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上老君,知道的人很多,但概念不一定會很清晰,由於本書大部分人物都是由《封神演義》克隆而來,所以太上老君也是本書中的大神仙,雖然出場的次數極少,但卻是對本書主題構思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所以,專門寫這篇文章,讓大家對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有一個詳盡的了解.
一、曆史上的老子
神話中的太上老君,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按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也有種說法說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書室的官吏,掌管史冊典籍,孔子到周時曾向他問過禮,並對弟子們稱讚說,老子是一條真正的龍。老子在五十多歲時,辭官離開東周西行,走到函穀關時,關令尹喜請他著書,他就寫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們說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關於老子出生的傳說,有一種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較高的說法,說其母親看到天上一顆大流星入懷,從而有孕,而這一懷孕不是十月懷胎,而是整整懷了七十二年,生下來頭發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稱為老子,因為其母生之於李樹下,所以指樹為姓,所以姓李。又因為他長著一雙與眾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與這雙大耳朵相關。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宗師,是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書被稱做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庫中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受道家哲學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本書以道教為主題,就是為了弘揚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被譽為哲學詩。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美學、曆史、文學、宇宙學、人體科學、神秘等多方麵,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來的道教所用,並奉為經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當然的被奉為道教的開山祖師。
二、被神話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對老子的崇拜,也是一個曆史延革的過程。
最除的“道”,稱為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一個學派之一,當然,道家是比較有名氣和聲望的。而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
把老子神化,對老子的崇拜,是從秦朝時就開始了,當是有黃老道。尊崇並被神話的人物就是黃帝軒轅氏和老子。但這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神祗體係。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年,張道陵降生。
張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創立道教。張道陵雖然是道教的實際創始人,但卻抬出老子做為教祖,並尊之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從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經典。
張道陵為什麽抬出老子做為教祖呢?這也是事出有因,因為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土很久,影響已經非常之大。如果張道陵自命為祖師的話,則會處於劣勢,名氣不夠大,輩份也會比釋迦牟尼低很多,為了與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價,張道陵用了一個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聖賢做為教門祖師。就選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氣非常大,是道家創始人,修養高,儒家的創始人孔聖人也曾向老子請教禮法。並且事後還極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輩份也大,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論資排輩上,決不會輸與佛祖如來。第三、老子傳記中的含糊說法,他的高壽,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終。都是穿鑿附會,發揮想像力的極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和養生之道,這種道家理論和宗旨,會成為道教信徒們極好的精神裝飾。第五、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觀念,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們利用和解釋起來,也十分得心應手。所以,張道陵選中老子做為教庭宗師,是有其客觀和內在原因的。
如果說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的成分,很容易與宗教思想銜接,而莊子的書《莊子》則進一步發揮了道,他在書裏大談一些傳說人物得道成仙,長生不死,位列星宿。這些都給張道陵創立道教帶來現成的理論基礎。
東漢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就將老子與道合而為一,稱“老子者,道也”。張道陵所作《老子想爾注》,也將老子作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最早見於《魏書》,“老君”之稱最早見於《後漢書》。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還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道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被奉為南華真人,另一位則是請老子著書的函穀關關令尹喜,被奉為無上真人。除此之外,還尊崇三官,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無上、神變無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階段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這三官的功能是為人賜福、赦罪、解厄。也稱三元大帝。因為三官與本書無關,這裏就不多做介紹。
