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孫悟空“悟徹菩提”
在《西遊記》第二回裏,作者為這一章節取的標題就是“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結合第二回的內容來看,實質上就是點明了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修習了一場,最終“悟徹菩提”這一事件。而這一事件本身就可以做為“須菩提祖師”就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的明證。因為在佛教中的“悟徹菩提”就意味著修行者與“菩提聖樹”有著根本性的關係,而最終的功果必然是成為“佛陀”或“菩薩”。《西遊記》書中孫悟空最後成為“鬥戰勝佛”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理清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使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更具說服力也是必要的。這裏我們仍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悟徹菩提”的經曆來探討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
釋迦牟尼佛當年菩提樹下打坐修行,可以說是佛教信徒們最為推崇和效仿的修行方式。而在釋迦牟尼佛這種修行行為當中,蘊涵著四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具有“智慧”,這個智慧首先是看破“紅塵”世界的能力,其次是能夠“悟徹菩提”的智商;二是能“吃苦”,釋迦牟尼佛當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修戒參禪,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嚴酷苦行。可謂是艱苦之至;三是有“恒心”,用佛教的話說就是“發心修行”,有“恒心”就是修行立場堅定,因為修行立場堅定,才能長時間的正心誠意,廢寢忘食,忍耐嚴酷苦行的修行生活,專心修持。四是修行目的明確,釋迦牟尼佛修行目的起初就是“超越生死”(這裏的“超越生死”實質上也是為了“不生不滅”、“長生不死”的,後來由於釋迦牟尼佛祖“悟徹菩提”,證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回”中生死浮沉,頓起大慈大悲心念,從而在人間弘法傳經時,續上了“普渡眾生”的高尚內容,附上了“三三行滿”才能“涅槃重生”、“涅槃成聖”這樣的前提條件),而這四個重要的特點,則是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的必要前提。
按照佛教的說法,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六年,其“靜心思慮”的與“超越生死”相關問題,仍然沒有超越其當年做太子時在閻浮樹思惟的範疇(這與“菩薩”品階的神明也屬“菩提聖樹”的說法是有衝突的。這種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的說法,在道、佛兩教中屢見不鮮。這裏我們仍以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來簡要解說這種在宗教中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說法不一問題。例如: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除了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悟徹菩提”的說法之外,還有多種不同和細化、甚至於矛盾的說法。這裏我們就從當年釋迦牟尼來到摩揭陀國的伽耶山說起,來簡述當年在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問題上的諸多說法。當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伽耶山下【又稱伽闍山、菩提伽耶山】,尼連河畔優留毗羅西那尼村【這個村子也有多個名稱】的苦行林【關於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菩提樹林;一說是娑羅樹林;一說是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以及各種林木都有的樹林。等等不一而足。