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了陳光福和五十東江鎮老兵的事兒後,李九成這才細問王子登跟黃毅接觸的經過。
王子登把該說的都說了,但是沒敢說黃毅親口承諾隻要他王子登投降,必然能夠保住性命。
李九成已經被黃毅忽悠了一次,聽到王子登說黃毅言辭鑿鑿參與圍困登州是迫於無奈,在圍困期間興和軍絕不主動發起攻擊。
不由得啞然失笑!
他笑罵道:“那黃毅覺得我等都是傻子嗎,被騙了一次還等著被騙兩次、三次?”
王子登賠笑道:“我也是聽聽罷了,根本不相信!”
也在認真聽著的毛承祿道:“黃毅如此說其實是老奸巨猾!”
李九成道:“本帥知道,他是想讓我軍不主動攻打興和軍,等我們跟其他營伍的明軍打得兩敗俱傷時撿桃子!”
耿仲明傲然道:“所以我們不能上當,故意挑興和軍打!”
李九成實話實說道:“問題是興和軍不好打啊!”
陳有時讚同道:“對啊!打王洪、楊禦蕃、鄧玘、陳洪範的兵馬多容易,一個衝鋒過去,滿眼都是潰逃的明軍!
打興和軍,拉那麽多大炮去轟,人家連慌亂都沒見著,怎麽打?”
蘇有功道:“是啊!怎麽打?要不再信那廝一回,先不主動打興和軍?”
“如果興和軍真的不主動進攻,我軍就有可能把其他營伍的明軍全部打崩潰了!”
“對,我東江兵人人驍勇善戰,昌黎兵、通州兵、山東兵、天津兵都不堪一擊!”
“那諸位還想主動攻擊興和軍出口惡氣嗎?”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這個仇我們記在心裏了,總有算賬的那一天!”
最後,李九成、毛承祿、孔有德等等將領迫於形勢,對黃毅的第二次承諾選擇了姑且信之。
黃毅堅信登州城不可能久攻不克!
因為他會采取跨時代的戰法,采用領先時代一百多年的武器。
步炮協同,子母炮往城頭連續發射霰彈,米尼槍火槍手、弩手精準射擊敵方炮手,其餘的火槍手三段擊火力覆蓋……
這種打法不是黃毅想當然,而是曆史上的米尼槍剛剛問世之時,使用米尼槍的火槍手成功壓製火炮、奪取火炮的戰例。
為了能夠實現一鼓作氣破城的作戰計劃。
黃毅還準備了很多草包和麻袋,這東西裝土可以壘牆,鋪在冰麵上能夠防滑。
當然,實戰演習必不可少。
因為黃毅這個穿越者的攪局,曆史走向出現了偏差。
耿如杞、孫元化這兩位曆史留名的封疆大吏沒有在京師菜市口斬首。
謝鏈、朱萬年等等文官武將沒有被叛軍殺害!
因為耿如杞留任宣大總督,導致官位出現了連鎖反應,最起碼原山西巡撫張宗衡沒有升任宣大總督,而是回京擔任兵部左侍郎。
大淩河城攻防戰雖然還是明軍失敗了,但是並沒有三番五次派遣援軍打成添油戰術。
而且時間線多拖延了半年,讓後金軍多損失了接近兩千真奴,包衣奴才、蒙古仆從軍的損失更加多。
造成這個結果的最大因素是吳襄聽進去了黃毅的真知灼見,不是孫承宗這個遼東戰場的最高統帥人品大爆發。
吳襄這個人除了打仗其他都行,他特會投機,所以擅長看人。
被黃毅救下後他就特意關注,最後得出結論,黃毅這個人了不得!
所以吳襄牢記黃毅的叮囑,不僅僅給大淩河城送去了大量糧食和石碳,在接到火速支援大淩河城的命令之時不動如山。
他三次拒絕了孫承宗救援大淩河城的命令龜縮在錦州城,另一個總兵官宋偉見吳襄如此有樣學樣。
所以這兩個總兵官的人馬沒有被皇太極打掉依舊齊裝滿員。
屢次抗命罪莫大焉,吳襄和宋偉當然懼怕秋後算賬,他們一直在尋找戰機。
所以在張春帶領三萬餘兵馬前來增援之時精選五千人馬,由主動請戰的吳三桂率領殺出了錦州城。
最新消息,張春率領的明軍得到了錦州吳襄、宋偉的人馬救援,沒有全軍覆沒,大明少損失超過一萬兵馬!
