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1]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楊先生很有誠意地尋找叛軍,很有誠意地進行談判,很有誠意地勸說投降,最後,他的誠意得到了回報。


    事實證明,農民軍之所以造反,並不是吃飽了撐的,隻是因為吃不飽。現在既然朝廷肯原諒他們,給他們飯吃,自然願意投降,畢竟造反這事,要經常出差,東跑西跑風險太大。


    而對於楊總督,他們也是很客氣的,很有點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約好地點,楊鶴打開城門,派出群眾代表,熱烈歡迎。眾多民軍頭目大部到場,在楊總督的率領下,前往關帝廟,在關老爺麵前,宣誓投降(關老爺靠得住)。


    雖然此前雙方素未謀麵(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時看過幾眼),但雙方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特別是楊總督,獲得了民軍的一致推崇,他們趕走了楊鶴的轎夫,堅持一定要親自把他抬到總督府,並以此為榮。


    一時間,西北喜訊接連,朝廷奔走相告,楊鶴跟各民軍領袖的關係也相當好,逢年過節,還互相送禮,致以節日的問候。


    局麵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楊鶴同誌讀過很多書,幹過許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從招撫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因為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弄明白。


    正是這個問題,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這個問題是,他們為什麽要造反?


    答案是:為了活下去。


    怎樣才能活下去呢?


    有錢,有糧食。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三段論:


    造反,是因為沒錢、沒糧食;投降,是因為有錢,有糧食。


    楊鶴有錢,有糧食嗎?


    沒有。


    所以停止投降,繼續造反。


    在招降之前,楊鶴曾經認為,隻要民軍肯投降,事情就結束了,可是投降之後,他才明白,事情才剛開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隊,就有三萬多人,這麽多人,怎麽安置?


    招來當兵,就別扯了,連自己手下那點人的軍餉都解決不了,招來這些人,喝西北風?


    趕回家種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災荒,要能回家種地,誰還造反?


    對於這個悖論,崇禎同誌是知道的,也想了辦法。


    [167]


    他先找了幾萬兩銀子,安排發放。然後又從自己的私房錢(內庫)裏,拿出了十萬兩,交給楊鶴,讓他拿去花。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很有效果的,民軍們拿到錢,確實消停了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是多長呢?


    我前麵說過了,半年。


    半年,把錢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該怎麽著還怎麽著,繼續反!


    為了活下去。


    猛人出場


    崇禎四年(161),領了半年工資後,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響應,而且這次陣勢更大,合計有三十多萬人。


    搞到這個地步,朝廷極為不滿,許多大臣紛紛上告。


    楊鶴很委屈,他本來就不是武將。之所以跑來辦這事,實在是被人弄來的,原來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認真。來了之後,都沒閑著,天天忙活這事,錢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麽辦法?


    崇禎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覺得你能辦事,才把你派過去。這麽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馬就給你十幾萬兩銀子,連老子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你把錢花完了,這幫人又反了,十萬兩都打了水飄,你幹什麽吃的?


    楊鶴委屈,就寫信給崇禎,說我本不想幹,你硬要我幹,我要招撫,也是沒有辦法。


    崇禎委屈,就寫了封命令:錦衣衛,把楊鶴抓起來。


    崇禎四年(161)九月,楊鶴被捕,後發配袁州。


    鑒於楊鶴的黑鍋實在太重,由始至終,朝廷沒人替他說話。


    例外總是有的。


    命令傳出後,一個山海關的參政主動上書,要求替楊鶴承擔處罰。


    如此黑鍋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幫楊鶴背鍋,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位參政,是楊鶴的兒子,叫做楊嗣昌。


    崇禎沒有理睬,楊鶴先生的命運未能改變,依然去了袁州。


    幫父親背鍋,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導致了兩個重大後果。


    從這份奏疏上,崇禎看到了一個忠於父親的人。按照當時的邏輯,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記住了楊嗣昌的名字。他認定,此人將來必可大用。


    而楊嗣昌背黑鍋不成,父親被發配了,對他而言,莫過於奇恥。從此,他牢牢記住了那些降而複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楊鶴離開了,但這場大戲剛剛開幕,真正的猛人,即將出場。


    [167]


    一年前,招撫失敗後,民軍首領王左桂派出起義軍,進攻軍事重鎮韓城,韓城派人去找楊鶴,告急。


    楊鶴很急,因為他的政策是招撫,手中實在沒有兵,但到這節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終究沒有掌握菜刀技術,無奈,他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手上也沒有兵,但楊鶴相信,這個人是有辦法的。


    第一個猛人登場,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疇。


    洪承疇接到了求援的命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個相當扯淡的命令,你是總督都沒辦法,我怎麽辦?


