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十四諸天神將,二十四諸天神將為佛教的護法大神,隋代天台智者大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品》,製定了《金光明三昧懺法》。後代據此簡略成《齋天科儀》,為寺廟中祭天的儀軌,依《金光明經.鬼神品》等所說,選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諸天,其名稱緣於印度教(婆羅門教)。到了明代,佛教信徒們在二十諸天的基礎上又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了“二十四諸天”。這二十四諸天神將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力士、八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羯羅龍王、二十閻摩羅王、二十一緊那羅王、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其中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是從道教神明拉入佛門的,這是佛、道兩教在爭奪信徒的鬥爭和發展中,相互借用與融合的產物。
由於地域、教派、佛教理念的差異、以及經典(譯文)版本的歧義等因素,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的說法也是有差異的,例如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還有另外的排序:一功德天、二辯才天、三大梵天、四帝釋天、五持國天王、六增長天王、七廣目天王、八多聞天王、九日宮天子、十月宮天子、十一金剛密跡力士、十二摩醯首羅、十三散脂大將、十四韋馱天、十五堅牢地神、十六菩提樹神、十七鬼子母、十八摩利支天、十九娑羯羅龍王、二十閻摩羅王、二十一緊那羅王、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
除了這種排序的差異,一些教派還把自己認可的天將,如:大自在天、風天、水天、火天、深沙大將、羅刹天、伊舍那天等等,來替換上述不被本教派認可的天將。而一些諸天神將,也因教派的差異,而具有不同身份,如緊那羅王,則又具有“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或“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的名號和身份。
在《西遊記》一書中,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的描寫,就出現了一些矛盾的說法。這裏且不說從道教神明拉入佛門的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三尊諸天神將。即使對佛門原裝版的諸天神將的描述也有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在《西遊記》第十五回、第十七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八回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諸天是隨在觀音菩薩麾下聽經、當值、做事等等,但是地界裏當值的就有閻摩羅王;當觀音禪院的老和尚要謀唐僧的寶貝袈裟,趁夜放火時,孫悟空去找廣目天王借辟火罩,就沒有去觀音菩薩率二十四諸天在南海紫竹林的居處,而是去南天門找到的二十四諸天神將之一的廣目天王。
在漢傳大乘佛教裏,二十四諸天神將的裝束,無論其籍貫是中土或是西域,是男是女,都以漢代武將裝束為主(在後世的沿革傳播中有程度不大的增、減修飾。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這三位從道教拉入的神明,裝束和道教裏原有的形象不變,如紫微大帝的形像無論在道教或是在佛教諸天神將中,都是中年帝王像);手中一般也持有各種各樣的兵器。
由於在《西遊記》書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諸天神將的居處在觀音菩薩所處的南海,統歸於觀音菩薩麾下(且不說作者在描述二十四諸天神將時出現的諸多矛盾之處,而且這也能理解,要弄清楚佛教和道教裏眾多的神明,任何學識都是不夠用的,更何況在《西遊記》書中是兩教的神明一起寫)。僅此而言,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與二十四諸天神將就無任何匹配特征的。
5羅漢,“阿羅漢”的簡稱,也稱“阿羅”。在漢傳佛教中,羅漢所證的佛果和地位僅次於佛和菩薩,由於其地位較佛和菩薩低,因而單獨供奉羅漢的地方叫“堂”不叫“殿”,如“羅漢堂”,其神明來源以佛祖釋加牟尼的十大弟子為主體,稱為十大羅漢;接著又增加上了佛祖釋加牟尼的六大弟子。稱為十六羅漢;宋代於十六羅漢外又加上了降龍、伏虎二羅漢(說法不一,有的則是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替代降龍、伏虎二羅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說法,這裏不再詳述),稱為十八羅漢;後來又將佛祖釋加牟尼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也忝列為羅漢,通稱五百阿羅漢。而五百羅漢的延伸意則泛指為無數眾多的羅漢,全體羅漢。所以羅漢這個群體也是非常龐大的。