據說現在的苦行林也就是一些雜草和零星的小樹】中打坐苦修六年,在“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決定走進尼連河沐浴時,因長年苦修,身體羸弱,昏倒在尼連河岸邊,這時兩名尼連河岸邊牧牛的女子難陀、波羅的牧女見狀,就手捧一杯牛乳、一碗乳糜供養釋迦牟尼【除此之外,牧女難陀波羅以牛乳供養釋迦牟尼也有另外的說法,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在即將“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牧女難陀、波羅手捧牛乳、乳糜來到釋迦牟尼麵前供養;另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悟徹菩提”,成為“佛陀”後,決定在人間弘經傳法,於是就接受了牧女難陀波羅的供養。而牧牛女還有被說成是一人的說法,如說供養釋迦牟尼是一名牧牛女叫難陀波羅。另外還有供養一次、十天和一月之說,等等。不一而足】,釋迦牟尼飲過牛乳後就精力充沛,他走進尼連河,沐浴後就來到對岸的一棵菩提樹下打坐,夜半時分打破“魔關”,“啟開正覺”,“悟徹菩提”,啟明星升起時戰勝“魔軍”成為“佛陀”【除了本文一直使用的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的說法外,如果以苦行林中樹木種類的不同說法,再結合釋迦牟尼佛打坐苦修六年的經曆來看,還可以延伸出幾種說法,若苦行林中的樹木是菩提樹林,釋迦牟尼佛依然是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六年的,隻是不在同一棵菩提樹下;若苦行林中的樹木是娑羅樹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最多也打坐一晝夜;若苦行林是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以及各種林木都有的樹林,釋迦牟尼佛在這六年的打坐苦修當中,也隻能說六年當中有一部分時間是是在菩提樹下修行的】。因而,對於在道、佛兩教中屢見不鮮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的說法,要客觀對待,因為宗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產物)。但是就在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的最後一夜,夜半時分(中國傳統中所稱的“三更”),也就是“悟徹菩提”的前夜,釋迦牟尼佛突然打破心中的“魔關”(漢傳大乘佛教的信眾在此基礎上有了“玄關”的說法),“啟開正覺”,開始進入“悟徹菩提”的境界。而駐於體內的“心魔”(內心煩惱妄想的“魔”)頓時被逼出體外。而這些被逼出體外的“心魔”瞬間就招來天地間的眾“魔”,會合成了一群“魔軍”,在“魔王波旬”的帶領下,用各種兵器、水火毒焰射向釋迦牟尼佛的身體,但此時已“啟開正覺”,開始進入“悟徹菩提”境界的釋迦牟尼佛,體外就出現一圈光環,擋住了“魔軍”的各種兵器、水火毒焰等毒害;“魔王”又招來三個裸體美女來誘惑,釋迦牟尼佛又用法力將這三個裸體美女變成醜陋的老嫗。戰鬥進行到啟明星升起,“魔軍”大敗,釋迦牟尼佛召出“地神”,見證“魔王”被釋迦牟尼佛降服一事。而“悟徹菩提”的釋迦牟尼佛,此刻已證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回”中生死浮沉,頓起大慈大悲心念,從而就開始了在人間弘法傳經的曆程。釋迦牟尼佛的“悟徹菩提”經曆,看上去驚心動魄,而實際上整個過程釋迦牟尼佛打坐在菩提樹下並未變換姿態。隻是體外出現了一圈光環,在和“魔軍”的鬥爭中,使用了一些動作幅度很小的手勢。也就是佛教信眾稱謂的各種“法印”,如“禪定印”、“施無畏印”、“降魔成道印”等等(釋迦牟尼佛後來在人間弘法傳經時使用的手勢還有“說法印”、“與願印”、“祓濟眾生印”等等)。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經曆,聽起來火爆,實質上仍然是一種“靜慮修心”的方式成就的。仍然是一種靜態的方式。