    但他並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親兵,並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韓城的道路。


    這是文官、陝西參政洪承疇的第一次出征,這年,他三十七歲。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據記載,此人的家世,可謂顯赫一時:


    曾祖父洪以詵,字德謙,中憲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武央殿大學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這麽一份簡曆,基本就可以吃閑飯了。


    可惜,洪承疇沒能吃閑飯,事實上,他連飯都吃不上。


    因為所有的這些簡曆,都是後來封的,換句話說,是他掙回來的。


    洪承疇出生時,他的父親因為家境貧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親雖然窮,卻比較有文化,從小就教他讀書寫字。


    洪承疇很聰明,據說7歲就能背三字經,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說我,7的時候,還隻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疇歲,參加全省統考(鄉試),他的成績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全國統考,成績更好,全國第17名,二甲。


    然後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這個結果對他而言,是比較倒黴的。


    原因我說過,在明代,要想將來入閣當大學士,必須當庶吉士,進翰林院。以洪承疇的成績,應該能進,可是偏就沒進。


    此後的十幾年,洪承疇混得還可以,當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當了參政。


    參政這個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後,光榮地退休。


    [1674]


    沒考上翰林的進士,混飯吃的小參政,到曆史留名,罵聲不絕,餘音繞柱的大人物,隻是因為,他外放的地方,是陝西。


    剛去陝西的時候,洪承疇帶了很多書,


    所以洪承疇帶兵去救韓城的時候,隻是一個書生,他沒有打過仗,也沒有殺過人。


    據說在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天生就會打仗,天生就會殺人。


    這是事實,不是據說。


    洪承疇是一個真正的天才,軍事天才,他帶著臨時拚起來的家丁、仆人、夥夫,就這麽上了戰場,卻沒有絲毫的膽怯。


    麵對優勢敵軍,他憑借卓越的指揮,輕易擊敗了起義軍,斬殺五百餘人,解圍韓城。


    在洪承疇人生中,有過無數次戰役,有過無數個強大的對手,最重要的,是這一次。


    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讓洪承疇明白,他是多麽的強大,強大到可以力挽狂瀾,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他要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挽救這個末落的王朝,創造太平的盛世。


    諷刺的是,他最終做到了,卻是以一種他做夢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疇是一個務實的人,具體表現在,他正確地意識到,楊鶴是一個蠢貨。


    招撫是沒有用的,錢是不夠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鎮壓。


    來陝西上任之前,洪承疇帶來了很多書。三十年以來,書,是他僅有的寄托。


    戰後,他丟掉了書,做出了一個新的抉擇——開戰。


    奇跡就是這樣發生的,此後的兩個月裏,洪承疇率領這支純粹的雜牌部隊,連戰連勝,民軍聞之色變,望風而逃。


    在曆史上,他的這支軍隊,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洪兵”。


    洪承疇是文官,楊鶴也是文官,這是兩個人的共同點,也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


    對待民軍,楊鶴是很客氣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語招撫,投降後,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疇的態度有點差別。投降前,他說,如果不投降,就殺掉你們;投降後,他說,你們投降了,所以殺掉你們。


    對於這件事情,我始終很疑惑,讀聖賢書,就讀出這麽個覺悟?


    自古以來,殺人放火之類的事,從來沒斷過,但公認最無恥的事,就是“殺降”,人家都投降了,你還要幹掉他,太過缺德。


    但更讓我疑惑的是,這種缺德事,洪承疇同誌非但幹了,還經常幹。


    比如那位曾經圍過韓城,被洪承疇打跑的王左桂,後來也投降了。洪承疇聽說後,決定請他吃飯。


    還沒吃完,一群人衝進來,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終覺得,這事幹得相當齷齪,就算動手,起碼也得等人家吃完飯。


    [1675]


    落在他手上的民軍頭領,不是抵擋到底被殺,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殺。總之,無論抵抗到底,還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殺。