張道陵創立道教,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陽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居鶴鳴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錄”。等等。自此以後,老子就進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過程。
《雲笈七簽》記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而且連老子的母親也不是凡人,是玄妙聖女。“三氣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種說法)乃從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隻根本也。”
還有一種說法,說老子是誕於九個八十一萬億零八十一萬年的元氣之祖,如果換算起來,那時連太陽係還沒有產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變得神乎其神,說法很多,《酉陽雜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說法比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門而無廓,綠眉毛中有紫毛長達五寸,綠眼珠中有紫光,鼻子雙柱,渾身綠毛白血,頂有紫氣。”但這種說法有失莊重。得不到大眾的認可。
直到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雜應篇》裏對老子的描述才被大眾接受,並形成共識,這裏的老子已經威是風凜凜,氣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師:
身長九尺,黃色,鳥啄,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為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
被神化後的老子更是數易姓名,無世不出。靈異非常。如廣成子、黃石公、河上公、鐵拐李等等,都曾被說成是老子轉世,更有《老子八十一化圖》,記述老子曆代變化的形像。道教信徒們對老子這樣的神化,目的是借老子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但這種宣傳做得多了,反而有了腦白金效應,負麵效果很大。有人就質疑,身為一代宗師,怎麽就這麽熱衷於投胎轉世,而且轉世的很多形像都是卑瑣的。隨著人們指責、疑問程度的加深,很多教派便取消了這種無謂的宣傳。
對老子的崇拜在唐代達到了頂峰,唐代李家皇帝,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抬高李家門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與其攀敘上家譜,尊其為始族,自稱是老君的後代,“神仙之苗裔”。並為此製造了很多神話。
《舊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在霍山與敵軍對峙,不能取勝,萬分焦慮。這時來了個自稱“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見李淵,暗示進攻路線,終於取勝。道書《混元聖紀》直接就把“霍山神使”說成是太上老君派來的。
《唐會要》卷十五《尊崇道教》記載了唐高祖李淵成為太上老君後裔的說法:
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今山西省浮山縣)羊角山(今稱龍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年。”高祖異之,乃立廟於其地。
李淵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廟,把浮山縣改名為神山縣,正式確立了與李聃的“祖孫”關係,並宣布道教為國教,還下詔宣布三教的先後:道先,儒次,釋最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再次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唐高宗李治又進一步,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欽命《道德經》為上經,王公百僚必須會背誦。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把對老子的崇拜推上了頂峰,尊號太上老君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闋玄元天皇大帝”。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頒於全國。下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廟,並大量繪製玄元皇帝圖像,分布天下。
老子的家鄉,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在唐時規模最為龐大,此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北五公裏的隱山上,唐時占地870畝,樓台亭閣600餘間,宮內古木參天,碑刻成林。朝廷派500兵士鎮守。太清宮分前宮、後宮兩大部分,中間有河名清淨河。河上有會仙橋相連,有午門,禦道。中央為太極殿,兩側為七元殿、五嶽殿、南鬥殿、虛無殿。主殿太極殿的塑像與其它地方不同,中央為老子像。而兩側就不是常見的仙真,神將。而是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可見一斑。
老子在早期道教之中為開山祖師,第一大神明,但是到晉朝後期,因為三清尊神的出現,老子的神位由第一降為第三。這主要是道教產生以來,就麵臨著一個對手,佛教。“三清”的出現是和佛教傳入中土,兩教爭奪信徒,各吹噓其教神通無比,相互鬥爭的結果。我會在以後的作品相關《神仙神仙造神運動》敘述這個問題,這裏就不多說。
因為老子的輩份大,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所以,在後來與佛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老子又成了道教信徒們的銳利武器,出現了“老子過函穀關化胡”之說,硬把佛祖如來說成是老子的晚輩,說成是老子的弟子。從而出現了“三教出一門”的說法,這個問題,會在以後的作品相關《道教流派、“三教出一門”之說》敘述,這裏也不多說。
三、小說中的老子
小說中牽扯描寫老子的書,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承恩的《西遊記》和許仲琳的《封神演義》。
