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回到家中,喝了口水。就聽靜兒說道:“少爺真是厲害,這麽大的一筆生意說談就談成了。尤其是和英國人詹姆斯談的生意,而且沒花一分錢就買來了。”


    何宏俊笑了笑對靜兒解釋道:“不是你家少爺我聰明,而是中間有利可圖。買那些機器至少我花的錢要比詹姆斯花的錢要多出一半,他隻需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占很大的一筆股份,而且這筆錢對他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麽。能夠看到未來的利益,所以才會和我合作,而我也需要用他的身份,和官府去打交道。大家是各取所需,這就是談生意的雙贏之道。”


    等了一會兒,何宏俊把童寧單獨留了下來。因為他想知道童寧究竟對銷售的渠道建立,有幾分的把握。


    於是對著他說道:‘布匹銷售渠道的建立你有幾分把握能夠快速的建立起來,另外還需要我來幫什麽忙嗎?有什麽需要我做的,你現在可以說如果需要人手,我會找人給你搭配人手。’


    “確實需要人手,我現在需要幾個人去,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廣東大部。這些都需要有人專門群聯係布商。而且從少爺和他們談的價格來說,我們是有很大的利潤可以讓的。而且我們可以送貨上門。商人都是趨利的,會很快都能得到他沒來訂購的。”童寧自信的說道。


    何宏俊一聽他這麽說,就知道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有道是上趕著不是買賣,現在還是買方的市場,而不是賣方的市場如果主動找上去就等於把主動權讓給了他們。這是何宏俊並不願意看到的。而且,現在雲南貴州廣西路途遙遠,來回一趟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中間的資金回籠就會妥出現延長甚至拖欠,這都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這樣你先把和我們有聯係的老客戶聯係一下,就定到下個月的15號,你告訴他們,我們何氏布莊要開一個布藝博覽會,到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布料,如果他們有興趣的話,可以過來和我們一起暢談。還有準備找人,讓他們分別去其他省份在廣州的商會,去給他們發請帖,讓他們來參加我們下個月到10號到15號的博覽會,發請帖之前要找人查一下他們的底細,我們隻找銷售量最大的,品德最好的。1個商會會館隻發發3到5份多了就不要發了。地點就定在廣州13行商會會館吧!”何宏俊給童寧說道。


    童寧皺了皺眉頭說道“廣州13行商會會館,現在已經現在已經是一片貧民區了,是在前幾年英法聯軍攻打廣州的時候,廣州13行一片大火都化為一片廢墟了。所以到現在那邊隻是一片小商業區。沒什麽,商會了。咱家在那裏,倒是有一個倉庫。”


    鴉片戰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貨行、外洋行。相傳其名起於明代,這種說法,是從《粵海關誌》抄襲篡改《澳門紀略》的杜撰之詞,屬訛傳。號為“十三行”,卻非固定為13家。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業務十分發達。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16家洋行於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1770年公行裁撤,眾商皆分行各辦。直到1782年公行製度才最後確立下來。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另一方麵,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自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伶丁洋麵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多數行家營業虧損,資金欠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的特權。從此,十三行遂日趨沒落。


    洋貨十三行在創建時,廣東官府規定它是經營進口洋貨和出口土貨(包括廣貨、瓊貨)的中介貿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貨十三行經營的貿易對象,實際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


    為了整頓洋行製度,進一步加強對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於乾隆帝十年從廣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選擇殷實者五家為保商,建立保商製度。保商的責任是承保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和納稅等事,承銷進口洋貨,采辦出口絲茶,為外商提供倉庫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對於承保的外國商船貨物因享有優先的權利,在其他分銷貨物的行商交不出進口貨稅時,必須先行墊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報的事,責令保商通事代為轉遞,並負責約束外商不法行為。盡管外商對保商製度表示不滿,但清廷一直加以維護。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時,就互相勾結;利益矛盾時,就互相欺騙敲詐,釀成種種糾紛。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間投機取巧,獲利致富;但大多數行商則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夾擊下,招致破產。


    從廣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間,廣州十三洋行先後發生過多次大火。火勢迅猛。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餅店失火,波及十三行,大火連續燒了兩日,夷館、洋行多間被燒毀,損失慘重。


    據後統計,11家洋行未被燒的隻有5家。外商的貨物全部燒毀,所有行商房屋貨棧變成了灰燼,牽連附近的房屋店鋪千餘家。第二次大火是鴉片戰爭之後,100多名英軍士兵在洋行前中國人開的水果店搶水果吃,還用刀將店主劃傷,激起了廣州民眾的憤慨。半夜,廣州民眾火燒英國商館,廣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群眾擲來的密集石頭阻截,使之不能前進。大火一直燒到第二天才熄滅。


    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駐紮在十三行地區的英軍,為阻止中國軍民對外國商館的襲擊,拆毀了十三行地區周圍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國軍民的偷襲。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廣州民眾從被拆毀的鋪屋殘址上點火,火勢舜間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國商館區。15日淩晨燒及美法商館,下午2時延至英國商館,到下午5時,十三行地區除一棟房子幸存外,全部化為灰燼。據當時南海知縣華延傑在《觸藩始末》一書描寫:“夜間遙望火光,五顏六色,光芒閃耀,據說是珠寶燒烈所至。”英軍失去據點,被迫撤回泊於珠江上的軍艦。十三行商館區從此結束了它的曆史。


    何宏俊聽見童寧這麽說,他才知道廣州13行還有這麽一段曆史。在前世隻是記得他的輝煌,但是確實不知道怎麽衰落的。


    “廣州13行的家族現在還有人嗎?”何宏俊繼續問道


    童寧想了想說道:“當年的四大家族好像隻聽說潘家還有些人,別的幾家都沒有什麽人了。”


    何宏俊想了一會兒說道:“你明天把家裏在13行的倉庫騰出來,把裏麵打掃幹淨,回來按照展示會場布置。然後把所有的請帖的地點,全部寫在家族倉庫所在的會場。你隻有半個月的時間,要把會場布置出來。到時候我會去看的。”


    “好的,少爺,我知道該怎麽做了。這就去做。”童寧回答道。


    待童寧出去以後,何宏俊轉過頭對著張三說道:“成武,你等李四回來,告訴李四一聲,明天,你和李四,跟我出去一趟。”


    當所有的人都出去了以後,何宏俊的心,是久久不能平靜。無論在前世還是後世,隻要創業都一定會有這種那樣的問題,隻有真正做過,才知道會有多麽難。雖然兩世為人但是從業還畢竟是頭一次,而且一開始攤子鋪的有點大,和他原來的計劃完全點不一樣,他現在的心需要好好的靜一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洋務運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0於0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0於0水並收藏新洋務運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