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孫悟空悟徹了“菩提”,為什麽沒有即刻成為“佛陀”?依照漢傳佛教“證得佛果”的理論,要成就為“佛陀、菩薩”這些高品階的神明,“悟徹菩提”不僅是個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也是個門檻。過了這個門檻,就意味著“悟徹菩提”的人(不僅限於是佛門的修行者,因為佛教中有相當一部分“佛陀、菩薩”品階的神明在人世間並沒有“皈依佛門”的履曆,隻是在人間做過一些有益的“善行”,而被後世的宗教理論家和信徒們扣上“悟徹菩提”的花冠而成就的神明。相比之下,“皈依佛門”、在佛門中修行,並不是成就為神明的必要條件。而“悟徹菩提”則是成就為“佛陀、菩薩”這些高品階神明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就要或者將要成就為“佛陀、菩薩”這些高品階的神明。但是孫悟空悟徹了“菩提”,為什麽依然還是個“妖仙”,隻是到了尾篇才成為“佛陀”呢?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有關“須菩提祖師”就是漢傳大乘佛教的“菩提聖樹”這一認定,看起來就稍顯蒼白,就不那麽具有說服力。因而,這是個不容我們忽略的問題。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問題,從小說的結構來講,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但是,如果代入漢傳佛教中“證得佛果”,成就為“佛陀、菩薩”這些高品階神明的理論,我們會發現,孫悟空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仍然是《西遊記》作者沿用宗教理念所作的合理設定。因為此刻的孫悟空盡管悟徹了“菩提”,但是尚有兩個因素的欠缺,使其不能即刻成為“佛陀”。使孫悟空不能即刻成為“佛陀”的第一個因素是:因孫悟空非“人係”神明,所以做人的資曆不夠。在佛教的神明當中,如“佛陀”、“菩薩”這些高品階的神明,可以說都是經過“三三行滿”的過程才成就的“人係”神明。盡管佛教的人生觀理論認為“人界”是一個醜陋的、肮髒的“紅塵”世界,人們的肉體又是誘惑人們產生各種欲念、欲望的汙垢、肮髒之物。但是,宗教畢竟都是由人所創,由人所傳播的。要完全脫離社會,宗教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托,在這一點上,任何宗教的發展,都脫離不了這一客觀條件,佛教也不例外。而佛教的高明之處則體現在把做“人”的資曆演變為成就為神明的一個重要考驗期。特別是要成就為“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的神明,做“人”的資曆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重要考驗期。將要成就為“佛陀”這種高品階神明的“人”,都要在這個重要考驗期內經受做“人”的各種考驗。在這個做“人”的過程中,將要成就為“佛陀、菩薩”這種高品階神明的“人”,一般都是先在“紅塵”世界的各種誘惑麵前沉淪,產生和釋放各種“六賊”欲望,然後猛然醒悟,看破人世間的各種“空相”,“悟徹菩提”成就為“佛陀”。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成就為“佛陀”走的就是這種經典的套路,如其先是成為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享受榮華富貴,娶妻生子,在人世間“沉淪”,然後經過“思惟”過程,猛然醒悟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打坐六年,“悟徹菩提”而成佛陀。這是一個不成文的潛規矩。佛教宣稱的“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癡迷中的佛”就從另一方麵說明了這一點。而孫悟空則是隻猴子,盡管是“天產石猴”,但是仍屬“樹精山魈”之列,要忝列於“佛陀”品階的神明當中,和眾多的“人係”神明比肩,顯然不夠條件。也不太符合要成就為“佛陀”這種高品階神明,需要有做“人”的資曆這種不成文的潛規矩。這也是孫悟空盡管悟徹了“菩提”,沒有即刻成為“佛陀”的一個重要因素。說到這裏,也許有書友朋友會問,在《西遊記》尾篇,孫悟空成就為“佛陀”品階的神明時,不依然還是猴身嗎?從表麵上看確實是這樣,但是從內涵,或者說是其內在品質上來看,已經有了質變。因為《西遊記》作者在孫悟空從“猴子”到“人”的問題已經做了相關的鋪墊。所以,盡管孫悟空成就為“佛陀”時依然還是猴身,但是已經具有“人係”神明的相關內涵。換句話說,盡管孫悟空成就為“佛陀”時依然還是猴身,但是作者也給定了相關的說法。在《西遊記》書中,我們也很容易找到《西遊記》作者在孫悟空從“猴子”到“人”的問題上所做得相關詮解。在《西遊記》書中,孫悟空做為一隻石猴,在出場不久,作者就在其內在品質上作文章,首先強調其不是一隻普通的“猴子”,而是“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的“日月精”、“天地精華”。並以“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的說法,來強調孫悟空隻是是為了“完大道”而“借卵化猴”而已。除此之外,在故事的衍續過程中,作者也不惜筆墨,將孫悟空從“猴子”往“人”的方麵(主要是從其內涵,或者說是其內在品質方麵)趨靠。如孫悟空在拜師求道途中,學人穿衣裳,“在市塵中,學人禮,學人話”等等。拜在“須菩提祖師”階下,又被賜於人們才有的姓名等等。除了這些,為了能使孫悟空後來躋身於眾多的“人係”神明,成就為“佛陀”,作者更是做出了一個重要鋪墊,那就是讓孫悟空這隻“猴子”有了等同於“人”的說法。在《西遊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作者就借“須菩提祖師”和孫悟空的對話來闡述這個問題。孫悟空經過在“須菩提祖師”的修習,“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但是其“三災利害”問題尚未解決,而在是否傳授孫悟空“躲避三災之法”的問題上,“須菩提祖師”有所猶豫。猶豫的原因是孫悟空“比他人不同”,是隻“猴子”。孫悟空看到“須菩提祖師”猶豫,就自稱“我也頭圓頂天,足方履地,一般有九竅四肢,五髒六腑,何以比人不同?”“祖師道:‘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原來那猴子孤拐麵,凹臉尖嘴。悟空伸手一摸,笑道:‘師父沒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準折過也。’”而“須菩提祖師”聽到孫悟空的辯解之後,也認可了他的這種“人”的說法,歎一聲“也罷”就教會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的“地煞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玉仙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弘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弘烽並收藏金玉仙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