    但事實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這種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對某些人很有效。


    這個某些人,是指張獻忠之類的人。


    關於張獻忠的具體情況,這裏先不講;關於他後來有沒有在四川幹過那些事,也不講;隻講一個問題——投降的次數。


    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問題,我知道他是經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常到這個份上。


    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用一隻手,是數不過來的,兩隻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隻用了十幾天。


    這是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投降之後,也得履行個程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雖然他也投降,但還是很有幾分硬氣的,說不投降,就不投降,屬於硬漢型人物。


    大體而言,當時許多民軍的行為程序是,起兵、作戰、被官軍包圍,投降,走出包圍圈,拿起武器,繼續作戰。


    此類表演,基本都是固定節目,數不勝數。很快,你就會看到兩個典型案例。


    洪承疇跟楊鶴不同,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他看來,要徹底扭轉形勢,不能招撫,不能受降,隻有一個辦法——趕盡殺絕。


    這種方式的效果相當明顯,短短幾個月內,西北局勢開始穩定,各路民軍紛紛受挫,首領被殺。


    他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包括崇禎。對他而言,高升是遲早的事。


    但他畢竟太年輕,資曆太淺,還要繼續等。


    兩個月後,一件事情的發生,縮短了洪承疇的等待時間。


    崇禎四年(161),估計是有心髒病,或是膽囊炎,起義軍進攻延綏巡撫鎮守城池的時候,這位巡撫大人竟然被活活嚇死。


    沒膽的人死了,就讓有膽的人上,洪承疇接替了他的位置。


    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又過了兩個月,他的頂頭上司楊鶴被抓了,總督的位置空了出來。沒人能頂替,也沒人願意頂替,除了洪承疇。


    [1676]


    崇禎四年(161)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


    噩夢開始了。


    當時的起義軍,已經遍布西北,人數有幾十萬。雖說其中許多都是湊人數的,某些部隊還攜家帶口,什麽八十老母,幾歲小孩都帶上,但看起來,確實相當嚇人。


    比如寧夏總兵賀虎臣,有一次聽說起義軍到境內觀光,立即帶了兩千精兵,準備出戰。到地方後,他看到了起義軍的前鋒隊伍。


    然而他沒有動手,就在那裏看著,靜靜地看著,看了會,就走了。


    因為他始終沒有看到這支隊伍的尾巴。


    這是一列長隊,從前到後,長幾十裏


    對這樣的起義軍,看看就行了,真要動手,就傻了。


    問題在於,當時的西北,到處都是這樣的隊伍,穿街過巷,比遊行還壯觀,見著就發怵。


    然後,洪承疇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洪承疇害怕的東西,大致還不多。


    在給朝廷的報告裏,他天才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西北民變,人數雖多,但大都是脅從,且老幼俱在,並無戰力,真正精壯之人,十之一二而已,擊其首,即可大破之。


    這意思是,雖然鬧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個人裏麵,最多也就一兩個,把這幾個人幹掉,事情就結了。


    實踐證明,他的理論非常正確,所謂幾十萬義軍,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幾萬人而已。


    而這幾萬人中,最強悍的,是三個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隻要除掉這三個人,大局必定。


    這三個人中,王左桂已經被殺掉了,所以下一個目標,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時,洪承疇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殺的,殺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殺他,實在是被人逼得沒辦法。


    逼他們的人,叫做曹文詔。


    第二個猛人


    對曹文詔這個人,洪承疇曾經有過一個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曹文詔,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疇不一樣,他沒有履曆,沒讀過書,沒有背景,出人頭地之前,他隻是個小兵。


    十年前,他在一個人的手下當兵,跟著此人去了遼東。這個人叫做熊廷弼。


    九年前,廣寧兵敗,明軍潰敗,他沒有逃跑,而是堅持留了下來,見到了他第二個上司——孫承宗。


    六年前,孫承宗走了,他還是留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當上了遊擊,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煥。


    兩年前,他跟著袁崇煥到了京城,守護北京,結果袁崇煥被抓,他依然留了下來。


    一年前,他跟隨孫承宗前往遵化,在那裏,他奮勇作戰,擊退後金貝勒阿敏,並最終收複關內四城。


    然後,他來到了西北。


    對於這個人,我想就沒必要多說了,從熊廷弼、孫承宗到袁崇煥,他都跟過,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阿敏,他都打過。


