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歲月的匆忙腳步,很快便邁入了十一月。


    十一月是立冬的時節,一般是在每年的十一月七日或者八日。隨著立冬的到來,即宣布正式進入寒冷的冬季。


    北方的冬天會經常下雪,按理說,會比南方的冬天更冷,實則不然。在南方,雖然不經常看到雪,但氣溫卻是相當低的,而且是一種比較徹骨的濕冷;再加上南方人比較怕冷,所以,南方的冬天會比北方的冬天更加寒冷。


    隨著天氣的逐漸轉冷,水泥廠的工人紛紛穿上了廠裏配置的冬裝工作服。盡管氣溫比較低,但是水泥廠仍舊按部就班地運作著,工作任務仍舊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並不會因為冬季的到來而有所停息。


    十月份的時候,鄭少華所在的燒成車間已經將大部分運輸設備改造完成,隻剩下最後的一道比較繁瑣和艱巨的工序,那就是將喂入預熱器的運輸設備進行鬥式提升的封閉改造。


    現有的生料喂入裝備,還是比較老式的膠帶運輸,並不能解決喂入預熱器時產生的粉塵汙染問題。因此,為了徹底地改造運輸設備,達到比較優良的衛生標準,必須將膠帶運輸改造成封閉式的鬥式提升裝備,防止塵土飛揚,汙染環境。


    這項工序之所以比較繁重,是因為工作任務超出了技術人員的能力範圍。按理說,這種改造,需要更加專業的機械工程師才能完成,而車間的技術人員隻是一些普通的技術員工,並不能完全克服機械製造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不過,任務早已經下達了,而且改造工作也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不能半途而廢,必須堅持到底,將此項工作圓滿完成。


    前幾天,車間的幾名技術人員已經開了一個碰頭會,總結了前期的改造工作,並且商量了此項工作的具體開展。現在,他們一邊研究鬥式提升機的運作原理,一邊進行設計圖紙的繪製,儼然已經將自己放在工程師的角色來認真對待。


    這段時間,鄭少華也在不斷地研究鬥式提升機,可謂廢寢忘食,不知疲倦,試圖完全掌握其原理,並且將其與車間的具體情況結合,順利完成前期設計圖紙的繪製。接下來,再結合設計圖紙,進行後期的加工製造。


    經過差不多一周的努力,又是丈量預熱器的高度,讓機殼能夠與之匹配,又是研究鬥式提升機內部的結構原理,總算將設計圖紙成功繪製出來;而且,還相當精確地標示出對應的尺寸比例,方便後續的加工製造。


    設計圖紙繪製出來了,然而,接下來的製造工序卻並非一件易事,必須反複進行實驗,才能確保設計製造出來的設備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由於燒成車間的預熱器是前不久最新引進的大型設備,大概有十六米高,所以,鬥式提升機的機殼也必須達到這個高度,才能保證生料能夠正常喂入預熱器中。


    技術團隊的所有技術人員,首先花了一周的時間,來製造鬥式提升機的機殼,繼而再進行料鬥的製造和內部結構的設置。


    在這個過程中,鄭少華可謂熟讀了鬥式提升機的製造原理,並且將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研究和製造中,可謂活學活用,受益匪淺,極大地提升了他在機械製造方麵的實際操作能力。


    這還是鄭少華首次參與到機械製造的任務中。雖然這項工作並非技術人員的分內職責,但是能夠親自動手來製造機械設備,對於鄭少華來說,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也極大地激發了他的潛力。而且,在生料車間研究和改造破碎機的過程中,他已經積累了大量關於機械方麵的知識,表現出極強的動手和創新能力。


    同樣,在燒成車間製造鬥式提升機的過程中,他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不僅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還能夠結合車間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富有創建性的意見,並且得到了其他技術員的認可和肯定。


    尤其是在內部結構的設置上,他提出對機頭進行防逆轉裝置。這樣,一旦發生動力中斷,就可以避免畚鬥由於重力作用將生料卸到鬥式提升機的底部,造成生料的堆積和機底的堵塞。


    鄭少華之所以能夠提出這一改進的想法,是在大量閱讀了相關的書籍之後總結得出的。當然,這樣的改進需要更加專業的知識才能完成。因此,他按照書籍上的建議,提議采用棘輪機構,這樣就可以達到防逆轉的功效。


    還有就是,在鬥式提升機頭部和底部的通風口,考慮到由於風力作用造成粉塵對空氣的汙染,他提議在兩端的通風口安裝向內吸風的小型風扇,避免粉塵從通風處溢出,從而更大程度地減少空氣的汙染,達到更加優良的衛生標準。


