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源又與楊九聊了小半個時辰,楊九隻聊他在私塾所學,經義詩詞,偶爾帶有些自己的見解,讓楊源心中直呼挖到了寶貝。他隻是詫異教楊九的那個先生,竟然沒有發現楊九這塊璞玉。
又問及楊九可否拜過師,楊九搖頭,楊源便起了愛才之心,索性收了楊九做學生。
“雖然這些年我教的學生不少,可真正拜在我門下的學生,除了趙湛,便是你!”楊源說道。
畢竟楊源也還年輕,不用著急收徒,隻是這一次,楊源卻心急了,便忍不住先收下來再說。至於趙湛麽……他已經無能為力了。教了趙湛這麽多年,趙湛連個大字都不認識,這讓楊源的內心很受傷。
拜師行禮,是大事。如果楊九已經拜師,就算他再有愛才之心,也不能搶人所愛。
好在楊九從未拜師,也就在李家莊的私塾那邊學了兩個多月。
楊九也借了寧王府現成的茶水,鄭重的拜了老師。他心中一片火熱。
“拜我為師,我自當把我所學盡心盡力的教你,不過你還是要去縣學念書。入了縣學,再去考童生,那樣的背景比什麽都好說話。”楊源說道。
說白了,縣學就是官家辦的,他這個老師是私人老師,參加科舉,特別是對於寒門來說,走官家的路子,識人廣,人脈廣,對往後有好處。
楊九沉思,縣學麽!他才接觸這個時代的科舉製度,並不太清楚縣學到底是怎樣的,但在李先生的私塾的,也知曉縣學在學生們心中是一個很是向往的地方,連李先生那邊推薦到縣學的名額,都不多。
楊源立馬修書一封,對楊九說道:“你與趙湛不同,畢竟是寒門出身,走科舉這條路,便更加艱辛,自當從縣學開始。縣學那邊每日申時一到就下課,到時候你直接來寧王府這邊,我再給你授課。”
楊九點頭,拜謝了楊源。
“至於筆墨紙硯,你隻管開口找趙湛要就是,他什麽都沒有,這些東西倒是多。”楊源忍不住膈應了趙湛一句。
趙湛擦了擦嘴,心裏也著實哀怨,哪裏有這樣的老師,當徒弟的給他找了個合適滿意的弟子,反而膈應起大徒弟來。
楊源扯了扯嘴角,哪裏不知道趙湛心中所想,趙湛不就是想留著楊九,能多做些好吃的滿足口腹之欲麽!他無奈的搖頭。
楊九瞧著趙湛和楊源的模樣,便覺得這二人並不像上一世史書文獻,或者小說之類的書中記載的古代的師生,反而更像朋友。
楊九從寧王府後街出來,摸了摸懷裏楊源寫的推薦信,迫不及待的返回李先生的私塾,告訴李先生他要退學的事情。
李先生心中嗤之以鼻,就知道這鄉野小童是堅持不下來的,他的眼光向來不錯。不過一個鄉野小童,不來就不來吧。
李先生揮了揮手,楊九心裏的石頭算是落了下來。
不管怎樣,這個時代尊師重道,他雖未曾拜在李先生門下,隻旁聽了兩個月,李先生在名義上也算是他的半個老師,往後不管他走到哪一步,都脫不了李先生這個人。
隻願往後不要再見到李先生便好。
他初來這裏,未曾想過什麽遠大的誌向,但已經選擇科舉這條路,又遇到李先生和張卓這樣的人,便知道這世道如此。
男子漢大丈夫,何愁無前路,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那就一定要走到這條路的盡頭。童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可謂過五關斬六將。
如果真要跟後世的學習製度對應的話,童試,可以說是初中畢業,鄉試是高中畢業,會試是大學畢業,而殿試,完全可以比擬為碩博連讀。無他,實在是太難太難。
殿試一甲也就三個名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幹,但每年參加殿試的不足兩千人,按照比例來算,最多也就百來人,三甲再來一兩百人。最多超不過五百。要過了殿試,才能真正的出社會,走馬上任,分配工作。有些運氣不好的,還要等幾年,要等吏部分配。雖說科舉是三年一回,但官職調任也是三年一回,當官不出大問題,基本上是平調,不會撤職。想想一個當官的能做到七八十歲才告老還鄉。沒三年殿試產生的進士都有兩三百人,人比官職多。近兩年又是太平年,犯事的官員也無多少。
