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神明中,最高的神明當屬“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而元始天尊則位列“三清”首席,可謂是大神中的大神。但是,做為位列“三清”首席的元始天尊,其來曆和出現的時間相對於道祖老子來說,則是比較晚的。在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中均無記載,早期古代神話故事也無“元始天尊”的說法。


    最早出現“元始”稱謂的則是出於晉朝葛洪《枕中書》:“昔二儀未分,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而“元始天尊”最早的稱謂則是出自於南朝梁代陶弘景《真靈位業圖》。該書還把神仙分為七個層次排列序位,盡管這種排序也有諸多爭議,但對道教的神隻的係統性形成有著結構性的影響。而葛洪創造出“元始天王”實際上則是一種時代的需求。因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正是佛、道兩教爭奪信徒,創造神明的高峰期。而葛洪在《枕中書》的描述正是借鑒了《三五曆記》中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


    在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三五曆記》(已亡佚,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太平禦覽》、《藝文類聚》)中,對於盤古開天的故事有著完整的描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裏。後乃有三皇。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葛洪在《枕中書》中的描述隻是為盤古添加了一個“真人”和“天王”的封號而已。


    隨著“元始天尊”這位道教第一大尊神的出現和佛、道兩教爭奪信徒鬥爭的深入,有關“元始天尊”的來曆故事也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由於門派和地域的差別,一些“元始天尊”的來曆故事甚至於自相矛盾。如為了表現道教的曆史久遠,後來很多教徒們編來曆故事就把“元始天尊”說得更加久遠,如《隋書.經籍誌》就記載:“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衝虛凝遠,莫知其極”。這種說法,就把“元始天尊”的年紀推進得更加遙遠。遠遠超過“自號元始天王”,甚至於比之前的“萬八千歲”更加遙遠得不可想象。


    盡管“元始天尊”自出現後,其來曆來曆故事越來越多,甚至於自相矛盾。但是“元始天尊”的出現,加上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上清靈寶天尊”,標誌著道教的神隻係統已經進入了相當完備的發展階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元始天尊”這位道教第一尊大神的影響深入,其來曆故事則已居其次。人們所關注隻是敬奉和朝拜,以求這位大神明的庇佑。


    玉皇大帝


    道門中的玉皇大帝屬信徒們對中國古代原始宗教裏的神明加以改造拉入道教的神明。遠古時期,由於早期的人類限於認識能力,對於天、地、日、月、星辰和風、雨、雪、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現象或自然景觀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於是就認為冥冥之中都有神靈主宰。而在冥冥之中能主宰一切的最高神明,就是天上掌管天地間一切的帝王,這個居於天上,掌管天地間一切的帝王就被人們敬之為“天帝”、“上帝”、“天公”、“昊天上帝”。


    做為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大神,這位掌管天地間一切的帝王,其來曆非常久遠,在遠古人們的心目中,他就是支配日、月、風、雨等一切自然現象,影響人間禍福,支配統治者神性;社會現象;注定人的壽夭、生死;決定戰爭勝負;謀事的成敗、吉凶等等;由於被人們賦予了多種神明屬性,這位手中有無限權力大神明,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神的範疇,而成為一個兼帶人格屬性的大神明。其在民間的影響也非常大,古時人們動則卜筮,就是為了求得這位天帝的庇佑,而曆代的帝王更是以“天子”(意為天帝的兒子,來到人間以牧萬民)自居,利用人們的天帝崇拜,利用“君權神授”的唯心理論來強化其統治權威。


    在先秦的許多著作中,都有大量的天帝崇拜內容。如:“時邁其邦,昊子其子也,實右序有周”(《詩經.周頌.時邁》);“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天乃佑命成湯”;“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尚書.周書》);“天子將出,類乎上帝”(《禮記.王製》)等等。從現有的曆史文獻來看,有關天帝的崇拜非常久遠,可以說從人們崇拜自然神明,從人間有了帝王統治,天帝崇拜就已經進入了中華民眾的生活。


