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2010年,第一代曜變作品就已經製作出來。</p>
之後年年升級,可謂是步步驚喜。</p>
陸大師自1998年,獨自成功燒製兔毫盞。</p>
2000年獨自成功燒製油滴盞後,又義無反顧投身到複原曜變的漫漫征途。</p>
</p>
沙場點兵,十年征戰,2010年,他終於成功燒製出第一代曜變盞。</p>
那他是怎麽燒製成功的呢?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麽難。</p>
先前陳文哲已經意識到,瓷器的各種釉色,都是有著潛在聯係的。</p>
比如郎窯紅、郎窯綠,這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都是同一種元素呈色,可就因為溫度的不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兩種顏色。</p>
溫度把握不準確,同樣的呈色劑,卻能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釉色,這就是很多窯變瓷的基礎。</p>
而在建盞之中,也是這種情況,隻不過在燒製建窯黑釉瓷器的時候,一種呈色劑,顯色更多變。</p>
就像之前說的滴釉盞、兔毫盞,都是溫度控製不好,就形成其他多種釉色。</p>
而曜變盞,也是這麽慢慢的被摸索著燒製出來的。</p>
陸大師走的路子,就是通過燒製油滴盞,慢慢的形成斑點,最後再形成耀斑。</p>
所以,剛開始燒製出來的第一代曜變盞,陸大師戲稱是油滴盞2.0版。</p>
隻不過他的油滴盞有所不同,他燒製的油滴盞在結晶狀的油滴邊上,發現了些許光暈,所以才會戲稱為2.0版本。</p>
就是這一點不起眼的斑核暈彩,就好像在黑暗的夜裏,看到了曜變黎明的那一抹澹澹的曙光,照亮了他的心。</p>
從此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便再也停不下追求極致光明的步伐。</p>
所以,在2011年,第二代曜變作品出世。</p>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經曆過無數次失敗。</p>
一次又一次燒製出器型完整、而且帶結晶狀油滴的建盞,在油滴圈的周圍,光暈也明顯增加。</p>
但在陸金喜眼裏,這兩年第二代第三代的作品,隻能算油滴盞3.0版、充其量稱3.0加強版,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曜變盞。</p>
可以說自從在油滴盞2.0版的滴外發現了些微光暈後,陸大師就知道,自己對曜變燒製的感覺是對的。</p>
探尋的路徑正確,研究的方向正確,自然進步就開始變快!</p>
自然而然,他對自己追求曜變極致幻變的步伐,就越是充滿了信心!</p>
從此,就像脫韁的野馬,他腦洞大開,思如泉湧,曜變的燒製技藝一發不可收拾。</p>
所以,從2010年的第一代到現在的第八代,一代更比一代強;</p>
從剛出現僅有的一點油滴,到如今的神、形、色俱佳,每一代作品都在不斷地升級,不斷地向宋代曜變天目靠近。</p>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看到了更多幹貨,也知道了為什麽古代曜變盞那麽難以燒成。</p>
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p>
而製作一窯建盞,速度再快也得三五天、一個星期吧?</p>
按照這個概率,得燒製多少建盞,才能出現一隻完美的曜變天目建盞?</p>
所以,裏麵肯定有不是偶然的必然。</p>
剛開始也許是偶然,但是研究透徹了,就肯定能找出裏麵的必然來。</p>
這才是陸大師最厲害之處,他就找到了問題的重點。</p>
而且一步步,慢慢的全都實現出來。</p>
經過多方研究,通過不斷試燒,他認為古人燒製曜變盞之所以隻有百萬分之一的概率,是因為他們在燒製時,其爐內溫度以及氣氛無法控製。</p>
隻有在爐內溫度和氛圍,達到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偶然出現。</p>
完全任其自然,這樣沒有任何控製的燒製建盞,曜變出現的幾率肯定就不大。</p>
由此他認定,曜變斑核、光暈和幻彩的生成,需要一定溫度的變化和調節,從而讓爐窯內的還原氣氛達到極致。</p>
找到了感覺後,摸對了門路,陸金喜此後每一年新研製出的作品,都比上一次呈現可喜的變化!</p>
2013年的第四代作品,比起前三年的加強版油滴盞,進步尤為明顯。</p>