    什麽世麵都見過,什麽牛人都跟過,現在把他調回來,打農民軍。


    而且他不是一個人回來的,跟著他回來的,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們隸屬於一支特殊的部隊——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朝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但人數並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壽的手中,曹文詔帶回來的,隻是六分之一。


    而他的對手王嘉胤,手下的民軍主力,在三萬人左右。


    王嘉胤什麽來曆,說法很多,靠譜的不多,但在當時那一撥人裏,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說過,在他手下,有個叫張獻忠的小嘍羅。順便再說句,後來威震天下、被稱為“闖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闖王.0版本),都是他的人,給他打工。


    而且這人很難得,很有點組織才能,連個縣都沒占住,就開始搞政府機構。但最搞笑的是,他還大膽地搞了機構改革,突破常規,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沒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還有宰相。


    當然,對於這些,曹文詔是沒有興趣的,到任後一個月,他就動手了。


    按通常的說法,他率數倍於民軍的官兵,以壓倒性的優勢,發動了進攻。


    但事實是有點區別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麵說過,是三萬人,而曹文詔帶去的人,是三千。


    估計王嘉胤原先沒在部隊混過,也不大知道曹文詔何許人也,對曹總兵的來訪,他倒不是很緊張,畢竟就三千人,還能咋樣。


    王嘉胤認為,就算曹文詔再強,就算他手下有關寧鐵騎,但畢竟是十個打一個,無論如何,都是不會輸的。所以他擺好了陣勢,準備迎敵。


    他太單純了。


    要知道,打了十幾年仗,換了三任領導,從努爾哈赤打到皇太極,還能混到現在,光憑勇猛,十條命都是不夠的。


    曹文詔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勇猛,而是因為耍詐。


    此人身經百戰,通曉兵法,到地方後,壓根沒動手,先斷了王嘉胤的糧道。


    王嘉胤慌了,要堅守,沒有糧食,要突圍,又沒法衝出去。


    就這樣,王嘉胤衝了兩個月,終於,在他即將放棄時,奇跡出現了。


    曹文詔的包圍圈,竟然出現了漏洞,王嘉胤終於找到機會,衝出重圍。


    王嘉胤感覺很幸運,雖說被困了兩個月,但好歹還是出來了。換個地方,還能接著幹。


    可惜他並不知道,曹文詔是一個沒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誤,都是故意的。


    把人圍起來,然後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損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們放出來,然後一路追著打。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王嘉胤逃了出來,逃出來後,就後悔了。


    因為從他逃出來那天起,曹文詔就跟在他屁股後麵,緊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頓猛捶,五天之內打了五仗,王嘉胤一敗塗地。


    更可氣的是,曹文詔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遠點,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隊是騎兵。對此,王嘉胤極為鬱悶。


    其實曹文詔也很鬱悶,誰讓你有三萬人,我隻有三千,隻能慢慢打。


    打了兩個月,王嘉胤崩潰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潰了。在某個混亂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殺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詔。


    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還有神一魁。


    在所有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最能堅持的,就是神一魁。


    為了徹底鏟除這個心腹之患,洪承疇決定,跟曹文詔合作。


    所謂合作,就是客氣客氣。就官職而言,洪承疇是總督,曹文詔是總兵,洪承疇是進士,曹文詔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疇怎麽說,曹文詔就怎麽做,相當聽話。


    幾年後的那場悲劇,即源自於此。


    其實這個時候,神一魁已經掛了,真正掌控軍權的,是四個人: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


    雖說頭頭死了,但勢頭一點沒消停,光主力部隊,就有五萬人,聚集在甘肅鎮原,準備進攻平涼。


    所以洪承疇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問題。


    除曹文詔之外,他還調來了王承恩、賀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幾個總兵,都到齊了。


    到齊了,就是群毆。


    群毆之後,民軍撐不住了,決定向慶陽撤退。


    [1679]


    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別是曹文詔,由於他率領的關寧鐵騎,每人都有兩匹馬,騎累一匹就換一匹,機動性極強,民軍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來跑去,沒能跑出去。