先說《西遊記》的太上老君,《西遊記》也說到了三清,說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並不高。隻是一般的煉丹神仙。為什麽《西遊記》裏的太上老君,不是備受尊崇的呢?因為《西遊記》的主題思想就是“敬佛謗道”,有很多這方麵的研究文章,研究者們都認為與吳承恩的身世有關,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裏,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但鄉試不第,父親竟懷著遺憾去世,讓他備受打擊。後三年內,他專心致誌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竟為此病倒了。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隻能坐食父親所留的遺產。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貧困,使他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對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而當時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長命百歲,白日飛升”之術,沉迷於丹鼎之術,不理朝政。常招道士入宮。煉製所謂的仙丹,幹預朝政。所以道士就成了吳承恩在書中的抨擊對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麵目出現。當然,他不能直接抨擊朝政,隻能用借古諷今的做法。
盡管這樣,吳承恩並沒有對道教來個全盤否定。在對老子的描寫中,雖然沒讓老子備受尊崇,但是他還是承認了一些通行的說法。他是認同“老子過函穀關化胡”之說的,在《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裏,有這樣一段話:
話表大力鬼王既調了真君與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後,卻上界回奏。玉帝與觀音菩薩、王母並眾仙卿,正在靈霄殿講話,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戰,這一日還不見回報。”觀音合掌道:“貧僧請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門外,親去看看虛實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擺駕,同道祖、觀音、王母與眾仙卿至南天門。,早有些天丁、力士接著。開門遙觀,隻見眾天丁布羅網,圍住四麵;李天王與哪吒,擎照妖鏡,立在空中;真君把大聖圍繞中間,紛紛賭鬥哩。菩薩開口對老君說:“貧僧所舉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聖圍困,隻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決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薩將甚兵器?怎麽助他?”菩薩道:“我將那淨瓶楊柳拋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拿他。”老君道:“你這瓶是個磁器,準打著他便好,如打不著他的頭,或撞著他的鐵棒,卻不打碎了?你且莫動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薩道:“你有什麽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話畢,自天門上往下一摜,滴流流,徑落花果山營盤裏,可可的著猴王頭上一下。
在這一段話裏,他稱老君為道祖,並且對佛門的觀音菩薩點明了他“過函穀關化胡為佛”的說法,而且觀音菩薩聽了也是認可的。不僅如此,還有個化胡為佛的法器金鋼琢,而且這個金鋼琢佛祖如來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遊記》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裏,寫到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偷了金鋼琢下界為妖,擒了唐僧師徒三人,孫悟空百般施救未見功果,隻好上西天找如來求救。在第五十二回裏,這樣寫道:
如來問道:“悟空,前聞得觀音尊者解脫汝身,皈依釋教,保唐僧來此求經,你怎麽獨自到此?有何事故?”行者頓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與唐朝師父西來,行至金炆澆瘙灦矗遇著一個惡魔頭,名喚兕大王,神通廣大,把師父與師弟等攝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沒好意,兩家比迸,被他將一個白森森的一個圈子,搶了我的鐵棒。我恐他是天將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搶了太子的六般兵器。及請火德星君放火燒他,又被他將火具搶去。又請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著,弟子費若幹精神氣力,將那鐵棒等物偷出,複去索戰,又被他將前物依然套去,無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與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屬四鄰,擒此魔頭,救我師父,合拱虔誠,拜求正果。”如來聽說,將慧眼遙觀,早已知識,對行者道:“那怪物我雖知之,但不可與你說。你這猴兒口敞,一傳道是我說他,他就不與你鬥,定要嚷上靈山,反遺禍於我也。我這裏著法力助你擒他去罷。”行者再拜稱謝道:“如來助我什麽法力?”如來即令十八尊羅漢開寶庫取十八粒“金丹砂”與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卻如何?”如來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試。演他出來,卻教羅漢放砂,陷住他,使他動不得身,拔不得腳,憑你揪打便了。”行者笑道:“妙,妙,妙!趁早去來!”那羅漢不敢遲延,即取金丹砂出門,行者又謝了如來。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羅漢。行者嚷道:“這是那個去處,卻賣放人!”眾羅漢道:“那個賣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麽隻得十六尊?”說不了,裏邊走出降龍、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麽就這等放刁?我兩個在後聽如來吩咐話的。”行者道:“忒賣法,忒賣法!才自若嚷遲了些兒,你敢就不出來了。”眾羅漢笑嗬嗬駕起祥雲。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西遊記》中能普閱周天之事,遍識周天之物,廣會周天之種類的佛祖如來,也懼怕手執金鋼琢的青牛嚷上靈山,遺禍於他。以致孫悟空事後得知了真情,也不平地罵道:“可恨,可恨!如來卻也閃賺老孫!”
