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建戚,則宅之於茂典;施命發號,必酌之於故實。”【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在中間插入了楊琦這一茬後,宣室殿內議事的節奏有些被打亂,竟有些往討論農商本末的方向去了。皇帝作為會議的主持者,自然得設法將話鋒扭轉過來:“剛才已經申明鑄幣是興民的關鍵,是眼下不可貽誤、當速議急行之政。”
皇帝本就沒有將鑄幣權交給少府的意思,既然有董承的話在先,那他也正好借著這個由頭直抒本意。事後張昶要怪,也隻能怪到董承頭上:“少府兼事煩劇,禁內財貨、山林池澤之稅、如今還要管著鹽鐵,樣樣都是緊要之事。若是再許以鑄幣……我擔心張公精力不夠,別累壞了身子。”
張昶年紀近五十歲,在這個時代已稱得上是高壽,雖然年紀大了,但精力充沛與身體硬朗,各方麵都還算不錯。但此時既然皇帝都這麽說了,張昶也隻能‘行也不行’了,他語氣不由得弱了幾分:“臣叩謝陛下厚愛!”
他話一說完,便在皇帝的示意下走回自己的座席,臉色有些沮喪。沒想到不僅沒給少府搶到鑄幣權、反而還開罪了董承,自己身居朝廷最有油水的職位,身後不知有多少人盯著。經此一遭,必會有人從皇帝的決議與董承的態度裏揣摩出什麽,從而對張昶進行算計。
董承冷眼瞧了下有些後悔不迭的張昶,心裏暗自得意,麵不改色的對皇帝拱手道:“君上,這新鑄五銖,臣請以金曹……”
“我有意重設水衡都尉,專管鑄幣、供金銀皮帛等事,官署建在上林苑。其下再設鍾官,技巧,辨銅三官,一應體製,皆如孝武皇帝時故事。”皇帝像是沒有聽到董承的話,自顧自的說道:“水衡都尉原掌造船、治水等事,仍舊交付都水使者,設都水監,以此劃清職權。”
董承有些惶然失措,本以為這是件十拿九穩的事情,誰知道皇帝另有打算。他不敢想針對張昶那般氣勢凜然,當下隻得抬出光武皇帝來,支吾著說道:“這、那金曹豈不形同虛設,有失光武皇帝設立金曹的本意啊。”
<a href="http://m.156n.net" id="wzsy">156n.net</a>
他想拿光武皇帝來壓皇帝,卻不知道皇帝根本不在乎什麽祖製,而漢代也根本沒有像明清那般對祖宗家法盲目尊奉。
皇帝不以為然的說道:“太尉本主兵事,手下管著兵曹、尉曹則還罷了,卻兼管財貨,還管著主持民戶、祠祀、農桑等事的戶曹,這未免有些不倫不類,我看還是趁此精簡了吧。”
同樣是作為三公,太尉府的屬官卻比司徒、司空的範圍要廣。這是由於東漢的太尉要尊於西漢的太尉,在有丞相的時候,西漢往往將太尉的屬官轉歸於丞相,而在東漢則相反。故而光武皇帝改大司馬為太尉之後,在權力分配上,太尉的職權逐漸加重,於軍事顧問之外,還綜理軍政。
皇帝雖然還沒想過要改動官職,但適當的對職權作出相應的微整確實可以的,這樣能使權責更為明晰,辦事效率更加高效。
“今後太尉府管軍不管民,比如郵傳、軍吏升遷獎懲的評議、輜重糧草等事。而凡涉及民務的曹掾,則一概廢除,以明定職司。”皇帝淡淡的看了董承一眼。
