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池金母的名號也很多,如:西王母、四喜聖母、聖母、聖母娘娘、瑤池金母、瑤池王母、王母、王母娘娘等等,民間一般多以“王母娘娘”、“王母”敬稱。和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相比,瑤池金母的來曆故事則較為豐富,瑤池金母從傳說人物到神明;從怪神到喜神;從民間神明演變為民間、宗教兼而有之的神明。這裏就簡要地羅列一些見諸於眾多典籍的有關記載,以使《金玉仙緣》的書友們係統地弄清瑤池金母這一女性神明的演變脈絡。
一、傳說人物
瑤池金母最早的稱謂是“西王母”,《爾雅·釋名》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這裏的“西王母”,後人考證,主流說法是認為是西方邊地的一個部族首領,如清代紀昀就稱:“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二)。還有種說法認為“西王母”是西方邊地的一個部落。兩種說法雖然不一,但隻是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差別,都在傳說人物的範疇之內。
二、厲神
盡管《爾雅》裏記載的“西王母”僅廖廖幾字,但是“西王母”似乎很早在民間就有重大的影響。在《山海經》裏,有關“西王母”的記載驟然增多。內容也開始豐富。
在《山海經》裏,“西王母”的居處已經明確,就住在昆侖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人……穴居,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山海經·西次四經》雲:“玉山(昆侖山以產玉著名),是西王母所居也。”
在《山海經》裏,“西王母”不光有了確切的居處,而且形象怪異,“(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居,名曰西王母”(見《山海經·大荒西經》),穴居的西王母還有三隻青鳥服侍,“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山海經·海南北經》),不僅如此,《山海經》裏的“西王母”已經是有了職司的厲神,“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頭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這時的“西王母”已屬神明,但形象怪異,是男是女也無明確說法。
三、添福賜壽的女性神明
“西王母”明確地成為女性神明,見於《穆天子傳》(又名《周穆王遊行記》、《周王傳》),在這本書裏,“西王母”已經成了雍榮華貴的異(西)域女王。周穆王登弇山(即昆侖山)執白圭玄壁見了西王母,西王母非常高興,熱情地為周穆王舉行了答謝宴會,並且高興地為周穆王且歌且舞,在歌中明確提到“我惟帝女”(即天帝的女兒)。其身份、性別和地位在《穆天子傳》已經充分明確。在為周穆王唱的歌中,由於西王母還提到自己和“虎豹為群,與鵲為處”的緣故,“西王母”從此也成為了一尊喜神,“四喜聖母”的來曆即緣於後人據此想像把西王母的雙肩和雙腕處各有一隻喜鵲棲憩的緣故。
而“西王母”的居處昆侖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自古就被人以神山、仙山而名。古人常常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龍山”等等,很多典籍諸如《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對它都不隻一次提到,並且都賦予了濃重神奇的色彩。如說它是“天帝的下都”等等,在《史記·大宛傳》裏,司馬遷就這樣描述昆侖山,“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裏,日月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意指泉水略有淡酒味的水泉,泛指經神仙點化,飲用該泉水後能讓人長壽、成仙之類的神泉)、瑤池(指傳說中昆侖山巔聚匯的能讓人飲用後成仙得道、長生不老的聖水之池,亦為王母頤養生息之天庭別府的代稱,古人視為天界第一重天。)”。以現在的科學考證,被稱為地球之巔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其高度也就是8844.43米,昆侖山其高被稱為二千五百餘裏(實際上其最高峰新青峰,也稱布格達板峰;其最高海拔為6860米),盡管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二千五百餘裏的高度,確實是件無法想像的事情。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不必苛求古人,透過古人對昆侖山尊崇,我們可以體悟到昆侖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的位置和意義。而“瑤池金母”之稱正是緣於傳說中昆侖山有與天銜接的“瑤池”之故,之所以有“金”之稱,則是緣於中國的神祇都要妝金以示神聖的緣故,民間對神明的稱呼就有“金麵紅袍”、“金甲神人”等等,而在中國的寺廟裏,無論是佛教或是道教的神明,其神像無論是銅胎、木胎或泥胎,其麵部甚至於通體,大多要妝上金色以示其高貴、靈驗的。