此時的油滴稀了,結晶少了,滴外的光暈更加明顯,油滴已經變成聚落的斑核,各自成群。</p>
到了2014年,他燒製的第五代作品,已經出現了曜變的雛形。</p>
這第五代作品的斑核的結構更加清晰,斑核外部的光暈,已經可以看到耀眼的色彩。</p>
甚至在盞的外壁,也呈現出藍色和紫色的光暈。</p>
就這樣,陸大師一步一個台階,在曜變研製的道路上默默前行。</p>
直到201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又一次打開爐門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情景,讓他驚喜的發現。</p>
什麽才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真正體驗。</p>
此時,已經是陸大師的第六代作品,也是在此時曜變初顯,出現曜斑。</p>
那圓形滴狀,圈內平整,結構錯落有致,藍彩奪目,圈外呈現藍、紫、黃等多彩光暈。</p>
經過不斷的總結積累,隨後的一年時間裏,曜變燒製技藝日趨穩定,出品的第七代曜變盞技驚四海。</p>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在能夠一次上釉、一次燒製過程中,複原出如此驚豔的曜變建盞!</p>
時刻關注國內建盞發展的霓虹有關方麵,很快就發現了陸大師曜變的驚人進展。</p>
霓虹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率先收藏了陸大師這一階段的曜變作品,並且派出古瓷研究專家小林仁,專程前往建陽,尋訪陸大師。</p>
小林仁經過研究認定,陸大師新燒製的曜變建盞,是當今最接近霓虹館藏國寶宋代曜變天目的曜變建盞。</p>
2017年,陸大師燒製的第八代曜變盞,已經堪比宋代古瓷。</p>
此時他燒製的建盞,器型已經大巧不工,古樸厚重,渾然一體。</p>
盞內斑核外彩色兔毫,耀眼奪目,耀斑完美平整,聚落成群。</p>
耀斑外光暈幻變,藍彩隨光線、角度變化,不斷改變盞體顏色,彩色光暈變幻萬千,美輪美奐、精彩絕倫。</p>
“集一方礫土,造一寸窯土,靈一雙巧手,燒一物萬化,彩一色天地,凝萬色池窯。”</p>
這就是對於陸大師的最高禮讚,看到這裏,陳文哲也學全了陸大師的所有手藝。(未完待續)</p>
之後年年升級,可謂是步步驚喜。</p>
陸大師自1998年,獨自成功燒製兔毫盞。</p>
2000年獨自成功燒製油滴盞後,又義無反顧投身到複原曜變的漫漫征途。</p>
</p>
沙場點兵,十年征戰,2010年,他終於成功燒製出第一代曜變盞。</p>
那他是怎麽燒製成功的呢?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麽難。</p>
先前陳文哲已經意識到,瓷器的各種釉色,都是有著潛在聯係的。</p>
比如郎窯紅、郎窯綠,這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都是同一種元素呈色,可就因為溫度的不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兩種顏色。</p>
溫度把握不準確,同樣的呈色劑,卻能形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釉色,這就是很多窯變瓷的基礎。</p>
而在建盞之中,也是這種情況,隻不過在燒製建窯黑釉瓷器的時候,一種呈色劑,顯色更多變。</p>
就像之前說的滴釉盞、兔毫盞,都是溫度控製不好,就形成其他多種釉色。</p>
而曜變盞,也是這麽慢慢的被摸索著燒製出來的。</p>
陸大師走的路子,就是通過燒製油滴盞,慢慢的形成斑點,最後再形成耀斑。</p>
所以,剛開始燒製出來的第一代曜變盞,陸大師戲稱是油滴盞2.0版。</p>
隻不過他的油滴盞有所不同,他燒製的油滴盞在結晶狀的油滴邊上,發現了些許光暈,所以才會戲稱為2.0版本。</p>
就是這一點不起眼的斑核暈彩,就好像在黑暗的夜裏,看到了曜變黎明的那一抹澹澹的曙光,照亮了他的心。</p>
從此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便再也停不下追求極致光明的步伐。</p>
所以,在2011年,第二代曜變作品出世。</p>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經曆過無數次失敗。</p>
一次又一次燒製出器型完整、而且帶結晶狀油滴的建盞,在油滴圈的周圍,光暈也明顯增加。</p>
