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防守反擊”
羅馬全麵戰爭之帝國崛起 作者:追風千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裏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日耳曼地區的巴達維部落,原本就隻有兩萬五千日耳曼戰士而已,在派出三千名戰士增援美因茨部落以後,巴達維部落就隻剩下兩萬兩千名戰士了,而對麵的不列顛蠻族卻有六萬六千大軍!
巴萊納斯所代表的不列顛蠻族勢力,給了下日耳曼地區的巴達維部落以極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這些不列顛蠻族的軍隊還正在集結當中,無論他們的進攻對象是誰,都足以讓巴達維部落警覺了。
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與上日耳曼地區的特裏爾部落首領黎克伯吉斯也是有了密切的聯係,兩人一起就如何防禦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有可能的進攻而協商;本來這兩個人也沒有覺得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會主動進攻自己的,但悲歌死士提供的情報卻讓他們看到了危機所在。
無論是擁有六萬六千大軍的不列顛蠻族也好,還是迅速擴軍至五萬之眾的高盧蠻族也罷,他們的舉動確實是影響到了整體局勢的發展,讓身為日耳曼蠻族的巴達維部落和特裏爾部落不得不防。
想要防備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的進攻並不難,隻需要在邊境地區集結數量足夠多的軍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戰爭真的爆發了,那麽這些集結在邊境地區的軍隊就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了。
相比於特裏爾部落的雄厚實力,巴達維部落有限的實力限製了他們能夠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軍隊數量,也令他們無法兼顧好邊境地區和後方的本土地區;為了解決巴達維部落實力不足的問題,特裏爾部落也決定在這方麵幫助巴達維部落。
特裏爾部落的首領黎克伯吉斯決定,特裏爾部落的三萬五千大軍中,會有兩萬最精銳的日耳曼戰士駐守在與高盧蠻族阿萊西亞部落的邊境地區,剩下的一萬大軍則駐守後方充當援軍。
至於被抽調出來的那五千特裏爾部落的戰士,特裏爾部落和巴達維部落將以這五千人為核心,新招募一萬五千戰士,組建一支兩萬人規模的機動部隊;這支機動部隊的駐紮地區就是上日耳曼地區與下日耳曼地區的交界地帶。
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隨時增援巴達維部落,或者增援特裏爾部落;巴達維部落的兩萬三千戰士,會在這支部隊建立以後,抽調精銳的兩萬名戰士前往邊境地區駐守,隻留下三千名戰士守衛後方本土。
假如真的發生了不列顛蠻族悍然對巴達維部落發起進攻的話,在邊境地區兩萬巴達維部落戰士拚死抵抗的同時,這兩萬人規模的機動部隊也會迅速增援巴達維部落。
就算是特裏爾部落和巴達維部落同時遭受到了敵人的進攻,機動部隊也必須優先增援巴達維部落;畢竟,特裏爾部落的實力還是遠強於巴達維部落的,而不列顛蠻族的實力又比高盧蠻族的阿萊西亞部落強悍的多,巴達維部落確實比特裏爾部落更需要這支援軍。