如果不是一甲,或者二甲前十,別說好差事,就連個差事都分配不到,又白白蹉跎三五年,等下一次的調配。
寒門士子,讀書數十載,不就是等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麽。隻得了三甲進士,也是金榜題名,卻發現穿的衣服還是粗布衣服,沒有一官半職傍身,留在京城又無一技之長,自身生活都難,又如何衣錦還鄉,告慰家中父母妻兒。
高門士子就不同了,哪怕沒有走科舉,也能謀個差事,要是能金榜題名,哪怕是電視三甲最後一名,也能光宗耀祖,在氏族中算是有身份地位的。
楊源便是深知這些,才讓楊九去縣學念書。
楊九雖不知其中的彎彎道道,卻也知曉楊源是為他好,第二天一大早就揣著介紹信,去了縣學。
說是縣學,其實應該是府學,當初建縣學的老先生是金陵附近一個縣的縣學先生,調任到金陵後對府學大刀闊斧的整改,讓整個金陵城每年殿試中二甲的人多出二十多個。
全國幾十個州府,隻金陵就占了二十五人,當時可謂轟動全國。
概因老先生多年習慣,稱呼為縣學,金陵府學便的名字便叫做“縣學”。
接待楊九的先生四十多歲,兩鬢微白,看了楊源的修書,又考驗了楊九一番,見楊九對答如流,便直接分到甲班。
“甲班是縣學裏最好的班,今年六月,班裏都會參加縣試。”
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楊九今年會參加縣試。這是楊源在信中的意思。
概因金陵城附近的鄉鎮學子,縣試的時候是在金陵,府試的時候是在這裏,蘇州州試的時候,還是在這裏,老先生所見的奇才從未少過。看了楊源的推薦信,又瞧著楊九年歲不大,並沒有過多的驚訝。
也隻以為楊源是先讓楊九看看縣試的氛圍,畢竟往年也有不少先生認為是可造之才的,便推薦來直接參加縣試。也就是為明年正式參加縣試做準備而已。
楊九目光靈動,謝過老先生的解說。
老先生見楊九衣著樸實幹淨,又懂禮貌,便忍不住提醒道:“這一次你就隨意答題便可,不用在意成績。等明年你長了一歲,又學了不少知識,才是真正的縣試。”
楊九目光灼灼,心中躍躍欲試,縣試也隻是小學畢業的難度而已,他也想見見這個時代小學畢業的難度。
這一次,必定要過。
又問及楊九可否拜過師,楊九搖頭,楊源便起了愛才之心,索性收了楊九做學生。
“雖然這些年我教的學生不少,可真正拜在我門下的學生,除了趙湛,便是你!”楊源說道。
畢竟楊源也還年輕,不用著急收徒,隻是這一次,楊源卻心急了,便忍不住先收下來再說。至於趙湛麽……他已經無能為力了。教了趙湛這麽多年,趙湛連個大字都不認識,這讓楊源的內心很受傷。
拜師行禮,是大事。如果楊九已經拜師,就算他再有愛才之心,也不能搶人所愛。
好在楊九從未拜師,也就在李家莊的私塾那邊學了兩個多月。
楊九也借了寧王府現成的茶水,鄭重的拜了老師。他心中一片火熱。
“拜我為師,我自當把我所學盡心盡力的教你,不過你還是要去縣學念書。入了縣學,再去考童生,那樣的背景比什麽都好說話。”楊源說道。
說白了,縣學就是官家辦的,他這個老師是私人老師,參加科舉,特別是對於寒門來說,走官家的路子,識人廣,人脈廣,對往後有好處。
楊九沉思,縣學麽!他才接觸這個時代的科舉製度,並不太清楚縣學到底是怎樣的,但在李先生的私塾的,也知曉縣學在學生們心中是一個很是向往的地方,連李先生那邊推薦到縣學的名額,都不多。
楊源立馬修書一封,對楊九說道:“你與趙湛不同,畢竟是寒門出身,走科舉這條路,便更加艱辛,自當從縣學開始。縣學那邊每日申時一到就下課,到時候你直接來寧王府這邊,我再給你授課。”
楊九點頭,拜謝了楊源。
“至於筆墨紙硯,你隻管開口找趙湛要就是,他什麽都沒有,這些東西倒是多。”楊源忍不住膈應了趙湛一句。
趙湛擦了擦嘴,心裏也著實哀怨,哪裏有這樣的老師,當徒弟的給他找了個合適滿意的弟子,反而膈應起大徒弟來。
楊源扯了扯嘴角,哪裏不知道趙湛心中所想,趙湛不就是想留著楊九,能多做些好吃的滿足口腹之欲麽!他無奈的搖頭。
楊九瞧著趙湛和楊源的模樣,便覺得這二人並不像上一世史書文獻,或者小說之類的書中記載的古代的師生,反而更像朋友。