    由於天帝崇拜在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佛、道兩教爭奪信徒鬥爭的深入和造神運動的愈演愈烈,天帝也被拉入了道門。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的修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權力最大。玉皇上帝除統領天、地、人三界神明之外,宇宙間萬物的興隆衰敗、生死存亡、吉凶禍福都被其掌控。其“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禦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


    由於“天帝”的來曆比較抽象和單純,於是道教理論家們便對其進行了粉飾和包裝,“天帝”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教經典當屬述說天帝來曆和宗教事跡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簡稱《玉皇經》,《玉皇經》裏有關天帝來曆和宗教事跡不那麽令人信服,猶如佛教“釋迦牟尼”成佛故事的翻版,有篡撰和抄襲之嫌,本文就不進行相關贅述,有興趣的書友們可以參閱《玉皇經》)。隨著道教信徒們的補充和曆代帝王的推崇加封等,天帝的名號也越來越多。


    南朝齊、梁時期的陶弘景(456年~536年)編製了一個《真靈位業圖》,在這個《真靈位業圖》裏出現了“玉皇”和“玉帝”之稱。盡管在這個圖裏“玉皇”和“玉帝”指的分別是排在第十一位的“玉皇道君”和排在第十九位的“高上玉帝”兩尊神明。但是天帝除了起初的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名號之外,就又有了“玉皇”和“玉帝”之稱。


    隋唐時期,“玉皇”信仰盛行,把天帝的名字裏綴上個“玉”字並流行開來,與“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寓意相關。在道教中,玉是長生不老,與天同壽的象征。古代甚至有一些道士服食玉的說法。而中國民間就有“俗人戴金,貴人佩玉”的傳統說法,所謂貴人佩玉在唐代可以說是到了極致。唐代有著嚴格的用玉製度,如隻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夠佩玉。而且身上佩帶幾塊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新唐書》記載:“……以紫為三品之服,服金玉帶十三……”。由於在唐代,玉是所謂尊貴的象征,所以在唐人的詩詞中,“玉皇”和“玉帝”的稱謂大量出現。如白居易《夢仙》詩中“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等等。


    宋代宋真宗在宮內滋福殿設“玉皇像”供奉,在大中祥符七年,上天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自此而來。後來宋徽宗又上天帝聖號曰:“太上開天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信徒們對“玉皇大帝”的敬號也是尊崇有加,如“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等等。《西遊記》中對玉皇大帝的全稱則是“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在民間,“玉皇大帝”還被稱為“天皇大帝”、“上天”、“蒼天”、“天爺”、“老天”、“老天爺”等等。


    盡管“玉皇大帝”被人們賦予了這麽多至高無上的稱號,但人們習慣上還是常以“上帝”、“昊天上帝”、“天公”相稱。但是到了近代,隨著國運衰落,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化侵略,洋教在中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漸成氣候。由於洋教裏也有個“上帝”,為了區別和貶低洋教裏的“上帝”,“玉皇大帝”在近代則是廣泛流行,而“上帝”之類的稱謂則漸漸的從民間淡出。


    玉皇大帝在民間的影響很大,舊是民間很多地方都要供上玉皇大帝(名號各種各樣)的牌位來敬奉。民俗上有個有與玉皇大帝相關的節日,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日的“接玉皇”,也稱“玉皇出巡日”、“祈福日”、“接福日”等等。人們在這一天裏謹言慎,讓玉皇大帝覺得你或者全家都是好人,來年才會降福。在明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就記述了民間接送玉皇的情景:“(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香楮,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


    這一天,連愛爆粗口的京城“婦嫗”,都不敢罵人,可見當時“玉皇大帝”在民間的影響。除了漢民族之外,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也都流傳著各種版本的有關玉皇大帝的故事。羌族還專門有個與玉皇大帝相關的節日“玉皇會”。足見玉皇大帝的信仰在中華大地的普遍性。


    拙作《金玉仙緣》人物藍本大多取材於《封神演義》,但是在《金玉仙緣》裏則沒有沿用《封神演義》中“昊天上帝”、“上帝”的稱謂,而是使用了“玉帝”、“玉皇大帝”之稱,也是基於此種和洋教裏的“上帝”有所區別的緣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