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秋季,一般來說,會比北方的秋季來得略微稍晚一些。
不過,北方的秋季,來得匆忙,走得也匆忙,就仿佛一陣急促的風,讓人難以察覺它的存在,一瞬間便步入深秋或者嚴冬;而南方的秋季,則來得較為平緩一些,給人一種溫柔、纏綿和細膩之美,讓人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當南方深秋正濃的時候,鄭少華卻沒有感到絲毫的惆悵和失意,完全沒有受到四季更替的環境影響,反而顯得極為快樂和喜悅,仿佛身處在絢麗繽紛的春季一般,隻因為他的整顆心已經完全沉醉於愛情的甜蜜中,以致於他根本就沒有過多在意周圍環境的變遷。
或許,戀愛中的人就是這樣:不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影響人的心情,而是人主觀的心情會不自覺地影響人對環境的感受和判斷。對於平常人來說,春季是歡快的季節,秋季是憂鬱的季節,冬季是寒冷的季節;然而,戀愛中的人卻沒有過多季節之分,隻有春季和冬季之別。對於那些正享受愛情果實的人,不管所處的是秋季還是冬季,內心永遠是如花般美麗的春季;對於那些失戀的人,卻恰恰相反,不管所處的是春季還是夏季,內心永遠都是如冰般寒冷的冬季。
難怪人們常說,戀愛中的人是最癡傻的,是最感性的,因為他們完全是靠心靈生活,而非靠大腦生活!在戀愛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能陷入這種愛的非理性困境之中,隻不過有些人可以越過障礙,盡可能彰顯自身的魅力,盡情體味玫瑰花的絢爛與芬芳;而有些人則可能無力跨越,最終在玫瑰花枝的刺痛中迷失自我,甚至擦肩而過,偏離軌道,越走越遠,留下無盡的遺憾。
轉眼之間,鄭少華與鄧嘉欣書信來往已經有一月之久了。這段時間,他們就仿佛那些陷入愛河中的人一般,盡情地享受和體味著愛情的甜蜜與美好。盡管他們之間相距千裏,天各一方,但是他們的心卻仿佛早已連在了一起,時刻能感受到對方心靈的跳動和呼喚。
每周一封信,漸漸成為鄭少華繁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鄧嘉欣美好大學時光中最為歡愉的時刻。
對於鄭少華來說,隻要能夠讀到愛人溫情甜蜜的文字,生活中一切的勞累和苦惱,頓時就會煙消雲散,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他完全沉浸在戀愛的幸福之中;而對於鄧嘉欣來說,看到鄭少華粗獷而厚重的文字,眼前頓時就會浮現出他寬闊的肩膀和堅毅的麵容——這一切曾經是多麽深情地吸引著她,讓她陷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無法自拔。
他們兩人就這樣,通過鴻雁傳情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對方麵前,簡直到了癡情忘我的地步。一向木訥和寡言的鄭少華,在愛情魔力的感染之下,就仿佛變了一個人一般,變得神采飛揚,精神抖擻,在工作和生活中顯得更加激情和豪放,而且經常會不自覺地將笑容掛在臉上,惹得家裏人和水泥廠的人倍感好奇。
不過,鄭少華對於這份愛情一向是避而不談的,尤其是自己的家裏人,他更是守口如瓶,盡量不在他們麵前過多流露自己的喜悅,隻願在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小角落,獨自品嚐,獨自回味。當然,在他的兩個好友麵前,他沒辦法過多掩飾自己的狂喜和激動;而且,他們都已經知道自己在戀愛,就沒有什麽好遮掩和隱瞞的了。
每次閱讀鄧嘉欣的來信,鄭少華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呆在自己房間,獨自欣賞,仿佛正在開啟一個曠世的寶盒一般,甚至比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還更加令他欣喜若狂。而且,他每次閱讀愛人的信件,就仿佛是在聆聽智慧女神的敦敦教誨一般,內心懷揣著無限的虔誠和敬意,感受著愛人帶給他的思想碰撞和文學啟迪,讓他漸漸從枯燥的工作中,從繁重的生活中,體味到來自文學的巨大魅力和神奇魔力。