所以,《西遊記》雖然“敬佛謗道”,也沒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千百年來對老子的尊崇地位。
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中出場的老子,對老子可以說是敬重有加,盡管從晉朝後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義》中,老子仍是鴻鈞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八景大老爺,玄都大法師等等,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義》中對老子的來曆沒有多做介紹,但是卻用幾首充滿溢美之詞的對聯和詩詳細地概括了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和事跡。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遊昆侖山》的對聯:
道判混元,曾見太極兩儀生四象。
鴻蒙傳法,又將胡人西渡出函關。
對聯裏說,他生於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極兩儀生四象。鴻蒙初沌的時候就得道了,並且西出函關點化胡人(指釋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計擺天河陣》的詩:
鴻蒙剖破玄黃景,
又在人間治五行;
度得軒轅升白畫,
函關施法道常明。
這裏是說他曾變成五色玄黃,入玄妙聖女口中,蟬蛻度世,傳經送典。在人間讓人們識得五行之奧妙,因為軒轅黃帝殺伐太重,他也曾度軒轅黃帝清心悟道。過函穀關的時侯,留下了《道德經》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詩:
第一首
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
室內煉丹攙戊己,爐中有藥奪先天;
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記人間幾萬年。
第二首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仙音隔隴聞;
辟地開天為教主,
爐中煉出錦乾坤。
這裏是說他法力無邊,還精通丹鼎之術,天生的大仙,年齡大的無法估算。隻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騎的是青牛,“未離母腹頭先白”,等等仙跡。
順便簡要解釋一下太極、兩儀、四象。
太極圖像形式就是陰陽圖。涵指天地運行的規律。就是“道”。無上。宇宙。
兩儀:
一、陰陽;二、天地;三、奇偶;四、剛柔;五、玄黃;六、乾坤;七、春秋。
四象:
一、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二、七、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東、西、南、北。
總之,老子無論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輩大賢。是中華民族值得為之驕傲的大師級哲人.
本書以弘揚和尊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為主題。是以情節襯托人物的寫法。目的就是讓朋友們看了能覺得是這是個很美妙的故事。
雖然牽扯到佛教,但佛教人物在本書中會很少出現,有人說應該有孫悟空,我明確地說,不會有,因為他是佛教人物,而且比本書的年代背景會晚很多。本書的很多人物既然是從《封神演義》克隆而來,就不會再從《西遊記》克隆什麽。將兩本主題思想迥異,神話背景差異巨大的古典名著,強行捏合到一塊,那會是種什麽樣的困難,本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一、曆史上的老子
神話中的太上老君,曆史原型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按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也有種說法說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任周王朝藏書室的官吏,掌管史冊典籍,孔子到周時曾向他問過禮,並對弟子們稱讚說,老子是一條真正的龍。老子在五十多歲時,辭官離開東周西行,走到函穀關時,關令尹喜請他著書,他就寫下了五千字左右的文章,就是人們說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
關於老子出生的傳說,有一種最神秘而又流行程度比較高的說法,說其母親看到天上一顆大流星入懷,從而有孕,而這一懷孕不是十月懷胎,而是整整懷了七十二年,生下來頭發胡子都白完了。生而能言。所以稱為老子,因為其母生之於李樹下,所以指樹為姓,所以姓李。又因為他長著一雙與眾不同的大耳朵。他的名字又與這雙大耳朵相關。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宗師,是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巨擘,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一書被稱做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思想文庫中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受道家哲學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道教,更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本書以道教為主題,就是為了弘揚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宗教文化。