但在陸金喜眼裏,這兩年第二代第三代的作品,隻能算油滴盞3.0版、充其量稱3.0加強版,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曜變盞。</p>
可以說自從在油滴盞2.0版的滴外發現了些微光暈後,陸大師就知道,自己對曜變燒製的感覺是對的。</p>
探尋的路徑正確,研究的方向正確,自然進步就開始變快!</p>
自然而然,他對自己追求曜變極致幻變的步伐,就越是充滿了信心!</p>
從此,就像脫韁的野馬,他腦洞大開,思如泉湧,曜變的燒製技藝一發不可收拾。</p>
所以,從2010年的第一代到現在的第八代,一代更比一代強;</p>
從剛出現僅有的一點油滴,到如今的神、形、色俱佳,每一代作品都在不斷地升級,不斷地向宋代曜變天目靠近。</p>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看到了更多幹貨,也知道了為什麽古代曜變盞那麽難以燒成。</p>
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p>
而製作一窯建盞,速度再快也得三五天、一個星期吧?</p>
按照這個概率,得燒製多少建盞,才能出現一隻完美的曜變天目建盞?</p>
所以,裏麵肯定有不是偶然的必然。</p>
剛開始也許是偶然,但是研究透徹了,就肯定能找出裏麵的必然來。</p>
這才是陸大師最厲害之處,他就找到了問題的重點。</p>
而且一步步,慢慢的全都實現出來。</p>
經過多方研究,通過不斷試燒,他認為古人燒製曜變盞之所以隻有百萬分之一的概率,是因為他們在燒製時,其爐內溫度以及氣氛無法控製。</p>
隻有在爐內溫度和氛圍,達到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偶然出現。</p>
完全任其自然,這樣沒有任何控製的燒製建盞,曜變出現的幾率肯定就不大。</p>
由此他認定,曜變斑核、光暈和幻彩的生成,需要一定溫度的變化和調節,從而讓爐窯內的還原氣氛達到極致。</p>
找到了感覺後,摸對了門路,陸金喜此後每一年新研製出的作品,都比上一次呈現可喜的變化!</p>
2013年的第四代作品,比起前三年的加強版油滴盞,進步尤為明顯。</p>
此時的油滴稀了,結晶少了,滴外的光暈更加明顯,油滴已經變成聚落的斑核,各自成群。</p>
到了2014年,他燒製的第五代作品,已經出現了曜變的雛形。</p>
這第五代作品的斑核的結構更加清晰,斑核外部的光暈,已經可以看到耀眼的色彩。</p>
甚至在盞的外壁,也呈現出藍色和紫色的光暈。</p>
就這樣,陸大師一步一個台階,在曜變研製的道路上默默前行。</p>
直到201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當他又一次打開爐門的時候,映入眼簾的情景,讓他驚喜的發現。</p>
什麽才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真正體驗。</p>
此時,已經是陸大師的第六代作品,也是在此時曜變初顯,出現曜斑。</p>
那圓形滴狀,圈內平整,結構錯落有致,藍彩奪目,圈外呈現藍、紫、黃等多彩光暈。</p>
經過不斷的總結積累,隨後的一年時間裏,曜變燒製技藝日趨穩定,出品的第七代曜變盞技驚四海。</p>
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在能夠一次上釉、一次燒製過程中,複原出如此驚豔的曜變建盞!</p>
時刻關注國內建盞發展的霓虹有關方麵,很快就發現了陸大師曜變的驚人進展。</p>
霓虹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率先收藏了陸大師這一階段的曜變作品,並且派出古瓷研究專家小林仁,專程前往建陽,尋訪陸大師。</p>
小林仁經過研究認定,陸大師新燒製的曜變建盞,是當今最接近霓虹館藏國寶宋代曜變天目的曜變建盞。</p>
2017年,陸大師燒製的第八代曜變盞,已經堪比宋代古瓷。</p>
此時他燒製的建盞,器型已經大巧不工,古樸厚重,渾然一體。</p>
盞內斑核外彩色兔毫,耀眼奪目,耀斑完美平整,聚落成群。</p>
耀斑外光暈幻變,藍彩隨光線、角度變化,不斷改變盞體顏色,彩色光暈變幻萬千,美輪美奐、精彩絕倫。</p>
“集一方礫土,造一寸窯土,靈一雙巧手,燒一物萬化,彩一色天地,凝萬色池窯。”</p>
這就是對於陸大師的最高禮讚,看到這裏,陳文哲也學全了陸大師的所有手藝。(未完待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