    經過兩個月的僵持,雙方終於在鎮原附近的西濠決戰,史稱西濠之戰。


    整個戰役的過程,大致相當於一堂生動的騎兵訓練課。剛開打,還沒緩過勁,曹文詔就率軍衝入了敵軍,亂砍亂殺,大砍大殺,基本上是怎麽砍怎麽有。


    砍完了,退回來,歇會,歇完了,再衝進去,接著砍。所謂如入無人之境,大致就是這個狀態。


    民軍的陣腳大亂,與此同時,洪承疇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連同賀虎臣的寧夏兵,王承恩的甘肅兵,發動總攻,敵軍就此徹底崩潰。


    此戰,民軍損失近萬人,首領杜三、楊老柴被生擒(曹文詔抓的)。


    殘餘部隊全部逃散。


    通常狀態下,都打殘了,也就拉倒了。


    洪承疇不肯拉倒,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是必須的。


    神一魁的四個頭領,抓了兩個,還剩兩個——紅軍友、李都司。


    這個艱巨的任務,由曹文詔接手,他率領自己的兩千騎兵,開始了追擊。


    接下來,是曹文詔的表演時間。


    麵對曹文詔的追擊,幾萬軍隊幾乎無法抵抗,連戰連敗,死傷近萬,主要原因,還是曹文詔太猛。


    曹總兵是見過大世麵的,最猛的八旗軍他都沒怕過,打半業餘的民軍,自然沒問題。每次進攻,他都帶頭衝鋒,打得民軍頭目膽戰心驚,時人有雲:“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


    這種說法是客觀的,卻是不全麵的,因為曹總兵不但玩硬的,還玩陰的。


    在追擊的路上,曹文詔的手下報告,他們抓住了一個叫李宮用的敵軍將領,


    按日常慣例,處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詔想了想,對手下說,放了這個人。


    此後的事情,用史書上的話說,“文詔乃縱反間,紿其黨,殺紅軍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曹文詔放走了這個人,並利用他使了個反間計,忽悠了他的同黨,殺掉了四大首領中的紅軍友。


    其實我也很想告訴你,這個反間計到底怎麽使的,隻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沒查個明白,


    有一點是肯定的,對民軍而言,曹文詔,是最為恐懼的敵人。


    人恐懼了,就會逃跑,逃無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隻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懼,所以他逃跑,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繼續跑,是沒有前途的。


    所以他決定,不跑了,回頭,決戰曹文詔!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頭,伏擊曹文詔!


    沒辦法,對付這樣的猛人,還是伏擊比較靠譜。


    他們伏擊的地點,叫做南原。


    為保證圈套成功,他們圍住了附近的一群明軍,吸引曹文詔前來救援。


    曹文詔來了,但在這裏,他看到了敵軍上千名騎兵,二話不說就追。


    追到了南原,穿進了圈套,伏兵四起。


    應該說,伏兵還是有點作用的,受到突然襲擊,曹文詔的部隊被打亂,曹文詔被衝散。


    李都司估計是讀過史書的,至少看過淝水之戰,他當即派人在軍中大喊:曹文詔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號,鑒於曹文詔不知被衝到哪去了,所以這個謠言很有點用,明軍開始動搖。


    然後,曹文詔就開始辟謠了,不用話筒,用長矛。


    精彩表演開始,按史書上的說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馬縈萬眾中。諸軍望見”。


    拿著長矛,左衝右突,單槍匹馬在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然後,大家都看見了他。


    遇上這麽個人,謠言是不管用了,伏擊也別扯了,所以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大敗,僵屍蔽野”。


    數過來,這應該是第二次大敗了。但對於洪承疇和曹文詔而言,還沒完。


    殘餘部隊的殘餘繼續逃跑,曹文詔繼續追擊,然後是大敗、複大敗,又複大敗。一路敗到平涼,李都司終於不用敗了,洪承疇殺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頭領,最終無人幸免。


    但到這份上,曹總兵還沒消停,他繼續追擊殘敵,竟然追到了甘肅、寧夏,連續幾戰,把殘敵趕盡殺絕,至此,神一魁的勢力徹底退出曆史舞台。西北之內,反軍所剩無幾。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禎元年的三大民軍領袖,就此結束。他們的戲份,在這個舞台上,他們注定隻是個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龍套並沒死,因為活不下去的人,終究還是活不下去,頭頭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這個原則,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殘部,以及所有無法活下去的人,為了生存,繼續戰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