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禮記》的大同


    孔子筆下禮治的社會,也是《禮記》描寫的“大同”社會,就是這樣人人都能知恩報恩的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貸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孫中山最喜歡的就是《禮記》的這段文,因為這是千古聖人所見略同的治國追求――大同的天下。我們知道孔子追求的禮,並非形式上的作揖鞠躬。我們太客氣了,錯會了。禮的核心是知恩報恩,推恩於人。禮治的國度是一個感恩升平的國度。


    古人雲:“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者,必先去其禮也。”一個人會敗亡,是因為寡恩不知禮,那麽一國一家敗亡呢?同樣的道理,也是因為不知道推恩於人。故知推恩者走遍天下,寡恩者寸步難行,推恩者盡終天年,寡恩者世壽難全。可見人不推恩,不知其可也。


    《論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就是孔子的誌向,令老人安心養生,少年得到關懷教育,朋信不欺(朋友之間,相互信任,不相互欺騙)。孔子十五歲誌於學,所立的便是知恩報恩之誌,所學的是推恩於人的知識。所謂學以致用,孔子所學,便是作報恩之用。不單獨尊重自己親老,也不單獨關懷自己的兒子,乃是尊重天下人父老,關懷天下人孩子,不僅報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誨之恩,更報眾生啟發之恩,國家天下成長之恩。


    《禮記》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推恩於人升華了,便是公天下之心,走的是“大道之行”。真正的養生,就是這種大道之行。所以古人選賢任能的標準是什麽?是講求信用,修習和睦的人。這種人不寡恩,能推恩於人。在這種恩義的國度之中,老人能善終,壯年能發揮才華用處,幼年茁壯成長,貧苦病痛的人能得到關心護養。男人安分守己,女人有好歸宿。言行舉止隻求最大努力為大家為國家,把共同生存的天下建設好,而不必寡恩薄情,僅為自己謀私利。所以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盜竊恐怖分子自然成為良民,這才是真正有恩有義,知恩報恩的大同天下。


    你看,古人是多麽懂得生存之道。“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什麽意思呢?貨是天地間的物品,即便是公家的東西,我們也絕不隨便浪費亂丟。看到別人有好的東西,我們會隨喜讚歎,不必要自己也非得擁有。我們的力量是用來貢獻給整個人類社會的。凡有利於民眾的事情,唯恐不是自己做的,但又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去做。


    可見《禮記》中大同社會的人們,唯恐自己的貢獻不多,而不是自己的擁有太少。這與《黃帝內經》描繪的“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的“極樂養生圖景”是多麽相似。萬物不相妨礙,相互助長,何其快樂。這裏麵的自然之樂與儒家的天倫之樂,不正是最好的養生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核心是什麽?


    《孟子》用十個字就把孔子的仁愛做了最全麵的概括,這十個字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便是知恩報恩,推恩於人,推恩於物。可見孔子的仁愛有三層意義:


    第一層,是對親人的愛。第二層,是對大眾的愛。第三層,是對萬物的愛。這正是對治寡恩、貪慳心的不二法門。


    社會因為人心汙染,貪慳寡恩而顯得紛爭多亂,人身也因為人心不清淨,而顯得多災多病。社會是大環境,人身是小環境,我們養生的大小環境都要和諧安定,我們靠什麽?唯有靠一顆知恩報恩推恩於人的心。我們常行此心,便得大清淨,大歡喜。一切災殃都會因為我們能恩義存心而化為塵土,身體更會因為恩義存心而歡喜清淨,得養生長全。


    我們知道,自然界一切都是相互依存共同生長,人類社會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知恩報恩,人心本有,渾然天成。當知幫助別人,便是留生機給自己啊!還人願如還自己願啊!所以修習知恩報恩的人,他們是最快樂、最清淨、最自在、最安詳的人。人因為有恩義而更健康,社會因為有恩義而更美好,一切萬物因為常有恩義存心,而不可思議,妙不可言!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養生菜根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嶺書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嶺書齋並收藏養生菜根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