《老子》一書文約義豐,被譽為哲學詩。博大精深。其思想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美學、曆史、文學、宇宙學、人體科學、神秘等多方麵,正因為如此,才為後來的道教所用,並奉為經典。而老子本人也理所當然的被奉為道教的開山祖師。
二、被神話的老子
把老子神化,對老子的崇拜,也是一個曆史延革的過程。
最除的“道”,稱為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一個學派之一,當然,道家是比較有名氣和聲望的。而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
把老子神化,對老子的崇拜,是從秦朝時就開始了,當是有黃老道。尊崇並被神話的人物就是黃帝軒轅氏和老子。但這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神祗體係。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年,張道陵降生。
張道陵(公元34年—156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漢明帝時,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創立道教。張道陵雖然是道教的實際創始人,但卻抬出老子做為教祖,並尊之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從此也成了道教之中最主要的經典。
張道陵為什麽抬出老子做為教祖呢?這也是事出有因,因為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土很久,影響已經非常之大。如果張道陵自命為祖師的話,則會處於劣勢,名氣不夠大,輩份也會比釋迦牟尼低很多,為了與佛教抗衡,抬高道教的身價,張道陵用了一個非常智慧的做法,抬出了一位古代聖賢做為教門祖師。就選中了老子,第一、老子的名氣非常大,是道家創始人,修養高,儒家的創始人孔聖人也曾向老子請教禮法。並且事後還極端佩服。第二、老子的輩份也大,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在論資排輩上,決不會輸與佛祖如來。第三、老子傳記中的含糊說法,他的高壽,他的西行,他的不知所終。都是穿鑿附會,發揮想像力的極好材料。第四、道家主張清靜無為和養生之道,這種道家理論和宗旨,會成為道教信徒們極好的精神裝飾。第五、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的成分,尤其是“道”的觀念,與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教徒們利用和解釋起來,也十分得心應手。所以,張道陵選中老子做為教庭宗師,是有其客觀和內在原因的。
如果說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的成分,很容易與宗教思想銜接,而莊子的書《莊子》則進一步發揮了道,他在書裏大談一些傳說人物得道成仙,長生不死,位列星宿。這些都給張道陵創立道教帶來現成的理論基礎。
東漢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就將老子與道合而為一,稱“老子者,道也”。張道陵所作《老子想爾注》,也將老子作為道的化身:“一者,道也。一,散行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最早見於《魏書》,“老君”之稱最早見於《後漢書》。
初期的道教尊崇的神明是不多的。太上老君以外,還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道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被奉為南華真人,另一位則是請老子著書的函穀關關令尹喜,被奉為無上真人。除此之外,還尊崇三官,這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太上老君是至尊無上、神變無方的最高神明。而天官、地官、水官是宗教在原始階段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這三官的功能是為人賜福、赦罪、解厄。也稱三元大帝。因為三官與本書無關,這裏就不多做介紹。
張道陵創立道教,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初居陽平山上,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居鶴鳴山修道,感老君授以秘錄”。等等。自此以後,老子就進入了被人神化得“玄而又玄”的過程。
《雲笈七簽》記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而且連老子的母親也不是凡人,是玄妙聖女。“三氣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又是一種說法)乃從左肋而生,行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既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隻根本也。”
還有一種說法,說老子是誕於九個八十一萬億零八十一萬年的元氣之祖,如果換算起來,那時連太陽係還沒有產生。
老子即然被神化,形像也變得神乎其神,說法很多,《酉陽雜俎》前集卷二描述老子的說法比較典型:“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門而無廓,綠眉毛中有紫毛長達五寸,綠眼珠中有紫光,鼻子雙柱,渾身綠毛白血,頂有紫氣。”但這種說法有失莊重。得不到大眾的認可。