從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的經曆來看,除了我們以上所述的四個重特點為必要前提之外,在“悟徹菩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個節點就是漢傳大乘佛教的信眾所稱的打破“玄關”。“玄關”的說法道、佛兩教都有,但是道教中“玄關”的概念非常繁多和複雜(道教中“玄關”概念因教派和修行方式的差異,說法眾多,籠統的來看這些眾多的概念,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精神境界中的某種意識或意念;二是身體中的某個部位;三是“煉氣”修行者的某一經絡或“導氣”係統;四是以陰陽雙修、房中術類為主要修行內容的修行者的概念,指女人身體中的某一部位)。而佛教的“玄關”則是漢傳大乘佛教的宗教理論家們,結合釋迦牟尼佛在“悟徹菩提”前夜的夜半時分(中國傳統中所稱的“三更”),坐在菩提樹下打破心中的“魔關”的相關說法,綜合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如佛門有“玄門”自稱,有“佛法深妙”玄學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稱黑夜為“玄”、“玄夜”,夜半三更為“玄之又玄”的深夜等)等諸多因素,推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通過總結和概括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為佛教的修行者“悟徹菩提”,提供了一個修行典範,即釋迦牟尼佛的“打破魔關”,以及“打破魔關”最佳的時間窗口“夜半三更”。因而“玄關”也是佛教修行者的一個標誌性門檻,你“打破玄關”,心中的“魔關”就開了,“心魔”就無法在你體內駐留,你也就沒有了任何“紅塵”世界的欲念,就會正確地認識到這個“四大皆空”的“無相”世界,從而“悟徹菩提”,“涅槃成聖”。因而打破“玄關”是佛教修行者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也被佛教修行者稱為“關口”或“生死關口”。而釋迦牟尼中午接受牧牛女子難陀、波羅的供養被信徒們認為是“打破玄關”的先兆,而“菩提聖樹”之下和釋迦牟尼佛“打破魔關”的時間“夜間”或“夜半三更”,也成為“真”信徒群體極為推崇的最佳修行場所和時間段。
“玄關”是佛門入道的標誌性門檻,是“悟徹菩提”前奏或者說是先決條件,所以“打破玄關”的難度非常巨大(釋迦牟尼佛為此苦修六年,並且還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決鬥)。因為打破“玄關”就意味著佛教修行者將要“成佛成聖”,而不能打破“玄關”,就意味著不能“悟徹菩提”;就意味著修行者要錯過一個在“人界”修行的機會,重新墮落輪回。這和中國民間傳說中“鯉魚跳龍門”中“跳過龍門就成龍,跳不過龍門還是魚”的說法如出一轍。
參照釋迦牟尼佛因當年在菩提樹下“悟徹菩提”,其修行行為中蘊涵著四個重要的特點,以及“打破玄關”這個重要的節點,結合“須菩提祖師”就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的認定,再來看孫悟空的“悟徹菩提”就會發現,孫悟空的“悟徹菩提”和釋迦牟尼佛的“悟徹菩提”相比,方式雖然不同,內涵卻極具異曲同工之處。
在《西遊記》第二回裏,作者為這一章節取的標題就是“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結合第二回的內容來看,實質上就是點明了孫悟空跟“須菩提祖師”修習了一場,最終“悟徹菩提”這一事件。而這一事件本身就可以做為“須菩提祖師”就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的明證。因為在佛教中的“悟徹菩提”就意味著修行者與“菩提聖樹”有著根本性的關係,而最終的功果必然是成為“佛陀”或“菩薩”。《西遊記》書中孫悟空最後成為“鬥戰勝佛”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理清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使我們認為《西遊記》中的“須菩提祖師”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這個認定,更具說服力也是必要的。這裏我們仍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悟徹菩提”的經曆來探討孫悟空“悟徹菩提”的相關問題。
釋迦牟尼佛當年菩提樹下打坐修行,可以說是佛教信徒們最為推崇和效仿的修行方式。而在釋迦牟尼佛這種修行行為當中,蘊涵著四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具有“智慧”,這個智慧首先是看破“紅塵”世界的能力,其次是能夠“悟徹菩提”的智商;二是能“吃苦”,釋迦牟尼佛當年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修戒參禪,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嚴酷苦行。可謂是艱苦之至;三是有“恒心”,用佛教的話說就是“發心修行”,有“恒心”就是修行立場堅定,因為修行立場堅定,才能長時間的正心誠意,廢寢忘食,忍耐嚴酷苦行的修行生活,專心修持。四是修行目的明確,釋迦牟尼佛修行目的起初就是“超越生死”(這裏的“超越生死”實質上也是為了“不生不滅”、“長生不死”的,後來由於釋迦牟尼佛祖“悟徹菩提”,證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回”中生死浮沉,頓起大慈大悲心念,從而在人間弘法傳經時,續上了“普渡眾生”的高尚內容,附上了“三三行滿”才能“涅槃重生”、“涅槃成聖”這樣的前提條件),而這四個重要的特點,則是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的必要前提。