但他也沒讓董承喪氣太久,畢竟董承今天的表現也算是差強人意,皇帝怎麽也得給點鼓勵,讓對方在以為沒有希望甚至受到挫敗後,突然蒙獲恩賞,這樣才是恩威並施、收放自如,令人敬畏:“大司農周忠,即日起轉拜水衡都尉,秩二千石;尚書左丞魯充拜技巧令、太尉府金曹掾董鳳拜鍾官令,各秩六百石,歸水衡都尉統屬。中台在策書中要寫明鑄幣事關重大,不可疏忽,下個月我要見到新鑄的錢範與五銖樣錢。”
魯充是扶風人,在關西士人中間屬於不親不疏的一類人物,並不在馬日等人的核心層。而且由於他同時也是廷尉法衍的桑梓好友之一,故而在立場上要跟法衍以及法衍身後的皇帝更為親近。
技巧令主刻錢範,錢範就相當於是後世的印鈔版,在主鼓鑄的鍾官令、主原料的辨銅令等上林三官中間屬於至關重要的位置。
皇帝等於將印鈔機交給了魯充,他相信有法衍跟對方的情誼,再加上自己這次突如其來的優待,魯充這個邊緣人物自然會知道該走什麽樣的路。
在皇帝的調派下,鑄幣的事情各方都有一定的參與,彼此牽製,也算是皆大歡喜的局麵。
雖然水衡都尉在皇帝眼中要在今後當作央行來使用的部門,非得全安排自己人才放心。可誰讓皇帝真正親政掌權才一年不到,看似位高權重,其實根基還很薄弱,根本比不上馬日、楊氏等人數十年的經營。
真正屬於他的帝黨親信不僅不多,而且除了北軍中候王斌、侍中荀攸、平準令賈詡、廷尉法衍、少府張昶等人以外,能夠拿的出手、獨當一麵的人也實在太少了。
何況這些人都各有緊要的位置,不能輕易離開幫他去管鑄幣,而作為皇帝人才儲備的秘書監以及基本盤的太學等人又都很年輕,還來不及供皇帝使用。
親信人才的缺少是皇帝當前的一大軟肋,而且是不能一蹴而就,非得熬時間才能解決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再有大權、再有好的改革政策,終歸到底也得安排得用的人去實施。
在自己人尚不足以掌控全局的時候,允許各方參與其中,采取利益分攤、共享共建的方式成了皇帝的首選。
皇帝說完了這話,該有所反應的人卻沒有表示,他不由得放眼看去,發現坐在底下的大司農周忠身子僵立,恍若雷擊,好像是被這個突然的授職驚嚇住了。
“大司農的位置,由侍中劉和接任。”皇帝輕輕笑了下,也不理他,徑直說道,隻是聲音有意放大了些。
侍中荀攸不經察覺的瞥了坐在他旁邊猶自走神的周忠一眼,不著痕跡的將手放到身側腰間掛著的一組玉佩飾,悄悄拿起一塊玉璧,對上麵的一塊玉珩敲擊了一下。
輕微而清脆的環佩聲與皇帝清越的聲音頓時將周忠驚醒,他立時移席,走到庭中拜倒:“臣忠淺薄,得蒙不棄,惟有竭盡才智,以謝陛下!”
在中間插入了楊琦這一茬後,宣室殿內議事的節奏有些被打亂,竟有些往討論農商本末的方向去了。皇帝作為會議的主持者,自然得設法將話鋒扭轉過來:“剛才已經申明鑄幣是興民的關鍵,是眼下不可貽誤、當速議急行之政。”
皇帝本就沒有將鑄幣權交給少府的意思,既然有董承的話在先,那他也正好借著這個由頭直抒本意。事後張昶要怪,也隻能怪到董承頭上:“少府兼事煩劇,禁內財貨、山林池澤之稅、如今還要管著鹽鐵,樣樣都是緊要之事。若是再許以鑄幣……我擔心張公精力不夠,別累壞了身子。”
張昶年紀近五十歲,在這個時代已稱得上是高壽,雖然年紀大了,但精力充沛與身體硬朗,各方麵都還算不錯。但此時既然皇帝都這麽說了,張昶也隻能‘行也不行’了,他語氣不由得弱了幾分:“臣叩謝陛下厚愛!”
