咬著牙將這幫滿漢大員拘起來,崇安痛心疾首地道:“看!就是講著什麽滿漢一家,連咱們滿人都齊不了心!”
福彭戾氣滿麵:“殺!全都殺了!否則咱們這條路怎麽都走不順!”
眾人萬分為難,殺?當初雍正不過殺了幾個滿人大員,他們議政王大臣會議奪權,口口聲聲是要保滿人,卻一口氣要殺幾十個說不定未來還要殺幾百個滿人大員,這事是不是太荒唐了?
允深深歎息,忽然覺得,“滿漢一家”這四字有如魔咒一般,將漢人的君臣大義變作繩索,死死綁住滿人,已是掙脫不得。自己後腦勺所對之處,紫禁城的西北角落那一對君臣為何還隻是被囚禁著,而不是被殺掉?就是因為漢人這君臣大義深在人心,連福彭這種衝動血熱之人也不敢將殺字吐出口,更不敢揮刀相向,誰都不想背上弑君之名。
也因為這君臣大義,弘曆是雍正所立儲君的事實深入人心,讓這幫滿漢大臣覺得自己有大義在手,所以敢於站出來聲討他們這夥“亂黨國賊”,在他們心中,君臣大義顯然高過滿漢之分,這是何等糾結之事。
丟開自己被康熙屬意,雍正奪位時卻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的糾結允穩下心神,談了自己的意見。
人肯定是要殺的,但滿人絕不能殺,否則他們奪位就失去了意義。要殺就殺漢人,把漢人當雞,鎮住有異心的滿人。
“求仁得仁我田從典………自留丹心照汗青!”
作為挑頭者,外加漢臣裏地位最高一人,田從典這位老黑鍋被當日處決,罪名還要張廷玉、蔣廷錫等人來擬。看著被拖走的田從典,兩人痛苦地閉目流淚,卻不敢有一絲異言。
田從典和三四十名漢臣的腦袋,不僅震住了其他滿臣,還如血祭一般,讓當日草草而就的登基大典顯出了一絲凝重色彩。因天降機緣而登上皇位的弘時格外亢奮,在大典上揮灑自如,氣度舉止還真如一位即將鑄下偉業的君主。
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弘時即位,他的年號還讓漢臣們頗費了一番腦子。
“江山風雨飄搖,正是中興建業之勢,年號就該提振天下臣民之心,不如叫……嘉慶!”
“不不,此時就該彰顯皇帝跟議政王大臣、總理大臣共治天下之旨,如此方能讓天下知我朝治政根底,應該叫………………同治!”
“南蠻勢大,滿朝人心惶惶,都道南蠻人財物富庶,我大清不可及,天下之勢難逆。年號就該彰大清之盛,穩天下之心,叫………………鹹豐!”
眾人議了好一陣,張廷玉和蔣廷錫一直搖頭,嘉慶、鹹豐什麽的,都是自欺欺人,徒招天下人恥笑。而同治……這不是更給那幫叫囂君臣大義不可違的忠臣們話柄麽?
想到了什麽,蔣廷錫兩眼一亮。
“恂親王(允)也說了,皇上之策是對的,必須要延續下去。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南北之勢,新君就該高舉皇上之策,以皇上所謀之業為誌,以複大清江山,衛華夏道統為號!”
登基大典上,正到新君對一殿重臣發言,闡述治政根基的時候。
“皇阿瑪壯誌未酬,朕以皇阿瑪之誌為誌,以皇阿瑪之策為策,與眾卿齊心協力,匡扶河山,複大清天下!”
弘時深呼吸,再吐出口長氣,壓著心頭的激動,緩緩道:“朕年號就為……光緒!”【1】
五天後,弘時的年號經由密諜的信鴿傳到了南麵。李肆正在喝茶,四娘遞上消息,見到這兩個字,噗哧一口,噴得四娘滿臉茶水。
再看消息所述的新君新政,李肆冷笑一聲,招呼楊適:“去問問樞密院,方案和人馬何時就緒!”
他眼中發光,嘴裏低聲自語,“你既要作光緒,就別怪我大英再打上門去!可惜,有了光緒,還少個慈禧……不行,我得匡扶曆史,讓曆史回到正軌上來!”
四娘正擦臉,本就有些惱,模模糊糊聽到一個喜字,跺腳道:“官家真是對那茹喜念念不忘呢!” t【1:光為光大,緒為未竟之業,光緒之意,就是麵對艱難時局,振作再起。李肆前世那個光緒,立這年號,就是表示要將大清從連遭太平天國,兩次鴉片戰爭衝擊,江山已搖搖欲墜的頹勢中解救出來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