按照佛教的說法,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六年,其“靜心思慮”的與“超越生死”相關問題,仍然沒有超越其當年做太子時在閻浮樹思惟的範疇(這與“菩薩”品階的神明也屬“菩提聖樹”的說法是有衝突的。這種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的說法,在道、佛兩教中屢見不鮮。這裏我們仍以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來簡要解說這種在宗教中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說法不一問題。例如:當年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除了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悟徹菩提”的說法之外,還有多種不同和細化、甚至於矛盾的說法。這裏我們就從當年釋迦牟尼來到摩揭陀國的伽耶山說起,來簡述當年在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問題上的諸多說法。當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伽耶山下【又稱伽闍山、菩提伽耶山】,尼連河畔優留毗羅西那尼村【這個村子也有多個名稱】的苦行林【關於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是菩提樹林;一說是娑羅樹林;一說是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以及各種林木都有的樹林。等等不一而足。據說現在的苦行林也就是一些雜草和零星的小樹】中打坐苦修六年,在“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決定走進尼連河沐浴時,因長年苦修,身體羸弱,昏倒在尼連河岸邊,這時兩名尼連河岸邊牧牛的女子難陀、波羅的牧女見狀,就手捧一杯牛乳、一碗乳糜供養釋迦牟尼【除此之外,牧女難陀波羅以牛乳供養釋迦牟尼也有另外的說法,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在即將“悟徹菩提”的這天中午,牧女難陀、波羅手捧牛乳、乳糜來到釋迦牟尼麵前供養;另一說是釋迦牟尼佛在“悟徹菩提”,成為“佛陀”後,決定在人間弘經傳法,於是就接受了牧女難陀波羅的供養。而牧牛女還有被說成是一人的說法,如說供養釋迦牟尼是一名牧牛女叫難陀波羅。另外還有供養一次、十天和一月之說,等等。不一而足】,釋迦牟尼飲過牛乳後就精力充沛,他走進尼連河,沐浴後就來到對岸的一棵菩提樹下打坐,夜半時分打破“魔關”,“啟開正覺”,“悟徹菩提”,啟明星升起時戰勝“魔軍”成為“佛陀”【除了本文一直使用的釋迦牟尼佛在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一直打坐苦修六年的說法外,如果以苦行林中樹木種類的不同說法,再結合釋迦牟尼佛打坐苦修六年的經曆來看,還可以延伸出幾種說法,若苦行林中的樹木是菩提樹林,釋迦牟尼佛依然是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六年的,隻是不在同一棵菩提樹下;若苦行林中的樹木是娑羅樹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最多也打坐一晝夜;若苦行林是閻浮樹、娑羅樹、菩提樹以及各種林木都有的樹林,釋迦牟尼佛在這六年的打坐苦修當中,也隻能說六年當中有一部分時間是是在菩提樹下修行的】。因而,對於在道、佛兩教中屢見不鮮對神明或某一事件互相衝突和矛盾的說法,要客觀對待,因為宗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產物)。但是就在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苦修的最後一夜,夜半時分(中國傳統中所稱的“三更”),也就是“悟徹菩提”的前夜,釋迦牟尼佛突然打破心中的“魔關”(漢傳大乘佛教的信眾在此基礎上有了“玄關”的說法),“啟開正覺”,開始進入“悟徹菩提”的境界。