直到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雜應篇》裏對老子的描述才被大眾接受,並形成共識,這裏的老子已經威是風凜凜,氣度非凡的一代道祖宗師:
身長九尺,黃色,鳥啄,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為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
被神化後的老子更是數易姓名,無世不出。靈異非常。如廣成子、黃石公、河上公、鐵拐李等等,都曾被說成是老子轉世,更有《老子八十一化圖》,記述老子曆代變化的形像。道教信徒們對老子這樣的神化,目的是借老子追述其源流,神化其教派。但這種宣傳做得多了,反而有了腦白金效應,負麵效果很大。有人就質疑,身為一代宗師,怎麽就這麽熱衷於投胎轉世,而且轉世的很多形像都是卑瑣的。隨著人們指責、疑問程度的加深,很多教派便取消了這種無謂的宣傳。
對老子的崇拜在唐代達到了頂峰,唐代李家皇帝,為給自己臉上貼金,抬高李家門第,便找到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與其攀敘上家譜,尊其為始族,自稱是老君的後代,“神仙之苗裔”。並為此製造了很多神話。
《舊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初,在霍山與敵軍對峙,不能取勝,萬分焦慮。這時來了個自稱“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見李淵,暗示進攻路線,終於取勝。道書《混元聖紀》直接就把“霍山神使”說成是太上老君派來的。
《唐會要》卷十五《尊崇道教》記載了唐高祖李淵成為太上老君後裔的說法:
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今山西省浮山縣)羊角山(今稱龍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容甚偉,曰:“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年。”高祖異之,乃立廟於其地。
李淵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廟,把浮山縣改名為神山縣,正式確立了與李聃的“祖孫”關係,並宣布道教為國教,還下詔宣布三教的先後:道先,儒次,釋最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再次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唐高宗李治又進一步,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欽命《道德經》為上經,王公百僚必須會背誦。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把對老子的崇拜推上了頂峰,尊號太上老君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闋玄元天皇大帝”。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頒於全國。下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廟,並大量繪製玄元皇帝圖像,分布天下。
老子的家鄉,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在唐時規模最為龐大,此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北五公裏的隱山上,唐時占地870畝,樓台亭閣600餘間,宮內古木參天,碑刻成林。朝廷派500兵士鎮守。太清宮分前宮、後宮兩大部分,中間有河名清淨河。河上有會仙橋相連,有午門,禦道。中央為太極殿,兩側為七元殿、五嶽殿、南鬥殿、虛無殿。主殿太極殿的塑像與其它地方不同,中央為老子像。而兩側就不是常見的仙真,神將。而是唐高祖、唐太宗等等唐代帝王像列侍左右。可見一斑。
老子在早期道教之中為開山祖師,第一大神明,但是到晉朝後期,因為三清尊神的出現,老子的神位由第一降為第三。這主要是道教產生以來,就麵臨著一個對手,佛教。“三清”的出現是和佛教傳入中土,兩教爭奪信徒,各吹噓其教神通無比,相互鬥爭的結果。我會在以後的作品相關《神仙神仙造神運動》敘述這個問題,這裏就不多說。
因為老子的輩份大,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所以,在後來與佛教爭奪信徒的鬥爭中,老子又成了道教信徒們的銳利武器,出現了“老子過函穀關化胡”之說,硬把佛祖如來說成是老子的晚輩,說成是老子的弟子。從而出現了“三教出一門”的說法,這個問題,會在以後的作品相關《道教流派、“三教出一門”之說》敘述,這裏也不多說。
三、小說中的老子
小說中牽扯描寫老子的書,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承恩的《西遊記》和許仲琳的《封神演義》。
