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禎進了殿門,隻見一地粉瓷玉碎,太後怒目圓睜地俯視著堂下一眾人等。那些人看到皇帝駕臨,又伏在地上向他磕頭,口中道著“萬福金安”。
太後見了他並沒有高興起來,兀自冷笑道:“皇帝依然打算替她瞞天過海嗎?”
靖禎道:“母後何出此言?”眼角的餘光裏,蘭妃也低著頭跪在冷硬的地磚上,並不看他。原以為他趕來相救,她會感激,至少會放低了身段求助於他,卻得不到她分毫的動容,心裏不免像被銀針刺過一般疼痛。隻是那刺痛對於一顆堅若磐石的癡心來說,並算不得什麽,他神色很快恢複如常,道:“母後難道還在追究刺客一事?”
太後招呼他來榻上同坐,又差人遣走了阮明暉,怒色卻不見稍減一分:“仁德殿的事哀家都問清楚了。姑且不論綺玥是不是在玩鬧,你可知,身為皇帝,一己安危關乎天下興衰。萬一有個閃失,你如何對得起大周列祖列宗!”
靖禎歉然道:“讓母後擔心,是兒子大意了。不過那仁德殿乃前朝重地,兒子是怕玥兒闖出什麽大禍來,才一時情急,忘了分寸。”
太後不悅:“然後呢?你親自去查驗‘刺客’也就罷了,一聽是與楊氏有關,就立即把事情壓了下來?”
靖禎道:“母後多慮了,兒子沒有公開說明下毒一事,並非是牽扯到蘭妃的緣故。隻因此事疑點甚多,兒子覺得其中頗為蹊蹺。”太後不解,他又道:“倘若當真是穆氏與莊親王餘黨所為,他們一計不成必有後招,隻要不打草驚蛇,或許能順藤摸瓜,將其留在宮中的餘孽一網打盡。況且,想必母後也聽說,那毒隻下在了粽繩之上,兒子覺得,恐怕其中另有它意。”
太後問:“此事怎講?”
“兒子雖然下令將此案秘而不宣,也立即派了內衛營暗中調查。”靖禎看了一眼阮嘉,淡然道:“這個小宮女在雲台宮發現毒粽後,立即出宮想找蘭妃說明情況,她恐怕還不知道,那天下午,雲台宮失蹤了一名宮女。”
阮嘉心頭一震,急欲聽他下文。
靖禎道:“那宮女名叫珊瑚。今早,朕派去調查此案的人回稟,他們找到了這名失蹤的宮女。她已經死了,屍體被扔在了北宮的一口廢井中。內衛營在她的身上,發現了與穆氏黨人相關的證據。”
太後咬牙恨道:“果真如此!”
靖禎搖頭道:“正因如此,兒子才覺其中蹊蹺。穆氏黨人中,如若有人尚能在宮中潛藏,必不是常人,又怎會用這般拙劣的下毒手法。事情敗露後,不論是自盡還是被其他餘黨滅口,也斷不會留下任何證據。如今這般堂而皇之地暴露身份,恐怕是有人要利用他們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罷了。”
太後思忖了片刻,徐徐道:“皇帝說的有幾分道理。可是……”她目光一凜,忿然道:“即便這丫頭跟穆氏無關,楊氏私縱殉葬妃嬪,又當做何解釋!”
阮嘉仰首道:“回太後和皇上,奴婢願意拿性命發誓,奴婢並非先帝妃嬪。若是有人拿奴婢與那嬪妃容貌相近作為理由,來誣陷蘭妃娘娘,奴婢願意一死證明娘娘的清白!”她這話說得斬釘截鐵,畢竟建昭帝當時也位正式下詔封她為嬪。
靖禎原以為太後是因刺客一事遷怒蘭妃,此時甚為不解,遂問道:“這又是怎麽回事?”
一直在旁服侍的紅萼將前因後果,加上侍衛和阮明暉的證詞通通敘述了一遍,皇帝方才點頭道:“原來如此。”忽又一拍桌子,佯怒道:“蘭妃,太後所言是否屬實?”
蘭妃道:“並無此事。阿沅是臣妾在掖庭裏偶然遇到的,當時她已病重,臣妾見她與臣妾已故的表妹極為相似,又喜她聰穎,便將她收留在宮裏。”
靖禎仿佛恍然想起什麽似的,問道:“就是先前得了痘疹的那個宮女?”
蘭妃答:“正是。”
靖禎向太後展顏笑道:“看來是母後誤會了,這宮女朕以前也見過,父皇出殯前便在蘭妃身邊伺候的。”
太後不信:“此話當真?”
