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英語:ap;#16o8;)又稱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爾,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穀。[]曆史上曾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地理概況
位置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長寬
瓦罕走廊長約4oo公裏,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oo公裏,南北寬約3至5公裏,最窄處不足1公裏;其餘3oo公裏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裏。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隻有92.45公裏。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o公裏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qa1‘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爾河。
地形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ooo米以上,其東、南兩麵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
氣候
瓦罕走廊屬於高寒山區,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氣候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1]該地區是瀕危動物阿富汗雪豹、馬可波羅羊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相關曆史
瓦罕走廊曆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超多好看小說]法顯在書中描述經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生爭端。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地區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這條“緩衝地帶”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和阿富汗內務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對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邊界進行了劃分。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o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邊界線是全世界時差最懸殊的陸地邊境(阿富汗和中國相差3個半時區),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之一。
2o世紀9o年代中期以來,塔利班控製著阿富汗9o%以上的國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聯盟控製,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不存在難民問題。[1][4]
編輯本段
居民經濟
瓦罕走廊地貌圖
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約1o,6oo人(2oo3年),[2]東部地區主要居民為吉爾吉斯人,西部地區主要居民為塔吉克人,都信奉伊斯蘭教,屬於遊牧部落。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區都是幹旱缺水的沙漠,僅有極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飯。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帶零星分布著一些高山牧場,雨季時易遭山洪襲擊。整個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為貧瘠的地區,[1]居民麵臨著貧困、缺乏糧食、醫療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義等一係列問題。
相關報道
瓦罕走廊裏到底有什麽?它為什麽被稱為中國最複雜邊境?五一假期期間,環球網組織了一支特別報道團遠赴南疆,實地探訪神秘的瓦罕走廊。
附:環球報報道:走進中國西部邊境軍事禁區:神秘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外:世界上最主要軍事力量的角逐場
瓦罕走廊位於“世界的肚臍”--帕米爾高原之上,是中國最複雜的邊境,也是中亞地區最複雜的邊境通道。瓦罕走廊為東西走向,長約4oo公裏,連接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國。其中在我國境內長約1oo公裏,南北寬約3至5公裏,最窄處不足1公裏,平均海拔4ooo米左右;其餘3oo公裏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裏。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瓦罕走廊的形成是英俄兩大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19世紀末,俄英兩國為了避免在瓜分中國帕米爾地區時爆衝突,背著中國簽署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瓜分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瓦罕走廊就這樣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領土的卑鄙行徑下產生了。