除非在巴達維部落沒有遭受任何進攻的前提下,而特裏爾部落又遭受到了敵人的悍然入侵,這支機動部隊才會迅速南下增援特裏爾部落;否則,這就是為增援巴達維部落而組建的兩萬戰士。
有了這樣一支機動部隊的存在以後,巴達維部落和特裏爾部落之間的聯係就更為密切了,巴達維部落也暫時放鬆了自身的高度緊張;有了這樣一支軍隊的存在,對巴達維部落而言的確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最起碼讓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心裏有了很強的信心。
可惜的是,巴萊納斯和布雷努斯的聯合讓特裏爾部落與巴達維部落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起來;四萬六千不列顛蠻族大軍,可不是巴達維部落的兩萬大軍可以抵擋的,畢竟不列顛蠻族大軍的戰鬥力可不弱於日耳曼蠻族,數量上更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巴萊納斯親自率領的不列顛蠻族大軍越過邊境地區向下日耳曼地區發起了進攻,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巴達維部落兩萬戰士立即發起了猛烈的反擊;日耳曼蠻族的戰士與不列顛蠻族的戰士,在下日耳曼地區的叢林中展開了血腥的廝殺。
巴達維部落的戰士們也都是精於叢林廝殺的日耳曼戰士,而巴萊納斯麾下的不列顛蠻族戰士們,在戰鬥意誌方麵卻是絲毫不遜色於日耳曼戰士;雙方之間的激烈廝殺也算是棋逢對手了。
而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則是在收到不列顛蠻族入侵的消息以後,立即向距離戰場不遠的機動部隊發去了求援信;希望機動部隊的兩萬大軍可以迅速馳援巴達維部落。
就在巴達維部落遭受不列顛蠻族強勢大軍入侵的時候,高盧蠻族的阿萊西亞部落,也是在其首領布雷努斯的率領下,四萬高盧蠻族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了上日耳曼地區。
特裏爾部落的兩萬精銳之師,可不是區區四萬高盧蠻族戰士可以隨意擊潰的存在,尤其是這兩萬特裏爾大軍中還有整個特裏爾部落最為精銳的日耳曼狂戰士坐鎮;有了這些堪稱無敵的狂戰士充當主力,特裏爾部落的其他兩萬戰士就可以發揮出更為強悍的戰鬥力。
布雷努斯親自率領的四萬高盧蠻族戰士,在入侵上日耳曼地區的當天就遭遇了特裏爾部落防守部隊的強力反擊;以數百狂戰士為先鋒的特裏爾反擊大軍,在邊境地區少有的平坦地帶就對入侵的高盧蠻族大軍發動了全麵反擊。
兩萬特裏爾部落的精銳日耳曼戰士,與阿萊西亞部落的四萬高盧蠻族戰士之間,廝殺了整整一天;在狂戰士們的瘋狂搏殺下,阿萊西亞部落組織起來的四次攻擊都被擊潰,甚至就連布雷努斯本人親自組織的全力進攻,都在日耳曼戰士們的拚死反擊下被擊敗。
僅僅是這第一天的戰鬥,特裏爾部落的大軍就付出了將近四千人的陣亡代價,五分之一的兵力就此損失;而布雷努斯親自率領的四萬高盧蠻族大軍,則是付出了八千餘人的傷亡代價。
雖然雙方的傷亡代價都是其總兵力的五分之一,但高盧蠻族的五分之一可比日耳曼蠻族的五分之一多了整整一倍;慘烈的戰鬥,讓高盧蠻族戰士們的士氣下降的很厲害,畢竟阿萊西亞部落已經一百多年沒有主動進攻過日耳曼蠻族了,氣勢上就先天不足。
接下來的三天內,阿萊西亞部落的大軍又數次與特裏爾部落的日耳曼戰士們交戰;雙方都是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代價,特裏爾部落在邊境地區的大軍也由兩萬之眾迅速下降的隻剩下七千左右的兵力,而阿萊西亞部落的大軍更是損失了超過兩萬大軍!
