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為五代時期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其族籍,自稱契此,號長汀子。自稱彌勒轉世應化,並留下諸多神異,如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化,把別人供養的東西放進布袋後,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而那布袋又是空的等等。還留下許多著名的偈語,如:“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等等。其辭世偈就再次強調自己為彌勒轉世,“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由於其在世時詭異的行蹤和諸多超凡脫俗的偈語。後人也就廣泛地認可了其為“彌勒轉世應化”的說法。並將其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形象塑造出來,當做神明來供奉。因而,人生經曆出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族的彌勒佛(菩薩、羅漢),由於布袋和尚的“彌勒轉世應化”之說,也給這尊佛門的神明添加了諸多中國版的內涵和形象。
在漢傳大乘佛教的寺院裏,其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佛”。由於地域、教派的差異、經典(譯文)版本的歧義等因素,對於這“三佛”的釋義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三種,三世佛(也稱“豎三佛”),即燃燈佛(過去)、釋加佛(現在)、彌勒佛(未來);三方佛(也稱“橫三佛”),即阿彌陀佛(西方)、釋加佛(中)、藥師佛(東方);三身佛,即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加佛(應身)。由於在“三佛”排序的差異,對於彌勒佛的身份,也有差異。有些教派認為彌勒既然是個未來佛,那現在就不是佛,而是菩薩。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則認為,彌勒現在就是佛,隻是未來未到,尚不能掌管未來而已等等。還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認為,彌勒佛已經在掌管著未來,未來並不遠,積德行善的人來世(指死後)就去了未來世界等等。還有一些教派則把“彌勒”定格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如前麵我們提到的十八羅漢中,有些不認可降龍、伏虎二羅漢的教派,就是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來替代的)。說法眾多,紛紜不一。
按照佛經的說法,有一些神明在修成佛陀之前,其經曆就是做菩薩的,如思惟菩薩來曆,就是取材於佛祖釋加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悟徹菩提的故事。不過一個神明從次一級的神明往更高一級的神明發展,人們膜拜的一般都是最高階的神明。而“彌勒”的身份,因教派差異,則被信徒們以“佛陀”、“菩薩”、“羅漢”這三種方式來供奉。而布袋和尚做為“彌勒”的另一種形象,則使信徒們對“彌勒”的供奉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如在一些寺院裏,常常有兩個地方供奉彌勒,一是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三世佛”中有彌勒,這個彌勒屬典型的佛陀造像,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發,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除此之外,還另外設一個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這裏的彌勒就是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布袋和尚造型。很多彌勒殿一般都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有單獨的“彌勒殿”專門供奉布袋和尚造型的寺院,一般都是認可“彌勒”的“佛陀”身份,或認可其既有“菩薩”身份,又有“佛陀”身份的不讚同“彌勒”的“羅漢”身份。而認可“彌勒”為“羅漢”身份的教派,就不會再認可其“菩薩”或“佛陀”的身份,我們前麵提到過,具有“羅漢”身份的神明,被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
布袋和尚的造型由於成了中國版的彌勒佛(或稱菩薩、羅漢,因教派而異),