隨著時間的累積,西王母的影響在民間也是越來越大,有關西王母的故事和神跡,在民間的傳說也是越來越多。到了西漢時期,西王母已經成了一位職掌人們如意和長壽的喜神。
如《淮南子·覽冥訓》稱:“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在《易林》中,也有不少有關西王母做為喜神的有關內容,如:“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拘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
由於西王母成了注人百福和長生不老的大喜神,所以不光是西王母受到人們的頂禮摩拜,而且與西王母有關的物品也成了人們敬奉的對像,如蟠桃、瑤池、桃林等等。
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就這樣記載:“仙玉桃,服之長生不死。仙桃因與西王母有關,故又稱‘王母桃’。”
《洛陽伽藍記》卷一載:“(華林園)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裏照徹,得霜即熟,亦出昆侖山,一曰王母桃。”
諸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仙丹和蟠桃,就成了王母為人們添福賜壽所使用的兩件重要靈物。
四、被拉入道教神明體係的西王母—女仙首領
由於西王母是個女性喜神,在民間的影響又非常大,所以,隨著道教的發展,西王母也就很自然地被道教拉入了其神明體係。
被道教拉入了其神明體係的西王母,經過曆代道教理論家們的粉飾和包裝,其來曆、神職、形象等等,已經有了係統性的改變和美化。如東晉葛洪就在枕中書中稱,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號元陽父,又生九光元女,號曰太真西王母雲雲。
在《山海經》裏,那個“豹尾,虎齒,善嘯,蓬頭戴勝”的“西王母”,則被道教理論家們宣稱非西王母之真形,而是“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使者”。
道教把西王母封為女仙之宗,和玉皇大帝(說法不一:一說為東王公;另說東王公即玉皇大帝,再另說東王公與玉皇大帝無關)列稱為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群品,“長生飛化之士,先覲西王母,後謁東王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也”。而則在昆侖山與天銜接的“瑤池”,西王母的居處,那是有城千裏,玉樓十二,左侍仙女,右列羽童,三界十方,凡女子登仙者,通為西王母的屬下。
而西王母的形象,更是光彩照人,其經典形象當屬漢武帝內傳中對其的描述:
“王母至也,群仙數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五、和玉帝的夫妻關係
在主流的道教教派的神祇體係中,玉皇大帝與西王母無夫妻關係。
玉皇大帝與西王母的夫妻關係。多見於中國民間的傳說、故事和小說等等。在這些民間的傳說故事,西王母不僅和玉皇大帝有夫妻關係,而且還生育有子女。
在《封神演義》中,瑤池金母(王母)不僅和昊天上帝(玉帝)是夫妻,而且還生育有一個女兒“龍吉公主”。不過流傳較為廣泛的當屬“七仙女”的故事。
“七仙女”的故事說的是玉皇大帝與王母的第七個女兒思凡下界,嫁給了窮漢牛郎董永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漢代劉向的《孝子傳》;三國曹植的《靈芝篇》;晉代幹寶的《搜神記》;明代傳奇《織錦記》等書中都有說法不盡相同的記載。而傳統戲劇的各個劇種裏均有與此相關,並且故事編排得極為完善的劇目《天仙配》(又名《槐蔭樹》),尤以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流行最廣。不過在這個《天仙配》的故事裏,王母則是以一種破壞自由戀愛的專製家長,不被人待見的形象出現的。
六、神仙的“party”—蟠桃盛會
近年來受泊來文化的影響,很多人過生日都要叫上親朋好友聚會一番,並美其洋名曰:“party”。事實上在西方人還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時,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讓心目中的神明舉辦這種生日聚會了。這就是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很有影響力的一件事情—“蟠桃會”,也稱“蟠桃盛會”。
這個蟠桃盛會,就是王母娘娘為自己舉辦的生日“party”。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使得民族的、宗教的神明多得不可勝數。但是開生日“party”,搞生日宴會的神明則是廖然可數。而開生日宴會規格之高,捧場的神明之多,在人間捧場的善男信女之多,王母娘娘當屬中國神仙界的第一人。至於天界的盛況請參看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有關章節,其作者吳承恩已經用其出神入化的想像力進行了相關描寫。這裏就不在贅述。