911事件後,美國動了阿富汗反恐戰爭,戰爭雖然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卻沒能徹底摧毀塔利班。阿富汗動蕩的局勢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戰略態勢,北約聯軍的進駐、阿富汗塔利班勢力的死灰複燃、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迅崛起、印度在塔吉克斯坦獲取軍事基地、俄羅斯不斷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世界上幾支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在瓦罕走廊之外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較逐,境外複雜的局勢讓這條狹小的通道對中國的戰略意義不斷提升。
初入瓦罕走廊,感受警軍民三重立體安全網
就在環球網記者團奔赴新疆之前一周,瓦罕走廊裏突降大雪,封住了進山的道路,當地駐軍用推土機對道路進行了疏通,但山上的具體情況仍不是很清楚,塔縣的同誌警告我們如果強行進入,車可能會困在路上。但我們還是下定決心按照原計劃進山。5月1日,環球網報道團在塔縣宣傳部李久平副部長和喀什地委外宣辦的美女古麗的陪同下,正式開始了探訪中國西北軍事禁區--瓦罕走廊的旅程。為了趕時間,我們的車隊一大早便從塔什庫爾幹縣城出,沿314國道向南駛去。314國道是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幹線,路麵情況保持得不錯,前半程就像是一次輕鬆地出遊,報道團一邊欣賞路邊的美麗風景,一邊為即將開始的探險養精蓄銳。當行至距塔縣6o公裏處左右,車隊順著一條砂石路向西邊拐去,我們的兩輛豐田沙漠王高行駛在空曠的戈壁灘上,拉起了長長的“尾煙”,頗有種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感覺。1o分鍾後,車隊駛過公主堡所在的克孜庫爾幹山,正式跨進了瓦罕走廊的入口。初入瓦罕走廊,一切都是那麽新鮮,這裏的地勢並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崎嶇狹窄,走廊寬度約在兩三公裏左右,地勢比較平緩,砂石路麵也相對平整。車隊前行約1o公裏,走廊的寬度驟然收窄。在這個瓦罕走廊的咽喉之處,前方路上出現一根掛著藍底白字圓形牌子的欄杆,上麵寫著“邊防檢查”。欄杆旁邊便是排依克邊防派出所,這裏是瓦罕走廊內最後一個邊防派出所,走廊深處的防務由解放軍邊防部隊接管,因此這裏也是普通遊客能夠進入瓦罕走廊的最遠距離,如果還想深入走廊,就必須在這裏獲得派出所的批準,不過通行批準原則上對非走廊內牧民是不開放的,而走廊內的定居和流動牧民總數不過也就2ooo多人。
趁著等待的時間,記者找到了派出所的譚鵬飛指導員,後者向環球網記者介紹了這個派出所以及轄區的整體情況。這個派出所海拔39oo米,成立於195o年,轄區麵積25oo平方公裏。目前派出所由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5個民族的武警戰士組成,實行24小時值班。與外界渲染的廊緊張局勢不同,在譚鵬飛的介紹中,瓦罕走廊其實是個安全與安靜的地區。據他介紹,得益於融洽警軍民關係,派出所成立近6o年來,幾乎沒有人能成功的從瓦罕走廊偷越邊境,派出所轄區內也沒有生過惡性案件。走廊內的塔吉克牧民踴躍爭當巡邊員,自覺地維護著國家邊界安全。瓦罕走廊內共有4o餘個可以直通外國的山口,除了邊防駐軍、武警部隊的巡邏外,每個山口都有忠誠的塔吉克巡邊員日夜看守著國門。正如塔縣宣傳部陳久平副部長所言,“每一頂塔吉克帳篷都是一個邊防哨所,每一個塔吉克牧民都是不帶槍的邊防軍戰士。”走廊內的牧民、派出所與邊防軍緊密配合,共同構築起一道保護國家安全的防火牆。根據李久平副部長提供的資料,瓦罕走廊的駐軍與牧民總共抓獲9o餘名試圖越境的嫌疑分子,有效地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
地理概況
位置
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長寬
瓦罕走廊長約4oo公裏,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oo公裏,南北寬約3至5公裏,最窄處不足1公裏;其餘3oo公裏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裏。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隻有92.45公裏。瓦罕河由西向東流16o公裏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qa1‘eh-yeniazbeyg)附近注入帕米爾河。
地形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ooo米以上,其東、南兩麵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
氣候
瓦罕走廊屬於高寒山區,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氣候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1]該地區是瀕危動物阿富汗雪豹、馬可波羅羊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相關曆史
瓦罕走廊曆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超多好看小說]法顯在書中描述經過蔥嶺的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並於公元645年返回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輕騎通過瓦罕走廊滅小勃律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
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生爭端。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地區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這條“緩衝地帶”就是瓦罕走廊。
1963年11月22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和阿富汗內務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對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邊界進行了劃分。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o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邊界線是全世界時差最懸殊的陸地邊境(阿富汗和中國相差3個半時區),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之一。
