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史玉林每月月底都要到林業局去送報表,每月一次,雷打不動。在林業局他聽說小娟真的去市委黨校脫產上大專班了,學製兩年,是後來插班進去的,這讓他的心裏有點欣慰,至少說明她那當林業局長的爸爸不是完全在打誑語。


    中午史玉林來到律師事務所找宋惠敏,他們兩個人已在熱戀。千裏姻緣一線牽,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他們自認識以後竟然一見如故,無話不談。兩個人每天電話不斷,你來我往聯係得非常頻繁,尤其是史玉林幾乎每天下了班就往縣城跑,不是去單位裏找宋惠敏,就是到宋惠敏的家裏相見,宋惠敏的父母對史玉林這個準女婿也很滿意。人們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兩個人相處了幾個月後,史玉林就自自然然地管宋惠敏的父母叫爸媽了,喜歡的老兩口什麽似的,在兩位老人的主張下,兩個人按照當地風俗訂了婚。


    今天兩個人見了麵,史玉林說:“咱們中午不回家,在街上吃燴麵吧。”


    宋惠敏說:“行。”


    他們就一起到外邊去吃飯。


    燴麵攤在縣城主幹道幾家大型工廠的附近,這條大道剛拓寬,中間是柏油路,路兩邊的人行道還未硬化,有的人就在路邊零零星星用石棉瓦搭起棚子,在這裏賣肉丸、賣包子、買炒涼粉。這家燴麵攤開張沒多久,棚子中間用黃土胚壘起一個長方形爐灶,兩個火口,炭火燒的紅紅的、旺旺的,上麵坐著一個筒鍋,一個敞口大鐵鍋,筒鍋裏燒著羊肉老湯,敞口鐵鍋裏燒著清水麵湯,鍋沒有蓋蓋子敞開著口,冒著熱氣,老遠就能聞到羊肉湯飄著的香味,引誘得路上的行人即使不在此駐步,也要側目多看幾眼。


    更吸引人的是賣燴麵的師傅,他是一個陝西的小夥子,不知怎麽的就拖家帶口地在豫北這個小城裏安營紮寨,賣起他的大碗燴麵。小城不大,除了兩家國營飯館,就是三五家肉丸攤,當地人雖有吃麵的習慣,但都是在家裏吃傳統的手擀麵或機製麵,像燴麵在小城裏人們還很新鮮,這些賣小吃的是當地最早的個體戶。隻見麵團在小師傅的手裏三下兩下就變成了麵片,拿到手裏這麽一拽那麽一抖,那麽一甩這麽一扯,像變戲法似地就變成了又薄又長的燴麵,下到鍋裏,放上青菜,滾上兩滾,撈在放有香菜、蝦米、榨菜、味精的大碗裏,澆上羊肉老湯,一碗羊肉燴麵就做成了。燴麵吃在嘴裏,果然別具風味,筋道柔和,味道鮮美,再加上小師傅人熱情會說話,所以這裏的生意一天到晚總是很好,棚下的小桌子總是坐滿了人。


    有一次史玉林到縣裏開會,和政研室羅主任遇到一塊,羅主任就請他來這裏吃燴麵,吃了一次他就再也忘不掉。燴麵五毛錢一大碗,經濟實惠又好吃,以後進城遇上飯點,他就在此吃上一大碗燴麵,有時也帶同學和朋友來這裏,一來二去就和燴麵攤的小師傅成了朋友。


    今天小師傅看他帶著女朋友光顧小店,招待的格外殷勤,他放下手中的活,親自給史玉林他們安排坐處,並倒上茶水,下的麵、放的肉也比平時多,吃過飯後還非要不收錢,讓史玉林覺得很有麵子。史玉林當然不會不給錢,人家背井離鄉來這裏做生意不容易,史玉林推讓著,宋惠敏瞅小師傅不注意,把錢放在桌子上就走,史玉林也趕忙退出小店。


    小師傅喊:“下次再來。”


    史玉林說:“好,好,再進城一定來。”


    出得門來,正好與崔巍碰了個滿懷,他和女朋友也是來這裏吃飯的,讓史玉林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女朋友正是林業局的小娟。


    崔巍正要向史玉林介紹他的女朋友,史玉林攔住了:“我們認識,說不定比你認識的還早呢。”


    崔巍不解地看著史玉林:“你們怎麽認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鄉鎮政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汀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汀梅子並收藏鄉鎮政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