自從收到鄧嘉欣的第一封來信,沒過多久,鄭少華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圖書館,借閱一些文學名著來閱讀,隻為讓自己的思想能夠更加靠近心愛的她,也為了讓自己將來能夠更加配得上她,不致於在思想上產生隔閡。
要想讓愛情天長地久,永葆青春,就必須讓兩個人在思想上有可以交流的語言;惟有如此,愛情的生命力才會長久,不然,即使兩個人走在一起,將來也會產生一種行同路人的陌生感。
鄭少華首先借來了她上次提到的兩本書,一本是《紅與黑》,一本是《梵高傳》,因為她信上生動的描述,引起了他對這兩本書極大的興趣。
鄭少華利用晚上空閑的時間,花了兩三天就把這兩本書讀完了。當他讀完之後,內心真是風起雲湧,波浪滔天,帶給他極大的震撼和衝擊,就如同鄧嘉欣曾經在信上所描繪的那樣,是一次心靈和思想的巨大洗滌。
帶給他最大震撼和觸動的還是《紅與黑》這本小說。
在閱讀《紅與黑》時,鄭少華從主人公於連身上,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因為他們都是貧困家庭出身,內心都有著深深的自卑感;尤其是讀到於連和市長夫人(雷納爾夫人)的愛情時,他更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和鄧嘉欣,想到他們之間的愛情就如同這樣的愛情一樣,是貧富巨大懸殊的真心相愛,是超越階級、發自內心的純潔之愛。
但是,現實往往是無奈而殘酷的。由於私情暴露和流言蜚語,於連不得不割舍下這份真誠的愛情;為了追名逐利,滿足自己強烈的虛榮心和野心,他又開始了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這是一種充滿私心和欲望的愛情,與雷納爾夫人發自內心的愛情是完全不同的。與雷納爾夫人的愛情是“心靈的愛情”,而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是“頭腦的愛情”。正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愛情,最終讓於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開槍射擊了一直深愛的雷納爾夫人,被教會宣判了死刑。
當鄭少華讀到於連與雷納爾夫人愛情的破滅時,內心不禁感到深深的遺憾,同時也感到深深的痛楚,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愛情也會遭遇這樣悲慘的結局,不能與心愛的人走在一起。如果是那樣的話,他該是多麽悲痛欲絕啊!如此深切的感同身受,讓他對小說理解得也更加深刻。
當鄭少華在閱讀於連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時,那種急功近利的狂熱心態,那種追名逐利的強烈欲望,讓他隱約看到了弟弟鄭少強的影子,那就是:恃才傲物,試圖通過自己的才能擺脫貧困的出身,實現自己人生的巨大成功。想到這裏,鄭少華不禁感到有些擔憂,生怕弟弟在大學的求學之路上,會過多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為大學裏麵,本來就是貧富懸殊巨大,魚龍混雜,而且充滿了各種誘惑,再加上他是一個定性不強的人,很容易利欲熏心,隨波逐流。
鄭少華沒有想到,一部《紅與黑》,居然同時照出了他和弟弟身上的性格弱點,讓他真是百感交集,喜憂參半!令他喜的是,弟弟終於如願以償地踏入了大學之門;憂的是,弟弟那種強烈的虛榮心帶給他的苦惱和困惑,生怕弟弟在大學裏會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而偏離自己的理想和初心,誤入歧途,就像於連走上不歸路一樣。
讀完《紅與黑》之後,鄭少華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應該寫封信告誡弟弟,讓他也能夠看看這部小說,並且引以為戒,不要步於連的後塵。
另外,《梵高傳》也帶給鄭少華不小的感觸。在閱讀的過程中,他不禁為梵高淒慘的愛情抱以極大的同情,同時也為他永遠不離不棄的弟弟抱以極大的好感。而且,正如鄧嘉欣曾經所說的那樣,他又一次不自覺地想到了自己和弟弟鄭少強,讓他對梵高弟弟的無私付出深深佩服。想不到,在那樣一個苦難的年代,居然有這樣深厚的兄弟情誼,真是太難得,太令人感慨了!