先說《西遊記》的太上老君,《西遊記》也說到了三清,說到了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的地位並不高。隻是一般的煉丹神仙。為什麽《西遊記》裏的太上老君,不是備受尊崇的呢?因為《西遊記》的主題思想就是“敬佛謗道”,有很多這方麵的研究文章,研究者們都認為與吳承恩的身世有關,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裏,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但鄉試不第,父親竟懷著遺憾去世,讓他備受打擊。後三年內,他專心致誌地下了一番苦功,但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竟為此病倒了。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外,隻能坐食父親所留的遺產。科考的失利,生活的貧困,使他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對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而當時的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的“長命百歲,白日飛升”之術,沉迷於丹鼎之術,不理朝政。常招道士入宮。煉製所謂的仙丹,幹預朝政。所以道士就成了吳承恩在書中的抨擊對像,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麵目出現。當然,他不能直接抨擊朝政,隻能用借古諷今的做法。
盡管這樣,吳承恩並沒有對道教來個全盤否定。在對老子的描寫中,雖然沒讓老子備受尊崇,但是他還是承認了一些通行的說法。他是認同“老子過函穀關化胡”之說的,在《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裏,有這樣一段話:
話表大力鬼王既調了真君與六兄弟提兵擒魔去後,卻上界回奏。玉帝與觀音菩薩、王母並眾仙卿,正在靈霄殿講話,道:“既是二郎已去赴戰,這一日還不見回報。”觀音合掌道:“貧僧請陛下同道祖出南天門外,親去看看虛實如何?”玉帝道:“言之有理。”即擺駕,同道祖、觀音、王母與眾仙卿至南天門。,早有些天丁、力士接著。開門遙觀,隻見眾天丁布羅網,圍住四麵;李天王與哪吒,擎照妖鏡,立在空中;真君把大聖圍繞中間,紛紛賭鬥哩。菩薩開口對老君說:“貧僧所舉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大聖圍困,隻是未得擒拿。我如今助他一功,決拿住他也。”老君道:“菩薩將甚兵器?怎麽助他?”菩薩道:“我將那淨瓶楊柳拋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個一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拿他。”老君道:“你這瓶是個磁器,準打著他便好,如打不著他的頭,或撞著他的鐵棒,卻不打碎了?你且莫動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菩薩道:“你有什麽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鋼琢,又名金鋼套。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丟下去打他一下。”話畢,自天門上往下一摜,滴流流,徑落花果山營盤裏,可可的著猴王頭上一下。
在這一段話裏,他稱老君為道祖,並且對佛門的觀音菩薩點明了他“過函穀關化胡為佛”的說法,而且觀音菩薩聽了也是認可的。不僅如此,還有個化胡為佛的法器金鋼琢,而且這個金鋼琢佛祖如來看到也是非常害怕的。在《西遊記》第五十回—第五十二回裏,寫到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偷了金鋼琢下界為妖,擒了唐僧師徒三人,孫悟空百般施救未見功果,隻好上西天找如來求救。在第五十二回裏,這樣寫道:
如來問道:“悟空,前聞得觀音尊者解脫汝身,皈依釋教,保唐僧來此求經,你怎麽獨自到此?有何事故?”行者頓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與唐朝師父西來,行至金炆澆瘙灦矗遇著一個惡魔頭,名喚兕大王,神通廣大,把師父與師弟等攝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沒好意,兩家比迸,被他將一個白森森的一個圈子,搶了我的鐵棒。我恐他是天將思凡,急上界查勘不出。蒙玉帝差遣李天王父子助援,又被他搶了太子的六般兵器。及請火德星君放火燒他,又被他將火具搶去。又請水德星君放水淹他,一毫又淹他不著,弟子費若幹精神氣力,將那鐵棒等物偷出,複去索戰,又被他將前物依然套去,無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與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屬四鄰,擒此魔頭,救我師父,合拱虔誠,拜求正果。”如來聽說,將慧眼遙觀,早已知識,對行者道:“那怪物我雖知之,但不可與你說。你這猴兒口敞,一傳道是我說他,他就不與你鬥,定要嚷上靈山,反遺禍於我也。我這裏著法力助你擒他去罷。”行者再拜稱謝道:“如來助我什麽法力?”如來即令十八尊羅漢開寶庫取十八粒“金丹砂”與悟空助力。行者道:“金丹砂卻如何?”如來道:“你去洞外,叫那妖魔比試。演他出來,卻教羅漢放砂,陷住他,使他動不得身,拔不得腳,憑你揪打便了。”行者笑道:“妙,妙,妙!趁早去來!”那羅漢不敢遲延,即取金丹砂出門,行者又謝了如來。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羅漢。行者嚷道:“這是那個去處,卻賣放人!”眾羅漢道:“那個賣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麽隻得十六尊?”說不了,裏邊走出降龍、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麽就這等放刁?我兩個在後聽如來吩咐話的。”行者道:“忒賣法,忒賣法!才自若嚷遲了些兒,你敢就不出來了。”眾羅漢笑嗬嗬駕起祥雲。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西遊記》中能普閱周天之事,遍識周天之物,廣會周天之種類的佛祖如來,也懼怕手執金鋼琢的青牛嚷上靈山,遺禍於他。以致孫悟空事後得知了真情,也不平地罵道:“可恨,可恨!如來卻也閃賺老孫!”