王母做為民間、宗教兼而有之的神明,舊時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大。而“蟠桃盛會”這一天(即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傳說中西王母的生日)正是王母崇拜對民俗文化影響力在一年當中的集中釋放。天上的“蟠桃盛會”若說是人們的想象,那麽中華大地的很多地方舉行的多種多樣的慶賀、祈福求壽等活動依然可以用“盛會”來形容,確切地說,在這一天,中華大地的很多地方有多起這樣的盛會。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京的蟠桃宮盛會。
北京的蟠桃宮規模很小,但令其名噪天下的,使其成為京城中最知名的廟宇之一的因由,就是在這裏延續了幾百年的“蟠桃盛會”。
自明、清至民國年間,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宮都要開廟三天,名之為“蟠桃盛會”,每逢廟會之際,從崇文門至蟠桃宮前沿護城河南岸茶棚、貨攤林立;打把式、唱戲賣藝、變戲法等喜慶活動精彩紛呈;日用雜貨、風味小吃應有盡有。人頭攢動、車馬喧囂,十分熱鬧。善男信女囊括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清代的竹枝詞《都門雜詠》裏有一首詩《蟠桃宮》,就這樣記述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民間還有許多傳統劇目,如:《宴瑤池王母蟠桃會》、《群仙慶壽蟠桃會》、《瑤池會八仙慶壽》等等。在三月初三的蟠桃盛會期間演唱,以渲染喜慶氣氛。
做為一個添福賜壽的女性神明,有關西王母的崇拜也對中華民眾的生活習俗有著重大的影響。因為傳說在三月初三這一天,王母在自己生日這一天,還要大規模地往人間進行“降福賜壽”、“添喜添丁”等活動。所以人們也要有所表示,反映在民俗上,就有很多表現方式。如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的前幾天,要貼上與“蟠桃盛會”有關的帶吉祥內容的對聯、年畫等等;家中有老人的,一定得做上幾枚甚至幾十枚麵製的壽桃,裏麵要用棗或桂圓等果品做桃核。考究的做法還要在壽桃上用可食用的植物色素寫上“王母賜壽”、“王母降福”等字樣,以示吉祥。不會生孩子的女人,也要在這一天祈拜王母,以祈求添喜添丁等等。另外家中老人過生日慶壽時,也得做上一些麵製的壽桃,以示祝福。
現代社會,有關王母的崇拜已日漸衰微。農曆三月初三前幾乎沒有人貼對聯了,為家中老人慶壽也大多改為生日蛋糕插幾根蠟了。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氛圍下,由於生活壓力增大和精神方麵的空虛,紊亂和缺失的信仰使人們需要在心目中樹立一些神明來尋找精神的寄托,有關王母以及其他神明的崇拜也漸有複蘇之勢。因與本文的主題相關度有限,這裏就不再贅述。
由於拙作《金玉仙緣》人物大多由《封神演義》延續而來,故《金玉仙緣》書中就直接使用了《封神演義》中的“瑤池金母”稱謂,沒有使用民間常用的“王母娘娘”稱謂。並且同時延續了《封神演義》中瑤池金母和昊天上帝為夫妻關係的故事構架。
一、傳說人物
瑤池金母最早的稱謂是“西王母”,《爾雅·釋名》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這裏的“西王母”,後人考證,主流說法是認為是西方邊地的一個部族首領,如清代紀昀就稱:“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二)。還有種說法認為“西王母”是西方邊地的一個部落。兩種說法雖然不一,但隻是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差別,都在傳說人物的範疇之內。
二、厲神
盡管《爾雅》裏記載的“西王母”僅廖廖幾字,但是“西王母”似乎很早在民間就有重大的影響。在《山海經》裏,有關“西王母”的記載驟然增多。內容也開始豐富。
在《山海經》裏,“西王母”的居處已經明確,就住在昆侖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人……穴居,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山海經·西次四經》雲:“玉山(昆侖山以產玉著名),是西王母所居也。”
在《山海經》裏,“西王母”不光有了確切的居處,而且形象怪異,“(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居,名曰西王母”(見《山海經·大荒西經》),穴居的西王母還有三隻青鳥服侍,“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山海經·海南北經》),不僅如此,《山海經》裏的“西王母”已經是有了職司的厲神,“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頭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這時的“西王母”已屬神明,但形象怪異,是男是女也無明確說法。
三、添福賜壽的女性神明
“西王母”明確地成為女性神明,見於《穆天子傳》(又名《周穆王遊行記》、《周王傳》),在這本書裏,“西王母”已經成了雍榮華貴的異(西)域女王。周穆王登弇山(即昆侖山)執白圭玄壁見了西王母,西王母非常高興,熱情地為周穆王舉行了答謝宴會,並且高興地為周穆王且歌且舞,在歌中明確提到“我惟帝女”(即天帝的女兒)。其身份、性別和地位在《穆天子傳》已經充分明確。在為周穆王唱的歌中,由於西王母還提到自己和“虎豹為群,與鵲為處”的緣故,“西王母”從此也成為了一尊喜神,“四喜聖母”的來曆即緣於後人據此想像把西王母的雙肩和雙腕處各有一隻喜鵲棲憩的緣故。
