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遣使去賑濟,西邊遣使去賑濟,隻討得逐州幾個紫綾冊子來。”【朱子語類卷一零六】
在曆次改製之後,執掌監察大權的禦史台已淪為少府的一個下屬機構,禦史台職權與地位的大幅縮水,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宦官、外戚、士人爭權,吏治敗壞,也與禦史台難作為有關。而禦史台這柄利器的削弱,與其說是曆代皇帝的有意無視、倒不如說是各方忽視的結果。
如今禦史台重新被皇帝分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實權部門,其上又有總司禦史台、廷尉等刑獄司法等官員的刑部,顯然是要對吏治給予製度上的保障。
待桓典走出石渠閣後不久,皇帝的草詔很快就發到了承明殿、尚書台等處,先是將秩千石的禦史中丞增為二千石,使禦史台正式分離自立,又詔使桓典選派侍禦史分赴關中各地郡縣,調查各地旱情、督促錢糧發放。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關中的氣候也愈發的炎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等郡接連出現了不小的災情,時或有鄰村百姓傳來爭水械鬥的事故。穀價也每日飆升,由一開始的百十錢上漲到數千錢、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萬錢一石穀。這種穀還是那種尚未完成脫粒的,等百姓買回家脫粒去麩以後,重量還要下降。
“現在外間的穀價一石值多少錢?”長安令王淩冒著滿頭的汗從後廂走進,隨手從一旁的婢女手中接過葛布,往額頭與兩鬢隨便擦了擦,拿在手心。
長安北部尉秦誼在一旁從王淩手上接過葛布,躬身說道:“聽長安市長於東西市裏的算籌,城內的穀價已經是一石四千錢,京兆尹治下其餘諸縣都有五六千錢之多。”
“稻穀尚且如此,那豆麥呢?”王淩擺手支開了婢女,單獨邀秦誼入座就談,說道:“關中推行種稻不久,墾田不足,量少價高倒也說得過去,但豆麥粟粱等物卻是百姓主食,去歲乃豐稔之年,於今若是再高,可就是有妖異了。”
秦誼聞言,小心的覷了眼四周,輕輕地說道:“如明府所言,長安豆麥已至一石二千錢。黎庶手中沒有五銖大錢,隻好拿董卓當年鑄的小錢去換,可從官府換來的大錢又買不起足夠的糧食。那些黎庶沒有法子,不知是誰想了個主意,索性不換大錢,直接拿小錢去討買糧食,這會子東西市裏都亂成一團,長安市長幾次勸我過去安撫……”
在漢代,類似於長安、雒陽等大城重鎮,皆設市裏以供居民商貿,以‘市長’、‘市令’治理其政。長安市長掌長安城東西諸市裏的治安、商稅及銓衡量度等事,並不同於現今的市長。其下有丞,皆為通明法的士人所補任,直接歸屬京兆尹管轄,而與長安令互不統屬。
所以身為長安令的王淩按理是做不得聲的,但他此時卻多了句嘴:“我記得長安市丞李義,還掛著平準監的職權?有每個十日便將市裏訊息上呈平準監?”
“唯。”秦誼點頭答道,這兩年來他跟在王淩身邊也熟悉了許多事,想事辦事的方法也比以前要老道:“長安市丞看似位居市長之下,其實直屬平準監,可隨時通達天聽,位置何其重要。京兆旱情嚴重,而郡府遲遲不許發放賑濟,致使糧價飛漲,黎庶傾盡家產買來幾鬥米,才吃幾天就沒了。京畿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了,這李義不可能不將此事上呈國家。”
<a id="wzsy" href="https://m.tsxsw.la">吞噬小說網</a>
“你這是在提醒我留意?”王淩笑了一下,伸手摸了摸頷下特意蓄著的胡須,二十二歲的他為了保持威嚴、不使上下人等看輕,隻好將自己打扮得像是三十歲的模樣:“京兆的穀價在上個月才幾百錢,一朝漲了十倍,就算沒有平準監,國家也不會不知道,此刻多半是記在心裏,不消多時便會拿來發作。”
秦誼心裏本來是清楚的,這兩天京兆尹胡邈借口京兆尚未出現災民、朝廷又無具體的抑價詔書,不肯貿然開倉放糧。如今聽了這話,他卻是糊塗了,胡邈辦事能力雖然一般,但心思譎詐,算計起利弊來很有一套,如今他眼皮子底下就有一個平準監,如何會看不出這麽做的凶險呢?