    經過全體技術人員差不多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根據設計圖紙製造的鬥式提升機總算大功告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首先花了近一周的時間負責機殼的製造;繼而又花了近半月的時間來進行內部結構的設置,包括輸送鏈的安裝,驅動輪和改向輪的安裝,還有畚鬥的安裝,等等;再之後,又根據鄭少華所提的改進意見,花了近一周的時間來對機頭進行防逆轉裝置和對通風口進行吸風設置,最大可能達到封閉且減少汙染的目的。


    經過長達一個來月的奮戰,一台由燒成車間的技術團隊自行設計和製造的鬥式提升機,終於大功告成。接下來,就到了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那就是對這台鬥式提升機進行試運行,看是否能夠正常運轉,否則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


    為了檢驗提升機的實際效果,這天,全體燒成車間的工人都停止了手頭的工作,一起來觀摩,見證令大家歡欣鼓舞的時刻。如果成功的話,那麽,整個車間所有的運輸設備都會采取這種封閉運輸和封閉提升的裝備;如果失敗的話,那麽,技術人員必須再次進行研究和實驗,直到能夠成功運作為止。


    安裝固定好提升機後,便開始進行空車試運轉。在啟動電源之後,提升機緩緩地運轉起來。起初,機器有些顛簸和磕碰,不過,沒過多久,便逐漸平穩了下來。試運轉一直持續了四個小時,在運轉的過程中,機器的溫度也在適宜的溫度範圍,並沒有超過極限。就此,試運轉宣布成功。


    這樣的結果不免令大家欣喜如狂,一個來月的艱苦工作,總算獲得了相應的回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看到眼前的情景,鄭少華也不禁十分感慨,內心油然升起一團強烈的火焰,正熊熊地燃燒著。


    在這項工作中,他可以說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比任何一個人都用功和辛苦,不僅要廢寢忘食地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還必須活學活用,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製造和改進之中。這樣的工作,這樣的體力,這樣的才能,絕不是其他人可以完成的。


    沒有豐富淵博的知識和大膽創新的能力,是絕不可能完成此項艱巨的任務的。經過這次自主設計和製造提升機,大家不禁對鄭少華更加佩服,甚至連一向老成持重的技術團隊負責人黃老都對他讚賞有加,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學習能力之強,學習能力之快,完全勝過他們這些思想有些陳腐和落伍的技術人員。


    對於鄭少華來說,他其實並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想過自己所起到的作用,隻是將自己當成水泥廠的一份子來認真對待,認真鑽研,認真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他也並沒有表現出任何驕傲和賣弄的情緒,踏踏實實地奉獻出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


    通過這次製造鬥式提升機,鄭少華從中收獲頗多,不僅學到了大量關於機械方麵的知識,而且還更加深刻地明白創新在機械製造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要想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機械,必須在充分掌握現有機械原理的基礎上創新求變,這樣才能發揮機械製造的卓越功效,並且創造出更加實用、更加方便的機器。


    這些心得體會,都是鄭少華參與到此次機械製造中所獲得的。然而,他並不知道,這些想法,讓他逐漸跨入到機械工程師的行業,因為配得上工程師這個職稱的,絕不單純隻是掌握一些機械設備的原理就夠了,還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這樣才能製造出科學優良的機器。


    如今,鄭少華大腦中已經擁有了大膽創新的意識,或者說,這種創新意識早已在他頭腦中根深蒂固,隻不過在適當的時候便會將其表現出來而已。


    之前,在生料車間改造破碎機的時候,他實現了創新,不僅使破碎機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還使破碎機的性能更加安全可靠,避免了不幸事故的再次發生;而今,在燒成車間,通過參與到環保設施的改進中,讓他的創新能力得到更加有效的發揮。再加上,隨著他理論知識的不斷加強,讓他的創新能力可以發揮得更加充分和有效。


    有些人,一輩子力圖在某個領域實現創新,卻並未能獲得成功;而有些人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就仿佛與生俱來一般,根本無需絞盡腦汁,挖空心思,隻需將理論的知識和實際的操作有效結合,就可以實現一次新的突破和飛躍。


    這樣的天才,真是相當稀缺,尤其是當今的社會,更是需要這樣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因為科學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是古往今來永遠沒辦法改變的真理。


    而鄭少華就具備這樣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隻不過要想讓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蹴成的,也絕非按部就班可以實現的,必須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突破自我,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讓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讓自己的能力更加卓著。


    正所謂學無止境,人生的奮鬥和學習永遠沒有終點,隻有更好,沒有最好,這樣才能通往人生的頂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雙胞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遲黎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遲黎才並收藏雙胞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