靖禎恭敬道:“兒子必不會欺瞞母後。”
阮嘉趁機強打起精神,爽然笑道:“就是,皇上都這樣說了,太後娘娘怎麽還不信呢?奴婢說過,人有相似,物有相同。太後娘娘不覺得奴婢和蘭妃娘娘也有幾分相似麽,可是娘娘始終是娘娘,奴婢依然是奴婢呀。”
太後先前見她以自殘毀去證據,哪裏會被她這番話便哄了去,隻冷笑道:“好一張利嘴!”
靖禎素知蘭妃體弱,此番跪了幾個時辰已漸漸不支,便吩咐了人扶她起來,賜了椅座,又暗示阮嘉:“既然太後不追究你了,還不趕快謝恩?”
阮嘉連忙行了大禮,叩了三個響頭,隻聽上方太後隨口問她:“哀家忘記了,你說你叫什麽?”
她揚起了嘴角,回道:“奴婢阿沅,沒見過父母,也不知姓氏。”
太後淡淡的“嗯”了一聲,道:“哀家看你伶牙俐齒的,正好身邊缺個說話的人,你便留在長寧宮服侍哀家吧。”
諸人都是一驚,蘭妃啟聲道:“臣妾與阿沅頗為投緣,原想著認她做了義妹,讓她……”
太後不悅,打斷她道:“怎麽,你的義妹就不能服侍哀家了?”
蘭妃慌忙低頭:“臣妾不敢。”
阮嘉怕她再惹太後動怒,叩首道:“奴婢能夠伺候太後,是奴婢的福分。”
靖禎笑道:“好了,蘭妃不用擔心阿沅。既然母後都知道這是個誤會了,想必不會為難你的妹妹。”他著重咬了“妹妹”二字,為的是提高阮嘉的身份。既是後宮高位妃嬪的義妹,太後雖留她在身邊侍奉,也不會隨便要了她的性命。
蘭妃自然聽得出靖禎話中深意,隻能點頭稱是,又囑咐了阮嘉幾句,仍是放心不下。奈何太後頗有些不耐煩,即刻便命她們退下了。
待她們姐妹走後,宮室中隻留下母子二人,太後方長長歎了口氣,對身側的養子道:“皇帝可知,你這般偏袒楊氏,其實也會害了她……”
靖禎一怔,默然無語。
太後緩緩道:“哀家知道,你們都以為哀家年輕的時候,不得你父皇喜愛,便恨極了像顧氏和穆氏這樣贏得君心的寵妃。其實不然,哀家並不恨她們,哀家永遠隻擔心一件事,就是她們能否威脅到哀家的中宮之位!否則毓貴太妃這麽多年,怎麽會在哀家身邊過得好好的呢?”
靖禎沒想到太後竟然與他說起先帝後宮往事,不禁有些汗顏,隻得應道:“母後掌管六宮,心懷天下,自然不似尋常妃嬪隻知一味爭風吃醋。”
太後笑道:“皇帝這句話說的,不知是褒是貶?”
靖禎赧然道:“朕是皇帝,自然尊崇母後的大局觀念。”
太後道:“然而皇帝對於後宮,並不能做到以大局為重啊。”她一頓,沉聲道:“皇帝太過偏愛蘭妃,可知既傷了皇後和其他妃嬪的心,也傷了這些女人身後家族勢力的心!”
見靖禎不語,她又道:“何況皇帝有沒有想過,你這樣毫無顧忌地寵愛她,便是將她置於風口浪尖。宮裏麵這麽多女人,每天都盯著她,恨不得要噬其肉、啖其血,你能護她一時,又能護她一世嗎?”
靖禎何嚐沒有想過,他隻是太過相信自己,既為一國之君,難道還不能保護區區一個弱女子?不能恣情去偏寵自己喜愛之人?
太後眉眼中似有一絲憂慮,歎息道:“哀家也不是故意要為難楊氏,隻是擔心她恃寵生嬌,會做出什麽對皇帝不利的事情來。如今看來,倒是哀家多慮了,她似乎,對皇帝並不上心?”
他們隱秘的關係被太後這樣若無其事地說出,靖禎何其震動,又是何其心酸!隻是他習慣了掩飾自己的情緒,似乎總是那樣淡然,看不出悲喜。
太後似是不忍,放緩了語氣道:“哀家希望你能夠恩澤六宮,也是為了皇帝的子嗣著想。皇後大約還有兩個多月就要臨盆了,隻要她生的是個皇子,嫡子一出,皇帝便可撤去賜給嬪禦的避子湯。讓她們盡早為皇帝開枝散葉,綿延子嗣,哀家也就心安了。”
靖禎見她雙鬢已生銀發,雖非親生母親,還為他百般操勞,不能不說是有些動容的。又不想再聊這個話題,方想起適才急於解蘭妃之困,一時忘了另一件重要的事,這才說起道:“兒子今日來,實則有事要來告知母後。”
太後問:“何事?”