自從受到鄧嘉欣的影響,接觸到文學名著之後,鄭少華仿佛從中找到一個尚未被自己察覺到的自己,就仿佛在小說中看到了過去和現在的自己一般,讓他對文學越來越著迷,越來越喜歡。
之前的他,一直在教室裏學習著書本上的知識,讀的課外書很少,甚至連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都沒有讀過,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麽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然而,自從他為了整個家不得不操勞和奔波,尤其是在繁重的工作中忍受著來自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煎熬時,他越加深刻地明白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文學讓他可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致於被殘酷的現實壓得爬不起來,也不致於被繁重的生活累得麻木不仁,陷入底層貧困者未能擺脫的宿命之中。文學,讓他的思想和精神逐漸脫離於所處的環境,可以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會隨波逐流,淪落為生活的奴隸,也不會被生活打倒!
哈哈,這真是一件相當奇妙和極具戲劇性的曆程!
鄭少華和鄭少強兩兄弟幾乎都是因為鄧嘉欣的緣故,開始接觸文學,隻不過兩人側重和關注的重點不太相同。弟弟鄭少強由於偶然的機緣巧合,接觸到推理小說,並且十分熱衷,可謂如癡如狂,廢寢忘食;而哥哥鄭少華由於愛人的緣故,開始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當初隻為愛屋及烏,讓自己能夠更加靠近心中的她,後來卻越來越著迷,已經逐漸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血液中。
兩個理科男,同時因為一個文科女神,而沉醉於文學的巨大魅力之中。弟弟癡迷於推理小說,隻是因為推理小說可以滿足他活躍的大腦不斷思考的習慣,讓他可以從邏輯推理中進行思維的錘煉,從而擺脫來自生活的壓抑和苦悶;而哥哥熱衷於文學名著,隻是因為在這些經典中,讓他可以獲得一種內心的慰藉和充實,從經典中汲取戰勝苦難和挫折的力量,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
兩兄弟,在文學的影響之下,一個通過推理小說錘煉了大腦,一個通過經典名著磨煉了內心,可謂各取所需,用文學之光為理性之光錦上添花,保駕護航。(未完待續)
不過,北方的秋季,來得匆忙,走得也匆忙,就仿佛一陣急促的風,讓人難以察覺它的存在,一瞬間便步入深秋或者嚴冬;而南方的秋季,則來得較為平緩一些,給人一種溫柔、纏綿和細膩之美,讓人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當南方深秋正濃的時候,鄭少華卻沒有感到絲毫的惆悵和失意,完全沒有受到四季更替的環境影響,反而顯得極為快樂和喜悅,仿佛身處在絢麗繽紛的春季一般,隻因為他的整顆心已經完全沉醉於愛情的甜蜜中,以致於他根本就沒有過多在意周圍環境的變遷。
或許,戀愛中的人就是這樣:不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影響人的心情,而是人主觀的心情會不自覺地影響人對環境的感受和判斷。對於平常人來說,春季是歡快的季節,秋季是憂鬱的季節,冬季是寒冷的季節;然而,戀愛中的人卻沒有過多季節之分,隻有春季和冬季之別。對於那些正享受愛情果實的人,不管所處的是秋季還是冬季,內心永遠是如花般美麗的春季;對於那些失戀的人,卻恰恰相反,不管所處的是春季還是夏季,內心永遠都是如冰般寒冷的冬季。
難怪人們常說,戀愛中的人是最癡傻的,是最感性的,因為他們完全是靠心靈生活,而非靠大腦生活!在戀愛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能陷入這種愛的非理性困境之中,隻不過有些人可以越過障礙,盡可能彰顯自身的魅力,盡情體味玫瑰花的絢爛與芬芳;而有些人則可能無力跨越,最終在玫瑰花枝的刺痛中迷失自我,甚至擦肩而過,偏離軌道,越走越遠,留下無盡的遺憾。
轉眼之間,鄭少華與鄧嘉欣書信來往已經有一月之久了。這段時間,他們就仿佛那些陷入愛河中的人一般,盡情地享受和體味著愛情的甜蜜與美好。盡管他們之間相距千裏,天各一方,但是他們的心卻仿佛早已連在了一起,時刻能感受到對方心靈的跳動和呼喚。
