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相公;
仕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1、窮書生是未來禮部尚書
《明史》記載:楊翥,明朝江蘇吳縣人,少年孤貧,科舉不第。以前的讀書人,進不能為官,退多為儒醫或民間的教書先生,於是楊翥就在一家學堂當老師。他的一個朋友楊士奇,窮困潦倒,四處寄居。楊翥憐憫他的處境,常用教書僅得的薪水接濟他。
後來楊士奇入翰林院,又晉升少師,輔佐朝政,顯貴一時。楊士奇不忘舊恩,極力推薦楊翥入朝為官,楊翥累升禮部尚書,亦貴不可言,且晚年告老還鄉,安享八十五歲高壽。
中國曆來把類似楊翥這種“救人之難,濟人之急”的行為,稱為“種德施惠”,而往往施惠種惠的好人,最終都能得到好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有趣的“種德說”。傳統的中國人對這點是深信不疑的,他們認為所謂的“種德”,如同種菜,種樹一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了德,後人自然有福享用,或者過去種了德,現在就受用不盡,往往能榮顯達貴的人都是在過去曾經種了德。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仕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1、窮書生是未來禮部尚書
《明史》記載:楊翥,明朝江蘇吳縣人,少年孤貧,科舉不第。以前的讀書人,進不能為官,退多為儒醫或民間的教書先生,於是楊翥就在一家學堂當老師。他的一個朋友楊士奇,窮困潦倒,四處寄居。楊翥憐憫他的處境,常用教書僅得的薪水接濟他。
後來楊士奇入翰林院,又晉升少師,輔佐朝政,顯貴一時。楊士奇不忘舊恩,極力推薦楊翥入朝為官,楊翥累升禮部尚書,亦貴不可言,且晚年告老還鄉,安享八十五歲高壽。
中國曆來把類似楊翥這種“救人之難,濟人之急”的行為,稱為“種德施惠”,而往往施惠種惠的好人,最終都能得到好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有趣的“種德說”。傳統的中國人對這點是深信不疑的,他們認為所謂的“種德”,如同種菜,種樹一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了德,後人自然有福享用,或者過去種了德,現在就受用不盡,往往能榮顯達貴的人都是在過去曾經種了德。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