靖禎答:“四哥已經找到了。”
太後忽然眼前一亮,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皇四子靖嶼承歡膝下時的場景,不禁動情喚出:“嶼兒……”
太後見了他並沒有高興起來,兀自冷笑道:“皇帝依然打算替她瞞天過海嗎?”
靖禎道:“母後何出此言?”眼角的餘光裏,蘭妃也低著頭跪在冷硬的地磚上,並不看他。原以為他趕來相救,她會感激,至少會放低了身段求助於他,卻得不到她分毫的動容,心裏不免像被銀針刺過一般疼痛。隻是那刺痛對於一顆堅若磐石的癡心來說,並算不得什麽,他神色很快恢複如常,道:“母後難道還在追究刺客一事?”
太後招呼他來榻上同坐,又差人遣走了阮明暉,怒色卻不見稍減一分:“仁德殿的事哀家都問清楚了。姑且不論綺玥是不是在玩鬧,你可知,身為皇帝,一己安危關乎天下興衰。萬一有個閃失,你如何對得起大周列祖列宗!”
靖禎歉然道:“讓母後擔心,是兒子大意了。不過那仁德殿乃前朝重地,兒子是怕玥兒闖出什麽大禍來,才一時情急,忘了分寸。”
太後不悅:“然後呢?你親自去查驗‘刺客’也就罷了,一聽是與楊氏有關,就立即把事情壓了下來?”
靖禎道:“母後多慮了,兒子沒有公開說明下毒一事,並非是牽扯到蘭妃的緣故。隻因此事疑點甚多,兒子覺得其中頗為蹊蹺。”太後不解,他又道:“倘若當真是穆氏與莊親王餘黨所為,他們一計不成必有後招,隻要不打草驚蛇,或許能順藤摸瓜,將其留在宮中的餘孽一網打盡。況且,想必母後也聽說,那毒隻下在了粽繩之上,兒子覺得,恐怕其中另有它意。”
太後問:“此事怎講?”
“兒子雖然下令將此案秘而不宣,也立即派了內衛營暗中調查。”靖禎看了一眼阮嘉,淡然道:“這個小宮女在雲台宮發現毒粽後,立即出宮想找蘭妃說明情況,她恐怕還不知道,那天下午,雲台宮失蹤了一名宮女。”
阮嘉心頭一震,急欲聽他下文。
靖禎道:“那宮女名叫珊瑚。今早,朕派去調查此案的人回稟,他們找到了這名失蹤的宮女。她已經死了,屍體被扔在了北宮的一口廢井中。內衛營在她的身上,發現了與穆氏黨人相關的證據。”
太後咬牙恨道:“果真如此!”
靖禎搖頭道:“正因如此,兒子才覺其中蹊蹺。穆氏黨人中,如若有人尚能在宮中潛藏,必不是常人,又怎會用這般拙劣的下毒手法。事情敗露後,不論是自盡還是被其他餘黨滅口,也斷不會留下任何證據。如今這般堂而皇之地暴露身份,恐怕是有人要利用他們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罷了。”
太後思忖了片刻,徐徐道:“皇帝說的有幾分道理。可是……”她目光一凜,忿然道:“即便這丫頭跟穆氏無關,楊氏私縱殉葬妃嬪,又當做何解釋!”
阮嘉仰首道:“回太後和皇上,奴婢願意拿性命發誓,奴婢並非先帝妃嬪。若是有人拿奴婢與那嬪妃容貌相近作為理由,來誣陷蘭妃娘娘,奴婢願意一死證明娘娘的清白!”她這話說得斬釘截鐵,畢竟建昭帝當時也位正式下詔封她為嬪。
靖禎原以為太後是因刺客一事遷怒蘭妃,此時甚為不解,遂問道:“這又是怎麽回事?”
一直在旁服侍的紅萼將前因後果,加上侍衛和阮明暉的證詞通通敘述了一遍,皇帝方才點頭道:“原來如此。”忽又一拍桌子,佯怒道:“蘭妃,太後所言是否屬實?”
蘭妃道:“並無此事。阿沅是臣妾在掖庭裏偶然遇到的,當時她已病重,臣妾見她與臣妾已故的表妹極為相似,又喜她聰穎,便將她收留在宮裏。”
靖禎仿佛恍然想起什麽似的,問道:“就是先前得了痘疹的那個宮女?”
蘭妃答:“正是。”
靖禎向太後展顏笑道:“看來是母後誤會了,這宮女朕以前也見過,父皇出殯前便在蘭妃身邊伺候的。”
太後不信:“此話當真?”
靖禎恭敬道:“兒子必不會欺瞞母後。”
阮嘉趁機強打起精神,爽然笑道:“就是,皇上都這樣說了,太後娘娘怎麽還不信呢?奴婢說過,人有相似,物有相同。太後娘娘不覺得奴婢和蘭妃娘娘也有幾分相似麽,可是娘娘始終是娘娘,奴婢依然是奴婢呀。”
太後先前見她以自殘毀去證據,哪裏會被她這番話便哄了去,隻冷笑道:“好一張利嘴!”