“巨利在前,誰人會不動心?縱有千萬風險,隻要心存‘法不責眾’的僥幸萬分之意,便會有人鋌而走險。”王淩似乎看出秦誼的心思,沉著的說道:“穀價沸騰,黎庶無有錢財,隻好賣田求活,而這時誰又肯高價收田?最後得利是誰、府君胡公遲遲不肯開倉賑濟又是為何,你難道還不明白?”
趁著荒年高價售糧、低價買田,這是全天下所有的地主豪強幾乎都會做的事情,也是土地兼並的基本流程。秦誼父親一代也曾出身農家,自然知道在荒年災年的時候,各家大戶都會大撈特撈。有時候就連官府也管控不住,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彼等到底是鄉裏大族,不敢侵犯,何況這又是長安京畿,與朝中公卿關係匪淺,府君胡公又如何敢攔?”王淩家中本也是太原大族,然而在王允死後逐漸走向了下坡路,家世不複以往。他又是清正的性子,此時鄙夷的哼了一聲,輕笑著說道。
“可是國家乃至朝廷諸公,想必都已知此事,胡公再如何也不會甘冒這個風險。”秦誼在王淩鼓勵的眼神下細細思索了片刻,脫口道:“莫非是胡公也有刻意縱容、借故懲治之心?”
秦誼本是呂布軍中的帳下吏,略習軍陣、粗通文墨,輾轉調入王淩屬下,一直以來雖說是兢兢業業、勤於職守,但在許多方麵仍舊差人一等。如今見他在自己的培養下逐漸有了分析時局的能力,王淩很是欣慰的點了點頭,說道:“單憑你這句話,我就可以放心將你舉薦外用了。”
他剛一老氣橫秋的對年長與他的秦誼說完,秦誼尚未來得及繼續追問詳情,門外忽然走來一名小吏,站在門邊說道:“稟明府,朝廷派了侍禦史進駐郡府,說要督辦賑糧事務,胡府君托在下請明府過去。”
“來了。”王淩拍著扶手站起身,走到一頭霧水的秦誼身邊,小聲說道:“你跟我去一趟,從旁再多學著些,京兆尹可沒你想的那麽簡單。”
在曆次改製之後,執掌監察大權的禦史台已淪為少府的一個下屬機構,禦史台職權與地位的大幅縮水,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宦官、外戚、士人爭權,吏治敗壞,也與禦史台難作為有關。而禦史台這柄利器的削弱,與其說是曆代皇帝的有意無視、倒不如說是各方忽視的結果。
如今禦史台重新被皇帝分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實權部門,其上又有總司禦史台、廷尉等刑獄司法等官員的刑部,顯然是要對吏治給予製度上的保障。
待桓典走出石渠閣後不久,皇帝的草詔很快就發到了承明殿、尚書台等處,先是將秩千石的禦史中丞增為二千石,使禦史台正式分離自立,又詔使桓典選派侍禦史分赴關中各地郡縣,調查各地旱情、督促錢糧發放。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關中的氣候也愈發的炎熱,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等郡接連出現了不小的災情,時或有鄰村百姓傳來爭水械鬥的事故。穀價也每日飆升,由一開始的百十錢上漲到數千錢、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萬錢一石穀。這種穀還是那種尚未完成脫粒的,等百姓買回家脫粒去麩以後,重量還要下降。
“現在外間的穀價一石值多少錢?”長安令王淩冒著滿頭的汗從後廂走進,隨手從一旁的婢女手中接過葛布,往額頭與兩鬢隨便擦了擦,拿在手心。
長安北部尉秦誼在一旁從王淩手上接過葛布,躬身說道:“聽長安市長於東西市裏的算籌,城內的穀價已經是一石四千錢,京兆尹治下其餘諸縣都有五六千錢之多。”
“稻穀尚且如此,那豆麥呢?”王淩擺手支開了婢女,單獨邀秦誼入座就談,說道:“關中推行種稻不久,墾田不足,量少價高倒也說得過去,但豆麥粟粱等物卻是百姓主食,去歲乃豐稔之年,於今若是再高,可就是有妖異了。”
秦誼聞言,小心的覷了眼四周,輕輕地說道:“如明府所言,長安豆麥已至一石二千錢。黎庶手中沒有五銖大錢,隻好拿董卓當年鑄的小錢去換,可從官府換來的大錢又買不起足夠的糧食。那些黎庶沒有法子,不知是誰想了個主意,索性不換大錢,直接拿小錢去討買糧食,這會子東西市裏都亂成一團,長安市長幾次勸我過去安撫……”
在漢代,類似於長安、雒陽等大城重鎮,皆設市裏以供居民商貿,以‘市長’、‘市令’治理其政。長安市長掌長安城東西諸市裏的治安、商稅及銓衡量度等事,並不同於現今的市長。其下有丞,皆為通明法的士人所補任,直接歸屬京兆尹管轄,而與長安令互不統屬。
所以身為長安令的王淩按理是做不得聲的,但他此時卻多了句嘴:“我記得長安市丞李義,還掛著平準監的職權?有每個十日便將市裏訊息上呈平準監?”