每周一封信,漸漸成為鄭少華繁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鄧嘉欣美好大學時光中最為歡愉的時刻。
對於鄭少華來說,隻要能夠讀到愛人溫情甜蜜的文字,生活中一切的勞累和苦惱,頓時就會煙消雲散,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他完全沉浸在戀愛的幸福之中;而對於鄧嘉欣來說,看到鄭少華粗獷而厚重的文字,眼前頓時就會浮現出他寬闊的肩膀和堅毅的麵容——這一切曾經是多麽深情地吸引著她,讓她陷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無法自拔。
他們兩人就這樣,通過鴻雁傳情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對方麵前,簡直到了癡情忘我的地步。一向木訥和寡言的鄭少華,在愛情魔力的感染之下,就仿佛變了一個人一般,變得神采飛揚,精神抖擻,在工作和生活中顯得更加激情和豪放,而且經常會不自覺地將笑容掛在臉上,惹得家裏人和水泥廠的人倍感好奇。
不過,鄭少華對於這份愛情一向是避而不談的,尤其是自己的家裏人,他更是守口如瓶,盡量不在他們麵前過多流露自己的喜悅,隻願在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小角落,獨自品嚐,獨自回味。當然,在他的兩個好友麵前,他沒辦法過多掩飾自己的狂喜和激動;而且,他們都已經知道自己在戀愛,就沒有什麽好遮掩和隱瞞的了。
每次閱讀鄧嘉欣的來信,鄭少華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呆在自己房間,獨自欣賞,仿佛正在開啟一個曠世的寶盒一般,甚至比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還更加令他欣喜若狂。而且,他每次閱讀愛人的信件,就仿佛是在聆聽智慧女神的敦敦教誨一般,內心懷揣著無限的虔誠和敬意,感受著愛人帶給他的思想碰撞和文學啟迪,讓他漸漸從枯燥的工作中,從繁重的生活中,體味到來自文學的巨大魅力和神奇魔力。
自從收到鄧嘉欣的第一封來信,沒過多久,鄭少華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圖書館,借閱一些文學名著來閱讀,隻為讓自己的思想能夠更加靠近心愛的她,也為了讓自己將來能夠更加配得上她,不致於在思想上產生隔閡。
要想讓愛情天長地久,永葆青春,就必須讓兩個人在思想上有可以交流的語言;惟有如此,愛情的生命力才會長久,不然,即使兩個人走在一起,將來也會產生一種行同路人的陌生感。
鄭少華首先借來了她上次提到的兩本書,一本是《紅與黑》,一本是《梵高傳》,因為她信上生動的描述,引起了他對這兩本書極大的興趣。
鄭少華利用晚上空閑的時間,花了兩三天就把這兩本書讀完了。當他讀完之後,內心真是風起雲湧,波浪滔天,帶給他極大的震撼和衝擊,就如同鄧嘉欣曾經在信上所描繪的那樣,是一次心靈和思想的巨大洗滌。
帶給他最大震撼和觸動的還是《紅與黑》這本小說。
在閱讀《紅與黑》時,鄭少華從主人公於連身上,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因為他們都是貧困家庭出身,內心都有著深深的自卑感;尤其是讀到於連和市長夫人(雷納爾夫人)的愛情時,他更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和鄧嘉欣,想到他們之間的愛情就如同這樣的愛情一樣,是貧富巨大懸殊的真心相愛,是超越階級、發自內心的純潔之愛。
但是,現實往往是無奈而殘酷的。由於私情暴露和流言蜚語,於連不得不割舍下這份真誠的愛情;為了追名逐利,滿足自己強烈的虛榮心和野心,他又開始了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這是一種充滿私心和欲望的愛情,與雷納爾夫人發自內心的愛情是完全不同的。與雷納爾夫人的愛情是“心靈的愛情”,而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是“頭腦的愛情”。正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愛情,最終讓於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開槍射擊了一直深愛的雷納爾夫人,被教會宣判了死刑。
