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作者顯然對最新的科研進展有一定了解,除了電子,甚至還中子和光子兩種新未久的粒子。在現在的中國,居然還有這樣關注科學發展的人物,足以讓孫元起感到驚奇。


    論文娟秀遒勁的小楷字,倒不像是普通中小學生所寫,難道是中國還有其他的高人?想到這裏,孫元起急忙翻到最後一張紙,上麵按照規矩寫著作者簡介:


    張貽惠,字少涵,光緒十二年生,安徽省全椒縣人,現就讀於江南高等學堂。


    孫元起屈指一算:光緒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如今才17歲。17歲的學生就這麽關注物理學進展,還能有這麽卓絕的認識,絕對是一塊渾金璞玉,假以時日,必定可以在科學界大放異彩。可江南高等學堂,不過是京師大學堂的預備學校,類似於後世的高中,放任他在那裏麵消磨時日,再沒有名師指導,沒準兒幾年以後就變成了方仲永


    想到這裏,孫元起頓時生出愛才之心,拿出紙筆,給千裏之外素未謀麵的張貽惠修書一封:


    少涵賢弟左右:元起九月自海外歸,拜讀來函《物質正反說》,識見卓絕,不勝歡忭以賢弟之大才,即於敝校謀一教職,非難事也。元起素疑宇宙本有反物質之存在,得賢弟之文而益確信焉。世間苟存反物質,配以予前時所言之質能方程,則可妙用無窮矣。然反物質該於何處尋得?電子、中子等之相反粒子如何生成、存在、湮滅?此皆屬大可探究者。觀賢弟所言,亦似言有未盡。元起因冗事纏身,不便移動。如有閑暇,能否請賢弟移駕北上,作一歡晤?翹首南望,企盼曷極並頌秋祺經世大學孫元起頓首。


    寫完後,孫元起看了一回,不禁有些自鳴得意:來清朝這麽多年,終於也能沾染一點文氣了且不說讀了無數來函,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用文言文寫信,關鍵還能了解一些舊文人的客套禮節。比如“賢弟”二字,就大有學問。


    光從年齡上講,孫元起比張貽惠大十歲;而且孫元起是大學校長,張貽惠隻是某高中的學生;再說,孫元起算半個官員,張貽惠還是個未入宦途的讀書人。按照道理,稱他“少涵賢侄”,最是合適,也絲毫不為過。可信的台頭還是自降一輩,稱他為“賢弟”。


    不僅如此,在日常交往中,除了輩分明確、不好**的,一般上官給下級、長輩給晚輩、老師給學生寫信,親近點的都會用“賢弟”來稱呼,這是一種抬舉,表示尊重。可下級、晚輩、學生回信時,還是得乖乖用“大人”“前輩”“”之類的尊稱,不能傻嗬嗬地來個“某某仁兄”,否則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不識抬舉。


    這,就是清代的一種禮節。也是來了很久之後,孫元起才漸漸明白的。這個時候中國,有著一套的交往遊戲規則,還沒有被西式禮儀所同化。


    當信封上寫地址寫到“張貽惠”這個名字的時候,孫元起忽然靈光一閃:張貽惠?貌似以前在哪裏見過這個名字?好像、大約、似乎和張百熙還有些聯係或類似。難道僅僅因為都姓張?停筆思忖良久,仍沒有頭緒,隻好作罷。


    沒,張貽惠和張百熙確實有點類似,因為他們都當過孫元起母校的校長。本來就僅在校史上見過幾回,再加上久遠,孫元起一時半會兒哪能回憶得起來?


    話說張貽惠這人確實很牛。他父親是進士,曾做過內閣中書,結果幾個的誌向都不在四書五經八股文上。張貽惠和弟弟張貽侗、張貽誌更是喜歡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奇技yin巧“。即便如此,也不影響張貽惠在科舉道路上的突飛猛進,人家12歲就中了秀才


    可惜張貽惠誌不在此,十五歲到南京應鄉試,看見江南高等學堂招生,心裏癢癢的,偷偷報名考入了這所學校。學習兩年後,他又考取安徽留日公費生,隨後進入著名的京都帝國大學學習。畢業回國,先後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農科大學等高校任教,並出任校長。


    隨信並附上二十兩銀票,算是稿酬,也算是旅費。等老鄭把郵件送走,孫元起又在《物質正反說》下麵加了一大段評點引申,包括是反物質、反物質的重要作用、反物質的可能途徑等。


    張貽惠的論文本來就短,孫元起再一發揮,等寫完,就的評點甚至是原文的三四倍長,比梁啟超給蔣方震《歐洲文藝複興史》寫的序言還誇張——人家不過是序言和正文一般多而已。——對了,梁啟超寫的那篇序言,就是後來著名的《清代學術概論》。


    有心把的評論撤掉,可沒有了評論的《物質正反說》根本不像一篇論文,倒像一個談空說玄的哲學論斷。沒有辦法,隻好吩咐編輯部把《物質正反說》作為本期學報重點推介文章,印刷的時候字體大一號;至於的評論,就字號小些,免得喧賓奪主。


    孫元起是這麽想的,可曆史不會向他想象的方向發展。隨著科技發展,原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研究反物質的隊伍,幾乎發表的每一篇論文都會引用他的那個評論,反倒張貽惠的這篇論文很少有人提到。導致後世論及反物質時,把反物質的權也歸結於他。真真是喧賓奪主了


    自從學報第二期開始,孫元起決定每期的發刊詞,都向讀者介紹某一學科的最新發展情況。比如文科第二期,就是請孫詒讓闡述新鮮出爐的甲骨學。至於這期理科的發刊詞,孫元起則請的太太薇拉操刀,介紹化學肥料的功用與生產工藝。經過近一年的摸索實驗,薇拉對於化學肥料的整體情況已經有所了解,由她來執筆,最是恰當不過了。