無論是十大羅漢,或者是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一般都是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大眾比丘弟子,在寺院裏,羅漢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三世佛”的環衛存在。或者供奉在寺院裏單獨設置的羅漢堂,如許多寺院有都“五百羅漢堂”。
在小乘教法裏,羅漢是信徒修行的終極目標,而在大乘佛教裏,羅漢們則有了新的地位和功能:如幫人除去生活中的煩惱、接受人天供養、幫人受輪回之苦等等這些虛無的功能。而最受世人推崇的當屬轉世功能。
依照佛教的人生觀理論,其所有的神明都具有轉世功能,但是對於錢往寺院乞求子嗣的善男信女而言,則都是往羅漢堂或者是大雄寶殿環衛釋佛或“三世佛”周圍羅漢們乞拜。個中的原因似乎是佛祖、菩薩類的神明級別太高,企求他們轉世忝列家門,似乎不太可能;諸天以及其他一些護法神將因為要護法可能太忙,而一些低級的神明又不太如人們心願的緣故,故善男信女乞求子嗣的首選就是企求羅漢轉世,忝列家門。由於羅漢的來曆大多是佛祖釋加牟尼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其職責似乎就是除了聽佛講課,就是轉世輪生;況且羅漢的神階也不低,將來如有羅漢轉世輪生,那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按照民間在信徒們當中流傳的說法,羅漢轉世到人間都不是凡人,一些聖達先賢、忠臣良將等等,都是由羅漢轉世而成就的,所以善男信女乞拜羅漢們轉世,已經不是為了解決無嗣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望子成龍的層麵上,希望將來的後代能是一個光宗耀祖,出將入仕的棟梁之材。所以所以拜求羅漢轉世的不僅是沒有生育能力的男女,一些有添丁預案的家庭;一些家中已有女人懷孕的善男信女;在生育之前,也常常要乞拜羅漢轉世(前麵所說的手持金剛杵,僧侶裝束的金剛力士,也有把其歸類為羅漢的說法,稱金剛羅漢。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金剛羅漢轉世一般都為武將)。在一些崇尚佛教的明清小說裏,就經常有這樣的描寫,說某一個重要角色降世時,常常是紅光氤氳,異香滿室,其母夢見一金身羅漢(崇尚道教的則是夢見一金甲神人)走進屋裏倏然不見,然後“哇”的一聲嬰兒啼哭。這個重要角色就來到了人間。前世自然是羅漢轉世,今生更是一個出將入仕的棟梁之材了。
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羅漢做為佛陀的弟子,自然是更有機會成為佛陀了。而事實上則不然,做為唯心主義產物的宗教,其神明自然都是由人來創造的。而羅漢類神明,特別是釋加牟尼佛的有名的十大弟子,如大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釋加牟尼佛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中有名字的弟子,自被信徒們敬奉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後,也就永遠的是“羅漢”了,與佛陀品階的神明盡管隻有兩步之遙,卻永遠也不會跨出(至於十八羅漢中的布袋和尚有羅漢身份,將在後文中解說),已經被信徒們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不過《西遊記》書中的唐僧有些例外,修行十世終成佛陀。在書中他是如來佛祖叫“金蟬子”的“二徒”,不過,在釋加牟尼佛著名的原版十大弟子中,並沒有“金蟬子”的稱謂。而在《西遊記》中,原裝版的十八羅漢(這其中包括十大羅漢)已有出場,所以這個“金蟬子”我們可以認為是作者以唐玄奘為原型,以佛教用物“金蟬子”做為唐玄奘的前身創作出來的說法,“金蟬子”是“星月菩提”的一種,又稱“堅固子”,是黃藤(別名紅藤、省藤、藤根、正藤、真白藤、赤藤等等)的種子,因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金蟬子。在民間被賦予安寧、吉祥的寓意。在佛教中則稱為“菩提心”,被賦予了“一向誌求”的“向佛”寓意。從《西遊記》中唐僧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這種“菩提心”,這種“一向誌求”的執著。而且其最終成就為“旃檀功德佛”這種帶有“香木”屬性的寓意,也可以印證我們這些模糊的判斷。所以唐僧的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
羅漢的形象都是僧侶相,光頭無須發或頭戴毗盧冠,身著袈裟各種僧衣,全身無裝飾。是佛教造像藝術中最樸實無華的形象。麵部為具有西域人特征的深目、高鼻等形象。