而“西王母”的居處昆侖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自古就被人以神山、仙山而名。古人常常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龍山”等等,很多典籍諸如《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對它都不隻一次提到,並且都賦予了濃重神奇的色彩。如說它是“天帝的下都”等等,在《史記·大宛傳》裏,司馬遷就這樣描述昆侖山,“昆侖其高二千五百餘裏,日月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意指泉水略有淡酒味的水泉,泛指經神仙點化,飲用該泉水後能讓人長壽、成仙之類的神泉)、瑤池(指傳說中昆侖山巔聚匯的能讓人飲用後成仙得道、長生不老的聖水之池,亦為王母頤養生息之天庭別府的代稱,古人視為天界第一重天。)”。以現在的科學考證,被稱為地球之巔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其高度也就是8844.43米,昆侖山其高被稱為二千五百餘裏(實際上其最高峰新青峰,也稱布格達板峰;其最高海拔為6860米),盡管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二千五百餘裏的高度,確實是件無法想像的事情。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不必苛求古人,透過古人對昆侖山尊崇,我們可以體悟到昆侖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的位置和意義。而“瑤池金母”之稱正是緣於傳說中昆侖山有與天銜接的“瑤池”之故,之所以有“金”之稱,則是緣於中國的神祇都要妝金以示神聖的緣故,民間對神明的稱呼就有“金麵紅袍”、“金甲神人”等等,而在中國的寺廟裏,無論是佛教或是道教的神明,其神像無論是銅胎、木胎或泥胎,其麵部甚至於通體,大多要妝上金色以示其高貴、靈驗的。
隨著時間的累積,西王母的影響在民間也是越來越大,有關西王母的故事和神跡,在民間的傳說也是越來越多。到了西漢時期,西王母已經成了一位職掌人們如意和長壽的喜神。
如《淮南子·覽冥訓》稱:“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在《易林》中,也有不少有關西王母做為喜神的有關內容,如:“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拘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
由於西王母成了注人百福和長生不老的大喜神,所以不光是西王母受到人們的頂禮摩拜,而且與西王母有關的物品也成了人們敬奉的對像,如蟠桃、瑤池、桃林等等。
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就這樣記載:“仙玉桃,服之長生不死。仙桃因與西王母有關,故又稱‘王母桃’。”
《洛陽伽藍記》卷一載:“(華林園)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裏照徹,得霜即熟,亦出昆侖山,一曰王母桃。”
諸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仙丹和蟠桃,就成了王母為人們添福賜壽所使用的兩件重要靈物。
四、被拉入道教神明體係的西王母—女仙首領
由於西王母是個女性喜神,在民間的影響又非常大,所以,隨著道教的發展,西王母也就很自然地被道教拉入了其神明體係。
被道教拉入了其神明體係的西王母,經過曆代道教理論家們的粉飾和包裝,其來曆、神職、形象等等,已經有了係統性的改變和美化。如東晉葛洪就在枕中書中稱,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號元陽父,又生九光元女,號曰太真西王母雲雲。
在《山海經》裏,那個“豹尾,虎齒,善嘯,蓬頭戴勝”的“西王母”,則被道教理論家們宣稱非西王母之真形,而是“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使者”。
道教把西王母封為女仙之宗,和玉皇大帝(說法不一:一說為東王公;另說東王公即玉皇大帝,再另說東王公與玉皇大帝無關)列稱為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群品,“長生飛化之士,先覲西王母,後謁東王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也”。而則在昆侖山與天銜接的“瑤池”,西王母的居處,那是有城千裏,玉樓十二,左侍仙女,右列羽童,三界十方,凡女子登仙者,通為西王母的屬下。
而西王母的形象,更是光彩照人,其經典形象當屬漢武帝內傳中對其的描述:
“王母至也,群仙數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綾之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真美人也。
王母上殿東向坐,著黃金褡襡,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璚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
五、和玉帝的夫妻關係
在主流的道教教派的神祇體係中,玉皇大帝與西王母無夫妻關係。
