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菩提聖樹”在漢傳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兩大因素
“菩提聖樹”在漢傳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之所以高於“佛陀”品階的神明之上,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有兩個因素是決定性的,一是佛教創始人、佛教第一大神明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二是和道教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結果。
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則是緣於釋迦牟尼拋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在尼連河畔的那棵菩提樹下打坐六年之故。如果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這件事,那就是一個人以坐為主要生活方式,在菩提樹下生活了幾年而已。但是添加進宗教內容,釋迦牟尼這一坐就光彩照人了。因“悟徹菩提”(覺悟、智慧、真理),而“證得佛果”(功果)成聖。在這種宗教內容裏,我們以直白的方式來看就會發現,釋迦牟尼和菩提樹之間的關係就非常微妙。人在樹下坐,樹是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相”,樹為人遮擋風雨,人最後悟徹了樹中的道理(悟徹菩提),然後取得了成就(證得佛果)。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早期的佛教信徒在設置崇拜圖騰時就看到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再以中國人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問題,菩提樹和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有“半師之誼”的。之所以說是“半師”是因為釋迦牟尼一也沒拜師,菩提樹也沒教,但因悟徹菩提、證得佛果之故,說明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打坐幾年是經曆了從人到神的跨越,具有重大收獲的。正由於釋迦牟尼佛和菩提樹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菩提樹在佛教中已經遠遠擺脫了“樹”的範疇,是“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的象征,是讓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終極神聖。禪宗六祖慧能著名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菩提聖樹”在漢傳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在“佛陀”品階神明之上的另一個因素,則是其長期以來與道教鬥爭和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結果。由於佛教來到中土的時間比道教創立的要早,所以道教總是有機會在總結了佛教的說法之後發難。如佛教崇拜的最高神明為釋迦牟尼佛,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就抬出老子為道教至尊,年齡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以至後來又引申出“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由於佛門中的“佛陀”、“菩薩”這些高級別的神明,都是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成就的。都有人間經曆,都是曾經在人間有名、有姓、有來曆、有修行故事的人。所以要和道教中的神明比拚來曆,比拚曆史淵源,則要遜色許多。因為在道教的理論家和信徒們的粉飾和吹噓中,道教中大神明的曆史淵源都是久遠得令人不可想象。不僅是道教的頂級神明“三清”尊神,在宇宙還是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這個宇宙初始狀態就有了,甚至於一些中級神明,也是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就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存在於這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當中的。因此而要以佛門中這些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能成就的大神明,和道教中這些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就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存在於這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當中的大神明,甚至於一些中等級的神明來比拚來曆和淵源,其資曆是遠遠不夠的。而資曆不夠,則又從側麵印證著“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也印證佛教為道教的子係宗教,這一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貶損佛教的一種說法。