在第四天的時候,特裏爾部落的首領黎克伯吉斯親自率領的一萬援軍也趕到了邊境地區;有了這一萬生力軍的加入,和部落首領黎克伯吉斯的親自指揮,擁有一萬七千大軍的特裏爾部落立即就發動了反攻,而布雷努斯卻隻能勉強迎戰。
雙方於邊境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廝殺,超過四萬人的蠻族戰士們在各自部落首領的命令下拚命搏殺,全然不再思考其他的任何事情,都隻是將殺死眼前的敵人當做是自己唯一的事情。
這一場日耳曼蠻族與高盧蠻族的廝殺還是一如既往的以日耳曼蠻族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了,最終逃回大高盧的阿萊西亞部落戰士不過五千餘人而已,而特裏爾部落的大軍也隻剩下一萬三千人了。
從高盧蠻族的四萬大軍入侵,到隻剩下五千餘眾潰敗而走,僅僅是過去了五天的時間而已;特裏爾部落為此付出了一萬七千戰士陣亡的代價,而留下的卻是將近三萬敵軍的屍體和五千俘虜。
對於俘虜,日耳曼蠻族的戰士們自然是暫時看押了起來,至於具體怎麽處置等到戰爭結束再說吧;被徹底擊敗的高盧蠻族阿萊西亞部落短時間內都不可能發動再次進攻了,黎克伯吉斯也可以在留下五千戰士繼續守衛邊境地區以後,親自率領精銳的八千戰士馳援巴達維部落了。
此時,巴達維部落的兩萬大軍已然被不列顛蠻族的四萬六千大軍徹底擊敗了;巴萊納斯隻是付出了六千人左右的陣亡代價,就消滅了超過一萬人的巴達維部落日耳曼戰士,剩下的那七千左右的巴達維部落戰士就在機動部隊的配合下,一起撤往了巴達維城。
巴萊納斯的大軍則是對撤退的日耳曼蠻族戰士們展開了全麵追擊,一路抵達巴達維城以後,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就親自指揮著三萬日耳曼蠻族戰士與巴萊納斯的四萬大軍開始了廝殺。
黎克伯吉斯並沒有指望著邊境地區的五千戰士就可以防守好上日耳曼地區,他在自己率軍馳援巴達維部落以前已經在後方招募了兩萬戰士正在訓練之中;一旦訓練完畢以後,這兩萬戰士就將增援邊境地區的那五千戰士,也可以確保上日耳曼地區的絕對安全了。
上日耳曼地區和下日耳曼地區陷入高盧蠻族與不列顛蠻族的聯合進攻之下的時候,阿格裏狄古馬特地區的戰事也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日耳曼蠻族諸部落與尤利烏斯家族的戰爭,也是進行到了真正的決戰時期了!(未完待續。)
——亞裏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日耳曼地區的巴達維部落,原本就隻有兩萬五千日耳曼戰士而已,在派出三千名戰士增援美因茨部落以後,巴達維部落就隻剩下兩萬兩千名戰士了,而對麵的不列顛蠻族卻有六萬六千大軍!
巴萊納斯所代表的不列顛蠻族勢力,給了下日耳曼地區的巴達維部落以極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這些不列顛蠻族的軍隊還正在集結當中,無論他們的進攻對象是誰,都足以讓巴達維部落警覺了。
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與上日耳曼地區的特裏爾部落首領黎克伯吉斯也是有了密切的聯係,兩人一起就如何防禦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有可能的進攻而協商;本來這兩個人也沒有覺得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會主動進攻自己的,但悲歌死士提供的情報卻讓他們看到了危機所在。
無論是擁有六萬六千大軍的不列顛蠻族也好,還是迅速擴軍至五萬之眾的高盧蠻族也罷,他們的舉動確實是影響到了整體局勢的發展,讓身為日耳曼蠻族的巴達維部落和特裏爾部落不得不防。
想要防備不列顛蠻族和高盧蠻族的進攻並不難,隻需要在邊境地區集結數量足夠多的軍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戰爭真的爆發了,那麽這些集結在邊境地區的軍隊就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了。
相比於特裏爾部落的雄厚實力,巴達維部落有限的實力限製了他們能夠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軍隊數量,也令他們無法兼顧好邊境地區和後方的本土地區;為了解決巴達維部落實力不足的問題,特裏爾部落也決定在這方麵幫助巴達維部落。
特裏爾部落的首領黎克伯吉斯決定,特裏爾部落的三萬五千大軍中,會有兩萬最精銳的日耳曼戰士駐守在與高盧蠻族阿萊西亞部落的邊境地區,剩下的一萬大軍則駐守後方充當援軍。