靖禎素知蘭妃體弱,此番跪了幾個時辰已漸漸不支,便吩咐了人扶她起來,賜了椅座,又暗示阮嘉:“既然太後不追究你了,還不趕快謝恩?”
阮嘉連忙行了大禮,叩了三個響頭,隻聽上方太後隨口問她:“哀家忘記了,你說你叫什麽?”
她揚起了嘴角,回道:“奴婢阿沅,沒見過父母,也不知姓氏。”
太後淡淡的“嗯”了一聲,道:“哀家看你伶牙俐齒的,正好身邊缺個說話的人,你便留在長寧宮服侍哀家吧。”
諸人都是一驚,蘭妃啟聲道:“臣妾與阿沅頗為投緣,原想著認她做了義妹,讓她……”
太後不悅,打斷她道:“怎麽,你的義妹就不能服侍哀家了?”
蘭妃慌忙低頭:“臣妾不敢。”
阮嘉怕她再惹太後動怒,叩首道:“奴婢能夠伺候太後,是奴婢的福分。”
靖禎笑道:“好了,蘭妃不用擔心阿沅。既然母後都知道這是個誤會了,想必不會為難你的妹妹。”他著重咬了“妹妹”二字,為的是提高阮嘉的身份。既是後宮高位妃嬪的義妹,太後雖留她在身邊侍奉,也不會隨便要了她的性命。
蘭妃自然聽得出靖禎話中深意,隻能點頭稱是,又囑咐了阮嘉幾句,仍是放心不下。奈何太後頗有些不耐煩,即刻便命她們退下了。
待她們姐妹走後,宮室中隻留下母子二人,太後方長長歎了口氣,對身側的養子道:“皇帝可知,你這般偏袒楊氏,其實也會害了她……”
靖禎一怔,默然無語。
太後緩緩道:“哀家知道,你們都以為哀家年輕的時候,不得你父皇喜愛,便恨極了像顧氏和穆氏這樣贏得君心的寵妃。其實不然,哀家並不恨她們,哀家永遠隻擔心一件事,就是她們能否威脅到哀家的中宮之位!否則毓貴太妃這麽多年,怎麽會在哀家身邊過得好好的呢?”
靖禎沒想到太後竟然與他說起先帝後宮往事,不禁有些汗顏,隻得應道:“母後掌管六宮,心懷天下,自然不似尋常妃嬪隻知一味爭風吃醋。”
太後笑道:“皇帝這句話說的,不知是褒是貶?”
靖禎赧然道:“朕是皇帝,自然尊崇母後的大局觀念。”
太後道:“然而皇帝對於後宮,並不能做到以大局為重啊。”她一頓,沉聲道:“皇帝太過偏愛蘭妃,可知既傷了皇後和其他妃嬪的心,也傷了這些女人身後家族勢力的心!”
見靖禎不語,她又道:“何況皇帝有沒有想過,你這樣毫無顧忌地寵愛她,便是將她置於風口浪尖。宮裏麵這麽多女人,每天都盯著她,恨不得要噬其肉、啖其血,你能護她一時,又能護她一世嗎?”
靖禎何嚐沒有想過,他隻是太過相信自己,既為一國之君,難道還不能保護區區一個弱女子?不能恣情去偏寵自己喜愛之人?
太後眉眼中似有一絲憂慮,歎息道:“哀家也不是故意要為難楊氏,隻是擔心她恃寵生嬌,會做出什麽對皇帝不利的事情來。如今看來,倒是哀家多慮了,她似乎,對皇帝並不上心?”
他們隱秘的關係被太後這樣若無其事地說出,靖禎何其震動,又是何其心酸!隻是他習慣了掩飾自己的情緒,似乎總是那樣淡然,看不出悲喜。
太後似是不忍,放緩了語氣道:“哀家希望你能夠恩澤六宮,也是為了皇帝的子嗣著想。皇後大約還有兩個多月就要臨盆了,隻要她生的是個皇子,嫡子一出,皇帝便可撤去賜給嬪禦的避子湯。讓她們盡早為皇帝開枝散葉,綿延子嗣,哀家也就心安了。”
靖禎見她雙鬢已生銀發,雖非親生母親,還為他百般操勞,不能不說是有些動容的。又不想再聊這個話題,方想起適才急於解蘭妃之困,一時忘了另一件重要的事,這才說起道:“兒子今日來,實則有事要來告知母後。”
太後問:“何事?”
靖禎答:“四哥已經找到了。”
太後忽然眼前一亮,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皇四子靖嶼承歡膝下時的場景,不禁動情喚出:“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