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無德3。上德無為而無以為4;下德無為而有以為5。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6。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麵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7,而亂之首8。前識者9,道之華10,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11,不居其薄12;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
[注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引語]
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裏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評析]
《道德經》一方麵是談“道”,一方麵是論“德”。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裏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誌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任著主觀意誌辦事。在本章裏,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複“厚”和“實”。
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未完待續。)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澆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
[注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引語]
這一章是《德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裏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評析]
《道德經》一方麵是談“道”,一方麵是論“德”。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裏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誌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任著主觀意誌辦事。在本章裏,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係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複“厚”和“實”。
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準,但“德”隻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裏,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