除了羅漢之外,還有一類神明,這類神明我們姑且就稱之為僧迦類法師(也稱禪師、宗師、祖師、神僧等等),其形象也為僧侶相,由於其形象和羅漢造型類似或相同,所以在這裏就和羅漢一並探討。
僧迦類法師是指一些在民間、在某一地域影響較大、學問較高的僧、尼之類的人物,或者是某一教派的宗師,圓寂後成就的一種神明。按照漢傳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理論,這些僧、尼的修為似乎應該成佛。但要說其為佛祖似乎又難以成為普遍性的共識,所以僧迦類法師就成了佛門獨有的神明品階。
僧迦類法師的神明品階因地域、教派而異,例如,某一僧迦類法師在某些地域、教派而言,其神明品階可能僅次於菩薩、佛陀之類的神明(有些僧迦類法師甚至與菩薩類同級),而換一個地域或教派,這一僧迦類法師可能就不為人知,甚至於連神明都算不上。當然,也有特例,這就是五代時期著名的布袋和尚。
由於地域、教派、佛教理念的差異、以及經典(譯文)版本的歧義等因素,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的說法也是有差異的,例如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還有另外的排序:一功德天、二辯才天、三大梵天、四帝釋天、五持國天王、六增長天王、七廣目天王、八多聞天王、九日宮天子、十月宮天子、十一金剛密跡力士、十二摩醯首羅、十三散脂大將、十四韋馱天、十五堅牢地神、十六菩提樹神、十七鬼子母、十八摩利支天、十九娑羯羅龍王、二十閻摩羅王、二十一緊那羅王、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
除了這種排序的差異,一些教派還把自己認可的天將,如:大自在天、風天、水天、火天、深沙大將、羅刹天、伊舍那天等等,來替換上述不被本教派認可的天將。而一些諸天神將,也因教派的差異,而具有不同身份,如緊那羅王,則又具有“大聖緊那羅王菩薩”或“大樹緊那羅王菩薩”的名號和身份。
在《西遊記》一書中,有關二十四諸天神將的描寫,就出現了一些矛盾的說法。這裏且不說從道教神明拉入佛門的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三尊諸天神將。即使對佛門原裝版的諸天神將的描述也有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在《西遊記》第十五回、第十七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六回、第四十二回、第四十八回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諸天是隨在觀音菩薩麾下聽經、當值、做事等等,但是地界裏當值的就有閻摩羅王;當觀音禪院的老和尚要謀唐僧的寶貝袈裟,趁夜放火時,孫悟空去找廣目天王借辟火罩,就沒有去觀音菩薩率二十四諸天在南海紫竹林的居處,而是去南天門找到的二十四諸天神將之一的廣目天王。
在漢傳大乘佛教裏,二十四諸天神將的裝束,無論其籍貫是中土或是西域,是男是女,都以漢代武將裝束為主(在後世的沿革傳播中有程度不大的增、減修飾。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這三位從道教拉入的神明,裝束和道教裏原有的形象不變,如紫微大帝的形像無論在道教或是在佛教諸天神將中,都是中年帝王像);手中一般也持有各種各樣的兵器。
由於在《西遊記》書中多次提到二十四諸天神將的居處在觀音菩薩所處的南海,統歸於觀音菩薩麾下(且不說作者在描述二十四諸天神將時出現的諸多矛盾之處,而且這也能理解,要弄清楚佛教和道教裏眾多的神明,任何學識都是不夠用的,更何況在《西遊記》書中是兩教的神明一起寫)。僅此而言,須菩提祖師的身份與二十四諸天神將就無任何匹配特征的。
5羅漢,“阿羅漢”的簡稱,也稱“阿羅”。在漢傳佛教中,羅漢所證的佛果和地位僅次於佛和菩薩,由於其地位較佛和菩薩低,因而單獨供奉羅漢的地方叫“堂”不叫“殿”,如“羅漢堂”,其神明來源以佛祖釋加牟尼的十大弟子為主體,稱為十大羅漢;接著又增加上了佛祖釋加牟尼的六大弟子。稱為十六羅漢;宋代於十六羅漢外又加上了降龍、伏虎二羅漢(說法不一,有的則是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替代降龍、伏虎二羅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說法,這裏不再詳述),稱為十八羅漢;後來又將佛祖釋加牟尼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也忝列為羅漢,通稱五百阿羅漢。而五百羅漢的延伸意則泛指為無數眾多的羅漢,全體羅漢。所以羅漢這個群體也是非常龐大的。
無論是十大羅漢,或者是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一般都是指跟隨佛祖聽法傳道的大眾比丘弟子,在寺院裏,羅漢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三世佛”的環衛存在。或者供奉在寺院裏單獨設置的羅漢堂,如許多寺院有都“五百羅漢堂”。
在小乘教法裏,羅漢是信徒修行的終極目標,而在大乘佛教裏,羅漢們則有了新的地位和功能:如幫人除去生活中的煩惱、接受人天供養、幫人受輪回之苦等等這些虛無的功能。而最受世人推崇的當屬轉世功能。