曆史上佛教的這種靈魂不滅、“三三行滿”、苦修今生、來世成神等人生觀理論,以及佛教中經過艱苦修行,終成“佛陀”的所謂現身說法,為其招徠了大量信眾,特別是平民階層的信眾。但是這種理論和說法,在佛、道兩教的長期鬥爭中,則成了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軟肋。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就也使用蟬蛻度世的說法,說釋迦牟尼佛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之所以蟬蛻度世,托生來到人間,也是為了弘法傳經。這和道教中宣稱老子蟬蛻度世,傳經送典。給世人留下《道德經》五千文的說法如出一轍。不過和老子的蟬蛻度世,傳經送典說法相比較,釋迦牟尼佛的蟬蛻度世,弘法傳經說法就有些差別,因為老子在人間沒有留下修行的經曆和說法,所以其蟬蛻度世,傳經送典之說看上去就比較單一,容易讓人信服。而釋迦牟尼佛則因其在人間有苦修的經曆,所以其蟬蛻度世,弘法傳經的說法就受到置疑,如果釋迦牟尼佛是天地開辟就成就神明,蟬蛻度世來到人間弘法傳經即可,大可不必在菩提樹下靜坐苦修多年,所以,以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仍然是在人間經過苦修才成就的神明,其履曆和曆史淵源仍然很晚。為了自圓其說,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又抬出了一種說法,說釋迦牟尼佛苦修是向在人世間沉淪欲海,執迷不悟的受苦大眾展示一種無欲、無我的博大胸懷,並昭示修行之艱難,是種示範。這種說法對佛教信徒們自然是毫無疑義,但是要做為反擊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理論武器,就有些蒼白無力了。畢竟有一套龐大而有繁雜的“三世”說已經擺了很久了。於是,佛教初期就被西域信徒們做為圖騰來尊崇的“菩提聖樹”,又被中土的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原有的理論基礎經過粉飾,成為抗衡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中流砥柱。居“四大聖樹”之首的“菩提聖樹”,在佛、道兩教的鬥爭中,被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譽為天地間所有生靈萬物的“靈慧之源”,天地間所有的生靈萬物都起自於“菩提(聖樹)”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萬靈之宗”,“萬靈之宗源”。並把道教“不生不滅”的概念也借鑒過來,賦予給“菩提聖樹”,以示“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曆史淵源久遠。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靜坐苦修除了展示一種無欲、無我的博大胸懷,昭示修行艱難之外,還給大眾引領一種“悟徹菩提”(覺悟、智慧、真理),就能“證得佛果”(功果),來世成神的修行之道。讓大眾知道“覺悟、智慧、真理”源於“菩提(聖樹)”。
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佛、道兩教的長期鬥爭和發展中,祭出的“菩提聖樹”,以及“菩提聖樹”的相關理論和說法,為佛教抗衡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曆史淵源方麵的攻訐和貶損,有效的向前大幅度延伸其曆史淵源,提供了足以自保的理論武器,盡管在與道教比拚曆史淵源時還尚遜一籌,但已經改變了其在曆史淵源問題上的頹勢,站穩了腳跟。而這也是在佛教中“菩提聖樹”被尊崇的地位高於“佛陀”品階神明之上,地位至尊的一個重要因素。
“菩提聖樹”在漢傳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之所以高於“佛陀”品階的神明之上,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有兩個因素是決定性的,一是佛教創始人、佛教第一大神明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二是和道教跨越千年的鬥爭和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結果。
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則是緣於釋迦牟尼拋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在尼連河畔的那棵菩提樹下打坐六年之故。如果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這件事,那就是一個人以坐為主要生活方式,在菩提樹下生活了幾年而已。但是添加進宗教內容,釋迦牟尼這一坐就光彩照人了。因“悟徹菩提”(覺悟、智慧、真理),而“證得佛果”(功果)成聖。在這種宗教內容裏,我們以直白的方式來看就會發現,釋迦牟尼和菩提樹之間的關係就非常微妙。人在樹下坐,樹是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相”,樹為人遮擋風雨,人最後悟徹了樹中的道理(悟徹菩提),然後取得了成就(證得佛果)。釋迦牟尼佛與“菩提聖樹”的特殊關係,早期的佛教信徒在設置崇拜圖騰時就看到了這一點。如果我們再以中國人的方式來認識這個問題,菩提樹和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有“半師之誼”的。之所以說是“半師”是因為釋迦牟尼一也沒拜師,菩提樹也沒教,但因悟徹菩提、證得佛果之故,說明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打坐幾年是經曆了從人到神的跨越,具有重大收獲的。正由於釋迦牟尼佛和菩提樹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菩提樹在佛教中已經遠遠擺脫了“樹”的範疇,是“覺悟、智慧、真理、功果”的的象征,是讓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終極神聖。禪宗六祖慧能著名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菩提聖樹”在漢傳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在“佛陀”品階神明之上的另一個因素,則是其長期以來與道教鬥爭和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結果。