至於被抽調出來的那五千特裏爾部落的戰士,特裏爾部落和巴達維部落將以這五千人為核心,新招募一萬五千戰士,組建一支兩萬人規模的機動部隊;這支機動部隊的駐紮地區就是上日耳曼地區與下日耳曼地區的交界地帶。
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隨時增援巴達維部落,或者增援特裏爾部落;巴達維部落的兩萬三千戰士,會在這支部隊建立以後,抽調精銳的兩萬名戰士前往邊境地區駐守,隻留下三千名戰士守衛後方本土。
假如真的發生了不列顛蠻族悍然對巴達維部落發起進攻的話,在邊境地區兩萬巴達維部落戰士拚死抵抗的同時,這兩萬人規模的機動部隊也會迅速增援巴達維部落。
就算是特裏爾部落和巴達維部落同時遭受到了敵人的進攻,機動部隊也必須優先增援巴達維部落;畢竟,特裏爾部落的實力還是遠強於巴達維部落的,而不列顛蠻族的實力又比高盧蠻族的阿萊西亞部落強悍的多,巴達維部落確實比特裏爾部落更需要這支援軍。
除非在巴達維部落沒有遭受任何進攻的前提下,而特裏爾部落又遭受到了敵人的悍然入侵,這支機動部隊才會迅速南下增援特裏爾部落;否則,這就是為增援巴達維部落而組建的兩萬戰士。
有了這樣一支機動部隊的存在以後,巴達維部落和特裏爾部落之間的聯係就更為密切了,巴達維部落也暫時放鬆了自身的高度緊張;有了這樣一支軍隊的存在,對巴達維部落而言的確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最起碼讓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心裏有了很強的信心。
可惜的是,巴萊納斯和布雷努斯的聯合讓特裏爾部落與巴達維部落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起來;四萬六千不列顛蠻族大軍,可不是巴達維部落的兩萬大軍可以抵擋的,畢竟不列顛蠻族大軍的戰鬥力可不弱於日耳曼蠻族,數量上更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巴萊納斯親自率領的不列顛蠻族大軍越過邊境地區向下日耳曼地區發起了進攻,駐守在邊境地區的巴達維部落兩萬戰士立即發起了猛烈的反擊;日耳曼蠻族的戰士與不列顛蠻族的戰士,在下日耳曼地區的叢林中展開了血腥的廝殺。
巴達維部落的戰士們也都是精於叢林廝殺的日耳曼戰士,而巴萊納斯麾下的不列顛蠻族戰士們,在戰鬥意誌方麵卻是絲毫不遜色於日耳曼戰士;雙方之間的激烈廝殺也算是棋逢對手了。
而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則是在收到不列顛蠻族入侵的消息以後,立即向距離戰場不遠的機動部隊發去了求援信;希望機動部隊的兩萬大軍可以迅速馳援巴達維部落。
就在巴達維部落遭受不列顛蠻族強勢大軍入侵的時候,高盧蠻族的阿萊西亞部落,也是在其首領布雷努斯的率領下,四萬高盧蠻族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了上日耳曼地區。
特裏爾部落的兩萬精銳之師,可不是區區四萬高盧蠻族戰士可以隨意擊潰的存在,尤其是這兩萬特裏爾大軍中還有整個特裏爾部落最為精銳的日耳曼狂戰士坐鎮;有了這些堪稱無敵的狂戰士充當主力,特裏爾部落的其他兩萬戰士就可以發揮出更為強悍的戰鬥力。
布雷努斯親自率領的四萬高盧蠻族戰士,在入侵上日耳曼地區的當天就遭遇了特裏爾部落防守部隊的強力反擊;以數百狂戰士為先鋒的特裏爾反擊大軍,在邊境地區少有的平坦地帶就對入侵的高盧蠻族大軍發動了全麵反擊。
兩萬特裏爾部落的精銳日耳曼戰士,與阿萊西亞部落的四萬高盧蠻族戰士之間,廝殺了整整一天;在狂戰士們的瘋狂搏殺下,阿萊西亞部落組織起來的四次攻擊都被擊潰,甚至就連布雷努斯本人親自組織的全力進攻,都在日耳曼戰士們的拚死反擊下被擊敗。
僅僅是這第一天的戰鬥,特裏爾部落的大軍就付出了將近四千人的陣亡代價,五分之一的兵力就此損失;而布雷努斯親自率領的四萬高盧蠻族大軍,則是付出了八千餘人的傷亡代價。
雖然雙方的傷亡代價都是其總兵力的五分之一,但高盧蠻族的五分之一可比日耳曼蠻族的五分之一多了整整一倍;慘烈的戰鬥,讓高盧蠻族戰士們的士氣下降的很厲害,畢竟阿萊西亞部落已經一百多年沒有主動進攻過日耳曼蠻族了,氣勢上就先天不足。
接下來的三天內,阿萊西亞部落的大軍又數次與特裏爾部落的日耳曼戰士們交戰;雙方都是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代價,特裏爾部落在邊境地區的大軍也由兩萬之眾迅速下降的隻剩下七千左右的兵力,而阿萊西亞部落的大軍更是損失了超過兩萬大軍!
