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一書中,“鴻鈞道人”的出場也有一首偈頌之類的形象詩,跟《西遊記》書中“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有些不同,《西遊記》作者對“須菩提祖師”是直接賦詩讚頌,而“鴻鈞道人”的形象詩,則是《封神演義》以“鴻鈞道人”的口吻,用自我介紹的形式寫出的。在《封神演義》的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裏,通天教主在萬仙陣慘敗,眾多門徒被殺,正想往紫霄宮見鴻鈞道人稟告“鴻鈞道人”這些因情時,“鴻鈞道人”手執竹枝從正南方向的空中而來,作者用“祥雲萬道,瑞氣千條,異香襲襲”這些形容詞來烘托“鴻鈞道人”做為一個超級大神明的描述我們就不再評價,重點就來分析“鴻鈞道人”自我介紹的這首偈頌。這首偈頌共五律十句,這裏我們就逐句分析,以印證我們認為“鴻鈞道人”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的判斷。高臥九重雲,寓意為天的極高處,結合《封神演義》書中的情節,“鴻鈞道人”在天的極高處“高臥”的居所為“紫霄宮”。蒲團了道真;“蒲團”為道教信徒們打坐修行的鋪設用品,也寓意“打坐修行”,“了道真”則是指“鴻鈞道人”經過修行,得“道”成真,成為了神仙。“了”有“明白、明了”和“了結、結束”的寓意,這句詩說明了“鴻鈞道人”成就了大仙的經曆也是經過“修行”的。而就“鴻鈞道人”有修行經曆而言,也印證了我們認為“鴻鈞道人”不可能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道生一”中的“道”的判斷。天地玄黃外,“一生二”後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玄黃”天地的顏色。玄為天色,黃為地色(《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這句詩是“鴻鈞道人”自稱天地開辟之後,自己就住在了天外(“九重雲”之傷的“紫霄宮”)。這也符合做為“一”的靈魂係統(神明),隱涵有自然或造化之神概念,隨著陽清為天而住在天的極高處的“鴻鈞道人”,這一超級大神明的身份。吾當掌教尊。“鴻鈞道人”住在了天外,也並不是純粹的瀟灑,還有職司,就是擔當“道”中的首領尊神。盤古生太極,“盤古”開天辟地之後,有了天、地;陰、陽;上、下之分。兩儀四象循;有了天、地;陰、陽;上、下之分的世界,也有四時季節的循環。一道傳三友,“鴻鈞道人”把“道”傳給了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人。二教闡截分。“鴻鈞道人”傳給了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人的“道”分為“闡教”和“截教”。玄門都領袖,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有“玄門”的稱謂。而以《封神演義》作者對道教的推崇以及其對“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理論的認同來看,這個“玄門”理解為道教或道、佛兩教的總稱(按照道教貶損佛教的說法,佛教為道教的子係宗教)皆可,“都”在古代寓意為“宗廟”、“有宗廟的的主城”“頭目、首領”等等,“領袖”則是指“最高領導人”的身份。這句詩也說明“鴻鈞道人”的神明品階為“道”中至尊。一氣化鴻鈞。“一氣化鴻鈞”前麵我們有詳細的論述,這也印證了我們認為“鴻鈞道人”就是《封神演義》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的判斷。《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出場的這首偈頌,實際是很直白的說明了“鴻鈞道人”做為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身份。需要說明的是在《封神演義》中,還有兩個截教門人道號都為“一氣仙”,一個是“蓬萊島一氣仙餘元”;另一個是“骷髏山白骨洞一氣仙馬元”。這兩個人道號中的“一氣”和我們所說的“道生一”中的“一炁”是不同的。關於“道生一”中的“一炁”,前麵我們有過詳細的論述,是指“道”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狀態的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而這兩個人道號中的“一氣”則屬於其“煉氣”修行的範疇。道教認為,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團“混沌炁”;一些德行高深的大神明元身也都是一團或一縷的“清炁”或“混元炁”。而這種對“炁”無限拔高的認識,使道教信徒們把“煉炁”做為一個重要的修行內容,“成真”的重要手段。南北朝時期就有“服食煉氣讀仙經”(南朝劉宋?鮑照詩)的說法。“煉炁”的方式也是多得五花八門,如一些“內丹術”、“調息法”、“靜功”、“氣功”、“胎息法”、“丹田行氣術”等等。而修煉這種五花八門“煉氣”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仙證真”,要要“成仙證真”,就要煉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境界,才能飛升天界。所謂“三花聚頂”,就是以道教的“天、地、人”為“三才之數”的宇宙觀理論,以“人”(靈慧之物)為本,采天(玄)、地(黃)中的靈氣,受日(陽)、月(月)中精華,在體內煉成“三花”之氣(這“三花”以“紅花、白藕、青荷葉”做為象征。寓意人也要在這個汙濁不堪的“紅塵世界”裏像蓮荷那樣,有有出汙泥不染的特性,才能“成仙證真”。紅花代表天玄靈氣;白藕代表地黃靈氣;“青荷葉”人代表自身的靈氣。修行者一般還以“紅花、白藕、青荷葉”這三種物品做為“煉炁”修行時的“輔佐靈餌”)。這“三花”之氣煉成之後,也就意味著修行者將自身的靈慧之氣和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揉合在一起修成“一氣”,聚集在人的頭部囟門處,並且頭頂能迸出紅色、白色、青色的“三光”,還有祥瑞的紫氣盤繞,稱“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則是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引申出的一種“煉氣”修行的理論。“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在此基礎上的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並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煉氣”理論就以“五行”學說為依托,認為人體也不外乎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要素構成,並且在人體內形成了和這五種要素相對應的心、肝、腎、肺、脾這五個係統。“五氣朝元”就是將這五髒之氣,煉成混合統一的“一氣”。“三花聚頂”是修行者將天地的靈氣和自身的靈慧之氣揉合在一起修煉,故“三花聚頂”煉的是先天之氣;“五氣朝元”是修行者將身體係統中的五髒之氣煉成混合統一的“一氣”,故“五氣朝元”煉的是後天之氣。“三花聚頂”的先天之氣和“五氣朝元”後天之氣揉合後再煉成一氣的修行者就進入了“道神一元”的境界。按照道教的說法,修成“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進入“道神一元”的境界,也就意味著修行者已經具備了“白日飛升”、“直入天界”的功能而“成仙證真”,是功德圓滿的象征。當然,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修成“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後就成為神仙並能白日飛升、直入天界的宗教理論,自然是經不起實踐來驗證的。不過現代科學證明,服食蓮花、蓮子、白藕,以青荷葉泡茶對人體的健康還是有很大裨益的。在《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飛虎泗水大戰》中,作者介紹餘元的弟子,七首將軍餘化的“戮魂幡”時,就提到“此物是蓬萊島一氣仙人(餘元)傳授,乃左道旁門之術”,這也間接地點明了餘元的修為屬“左道旁門”的範疇。綜合《封神演義》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很明了的看出,書中“蓬萊島一氣仙餘元”和“骷髏山白骨洞一氣仙馬元”道號中的“一氣”,指的是其修行方式和成就的一種後天“一氣”。與我們所說的“道生一”中的渾沌“一炁”是兩個不同概念。綜合道教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氣化三清”、“一氣三紀”、“道神一元”等宗教理論,再結合《封神演義》書中對“鴻鈞道人”的相關描述,可以認定,“鴻鈞道人”就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而創作出超級大神明,“一炁”的靈魂係統,“一炁”大神仙。(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