    在忙著編輯理科學報的時候,東北形勢也日趨緊張:


    俄國在第三期撤軍期限到來之後,不僅拒不撤兵,反而又重新占據奉天省城,並拘禁奉天將軍增祺。針對日本的咄咄逼人,沙皇認為“讓步總是引起新的讓步”,開始在國內呼籲國民“流血犧牲”、“保衛祖國”,大造戰爭氣氛。


    日本意識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也加緊備戰,同時對俄展開外交攻勢。在日俄兩國談判過程中,日方通過不斷提高要價,迫使俄方先翻臉:開始要求俄國承認它對朝鮮的“保護”,繼而要求打入“南滿”,最後則要求在“北滿”及其他地區的權利。


    清廷也發覺東北戰事迫在眉睫,一方麵讓駐俄公使胡惟德與俄政府交涉,希望盡早按約定撤軍;一方麵電諭袁世凱火速進京,籌議日俄開戰前後中國應該如何應對。至於中國那些留日學生,早已經陸續潛入到了東北。


    以前學校學生獲得時事消息,除了到閱覽室翻閱報紙,就隻能通過口耳相傳了。劉斌從美國帶來的廣播設備,憑空給大家增添了一條新途徑。最初架設廣播的時候,校工家屬還圍著杆子琢磨半晌午:孫研究出來的真日怪欸,笸籮大的喇叭裏麵居然藏著個小人不給吃,不給穿,隻要通上電,小人每天就能叫喚一個時辰


    看來劉斌在美國這幾個月沒有空度。設備漂洋過海,一路顛簸,在劉斌手上,經過幾天的調試,便可以正常播報了。沒過多久,每天中午、進餐前後高音喇叭播報的新聞報紙摘要,就變成大家獲取最新消息的主要方式。


    這天中午,孫元起給學生們上完物理課,和學生一塊兒往食堂走去,順便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廣播準時響起,最先是些花邊新聞。至於國內外軍政大事,一般都放在最後播,免得破壞大家情緒,進而影響食欲。孫元起就聽見廣播中宋景堯清脆地說道:


    從嫦娥到萬戶,飛翔天際、漫步雲端,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望,也是發明家苦思冥想的課題。人類真的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生飛翔嗎?現在,除了熱氣球,我們又有了新方法。


    據《京津泰晤士報》消息,在美國有一對從事自行車修理的萊特,他們從1896年開始就一直對飛行研究比較癡迷。今年年初,他們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機械,並取名為“飛行者1號”。近日,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的一處沙丘上,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試飛,共飛行了36米,留空12秒。在隨後幾天裏,他們又進行了三次試飛,取得的最好成績是飛行260米,留空59秒。……


    學生們還對這則新聞評頭論足,笑話第一次試飛“飛行36米、留空12秒”的飛行者1號還不如在成蹊館上扔下的紙飛機,孫元起卻仿佛如黑夜中見到一絲光亮:飛機


    隻有流了鮮血,才能讓國家獲得尊重;隻有讓敵人留下鮮血,才能讓他們學會尊重。中國要想獨立富強,屹立於世界東方,戰爭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劉斌說的,贏得戰爭,不僅需要勇猛的軍人,還要有先進的武器。


    是的,我們國家貧弱、工業落後,造不出無畏級戰艦、造不出航空母艦、造不出遠程大炮。可也要,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最多隻能“飛行260米,留空59秒”。換句話說,我們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除了依靠“胖子”和“小男孩”這樣的大殺器外,似乎憑借我們的智慧,還可以貢獻更多的絞肉機,比如天上飛的飛機嗯,陸地跑的坦克、水裏麵遊的潛艇,貌似也可以有。


    我們集中全部國力於幾點,造出先進的潛艇、先進的飛機,就足以讓你們強大的無畏級戰艦、航空母艦轟然沉入海底憑借先進的飛機、先進的坦克,就足以讓你強大的步兵、炮兵化為齏粉


    這些狂亂而極端的想法,在短短一瞬間就湧進了孫元起的腦海。


    本來,他隻是一個純理科的研究生,對於機械一竅不通,造粒子加速器已經是趕騾子上架;至於造飛機、造坦克、造潛艇這種高科技,想都不敢想。


    自從看到張貽惠的文章,孫元起感覺的認識變了:不,來自百年之後,是比周圍的人得更多,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像那些內褲外穿的家夥一樣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有些事情,不行,卻不代表其他人也不行。中華民族奇才輩出,最不缺的就是聰明才智之人。隻要給我們一個機會,給我們一個平台,讓我們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就可以不輸於任何人


    人的想法一旦產生,就好比懷孕十個月的胎兒,除了哪吒母親那種神人外,誰都難以壓抑,千方百計要鑽出來,片刻也不能等。孫元起現在就是這種狀況,那個神奇的構思在腦海中跳來跳去,讓一秒鍾也忍耐不住。和學生說一句“我有急事”,便拔足往辦公室跑去。


    正值午飯,路上熙熙攘攘都是前往食堂就餐的同學。他們就看見一向溫文爾雅的孫,往成蹊館方向拔足狂奔,紛紛駐足觀望,還以為學校又發生了大事呢。原本同行的那幾位學生皆掩口胡盧而笑:恐怕孫不是有急事,是有內急吧?無小說網不少字


    孫元起帶著喘息,在校長室坐定,匆匆摸出紙筆,開始急速書寫。


    於是,閱讀《私立經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二期的讀者在打開雜誌的時候,就能看見黏在封二上的一則廣告:《經世大學飛機研究所誠聘英才》。


    是 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科學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事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事公並收藏重生之大科學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