依照佛教的人生觀理論,其所有的神明都具有轉世功能,但是對於錢往寺院乞求子嗣的善男信女而言,則都是往羅漢堂或者是大雄寶殿環衛釋佛或“三世佛”周圍羅漢們乞拜。個中的原因似乎是佛祖、菩薩類的神明級別太高,企求他們轉世忝列家門,似乎不太可能;諸天以及其他一些護法神將因為要護法可能太忙,而一些低級的神明又不太如人們心願的緣故,故善男信女乞求子嗣的首選就是企求羅漢轉世,忝列家門。由於羅漢的來曆大多是佛祖釋加牟尼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其職責似乎就是除了聽佛講課,就是轉世輪生;況且羅漢的神階也不低,將來如有羅漢轉世輪生,那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按照民間在信徒們當中流傳的說法,羅漢轉世到人間都不是凡人,一些聖達先賢、忠臣良將等等,都是由羅漢轉世而成就的,所以善男信女乞拜羅漢們轉世,已經不是為了解決無嗣的問題,而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望子成龍的層麵上,希望將來的後代能是一個光宗耀祖,出將入仕的棟梁之材。所以所以拜求羅漢轉世的不僅是沒有生育能力的男女,一些有添丁預案的家庭;一些家中已有女人懷孕的善男信女;在生育之前,也常常要乞拜羅漢轉世(前麵所說的手持金剛杵,僧侶裝束的金剛力士,也有把其歸類為羅漢的說法,稱金剛羅漢。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金剛羅漢轉世一般都為武將)。在一些崇尚佛教的明清小說裏,就經常有這樣的描寫,說某一個重要角色降世時,常常是紅光氤氳,異香滿室,其母夢見一金身羅漢(崇尚道教的則是夢見一金甲神人)走進屋裏倏然不見,然後“哇”的一聲嬰兒啼哭。這個重要角色就來到了人間。前世自然是羅漢轉世,今生更是一個出將入仕的棟梁之材了。
依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漢傳大乘佛教理念,人人都可以修行成為佛陀。羅漢做為佛陀的弟子,自然是更有機會成為佛陀了。而事實上則不然,做為唯心主義產物的宗教,其神明自然都是由人來創造的。而羅漢類神明,特別是釋加牟尼佛的有名的十大弟子,如大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釋加牟尼佛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眾比丘中有名字的弟子,自被信徒們敬奉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後,也就永遠的是“羅漢”了,與佛陀品階的神明盡管隻有兩步之遙,卻永遠也不會跨出(至於十八羅漢中的布袋和尚有羅漢身份,將在後文中解說),已經被信徒們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不過《西遊記》書中的唐僧有些例外,修行十世終成佛陀。在書中他是如來佛祖叫“金蟬子”的“二徒”,不過,在釋加牟尼佛著名的原版十大弟子中,並沒有“金蟬子”的稱謂。而在《西遊記》中,原裝版的十八羅漢(這其中包括十大羅漢)已有出場,所以這個“金蟬子”我們可以認為是作者以唐玄奘為原型,以佛教用物“金蟬子”做為唐玄奘的前身創作出來的說法,“金蟬子”是“星月菩提”的一種,又稱“堅固子”,是黃藤(別名紅藤、省藤、藤根、正藤、真白藤、赤藤等等)的種子,因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金蟬子。在民間被賦予安寧、吉祥的寓意。在佛教中則稱為“菩提心”,被賦予了“一向誌求”的“向佛”寓意。從《西遊記》中唐僧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這種“菩提心”,這種“一向誌求”的執著。而且其最終成就為“旃檀功德佛”這種帶有“香木”屬性的寓意,也可以印證我們這些模糊的判斷。所以唐僧的例外也是可以理解的,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
羅漢的形象都是僧侶相,光頭無須發或頭戴毗盧冠,身著袈裟各種僧衣,全身無裝飾。是佛教造像藝術中最樸實無華的形象。麵部為具有西域人特征的深目、高鼻等形象。
除了羅漢之外,還有一類神明,這類神明我們姑且就稱之為僧迦類法師(也稱禪師、宗師、祖師、神僧等等),其形象也為僧侶相,由於其形象和羅漢造型類似或相同,所以在這裏就和羅漢一並探討。
僧迦類法師是指一些在民間、在某一地域影響較大、學問較高的僧、尼之類的人物,或者是某一教派的宗師,圓寂後成就的一種神明。按照漢傳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理論,這些僧、尼的修為似乎應該成佛。但要說其為佛祖似乎又難以成為普遍性的共識,所以僧迦類法師就成了佛門獨有的神明品階。
僧迦類法師的神明品階因地域、教派而異,例如,某一僧迦類法師在某些地域、教派而言,其神明品階可能僅次於菩薩、佛陀之類的神明(有些僧迦類法師甚至與菩薩類同級),而換一個地域或教派,這一僧迦類法師可能就不為人知,甚至於連神明都算不上。當然,也有特例,這就是五代時期著名的布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