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其實就是要人們祛褪心中的一切雜念,通俗的說法就是要人們祛褪“六賊”。佛教上說的六賊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對人們心智,人生理念的幹擾;是對人們充滿各種各樣的或非分的一種貶斥。在《西遊記》一書中,作者就也提到過這“六賊”,如在《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裏,孫悟空就對唐僧說道:“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嚐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我們承受的“六賊”幹擾要遠遠大於《西遊記》作者生活的年代,如:追星、世界杯、潛規則、汽車、摩托車、手機、電視、電腦、等等之類的東西,在明代那是沒有的,現代社會對人們的誘惑比明代那是更多。祛除“六賊”在過去,都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現在的難度比古代可以說是更大。


    由於“人界”被視為一個醜陋的、肮髒的“紅塵”世界,人們的又是誘惑人們產生各種欲念、的汙垢、肮髒之物。所以,佛教就勸導人們要以“一切皆為空相”的理念,戒絕各種欲念;忍受人生的各種痛苦。執著“身苦”,才能修行,當“身苦”已經不能擾亂心靈,心靈深處已經忘卻了苦樂的感覺,就超脫了一切,進入了“菩提”境界(也就是佛門裏常說的“悟徹菩提”)。然後證得涅槃而成神明。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佛教裏的第一大神明,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先是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後拋棄榮華富貴,別妻離子,成為不名分文的流浪漢,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悟徹菩提”。在人間傳經宣法四十餘載後涅槃而成佛陀。正是緣於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之故,菩提樹也因此成了佛教的聖樹。“菩提”一詞在佛教語言中也成了“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代稱。“悟徹菩提”之說即緣於此。


    除了關於人生方麵的說教,佛教的人生觀理論還有龐大和繁雜“三世”說(也稱“三生”說、“三際”說,指前世、今世、來世)、“三界”說(三界的說法十分繁雜,因教派或佛教理念而異。如欲界、色界、無界三界;斷界、離界、滅界三界;法界、心界、眾生界三界;天界、人界或稱苦界、地界或稱幽冥界三界等等,但大意近似或者說差異不是很大),佛教的“三界”說是依據其“靈魂不滅”的理論,為“靈魂”打造的三個“居民點”。佛教的“天界”跟道教的“天界”相比,盡管要遜色許多,但其住民的都是神明,並且通過對道教“天界”的借鑒,也有很大程度的發展,也有很多令人神往的精彩之處。“人界”(人類社會)則為一個醜陋的、肮髒的“紅塵”世界,是神明“轉劫”,普通人受苦受難,接受考驗,覺悟者艱苦修行的地方。“地界”則是個“因果”分明的地方,在“人界”沒有修成正果的人或動物,死後靈魂都要來到這裏,在這裏被“地界”公正無私、明察秋毫的神明,明辨是非地考證其“前世”,甚至於“前幾世”積累的“因果”後,重新發落,決定去向。


    佛教的“三界”說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因而“三界”的名稱以及一些相關理論被道教大量借鑒使用。特別是其設置得非常精彩的“地界”體係,被道教換了主管(佛教的主管為地藏王菩薩,道教的主管因教派的差異而說法不一,或以東嶽大帝為首的五嶽大帝;或後土皇地祇;或五嶽大帝為主管,但其上為後土皇地祇等等。)後全盤照搬(當然道教的“地界”係統在全盤照搬的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而佛教在“三世”說和“三界”說的基礎上,又延伸出了“三三行滿”(簡稱“三三行”)這種寓意修行者“功德圓滿”的說法。


    “三三行”說以“因果報應”等說法為主幹,來闡述“靈魂不滅”,以“三世”的形態在宇宙中的“三界”輪回的人生觀理論。是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在《西遊記》一書中常常提到的“三三行”,就是這種人生觀理論的概括性說法。這裏就以“前世、今世、來世”這“三世”,和比較籠統、直觀的說法“天界、人界、地界”這“三界”(道教也常用這個“三界”說法,按照佛、道兩教的說法,天界有“多重”,地界有多層。很繁雜,這裏就不再說這個“多重”和“多層”的問題)來簡單的說一下“三三行”。


    按照佛教的說法,每一個“今世”來到世上的人,就是來到“人界”,也就是“欲界”或“苦界”。人來到“人界”做什麽樣呢?這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是由於其“前世”的緣故,也就是說都是有因果的。


    這些“因果”到底是什麽呢?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論,說實話我們還真的是難以想象;但是宗教做為一個唯心主義的產物,其牽強附會的能力就是來自於人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豐富的想象力。所以,“因果”就有了。這種因果的根源就在於“前世”。


    人在“前世”是幹什麽的?按照佛教的說法,一般來自於“天界”和“地界”,一些對曆史進程有重要正麵影響,並且在民間有著良好口碑的人物,如一些開國帝王、功臣良將、社會賢達等類人物,一般都是屬於來自天界轉世應化的大神明,如佛、菩薩、羅漢、各種神將等等。這些大神明都來自於“天界”,他們來到人間做什麽呢?是“應劫”或者說是“度劫”的。佛教中,“劫”是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劫”的說法也是非常繁雜和眾多。常見的有“小劫、中劫、大劫”;“夜、晝、月、時、年”劫;“年、百年、千年”劫;“刀兵、疾疫、饑饉”劫:“劫”說法有很多種,這裏就不在詳述。總之,“劫”做為世界生成與毀滅的一個重要曆史進程,大神明自然是要參與的,不然也就失去了人們供奉和崇拜的理由。而這些大神明的參與,一般則不以平常人們所說的“善”或“惡”來評價,因為大神明參與的都是大事,如改朝換代,抵禦外敵等等,如一些開國帝王、功臣良將之類的人物,自然要參與或發動許多場戰爭、戰役,要有很多人被殺、被害,所以已經不能用簡單的“善”與“惡”來評價,做為大神明是“應劫”,是命犯“紅塵殺劫”,做為被殺、被害的人,則是命犯劫數,在劫難逃。是其“前世”的“因果”所決定的。總之,無論什麽人,什麽事,以佛教宿命論的觀點和理念,總能找出相應的理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