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觀理論也十分龐大和繁雜,絲毫不遜於道教的宇宙觀理論。正是這種人生觀理論使其在平民階層有著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佛教的人生觀理論關於人生方麵是個矛盾體(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譬如汽車,既有輸出動力的發動機,又有限製汽車行動的製動係統),一方麵尊重生命,提倡“眾生平等”;另一方麵又貶斥人生和人類社會,稱人體為“濁物”、“濁骨”等等,稱“人類社會”(人界)為一個醜陋的、肮髒的“紅塵”世界。這個矛盾體在《西遊記》一書中也有相應體現,在尊重生命方麵,莫過於唐僧,其為了“不傷生”這個信念,在取經途中多次跟孫悟空起衝突,多次念緊箍咒料理孫悟空。例子很多,這裏就不在列舉。而在貶斥人生方麵,《西遊記》書中也有描述,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中,接引佛祖弄了個無底船接唐僧師徒過“淩雲渡”,唐僧上船轂“轆的跌在水裏”一跤,就脫去了自己的人體這種“濁物”、“濁骨”,泱下一個死屍順水而去,作者還作了首詩讚賞這件事:“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依佛教的理念,這種脫去“濁物”、“濁骨”的情形是功德圓滿的體現,但是,隻有唐僧一人脫去“濁物”、“濁骨”就有點令人思量了。依唐僧師徒四人(且不說白龍馬)的來曆看,孫悟空是隻猴子,卻是靈根育孕源流出的“仙胞”,沙悟淨雖然是個妖怪模樣,據他自稱還吃人無數,卻是被“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這兩人有仙體,過“淩雲渡”沒有泱下“濁物”、“濁骨”還有理由。但是和唐僧相比,豬八戒沒有泱下這種“濁物”、“濁骨”,可以說就是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貶斥了。因為唐僧和豬八戒都是轉世投胎的。《西遊記》書中唐僧是如來佛祖的第二個弟子,是個修行了十世的羅漢,投胎到人間轉世,其父陳萼為新科狀元,其母為丞相殷開山之女,盡管其父母也是曆盡磨難,但這並不影響唐僧煊赫的權貴背景。而且唐僧還是唐太宗欽封的“禦弟”(《西遊記》一書中殷開山是唐朝的丞相,唐僧是唐太宗欽封的“禦弟”,這種與曆史上是不是相符的問題,不屬本文論證的範圍,本文隻做引用)。而《西遊記》書中豬八戒盡管也是轉世投胎,但是其家世要說起來,依傳統人文的觀點來看,則是無絲毫光彩之處。豬八戒被玉帝痛扁二千錘之後,“一靈真性”先是投在母豬胎裏,成了“野豕”、“老彘”的模樣。出生後“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可以說是個不孝不義之徒(《西遊記》書中的如來佛祖,被孔雀吸下肚去。如來佛祖剖開他脊背出來後還封孔雀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而豬八戒則咬死了給與其生命載體的母豬)。後來又在福陵山雲棧洞卵二姐處當了個“倒蹅門”女婿(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倒蹅門”女婿是個被鄙視的群體),卵二姐死後靠吃人度日。受了觀音菩薩戒行後又去高老莊當了幾年女婿。就是這樣一個破了色戒,泡過兩個女子,還有不孝不義情節這種出身背景的人(盡管其有神通,但屬轉世投胎後仍被保留的範疇,並不抹去其投在母豬胎中,從母豬體內產出的履曆),過“淩雲渡”竟然不需要泱下這種“濁物”、“濁骨”。不說吃人,就依豬八戒從母豬體內產出的履曆;有不孝不義情節;而且破了色戒的來曆背景,不需要泱下這種“濁物”、“濁骨”就能上靈山。而一性至誠,出身高貴,並有唐太宗欽封“禦弟”身份的唐僧竟然要泱下“濁物”、“濁骨”才能上靈山這兩件事情對比來看,姑且不論作者的動機,我們就能感受和聯想到這種對人生和社會的貶斥。


    佛教視“人界”(人類社會)為一個醜陋的、肮髒的“紅塵”世界(這與道教“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的以“主生”為主導理念的人生觀是有區別的),是誘惑人們產生各種欲念、(妄相)的“欲界”或“苦界”。有“欲”便有“苦”。視人們的為汙垢、肮髒之物,“濁物”、“濁骨”、“肉胎”、“凡骨”等等。人從母體裏生出來就是帶著“垢姿”而來,人來到這個“紅塵”世界要吃東西,要男女,要排解大小便等等,這些都是“垢姿”,而這些大量“垢姿”的人,在“人界”(人類社會)還會產生各種“妄相(欲念、)”,所以人生為一個痛苦而又曆盡磨難的過程。佛教貶斥人生和人類社會的說法,在民間影響很大,創於金元時期,以道教的《道德經》、儒家的《孝經》、佛教的《心經》為必修經典,同樣強調修心的道教全真教派,對此更是充分借鑒並發揚光大。如全真教派創始人王重陽的詩:“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稱“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處機的詞,把人形容為“一團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萬種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譚處端則把人體貶斥為“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像這類詩詞,讓現代一些生活熱情很高,喜歡把全部精力投身於社會,喜歡追星自戀的人看了心裏絕對不舒坦。但是這樣的人生理念,給艱於生活,心靈苦悶的人們則指出了一條心靈解脫的出路。


    不過做為汙垢、肮髒之物的這種帶有“垢姿”人體,以及醜陋的、肮髒的“人界”,並不是一無是處,因為這種帶有“垢姿”的人體給“靈魂”提供了一個載體;醜陋的、肮髒的“人界”又給人們提供了在磨難中領悟“四諦”的契機。


    “四諦”是釋加牟尼佛提出的一種修行理念,“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麽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滅諦”是說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脫苦就要消滅。“道諦”是說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祛除“六賊”來修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