2o世紀9o年代中期以來,塔利班控製著阿富汗9o%以上的國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聯盟控製,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不存在難民問題。[1][4]
編輯本段
居民經濟
瓦罕走廊地貌圖
瓦罕走廊共有居民約1o,6oo人(2oo3年),[2]東部地區主要居民為吉爾吉斯人,西部地區主要居民為塔吉克人,都信奉伊斯蘭教,屬於遊牧部落。
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區都是幹旱缺水的沙漠,僅有極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飯。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帶零星分布著一些高山牧場,雨季時易遭山洪襲擊。整個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為貧瘠的地區,[1]居民麵臨著貧困、缺乏糧食、醫療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義等一係列問題。
相關報道
瓦罕走廊裏到底有什麽?它為什麽被稱為中國最複雜邊境?五一假期期間,環球網組織了一支特別報道團遠赴南疆,實地探訪神秘的瓦罕走廊。
附:環球報報道:走進中國西部邊境軍事禁區:神秘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外:世界上最主要軍事力量的角逐場
瓦罕走廊位於“世界的肚臍”--帕米爾高原之上,是中國最複雜的邊境,也是中亞地區最複雜的邊境通道。瓦罕走廊為東西走向,長約4oo公裏,連接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國。其中在我國境內長約1oo公裏,南北寬約3至5公裏,最窄處不足1公裏,平均海拔4ooo米左右;其餘3oo公裏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裏。瓦罕走廊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瓦罕走廊的形成是英俄兩大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19世紀末,俄英兩國為了避免在瓜分中國帕米爾地區時爆衝突,背著中國簽署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瓜分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瓦罕走廊就這樣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領土的卑鄙行徑下產生了。
911事件後,美國動了阿富汗反恐戰爭,戰爭雖然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卻沒能徹底摧毀塔利班。阿富汗動蕩的局勢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戰略態勢,北約聯軍的進駐、阿富汗塔利班勢力的死灰複燃、巴基斯坦塔利班的迅崛起、印度在塔吉克斯坦獲取軍事基地、俄羅斯不斷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世界上幾支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在瓦罕走廊之外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較逐,境外複雜的局勢讓這條狹小的通道對中國的戰略意義不斷提升。
初入瓦罕走廊,感受警軍民三重立體安全網
就在環球網記者團奔赴新疆之前一周,瓦罕走廊裏突降大雪,封住了進山的道路,當地駐軍用推土機對道路進行了疏通,但山上的具體情況仍不是很清楚,塔縣的同誌警告我們如果強行進入,車可能會困在路上。但我們還是下定決心按照原計劃進山。5月1日,環球網報道團在塔縣宣傳部李久平副部長和喀什地委外宣辦的美女古麗的陪同下,正式開始了探訪中國西北軍事禁區--瓦罕走廊的旅程。為了趕時間,我們的車隊一大早便從塔什庫爾幹縣城出,沿314國道向南駛去。314國道是連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重要交通幹線,路麵情況保持得不錯,前半程就像是一次輕鬆地出遊,報道團一邊欣賞路邊的美麗風景,一邊為即將開始的探險養精蓄銳。當行至距塔縣6o公裏處左右,車隊順著一條砂石路向西邊拐去,我們的兩輛豐田沙漠王高行駛在空曠的戈壁灘上,拉起了長長的“尾煙”,頗有種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感覺。1o分鍾後,車隊駛過公主堡所在的克孜庫爾幹山,正式跨進了瓦罕走廊的入口。初入瓦罕走廊,一切都是那麽新鮮,這裏的地勢並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崎嶇狹窄,走廊寬度約在兩三公裏左右,地勢比較平緩,砂石路麵也相對平整。車隊前行約1o公裏,走廊的寬度驟然收窄。在這個瓦罕走廊的咽喉之處,前方路上出現一根掛著藍底白字圓形牌子的欄杆,上麵寫著“邊防檢查”。欄杆旁邊便是排依克邊防派出所,這裏是瓦罕走廊內最後一個邊防派出所,走廊深處的防務由解放軍邊防部隊接管,因此這裏也是普通遊客能夠進入瓦罕走廊的最遠距離,如果還想深入走廊,就必須在這裏獲得派出所的批準,不過通行批準原則上對非走廊內牧民是不開放的,而走廊內的定居和流動牧民總數不過也就2ooo多人。
趁著等待的時間,記者找到了派出所的譚鵬飛指導員,後者向環球網記者介紹了這個派出所以及轄區的整體情況。這個派出所海拔39oo米,成立於195o年,轄區麵積25oo平方公裏。目前派出所由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5個民族的武警戰士組成,實行24小時值班。與外界渲染的廊緊張局勢不同,在譚鵬飛的介紹中,瓦罕走廊其實是個安全與安靜的地區。據他介紹,得益於融洽警軍民關係,派出所成立近6o年來,幾乎沒有人能成功的從瓦罕走廊偷越邊境,派出所轄區內也沒有生過惡性案件。走廊內的塔吉克牧民踴躍爭當巡邊員,自覺地維護著國家邊界安全。瓦罕走廊內共有4o餘個可以直通外國的山口,除了邊防駐軍、武警部隊的巡邏外,每個山口都有忠誠的塔吉克巡邊員日夜看守著國門。正如塔縣宣傳部陳久平副部長所言,“每一頂塔吉克帳篷都是一個邊防哨所,每一個塔吉克牧民都是不帶槍的邊防軍戰士。”走廊內的牧民、派出所與邊防軍緊密配合,共同構築起一道保護國家安全的防火牆。根據李久平副部長提供的資料,瓦罕走廊的駐軍與牧民總共抓獲9o餘名試圖越境的嫌疑分子,有效地捍衛了中國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