已經超越了僧迦類法師的範疇,並且走出國門,在日本佛教中,被列為七福神之一。故彌勒除了佛相、菩薩相造型以外,還多了個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而塑造的僧侶像,見到這樣的僧侶像,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稱其為彌勒佛、彌勒菩薩或彌勒羅漢都可。
僧迦類法師的裝束打扮和羅漢一樣,都為僧侶裝,區別是麵部形象多為漢人。也有一些僧迦類法師因為有西域的籍貫背景,也具有深目、高鼻等麵部特征。所以有些喜歡搞佛像收藏的朋友就常常為手中具有西域人特征,僧侶裝之類的神像,是羅漢像還是法師像要做許多功課了。但是布袋和尚的僧侶裝造像因其身態和體型獨特,我們幾乎都可以不加思索的,一眼就能認得出來。
在《西遊記》書中,作者就是認可彌勒的佛陀身份的,如在《西遊記》第五十二回裏提到的十八尊羅漢,其中的後兩位就是降龍、伏虎二羅漢。而且在第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裏,彌勒就是以和尚的相貌,佛陀的身份出場的。而且作者就是以布袋和尚的造型來描述彌勒佛的:“大耳橫頤方麵相,肩查腹滿身軀胖。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敞袖飄然福氣多,芒鞋灑落精神壯。極樂場中第一尊,南無彌勒笑和尚。”
《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無論是與我們知道的羅漢,或是僧迦類法師相比,差異是巨大的。且不說在《西遊記》書中我們看不到須菩提祖師的僧侶裝扮(也難以想象作者會讓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再著上僧侶裝),就是《西遊記》書中有關對羅漢的描述,盡管著墨不多,也已經非常明了。在《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裏,就提到佛祖如來降服孫悟空之後,回到西天的雷音寶刹,“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異寶仙花,擺列在靈山仙境.婆羅雙林之下接迎”。這迎接如來的眾多神明當中,就有五百阿羅(全體羅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須菩提祖師為羅漢類的神明,佛祖如來大可不必親去靈霄寶殿,或者說即便去了,也不必動手,命一個(假設為羅漢類神明的須菩提)羅漢出手即可。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羅漢類神明的法力神通在《西遊記》書中不算太高。在《西遊記》第五十二回裏。就提到為了降服兕大怪,如來令十八尊羅漢(頂級羅漢)孫悟空助力。群毆一陣不見功果,照樣失利,還丟了從西天寶庫取來的十八粒“金丹砂”。
至於僧迦類法師屬人間的和尚(大都為中土的和尚,和一些從異域來到中土傳經講法的和尚)圓寂後,成就的一種的神明。而須菩提祖師在書中是的“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大神明,雖然其神通在書中表現得不多,但從其弟子孫悟空廣大神通來看,其本領也更是另人遐想。而且在《西遊記》一書中也沒有提到須菩提祖師為和尚裝扮。由此可見,羅漢或僧迦類法師之類的神明是無法與須菩提祖師相提並論的(關於如來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第五個弟子“須菩提”是不是須菩提祖師將在稍後的篇幅中論述)。
在漢傳大乘佛教的寺院裏,其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佛”。由於地域、教派的差異、經典(譯文)版本的歧義等因素,對於這“三佛”的釋義也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三種,三世佛(也稱“豎三佛”),即燃燈佛(過去)、釋加佛(現在)、彌勒佛(未來);三方佛(也稱“橫三佛”),即阿彌陀佛(西方)、釋加佛(中)、藥師佛(東方);三身佛,即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加佛(應身)。由於在“三佛”排序的差異,對於彌勒佛的身份,也有差異。有些教派認為彌勒既然是個未來佛,那現在就不是佛,而是菩薩。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則認為,彌勒現在就是佛,隻是未來未到,尚不能掌管未來而已等等。還有些供奉“三世佛”的教派認為,彌勒佛已經在掌管著未來,未來並不遠,積德行善的人來世(指死後)就去了未來世界等等。還有一些教派則把“彌勒”定格為“羅漢”品階的神明(如前麵我們提到的十八羅漢中,有些不認可降龍、伏虎二羅漢的教派,就是以達摩多羅和布袋和尚來替代的)。說法眾多,紛紜不一。