這些兵馬都是經過血戰後突圍而出。
他們之所以英勇頑強,是因為絕大多數兵丁來自永平府,都被建奴破了家,都有親人在己巳之變遇難。
這些跟建奴仇深似海的永平府籍步兵利用偏箱車掩護打放鳥銃,還不時有弗朗機炮開火。
張春指揮這些願意戰鬥的兵士邊打邊退,再加上吳三桂率領幾百鐵甲家丁衝擊後金軍後陣,他終於改變了命運,沒有成為後金軍的俘虜。
後金軍打了一場消耗戰,真的損傷了國力,應該算慘勝如敗,這段時間在修整沒有發動新的攻勢!
張春感念吳三桂的及時救援上奏朝廷為其表功。
導致年紀輕輕的三桂子還是因為長山之戰嶄露頭角,依舊在崇禎皇帝心裏留下了忠勇善戰的好印象。
吳橋兵變的元凶“都元帥”李九成也沒有被祖大樂陣斬。
因為黃毅的故意為之,退守登州的叛軍沒有立刻被團團包圍。
他們還可以在方圓一百五十裏內為所欲為三個月。
所以有大把機會劫掠糧食囤積,並沒有開始殺人吃肉。
曆史上本該死掉的不僅僅活著,還高官厚祿,以後的曆史恐怕麵目全非。
黃毅手機裏保存的大明崇禎年鑒、崇禎大事年表必然不準確了。
想這麽多幹嘛?
反正登萊戰場的興和軍一樣的不屬於曆史,算得上是橫空出世!
擼起袖子幹唄!
即將打仗,而且是打大規模的攻防戰,下決心、表忠心的時候到了。
鎮撫官、文教員每天都在做動員。
太多輔兵積極分子火線轉正,太多任勞任怨的役夫被選拔為輔兵樂得合不攏嘴。
推進到登州城下之時,興和軍不算上女兵擁有騎兵三千八百、步兵炮兵五千二百,輔兵九千。
還有開始接受軍事訓練,有組織,有些戰鬥力的役夫九千!
役夫本來是留了一萬人,都是挑選的身強體壯者,其中有四五千曾經做過兩三年礦工。
王子登把該說的都說了,但是沒敢說黃毅親口承諾隻要他王子登投降,必然能夠保住性命。
李九成已經被黃毅忽悠了一次,聽到王子登說黃毅言辭鑿鑿參與圍困登州是迫於無奈,在圍困期間興和軍絕不主動發起攻擊。
不由得啞然失笑!
他笑罵道:“那黃毅覺得我等都是傻子嗎,被騙了一次還等著被騙兩次、三次?”
王子登賠笑道:“我也是聽聽罷了,根本不相信!”
也在認真聽著的毛承祿道:“黃毅如此說其實是老奸巨猾!”
李九成道:“本帥知道,他是想讓我軍不主動攻打興和軍,等我們跟其他營伍的明軍打得兩敗俱傷時撿桃子!”
耿仲明傲然道:“所以我們不能上當,故意挑興和軍打!”
李九成實話實說道:“問題是興和軍不好打啊!”
陳有時讚同道:“對啊!打王洪、楊禦蕃、鄧玘、陳洪範的兵馬多容易,一個衝鋒過去,滿眼都是潰逃的明軍!
打興和軍,拉那麽多大炮去轟,人家連慌亂都沒見著,怎麽打?”
蘇有功道:“是啊!怎麽打?要不再信那廝一回,先不主動打興和軍?”
“如果興和軍真的不主動進攻,我軍就有可能把其他營伍的明軍全部打崩潰了!”
“對,我東江兵人人驍勇善戰,昌黎兵、通州兵、山東兵、天津兵都不堪一擊!”
“那諸位還想主動攻擊興和軍出口惡氣嗎?”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這個仇我們記在心裏了,總有算賬的那一天!”
最後,李九成、毛承祿、孔有德等等將領迫於形勢,對黃毅的第二次承諾選擇了姑且信之。
黃毅堅信登州城不可能久攻不克!