所以,《西遊記》雖然“敬佛謗道”,也沒把太上老君的地位尊崇得很高,但是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千百年來對老子的尊崇地位。
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中出場的老子,對老子可以說是敬重有加,盡管從晉朝後期,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已降至第三,但在《封神演義》中,老子仍是鴻鈞道人以外的第一大神明。八景大老爺,玄都大法師等等,尊崇有加。
但《封神演義》中對老子的來曆沒有多做介紹,但是卻用幾首充滿溢美之詞的對聯和詩詳細地概括了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和事跡。
《第四十四回子牙魂遊昆侖山》的對聯:
道判混元,曾見太極兩儀生四象。
鴻蒙傳法,又將胡人西渡出函關。
對聯裏說,他生於混元起始,目睹了太極兩儀生四象。鴻蒙初沌的時候就得道了,並且西出函關點化胡人(指釋迦牟尼)成佛。
《第五十回叁姑計擺天河陣》的詩:
鴻蒙剖破玄黃景,
又在人間治五行;
度得軒轅升白畫,
函關施法道常明。
這裏是說他曾變成五色玄黃,入玄妙聖女口中,蟬蛻度世,傳經送典。在人間讓人們識得五行之奧妙,因為軒轅黃帝殺伐太重,他也曾度軒轅黃帝清心悟道。過函穀關的時侯,留下了《道德經》
《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詩:
第一首
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
室內煉丹攙戊己,爐中有藥奪先天;
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記人間幾萬年。
第二首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仙音隔隴聞;
辟地開天為教主,
爐中煉出錦乾坤。
這裏是說他法力無邊,還精通丹鼎之術,天生的大仙,年齡大的無法估算。隻要度世,就有很多神奇。騎的是青牛,“未離母腹頭先白”,等等仙跡。
順便簡要解釋一下太極、兩儀、四象。
太極圖像形式就是陰陽圖。涵指天地運行的規律。就是“道”。無上。宇宙。
兩儀:
一、陰陽;二、天地;三、奇偶;四、剛柔;五、玄黃;六、乾坤;七、春秋。
四象:
一、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二、七、九、六、八。
三、春、夏、秋、冬。
四、金、木、水、火。
五、東、西、南、北。
總之,老子無論是人、是神,都是令世人尊崇的先輩大賢。是中華民族值得為之驕傲的大師級哲人.
本書以弘揚和尊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為主題。是以情節襯托人物的寫法。目的就是讓朋友們看了能覺得是這是個很美妙的故事。
雖然牽扯到佛教,但佛教人物在本書中會很少出現,有人說應該有孫悟空,我明確地說,不會有,因為他是佛教人物,而且比本書的年代背景會晚很多。本書的很多人物既然是從《封神演義》克隆而來,就不會再從《西遊記》克隆什麽。將兩本主題思想迥異,神話背景差異巨大的古典名著,強行捏合到一塊,那會是種什麽樣的困難,本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