按照佛經的說法,有一些神明在修成佛陀之前,其經曆就是做菩薩的,如思惟菩薩來曆,就是取材於佛祖釋加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悟徹菩提的故事。不過一個神明從次一級的神明往更高一級的神明發展,人們膜拜的一般都是最高階的神明。而“彌勒”的身份,因教派差異,則被信徒們以“佛陀”、“菩薩”、“羅漢”這三種方式來供奉。而布袋和尚做為“彌勒”的另一種形象,則使信徒們對“彌勒”的供奉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如在一些寺院裏,常常有兩個地方供奉彌勒,一是大雄寶殿常供奉著三尊大佛像“三世佛”中有彌勒,這個彌勒屬典型的佛陀造像,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發,兩眉之間有白毫或無白毫,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褒衣、博帶衣等等。除此之外,還另外設一個彌勒殿,專門供奉彌勒。這裏的彌勒就是身著僧侶裝,笑口常開、體態胖大,眉皺腹凸的布袋和尚造型。很多彌勒殿一般都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有單獨的“彌勒殿”專門供奉布袋和尚造型的寺院,一般都是認可“彌勒”的“佛陀”身份,或認可其既有“菩薩”身份,又有“佛陀”身份的不讚同“彌勒”的“羅漢”身份。而認可“彌勒”為“羅漢”身份的教派,就不會再認可其“菩薩”或“佛陀”的身份,我們前麵提到過,具有“羅漢”身份的神明,被定格在了“羅漢”的神明品階)。
布袋和尚的造型由於成了中國版的彌勒佛(或稱菩薩、羅漢,因教派而異),
已經超越了僧迦類法師的範疇,並且走出國門,在日本佛教中,被列為七福神之一。故彌勒除了佛相、菩薩相造型以外,還多了個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而塑造的僧侶像,見到這樣的僧侶像,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稱其為彌勒佛、彌勒菩薩或彌勒羅漢都可。
僧迦類法師的裝束打扮和羅漢一樣,都為僧侶裝,區別是麵部形象多為漢人。也有一些僧迦類法師因為有西域的籍貫背景,也具有深目、高鼻等麵部特征。所以有些喜歡搞佛像收藏的朋友就常常為手中具有西域人特征,僧侶裝之類的神像,是羅漢像還是法師像要做許多功課了。但是布袋和尚的僧侶裝造像因其身態和體型獨特,我們幾乎都可以不加思索的,一眼就能認得出來。
在《西遊記》書中,作者就是認可彌勒的佛陀身份的,如在《西遊記》第五十二回裏提到的十八尊羅漢,其中的後兩位就是降龍、伏虎二羅漢。而且在第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裏,彌勒就是以和尚的相貌,佛陀的身份出場的。而且作者就是以布袋和尚的造型來描述彌勒佛的:“大耳橫頤方麵相,肩查腹滿身軀胖。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敞袖飄然福氣多,芒鞋灑落精神壯。極樂場中第一尊,南無彌勒笑和尚。”
《西遊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無論是與我們知道的羅漢,或是僧迦類法師相比,差異是巨大的。且不說在《西遊記》書中我們看不到須菩提祖師的僧侶裝扮(也難以想象作者會讓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須菩提祖師再著上僧侶裝),就是《西遊記》書中有關對羅漢的描述,盡管著墨不多,也已經非常明了。在《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裏,就提到佛祖如來降服孫悟空之後,回到西天的雷音寶刹,“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異寶仙花,擺列在靈山仙境.婆羅雙林之下接迎”。這迎接如來的眾多神明當中,就有五百阿羅(全體羅漢),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須菩提祖師為羅漢類的神明,佛祖如來大可不必親去靈霄寶殿,或者說即便去了,也不必動手,命一個(假設為羅漢類神明的須菩提)羅漢出手即可。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羅漢類神明的法力神通在《西遊記》書中不算太高。在《西遊記》第五十二回裏。就提到為了降服兕大怪,如來令十八尊羅漢(頂級羅漢)孫悟空助力。群毆一陣不見功果,照樣失利,還丟了從西天寶庫取來的十八粒“金丹砂”。
至於僧迦類法師屬人間的和尚(大都為中土的和尚,和一些從異域來到中土傳經講法的和尚)圓寂後,成就的一種的神明。而須菩提祖師在書中是的“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手持道家法器“麈尾”的大神明,雖然其神通在書中表現得不多,但從其弟子孫悟空廣大神通來看,其本領也更是另人遐想。而且在《西遊記》一書中也沒有提到須菩提祖師為和尚裝扮。由此可見,羅漢或僧迦類法師之類的神明是無法與須菩提祖師相提並論的(關於如來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第五個弟子“須菩提”是不是須菩提祖師將在稍後的篇幅中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