因為他會采取跨時代的戰法,采用領先時代一百多年的武器。
步炮協同,子母炮往城頭連續發射霰彈,米尼槍火槍手、弩手精準射擊敵方炮手,其餘的火槍手三段擊火力覆蓋……
這種打法不是黃毅想當然,而是曆史上的米尼槍剛剛問世之時,使用米尼槍的火槍手成功壓製火炮、奪取火炮的戰例。
為了能夠實現一鼓作氣破城的作戰計劃。
黃毅還準備了很多草包和麻袋,這東西裝土可以壘牆,鋪在冰麵上能夠防滑。
當然,實戰演習必不可少。
因為黃毅這個穿越者的攪局,曆史走向出現了偏差。
耿如杞、孫元化這兩位曆史留名的封疆大吏沒有在京師菜市口斬首。
謝鏈、朱萬年等等文官武將沒有被叛軍殺害!
因為耿如杞留任宣大總督,導致官位出現了連鎖反應,最起碼原山西巡撫張宗衡沒有升任宣大總督,而是回京擔任兵部左侍郎。
大淩河城攻防戰雖然還是明軍失敗了,但是並沒有三番五次派遣援軍打成添油戰術。
而且時間線多拖延了半年,讓後金軍多損失了接近兩千真奴,包衣奴才、蒙古仆從軍的損失更加多。
造成這個結果的最大因素是吳襄聽進去了黃毅的真知灼見,不是孫承宗這個遼東戰場的最高統帥人品大爆發。
吳襄這個人除了打仗其他都行,他特會投機,所以擅長看人。
被黃毅救下後他就特意關注,最後得出結論,黃毅這個人了不得!
所以吳襄牢記黃毅的叮囑,不僅僅給大淩河城送去了大量糧食和石碳,在接到火速支援大淩河城的命令之時不動如山。
他三次拒絕了孫承宗救援大淩河城的命令龜縮在錦州城,另一個總兵官宋偉見吳襄如此有樣學樣。
所以這兩個總兵官的人馬沒有被皇太極打掉依舊齊裝滿員。
屢次抗命罪莫大焉,吳襄和宋偉當然懼怕秋後算賬,他們一直在尋找戰機。
所以在張春帶領三萬餘兵馬前來增援之時精選五千人馬,由主動請戰的吳三桂率領殺出了錦州城。
最新消息,張春率領的明軍得到了錦州吳襄、宋偉的人馬救援,沒有全軍覆沒,大明少損失超過一萬兵馬!
這些兵馬都是經過血戰後突圍而出。
他們之所以英勇頑強,是因為絕大多數兵丁來自永平府,都被建奴破了家,都有親人在己巳之變遇難。
這些跟建奴仇深似海的永平府籍步兵利用偏箱車掩護打放鳥銃,還不時有弗朗機炮開火。
張春指揮這些願意戰鬥的兵士邊打邊退,再加上吳三桂率領幾百鐵甲家丁衝擊後金軍後陣,他終於改變了命運,沒有成為後金軍的俘虜。
後金軍打了一場消耗戰,真的損傷了國力,應該算慘勝如敗,這段時間在修整沒有發動新的攻勢!
張春感念吳三桂的及時救援上奏朝廷為其表功。
導致年紀輕輕的三桂子還是因為長山之戰嶄露頭角,依舊在崇禎皇帝心裏留下了忠勇善戰的好印象。
吳橋兵變的元凶“都元帥”李九成也沒有被祖大樂陣斬。
因為黃毅的故意為之,退守登州的叛軍沒有立刻被團團包圍。
他們還可以在方圓一百五十裏內為所欲為三個月。
所以有大把機會劫掠糧食囤積,並沒有開始殺人吃肉。
曆史上本該死掉的不僅僅活著,還高官厚祿,以後的曆史恐怕麵目全非。
黃毅手機裏保存的大明崇禎年鑒、崇禎大事年表必然不準確了。
想這麽多幹嘛?
反正登萊戰場的興和軍一樣的不屬於曆史,算得上是橫空出世!
擼起袖子幹唄!
即將打仗,而且是打大規模的攻防戰,下決心、表忠心的時候到了。
鎮撫官、文教員每天都在做動員。
太多輔兵積極分子火線轉正,太多任勞任怨的役夫被選拔為輔兵樂得合不攏嘴。
推進到登州城下之時,興和軍不算上女兵擁有騎兵三千八百、步兵炮兵五千二百,輔兵九千。
還有開始接受軍事訓練,有組織,有些戰鬥力的役夫九千!
役夫本來是留了一萬人,都是挑選的身強體壯者,其中有四五千曾經做過兩三年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