玉皇大帝與西王母的夫妻關係。多見於中國民間的傳說、故事和小說等等。在這些民間的傳說故事,西王母不僅和玉皇大帝有夫妻關係,而且還生育有子女。
在《封神演義》中,瑤池金母(王母)不僅和昊天上帝(玉帝)是夫妻,而且還生育有一個女兒“龍吉公主”。不過流傳較為廣泛的當屬“七仙女”的故事。
“七仙女”的故事說的是玉皇大帝與王母的第七個女兒思凡下界,嫁給了窮漢牛郎董永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漢代劉向的《孝子傳》;三國曹植的《靈芝篇》;晉代幹寶的《搜神記》;明代傳奇《織錦記》等書中都有說法不盡相同的記載。而傳統戲劇的各個劇種裏均有與此相關,並且故事編排得極為完善的劇目《天仙配》(又名《槐蔭樹》),尤以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流行最廣。不過在這個《天仙配》的故事裏,王母則是以一種破壞自由戀愛的專製家長,不被人待見的形象出現的。
六、神仙的“party”—蟠桃盛會
近年來受泊來文化的影響,很多人過生日都要叫上親朋好友聚會一番,並美其洋名曰:“party”。事實上在西方人還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時,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就已經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讓心目中的神明舉辦這種生日聚會了。這就是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很有影響力的一件事情—“蟠桃會”,也稱“蟠桃盛會”。
這個蟠桃盛會,就是王母娘娘為自己舉辦的生日“party”。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使得民族的、宗教的神明多得不可勝數。但是開生日“party”,搞生日宴會的神明則是廖然可數。而開生日宴會規格之高,捧場的神明之多,在人間捧場的善男信女之多,王母娘娘當屬中國神仙界的第一人。至於天界的盛況請參看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有關章節,其作者吳承恩已經用其出神入化的想像力進行了相關描寫。這裏就不在贅述。
王母做為民間、宗教兼而有之的神明,舊時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大。而“蟠桃盛會”這一天(即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傳說中西王母的生日)正是王母崇拜對民俗文化影響力在一年當中的集中釋放。天上的“蟠桃盛會”若說是人們的想象,那麽中華大地的很多地方舉行的多種多樣的慶賀、祈福求壽等活動依然可以用“盛會”來形容,確切地說,在這一天,中華大地的很多地方有多起這樣的盛會。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京的蟠桃宮盛會。
北京的蟠桃宮規模很小,但令其名噪天下的,使其成為京城中最知名的廟宇之一的因由,就是在這裏延續了幾百年的“蟠桃盛會”。
自明、清至民國年間,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宮都要開廟三天,名之為“蟠桃盛會”,每逢廟會之際,從崇文門至蟠桃宮前沿護城河南岸茶棚、貨攤林立;打把式、唱戲賣藝、變戲法等喜慶活動精彩紛呈;日用雜貨、風味小吃應有盡有。人頭攢動、車馬喧囂,十分熱鬧。善男信女囊括社會各階層的人士。清代的竹枝詞《都門雜詠》裏有一首詩《蟠桃宮》,就這樣記述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民間還有許多傳統劇目,如:《宴瑤池王母蟠桃會》、《群仙慶壽蟠桃會》、《瑤池會八仙慶壽》等等。在三月初三的蟠桃盛會期間演唱,以渲染喜慶氣氛。
做為一個添福賜壽的女性神明,有關西王母的崇拜也對中華民眾的生活習俗有著重大的影響。因為傳說在三月初三這一天,王母在自己生日這一天,還要大規模地往人間進行“降福賜壽”、“添喜添丁”等活動。所以人們也要有所表示,反映在民俗上,就有很多表現方式。如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的前幾天,要貼上與“蟠桃盛會”有關的帶吉祥內容的對聯、年畫等等;家中有老人的,一定得做上幾枚甚至幾十枚麵製的壽桃,裏麵要用棗或桂圓等果品做桃核。考究的做法還要在壽桃上用可食用的植物色素寫上“王母賜壽”、“王母降福”等字樣,以示吉祥。不會生孩子的女人,也要在這一天祈拜王母,以祈求添喜添丁等等。另外家中老人過生日慶壽時,也得做上一些麵製的壽桃,以示祝福。
現代社會,有關王母的崇拜已日漸衰微。農曆三月初三前幾乎沒有人貼對聯了,為家中老人慶壽也大多改為生日蛋糕插幾根蠟了。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氛圍下,由於生活壓力增大和精神方麵的空虛,紊亂和缺失的信仰使人們需要在心目中樹立一些神明來尋找精神的寄托,有關王母以及其他神明的崇拜也漸有複蘇之勢。因與本文的主題相關度有限,這裏就不再贅述。
由於拙作《金玉仙緣》人物大多由《封神演義》延續而來,故《金玉仙緣》書中就直接使用了《封神演義》中的“瑤池金母”稱謂,沒有使用民間常用的“王母娘娘”稱謂。並且同時延續了《封神演義》中瑤池金母和昊天上帝為夫妻關係的故事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