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說是很中國式的古典仙俠體裁,主要人物是:金童、玉女。


    為什麽要選金童、玉女為主角呢?由於他們是書中的主角,為了保持小說的趣味性。情節的生動性,現在不是對他們多做介紹的時機。我耐心的寫下去,朋友們耐心的看下去,結果會有的。


    對照作家專區裏那篇很讓我佩服的指導性文章,我想我的寫作特點可能就是那種以情節推動作品,角色的性格模糊,書的主題和情節的架構是核心的寫法。不以角色塑造為核心,角色性格隻是劇情的一部分引申表現的。可以說,是很傳統的寫作方式。但傳統的體裁和傳統的寫作方式隻是種形式,所以,情節的生動性,文章的趣味性,讀後的娛樂感。依然是我在寫作中的追求。


    本書以傳統的中國神話為體裁,所以,幾乎每一章節都隱藏著故事情節的伏筆,可以說是懸念重重。有人說是因果,我說那不是。那隻是我刻意製造的懸念效果。所以喜歡本書的朋友,希望您不要隔章閱讀。那樣有時就會產生一些疑問。


    既然是中國式的傳統的神話故事,就與宗教脫不開關係。所以本書就以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做為神話的背景。當然,現在在書裏是截教和闡教,這是個過程問題,現在就不多說了.為了使人物有係統性,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本書的人物絕大部份都克隆於中國的神話古典名著《封神演義》,所以,要對這些角色有異議,還是不要跟我說事兒,去跟《封神演義》的作者,明朝的許仲琳去理論去.同時,為了是本書能夠獨立成篇,在書中隻要牽扯到《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本書都遵照原著做精心而又簡要的介紹。所以,就是沒有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看了本書,也依然能理順思路。


    當然,本書會根據需要,有所取舍的在書中設定這些人物,因為道教的神仙眾多,有個機構做過簡略通計,道教之中有名有姓的神祗就有八千六百多人以上,還不包括大量的山神,土地,城隍。也許有人說,不就八千多嗎,不是很多.但舉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幾年前,《人民日報》做過一項調查,在一年裏,中國所有的刊物報紙的文章裏使用的字,不超過三千五百個。這是個什麽概念,這就是說,就用了這三千五百字,就組成裏成千上萬,多姿多采的文章,現實中,能認識並熟練運用四千字的人,我可以佩服的稱他為老師。起碼我覺得我認識的字離四千這個數,差得太遠。所以,要認識八千六百多以上有名有姓的神祗,那會是種什麽樣的困難。其實,就《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就多得不得了。理清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如果本書中有那些朋友們認為該有的神仙沒出現,還請諒解了。盡管這樣,我覺得我書中用的人物也不是很少了。


    本書除了主角以外,因故事布局的需要,還用了《封神演義》中沒有的幾個神仙,這就是黃大仙、鐵拐李、漢鍾離、何仙姑。在以後的作品相關裏,我會專門寫到他們的。


    本書以章回模式撰寫.是為了方便大家的閱讀,有一種條理性,層次性。也為了使本書更中國化。實際上這種寫法困難不少。光給每一章節取名就是件大傷腦筋的事,雖然取章節名不像寫律、絕詩詞那樣的嚴謹。但也得做到簡單的、一般化的對仗。章節名看上去齊齊整整,但其實隻要你念一遍,還是很通俗易懂的。


    語言樸實易讀,情節環環相扣,激動人心.文如行雲流水般暢快,是我寫這部書對自己的要求,也許我做不到,但我力求盡我最大的努力。當然,有的朋友說到裏邊有文言文。但其實是沒有的,或者說占比例極少極少。由於是古典仙俠類體裁.有些問題根本回避不了.天庭君臣對話,講道論法,頒布聖旨,教令等等.需要一些特定的語言來烘托氣氛.還有一些神仙的封號,讀起來比較拗口,但這些是流傳多年的,不是我取的。而且我也很注意這些,即便是這些為數不多的句子,隻要逐句讀下來也是很平常易懂的話.另一方麵,喜歡中國古典仙俠類書籍的朋友,其文化和曆史知識水平都是低估不得的.


    希望我的努力能夠給您帶去快樂!衷心謝謝支持我的朋友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