由於佛教來到中土的時間比道教創立的要早,所以道教總是有機會在總結了佛教的說法之後發難。如佛教崇拜的最高神明為釋迦牟尼佛,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就抬出老子為道教至尊,年齡與釋迦牟尼同代而又稍高。以至後來又引申出“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由於佛門中的“佛陀”、“菩薩”這些高級別的神明,都是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成就的。都有人間經曆,都是曾經在人間有名、有姓、有來曆、有修行故事的人。所以要和道教中的神明比拚來曆,比拚曆史淵源,則要遜色許多。因為在道教的理論家和信徒們的粉飾和吹噓中,道教中大神明的曆史淵源都是久遠得令人不可想象。不僅是道教的頂級神明“三清”尊神,在宇宙還是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這個宇宙初始狀態就有了,甚至於一些中級神明,也是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就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存在於這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當中的。因此而要以佛門中這些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能成就的大神明,和道教中這些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就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存在於這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當中的大神明,甚至於一些中等級的神明來比拚來曆和淵源,其資曆是遠遠不夠的。而資曆不夠,則又從側麵印證著“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之說,也印證佛教為道教的子係宗教,這一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貶損佛教的一種說法。
曆史上佛教的這種靈魂不滅、“三三行滿”、苦修今生、來世成神等人生觀理論,以及佛教中經過艱苦修行,終成“佛陀”的所謂現身說法,為其招徠了大量信眾,特別是平民階層的信眾。但是這種理論和說法,在佛、道兩教的長期鬥爭中,則成了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軟肋。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就也使用蟬蛻度世的說法,說釋迦牟尼佛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之所以蟬蛻度世,托生來到人間,也是為了弘法傳經。這和道教中宣稱老子蟬蛻度世,傳經送典。給世人留下《道德經》五千文的說法如出一轍。不過和老子的蟬蛻度世,傳經送典說法相比較,釋迦牟尼佛的蟬蛻度世,弘法傳經說法就有些差別,因為老子在人間沒有留下修行的經曆和說法,所以其蟬蛻度世,傳經送典之說看上去就比較單一,容易讓人信服。而釋迦牟尼佛則因其在人間有苦修的經曆,所以其蟬蛻度世,弘法傳經的說法就受到置疑,如果釋迦牟尼佛是天地開辟就成就神明,蟬蛻度世來到人間弘法傳經即可,大可不必在菩提樹下靜坐苦修多年,所以,以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的角度來看,釋迦牟尼佛仍然是在人間經過苦修才成就的神明,其履曆和曆史淵源仍然很晚。為了自圓其說,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又抬出了一種說法,說釋迦牟尼佛苦修是向在人世間沉淪欲海,執迷不悟的受苦大眾展示一種無欲、無我的博大胸懷,並昭示修行之艱難,是種示範。這種說法對佛教信徒們自然是毫無疑義,但是要做為反擊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理論武器,就有些蒼白無力了。畢竟有一套龐大而有繁雜的“三世”說已經擺了很久了。於是,佛教初期就被西域信徒們做為圖騰來尊崇的“菩提聖樹”,又被中土的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原有的理論基礎經過粉飾,成為抗衡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攻訐的中流砥柱。居“四大聖樹”之首的“菩提聖樹”,在佛、道兩教的鬥爭中,被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譽為天地間所有生靈萬物的“靈慧之源”,天地間所有的生靈萬物都起自於“菩提(聖樹)”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萬靈之宗”,“萬靈之宗源”。並把道教“不生不滅”的概念也借鑒過來,賦予給“菩提聖樹”,以示“菩提聖樹”的“神聖之相”也是自天地開辟就與之俱來的,曆史淵源久遠。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靜坐苦修除了展示一種無欲、無我的博大胸懷,昭示修行艱難之外,還給大眾引領一種“悟徹菩提”(覺悟、智慧、真理),就能“證得佛果”(功果),來世成神的修行之道。讓大眾知道“覺悟、智慧、真理”源於“菩提(聖樹)”。
佛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佛、道兩教的長期鬥爭和發展中,祭出的“菩提聖樹”,以及“菩提聖樹”的相關理論和說法,為佛教抗衡道教理論家和信徒們在曆史淵源方麵的攻訐和貶損,有效的向前大幅度延伸其曆史淵源,提供了足以自保的理論武器,盡管在與道教比拚曆史淵源時還尚遜一籌,但已經改變了其在曆史淵源問題上的頹勢,站穩了腳跟。而這也是在佛教中“菩提聖樹”被尊崇的地位高於“佛陀”品階神明之上,地位至尊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