而駐於體內的“心魔”(內心煩惱妄想的“魔”)頓時被逼出體外。而這些被逼出體外的“心魔”瞬間就招來天地間的眾“魔”,會合成了一群“魔軍”,在“魔王波旬”的帶領下,用各種兵器、水火毒焰射向釋迦牟尼佛的身體,但此時已“啟開正覺”,開始進入“悟徹菩提”境界的釋迦牟尼佛,體外就出現一圈光環,擋住了“魔軍”的各種兵器、水火毒焰等毒害;“魔王”又招來三個裸體美女來誘惑,釋迦牟尼佛又用法力將這三個裸體美女變成醜陋的老嫗。戰鬥進行到啟明星升起,“魔軍”大敗,釋迦牟尼佛召出“地神”,見證“魔王”被釋迦牟尼佛降服一事。而“悟徹菩提”的釋迦牟尼佛,此刻已證得“五眼六通”。看到宇宙間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回”中生死浮沉,頓起大慈大悲心念,從而就開始了在人間弘法傳經的曆程。釋迦牟尼佛的“悟徹菩提”經曆,看上去驚心動魄,而實際上整個過程釋迦牟尼佛打坐在菩提樹下並未變換姿態。隻是體外出現了一圈光環,在和“魔軍”的鬥爭中,使用了一些動作幅度很小的手勢。也就是佛教信眾稱謂的各種“法印”,如“禪定印”、“施無畏印”、“降魔成道印”等等(釋迦牟尼佛後來在人間弘法傳經時使用的手勢還有“說法印”、“與願印”、“祓濟眾生印”等等)。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經曆,聽起來火爆,實質上仍然是一種“靜慮修心”的方式成就的。仍然是一種靜態的方式。
從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的經曆來看,除了我們以上所述的四個重特點為必要前提之外,在“悟徹菩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個節點就是漢傳大乘佛教的信眾所稱的打破“玄關”。“玄關”的說法道、佛兩教都有,但是道教中“玄關”的概念非常繁多和複雜(道教中“玄關”概念因教派和修行方式的差異,說法眾多,籠統的來看這些眾多的概念,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精神境界中的某種意識或意念;二是身體中的某個部位;三是“煉氣”修行者的某一經絡或“導氣”係統;四是以陰陽雙修、房中術類為主要修行內容的修行者的概念,指女人身體中的某一部位)。而佛教的“玄關”則是漢傳大乘佛教的宗教理論家們,結合釋迦牟尼佛在“悟徹菩提”前夜的夜半時分(中國傳統中所稱的“三更”),坐在菩提樹下打破心中的“魔關”的相關說法,綜合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如佛門有“玄門”自稱,有“佛法深妙”玄學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稱黑夜為“玄”、“玄夜”,夜半三更為“玄之又玄”的深夜等)等諸多因素,推出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通過總結和概括釋迦牟尼佛“悟徹菩提”這一佛教中的重大事件,為佛教的修行者“悟徹菩提”,提供了一個修行典範,即釋迦牟尼佛的“打破魔關”,以及“打破魔關”最佳的時間窗口“夜半三更”。因而“玄關”也是佛教修行者的一個標誌性門檻,你“打破玄關”,心中的“魔關”就開了,“心魔”就無法在你體內駐留,你也就沒有了任何“紅塵”世界的欲念,就會正確地認識到這個“四大皆空”的“無相”世界,從而“悟徹菩提”,“涅槃成聖”。因而打破“玄關”是佛教修行者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也被佛教修行者稱為“關口”或“生死關口”。而釋迦牟尼中午接受牧牛女子難陀、波羅的供養被信徒們認為是“打破玄關”的先兆,而“菩提聖樹”之下和釋迦牟尼佛“打破魔關”的時間“夜間”或“夜半三更”,也成為“真”信徒群體極為推崇的最佳修行場所和時間段。
“玄關”是佛門入道的標誌性門檻,是“悟徹菩提”前奏或者說是先決條件,所以“打破玄關”的難度非常巨大(釋迦牟尼佛為此苦修六年,並且還經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決鬥)。因為打破“玄關”就意味著佛教修行者將要“成佛成聖”,而不能打破“玄關”,就意味著不能“悟徹菩提”;就意味著修行者要錯過一個在“人界”修行的機會,重新墮落輪回。這和中國民間傳說中“鯉魚跳龍門”中“跳過龍門就成龍,跳不過龍門還是魚”的說法如出一轍。
參照釋迦牟尼佛因當年在菩提樹下“悟徹菩提”,其修行行為中蘊涵著四個重要的特點,以及“打破玄關”這個重要的節點,結合“須菩提祖師”就是佛門中的“菩提聖樹”的認定,再來看孫悟空的“悟徹菩提”就會發現,孫悟空的“悟徹菩提”和釋迦牟尼佛的“悟徹菩提”相比,方式雖然不同,內涵卻極具異曲同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