楊九從寧王府後街出來,摸了摸懷裏楊源寫的推薦信,迫不及待的返回李先生的私塾,告訴李先生他要退學的事情。
李先生心中嗤之以鼻,就知道這鄉野小童是堅持不下來的,他的眼光向來不錯。不過一個鄉野小童,不來就不來吧。
李先生揮了揮手,楊九心裏的石頭算是落了下來。
不管怎樣,這個時代尊師重道,他雖未曾拜在李先生門下,隻旁聽了兩個月,李先生在名義上也算是他的半個老師,往後不管他走到哪一步,都脫不了李先生這個人。
隻願往後不要再見到李先生便好。
他初來這裏,未曾想過什麽遠大的誌向,但已經選擇科舉這條路,又遇到李先生和張卓這樣的人,便知道這世道如此。
男子漢大丈夫,何愁無前路,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那就一定要走到這條路的盡頭。童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可謂過五關斬六將。
如果真要跟後世的學習製度對應的話,童試,可以說是初中畢業,鄉試是高中畢業,會試是大學畢業,而殿試,完全可以比擬為碩博連讀。無他,實在是太難太難。
殿試一甲也就三個名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幹,但每年參加殿試的不足兩千人,按照比例來算,最多也就百來人,三甲再來一兩百人。最多超不過五百。要過了殿試,才能真正的出社會,走馬上任,分配工作。有些運氣不好的,還要等幾年,要等吏部分配。雖說科舉是三年一回,但官職調任也是三年一回,當官不出大問題,基本上是平調,不會撤職。想想一個當官的能做到七八十歲才告老還鄉。沒三年殿試產生的進士都有兩三百人,人比官職多。近兩年又是太平年,犯事的官員也無多少。
如果不是一甲,或者二甲前十,別說好差事,就連個差事都分配不到,又白白蹉跎三五年,等下一次的調配。
寒門士子,讀書數十載,不就是等金榜題名,衣錦還鄉麽。隻得了三甲進士,也是金榜題名,卻發現穿的衣服還是粗布衣服,沒有一官半職傍身,留在京城又無一技之長,自身生活都難,又如何衣錦還鄉,告慰家中父母妻兒。
高門士子就不同了,哪怕沒有走科舉,也能謀個差事,要是能金榜題名,哪怕是電視三甲最後一名,也能光宗耀祖,在氏族中算是有身份地位的。
楊源便是深知這些,才讓楊九去縣學念書。
楊九雖不知其中的彎彎道道,卻也知曉楊源是為他好,第二天一大早就揣著介紹信,去了縣學。
說是縣學,其實應該是府學,當初建縣學的老先生是金陵附近一個縣的縣學先生,調任到金陵後對府學大刀闊斧的整改,讓整個金陵城每年殿試中二甲的人多出二十多個。
全國幾十個州府,隻金陵就占了二十五人,當時可謂轟動全國。
概因老先生多年習慣,稱呼為縣學,金陵府學便的名字便叫做“縣學”。
接待楊九的先生四十多歲,兩鬢微白,看了楊源的修書,又考驗了楊九一番,見楊九對答如流,便直接分到甲班。
“甲班是縣學裏最好的班,今年六月,班裏都會參加縣試。”
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白,楊九今年會參加縣試。這是楊源在信中的意思。
概因金陵城附近的鄉鎮學子,縣試的時候是在金陵,府試的時候是在這裏,蘇州州試的時候,還是在這裏,老先生所見的奇才從未少過。看了楊源的推薦信,又瞧著楊九年歲不大,並沒有過多的驚訝。
也隻以為楊源是先讓楊九看看縣試的氛圍,畢竟往年也有不少先生認為是可造之才的,便推薦來直接參加縣試。也就是為明年正式參加縣試做準備而已。
楊九目光靈動,謝過老先生的解說。
老先生見楊九衣著樸實幹淨,又懂禮貌,便忍不住提醒道:“這一次你就隨意答題便可,不用在意成績。等明年你長了一歲,又學了不少知識,才是真正的縣試。”
楊九目光灼灼,心中躍躍欲試,縣試也隻是小學畢業的難度而已,他也想見見這個時代小學畢業的難度。
這一次,必定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