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出自定州,而想要生產定窯器的原材料,去定州岸邊的現代定窯工廠去買,就肯定能買到。</p>


    所以,陳文哲也不怕找不到合適的礦料。</p>


    胎釉沒問題了,那最後就剩下工藝了。</p>


    定窯作品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裝飾,它生產的瓷器,裝飾方法有印花、刻花、畫花、剔花、金彩等。</p>


    印花這種工藝,陳文哲雖然沒有用到過,但是到現在一直流傳著,甚至還更加發揚光大。</p>


    定窯印花裝飾,出現於北宋中期,一出現即十分成熟,似乎沒有什麽發展階段。</p>


    這種藝術現象,並非定窯印花獨有。</p>


    在華夏陶瓷史上,尚有其他實例,如後來元代青花的突然成熟出現等等,均與其特定的環境有關係。</p>


    為什麽在宋代,特別是定窯瓷之上,印花工藝突然就大規模利用了起來?</p>


    主要還是因為定窯的紋飾太多,如果大規模生產,全靠人工一件件的手繪、凋刻,實在是太慢,所以就有了印花工藝的崛起。</p>


    當然,定窯的印花工藝,刻花工藝、甚至是剔花工藝,都不是突然出現的。</p>


    在古定州,石刻藝術發達,緙絲藝術也很有名氣。</p>


    石刻的工藝基礎,緙絲成熟的圖桉,遂使定窯印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布局工整,成為定窯瓷器中首屈一指的產品,並對南北瓷窯產生較大影響。</p>


    定窯印花題材很多,主要以花卉、飛禽、走獸、遊魚為主。</p>


    人物紋比較少見,僅見於少量的嬰戲紋。</p>


    花卉以牡丹、蓮花居多,菊花次之。</p>


    飛禽以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為主,多與花卉組合成布局工整的圖桉。</p>


    如鷺鷥、鴛鴦多與蓮花組合,孔雀多與牡丹組合。</p>


    走獸以龍紋居多,獅子紋較少見</p>


    遊魚多為成對的雙魚,人物紋非常少見。</p>


    曲陽出土過,印花獅子舞紋盤,其他地方則沒見過。</p>


    嬰戲紋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嬰戲蓮塘趕鴨紋等。</p>


    宋代嬰戲紋較為流行,各窯均有嬰戲紋飾,而嬰戲三果紋則為定窯獨有。</p>


    其三果為桃、石榴和枇杷。</p>


    三果與三嬰間隔排列,器上滿飾纏枝,三嬰姿態各異,雙手拽樹枝。</p>


    三嬰分別騎、坐、立於枝上,赤身跣足,嬰孩天真頑皮的姿態頗有神韻。</p>


    這樣最頂級的定窯瓷器,神態自然、逼真,一看就是大師級以上手藝,畢竟已經讓三嬰具有了神韻。</p>


    這個可很不簡單,所以,真正頂級定窯瓷器,是十分珍貴的。</p>


    而這些還隻是一些普通紋飾,在定窯產品之中,印花與刻花、畫花一樣,均有大量龍紋。</p>


    龍紋器多,可並不意味著價值低,因為這樣的瓷器,肯定與為皇宮貢瓷有關。</p>


    宋代諸窯中,飾龍紋最多的當屬定窯。</p>


    盤、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龍紋出現。</p>


    其構圖多呈圓弧狀的盤繞姿態,瓶上龍紋則龍體彎曲,龍爪狂舞,淩空飛行,頗有騰雲駕霧之感。</p>


    再說剔花,相比印花,剔花的工藝就稍微有點難度了。</p>


    所以,剔花產品在定窯瓷器中產量不大,主要品種是枕和瓶。</p>


    在窯址曾采集到剔花枕殘片,紋飾為幾何菱狀花紋。</p>


    瓶有傳世品,好像隻有一件,早年流散國外。</p>


    這就是陳文哲,直接選擇孩兒枕作為定窯代表作來彷製的原因。</p>


    它就算是在定窯器之中,也屬於稀少珍貴的寶物。</p>


    當然,隻要會做了定窯孩兒枕,定窯其他瓷器的製作,應該就沒有多少難度了。</p>


    剔花是陶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指刻好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p>


    這種工藝,還分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p>


    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p>


    留花剔地,是在坯體上敷一層化妝土,然後劃出紋飾,再剔去花紋外的空間,最後罩透明釉燒成。</p>


    花紋凸起,具有淺浮凋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窯係製品為代表。</p>


    後者在施釉的坯體上,剔出露胎的紋飾,如吉州窯和磁州係的剔花製品。</p>


    指刻好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p>


    流行於宋代北方北方的各大窯係,以修武(今屬南河)當時峪窯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p>


    以褐地,襯托出潔白的紋飾最具特色。</p>


    雁北地區(今屬西山),金元時期盛行剔花裝飾。</p>


    以黑釉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簡練的紋飾,獨具一格。</p>


    剔花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p>


    剔花出現於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p>


    </p>


    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區流行,是因為北方的瓷胎較厚,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適合剔刻工藝。</p>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彷自金銀器。</p>


    金銀器上凹凸感極強的紋飾,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製瓷工匠。</p>


    同時木刻、石刻、磚凋中的浮凋作品,也給了剔花瓷器許多影響。</p>


    這些浮凋,在民間建築中常可見到。</p>


    瓷器上的剔花工藝,無疑從中吸取了許多養分。</p>


    而剔花裝飾可分為剔化妝土、剔胎、剔釉三種,風格有所不同。</p>


    磁州窯所用原料,主要是煤,係地層中的高嶺石質泥岩,以大青土為主,原料的品質不高。</p>


    這樣燒出的瓷胎多是灰、灰褐或咖啡色,無法與邢窯、定窯相比。</p>


    所以,從一開始聰明的磁州窯工匠們,就使用化妝土精心地打扮瓷坯。</p>


    金代白釉剔花筒式罐,罐身有兩層紋飾,上層是連續卷草紋,下層是菱形的變形花瓣,整體紋飾既圖桉化又充滿了律動感。</p>


    這種瓷罐的口沿內,有一周凸起的邊棱,正好可以承托蓋。</p>


    直筒罐始於北宋晚期,盛行於金代,在北河的觀台窯和南河的當陽峪窯,都有出土。</p>


    金、元兩代南河、齊魯也生產了很多白釉剔花瓷器。</p>


    剔花工藝還經常使用在瓷枕上,製作方法是先用工具切割出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後將泥板合攏。</p>


    泥板的結合部位,用泥條蘸泥漿粘接。</p>


    晾曬一定時間後,修坯施化妝土,然後剔花。</p>


    在枕的後部(或前或側)戳一個小孔,個別的戳兩個孔。</p>


    這樣做為的是防止在窯內燒製時,枕內熱空氣膨脹而損壞坯體。</p>


    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製。</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係統不正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神狂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神狂想並收藏我的係統不正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