他話一說完,便在皇帝的示意下走回自己的座席,臉色有些沮喪。沒想到不僅沒給少府搶到鑄幣權、反而還開罪了董承,自己身居朝廷最有油水的職位,身後不知有多少人盯著。經此一遭,必會有人從皇帝的決議與董承的態度裏揣摩出什麽,從而對張昶進行算計。
董承冷眼瞧了下有些後悔不迭的張昶,心裏暗自得意,麵不改色的對皇帝拱手道:“君上,這新鑄五銖,臣請以金曹……”
“我有意重設水衡都尉,專管鑄幣、供金銀皮帛等事,官署建在上林苑。其下再設鍾官,技巧,辨銅三官,一應體製,皆如孝武皇帝時故事。”皇帝像是沒有聽到董承的話,自顧自的說道:“水衡都尉原掌造船、治水等事,仍舊交付都水使者,設都水監,以此劃清職權。”
董承有些惶然失措,本以為這是件十拿九穩的事情,誰知道皇帝另有打算。他不敢想針對張昶那般氣勢凜然,當下隻得抬出光武皇帝來,支吾著說道:“這、那金曹豈不形同虛設,有失光武皇帝設立金曹的本意啊。”
<a href="http://m.156n.net" id="wzsy">156n.net</a>
他想拿光武皇帝來壓皇帝,卻不知道皇帝根本不在乎什麽祖製,而漢代也根本沒有像明清那般對祖宗家法盲目尊奉。
皇帝不以為然的說道:“太尉本主兵事,手下管著兵曹、尉曹則還罷了,卻兼管財貨,還管著主持民戶、祠祀、農桑等事的戶曹,這未免有些不倫不類,我看還是趁此精簡了吧。”
同樣是作為三公,太尉府的屬官卻比司徒、司空的範圍要廣。這是由於東漢的太尉要尊於西漢的太尉,在有丞相的時候,西漢往往將太尉的屬官轉歸於丞相,而在東漢則相反。故而光武皇帝改大司馬為太尉之後,在權力分配上,太尉的職權逐漸加重,於軍事顧問之外,還綜理軍政。
皇帝雖然還沒想過要改動官職,但適當的對職權作出相應的微整確實可以的,這樣能使權責更為明晰,辦事效率更加高效。
“今後太尉府管軍不管民,比如郵傳、軍吏升遷獎懲的評議、輜重糧草等事。而凡涉及民務的曹掾,則一概廢除,以明定職司。”皇帝淡淡的看了董承一眼。
但他也沒讓董承喪氣太久,畢竟董承今天的表現也算是差強人意,皇帝怎麽也得給點鼓勵,讓對方在以為沒有希望甚至受到挫敗後,突然蒙獲恩賞,這樣才是恩威並施、收放自如,令人敬畏:“大司農周忠,即日起轉拜水衡都尉,秩二千石;尚書左丞魯充拜技巧令、太尉府金曹掾董鳳拜鍾官令,各秩六百石,歸水衡都尉統屬。中台在策書中要寫明鑄幣事關重大,不可疏忽,下個月我要見到新鑄的錢範與五銖樣錢。”
魯充是扶風人,在關西士人中間屬於不親不疏的一類人物,並不在馬日等人的核心層。而且由於他同時也是廷尉法衍的桑梓好友之一,故而在立場上要跟法衍以及法衍身後的皇帝更為親近。
技巧令主刻錢範,錢範就相當於是後世的印鈔版,在主鼓鑄的鍾官令、主原料的辨銅令等上林三官中間屬於至關重要的位置。
皇帝等於將印鈔機交給了魯充,他相信有法衍跟對方的情誼,再加上自己這次突如其來的優待,魯充這個邊緣人物自然會知道該走什麽樣的路。
在皇帝的調派下,鑄幣的事情各方都有一定的參與,彼此牽製,也算是皆大歡喜的局麵。
雖然水衡都尉在皇帝眼中要在今後當作央行來使用的部門,非得全安排自己人才放心。可誰讓皇帝真正親政掌權才一年不到,看似位高權重,其實根基還很薄弱,根本比不上馬日、楊氏等人數十年的經營。
真正屬於他的帝黨親信不僅不多,而且除了北軍中候王斌、侍中荀攸、平準令賈詡、廷尉法衍、少府張昶等人以外,能夠拿的出手、獨當一麵的人也實在太少了。
何況這些人都各有緊要的位置,不能輕易離開幫他去管鑄幣,而作為皇帝人才儲備的秘書監以及基本盤的太學等人又都很年輕,還來不及供皇帝使用。
親信人才的缺少是皇帝當前的一大軟肋,而且是不能一蹴而就,非得熬時間才能解決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再有大權、再有好的改革政策,終歸到底也得安排得用的人去實施。
在自己人尚不足以掌控全局的時候,允許各方參與其中,采取利益分攤、共享共建的方式成了皇帝的首選。
皇帝說完了這話,該有所反應的人卻沒有表示,他不由得放眼看去,發現坐在底下的大司農周忠身子僵立,恍若雷擊,好像是被這個突然的授職驚嚇住了。
“大司農的位置,由侍中劉和接任。”皇帝輕輕笑了下,也不理他,徑直說道,隻是聲音有意放大了些。
侍中荀攸不經察覺的瞥了坐在他旁邊猶自走神的周忠一眼,不著痕跡的將手放到身側腰間掛著的一組玉佩飾,悄悄拿起一塊玉璧,對上麵的一塊玉珩敲擊了一下。
輕微而清脆的環佩聲與皇帝清越的聲音頓時將周忠驚醒,他立時移席,走到庭中拜倒:“臣忠淺薄,得蒙不棄,惟有竭盡才智,以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