在第四天的時候,特裏爾部落的首領黎克伯吉斯親自率領的一萬援軍也趕到了邊境地區;有了這一萬生力軍的加入,和部落首領黎克伯吉斯的親自指揮,擁有一萬七千大軍的特裏爾部落立即就發動了反攻,而布雷努斯卻隻能勉強迎戰。
雙方於邊境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廝殺,超過四萬人的蠻族戰士們在各自部落首領的命令下拚命搏殺,全然不再思考其他的任何事情,都隻是將殺死眼前的敵人當做是自己唯一的事情。
這一場日耳曼蠻族與高盧蠻族的廝殺還是一如既往的以日耳曼蠻族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了,最終逃回大高盧的阿萊西亞部落戰士不過五千餘人而已,而特裏爾部落的大軍也隻剩下一萬三千人了。
從高盧蠻族的四萬大軍入侵,到隻剩下五千餘眾潰敗而走,僅僅是過去了五天的時間而已;特裏爾部落為此付出了一萬七千戰士陣亡的代價,而留下的卻是將近三萬敵軍的屍體和五千俘虜。
對於俘虜,日耳曼蠻族的戰士們自然是暫時看押了起來,至於具體怎麽處置等到戰爭結束再說吧;被徹底擊敗的高盧蠻族阿萊西亞部落短時間內都不可能發動再次進攻了,黎克伯吉斯也可以在留下五千戰士繼續守衛邊境地區以後,親自率領精銳的八千戰士馳援巴達維部落了。
此時,巴達維部落的兩萬大軍已然被不列顛蠻族的四萬六千大軍徹底擊敗了;巴萊納斯隻是付出了六千人左右的陣亡代價,就消滅了超過一萬人的巴達維部落日耳曼戰士,剩下的那七千左右的巴達維部落戰士就在機動部隊的配合下,一起撤往了巴達維城。
巴萊納斯的大軍則是對撤退的日耳曼蠻族戰士們展開了全麵追擊,一路抵達巴達維城以後,巴達維部落的首領伊特裏留斯就親自指揮著三萬日耳曼蠻族戰士與巴萊納斯的四萬大軍開始了廝殺。
黎克伯吉斯並沒有指望著邊境地區的五千戰士就可以防守好上日耳曼地區,他在自己率軍馳援巴達維部落以前已經在後方招募了兩萬戰士正在訓練之中;一旦訓練完畢以後,這兩萬戰士就將增援邊境地區的那五千戰士,也可以確保上日耳曼地區的絕對安全了。
上日耳曼地區和下日耳曼地區陷入高盧蠻族與不列顛蠻族的聯合進攻之下的時候,阿格裏狄古馬特地區的戰事也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日耳曼蠻族諸部落與尤利烏斯家族的戰爭,也是進行到了真正的決戰時期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