“唯。”秦誼點頭答道,這兩年來他跟在王淩身邊也熟悉了許多事,想事辦事的方法也比以前要老道:“長安市丞看似位居市長之下,其實直屬平準監,可隨時通達天聽,位置何其重要。京兆旱情嚴重,而郡府遲遲不許發放賑濟,致使糧價飛漲,黎庶傾盡家產買來幾鬥米,才吃幾天就沒了。京畿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了,這李義不可能不將此事上呈國家。”
<a id="wzsy" href="https://m.tsxsw.la">吞噬小說網</a>
“你這是在提醒我留意?”王淩笑了一下,伸手摸了摸頷下特意蓄著的胡須,二十二歲的他為了保持威嚴、不使上下人等看輕,隻好將自己打扮得像是三十歲的模樣:“京兆的穀價在上個月才幾百錢,一朝漲了十倍,就算沒有平準監,國家也不會不知道,此刻多半是記在心裏,不消多時便會拿來發作。”
秦誼心裏本來是清楚的,這兩天京兆尹胡邈借口京兆尚未出現災民、朝廷又無具體的抑價詔書,不肯貿然開倉放糧。如今聽了這話,他卻是糊塗了,胡邈辦事能力雖然一般,但心思譎詐,算計起利弊來很有一套,如今他眼皮子底下就有一個平準監,如何會看不出這麽做的凶險呢?
“巨利在前,誰人會不動心?縱有千萬風險,隻要心存‘法不責眾’的僥幸萬分之意,便會有人鋌而走險。”王淩似乎看出秦誼的心思,沉著的說道:“穀價沸騰,黎庶無有錢財,隻好賣田求活,而這時誰又肯高價收田?最後得利是誰、府君胡公遲遲不肯開倉賑濟又是為何,你難道還不明白?”
趁著荒年高價售糧、低價買田,這是全天下所有的地主豪強幾乎都會做的事情,也是土地兼並的基本流程。秦誼父親一代也曾出身農家,自然知道在荒年災年的時候,各家大戶都會大撈特撈。有時候就連官府也管控不住,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彼等到底是鄉裏大族,不敢侵犯,何況這又是長安京畿,與朝中公卿關係匪淺,府君胡公又如何敢攔?”王淩家中本也是太原大族,然而在王允死後逐漸走向了下坡路,家世不複以往。他又是清正的性子,此時鄙夷的哼了一聲,輕笑著說道。
“可是國家乃至朝廷諸公,想必都已知此事,胡公再如何也不會甘冒這個風險。”秦誼在王淩鼓勵的眼神下細細思索了片刻,脫口道:“莫非是胡公也有刻意縱容、借故懲治之心?”
秦誼本是呂布軍中的帳下吏,略習軍陣、粗通文墨,輾轉調入王淩屬下,一直以來雖說是兢兢業業、勤於職守,但在許多方麵仍舊差人一等。如今見他在自己的培養下逐漸有了分析時局的能力,王淩很是欣慰的點了點頭,說道:“單憑你這句話,我就可以放心將你舉薦外用了。”
他剛一老氣橫秋的對年長與他的秦誼說完,秦誼尚未來得及繼續追問詳情,門外忽然走來一名小吏,站在門邊說道:“稟明府,朝廷派了侍禦史進駐郡府,說要督辦賑糧事務,胡府君托在下請明府過去。”
“來了。”王淩拍著扶手站起身,走到一頭霧水的秦誼身邊,小聲說道:“你跟我去一趟,從旁再多學著些,京兆尹可沒你想的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