當鄭少華讀到於連與雷納爾夫人愛情的破滅時,內心不禁感到深深的遺憾,同時也感到深深的痛楚,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愛情也會遭遇這樣悲慘的結局,不能與心愛的人走在一起。如果是那樣的話,他該是多麽悲痛欲絕啊!如此深切的感同身受,讓他對小說理解得也更加深刻。
當鄭少華在閱讀於連與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時,那種急功近利的狂熱心態,那種追名逐利的強烈欲望,讓他隱約看到了弟弟鄭少強的影子,那就是:恃才傲物,試圖通過自己的才能擺脫貧困的出身,實現自己人生的巨大成功。想到這裏,鄭少華不禁感到有些擔憂,生怕弟弟在大學的求學之路上,會過多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為大學裏麵,本來就是貧富懸殊巨大,魚龍混雜,而且充滿了各種誘惑,再加上他是一個定性不強的人,很容易利欲熏心,隨波逐流。
鄭少華沒有想到,一部《紅與黑》,居然同時照出了他和弟弟身上的性格弱點,讓他真是百感交集,喜憂參半!令他喜的是,弟弟終於如願以償地踏入了大學之門;憂的是,弟弟那種強烈的虛榮心帶給他的苦惱和困惑,生怕弟弟在大學裏會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而偏離自己的理想和初心,誤入歧途,就像於連走上不歸路一樣。
讀完《紅與黑》之後,鄭少華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應該寫封信告誡弟弟,讓他也能夠看看這部小說,並且引以為戒,不要步於連的後塵。
另外,《梵高傳》也帶給鄭少華不小的感觸。在閱讀的過程中,他不禁為梵高淒慘的愛情抱以極大的同情,同時也為他永遠不離不棄的弟弟抱以極大的好感。而且,正如鄧嘉欣曾經所說的那樣,他又一次不自覺地想到了自己和弟弟鄭少強,讓他對梵高弟弟的無私付出深深佩服。想不到,在那樣一個苦難的年代,居然有這樣深厚的兄弟情誼,真是太難得,太令人感慨了!
自從受到鄧嘉欣的影響,接觸到文學名著之後,鄭少華仿佛從中找到一個尚未被自己察覺到的自己,就仿佛在小說中看到了過去和現在的自己一般,讓他對文學越來越著迷,越來越喜歡。
之前的他,一直在教室裏學習著書本上的知識,讀的課外書很少,甚至連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都沒有讀過,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麽自己的認識和見解;然而,自從他為了整個家不得不操勞和奔波,尤其是在繁重的工作中忍受著來自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煎熬時,他越加深刻地明白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文學讓他可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致於被殘酷的現實壓得爬不起來,也不致於被繁重的生活累得麻木不仁,陷入底層貧困者未能擺脫的宿命之中。文學,讓他的思想和精神逐漸脫離於所處的環境,可以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會隨波逐流,淪落為生活的奴隸,也不會被生活打倒!
哈哈,這真是一件相當奇妙和極具戲劇性的曆程!
鄭少華和鄭少強兩兄弟幾乎都是因為鄧嘉欣的緣故,開始接觸文學,隻不過兩人側重和關注的重點不太相同。弟弟鄭少強由於偶然的機緣巧合,接觸到推理小說,並且十分熱衷,可謂如癡如狂,廢寢忘食;而哥哥鄭少華由於愛人的緣故,開始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當初隻為愛屋及烏,讓自己能夠更加靠近心中的她,後來卻越來越著迷,已經逐漸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血液中。
兩個理科男,同時因為一個文科女神,而沉醉於文學的巨大魅力之中。弟弟癡迷於推理小說,隻是因為推理小說可以滿足他活躍的大腦不斷思考的習慣,讓他可以從邏輯推理中進行思維的錘煉,從而擺脫來自生活的壓抑和苦悶;而哥哥熱衷於文學名著,隻是因為在這些經典中,讓他可以獲得一種內心的慰藉和充實,從經典中汲取戰勝苦難和挫折的力量,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
兩兄弟,在文學的影響之下,一個通過推理小說錘煉了大腦,一個通過經典名著磨煉了內心,可謂各取所需,用文學之光為理性之光錦上添花,保駕護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