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鄉鎮機關的曆史變遷,描寫鄉鎮幹部的生存狀態。紀實中國鄉村的風雲變幻,刻畫基層人物的人生畫卷。是對鄉鎮機關的真實寫照,是對鄉鎮幹部的人文關懷。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在民間有專業打複棚的,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打複棚哎”,聲音長長的,大都是外地口音,家裏有辦喜事的,聽到喊聲就趕忙出來把打複棚的師傅請到家,師傅根據房間的大小論價,打好後付錢,史玉林老家的婚房就是請的這些師傅打的複棚。老程讓給史玉林的房子複棚已經破爛不堪,請專業打複棚的麵積小不值當也浪費錢,史玉林他們就自己動手打複棚,他們找來一褟報紙,打了一盆漿糊,然後捋胳膊卷袖開始幹起來,隻見宋慧敏站在地上用刷子管往報紙上抹漿糊,史玉林站在高處的架杆板上管往複棚上糊貼,鄉裏的年輕人也來幫忙,他們管把抹了漿的報紙傳送給史玉林,並隨著進度幫忙移動架杆板,替換史玉林。打複棚是個細法活,即使糊的是報紙,也要上平下整,左右對照,字體的方向要一致,報紙麵要用幹淨的掃帚或刷子掃平刷展,這樣打出來的複棚才經緯成一條線,形成格狀,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盯著頭頂的報紙讀黑色的大標題,倒也是一大消遣方式。幾個人因糊複棚不太專業,所以幹了將近一天才將複棚打成。
接著史玉林和宋慧敏又利用下班時間自己配製塗料,對牆壁進行了粉白,用棕紅色的油漆刷了門窗,李美玲的愛人朱國強幫他們走了線安了燈。他們還效仿其他家戶,在門外左手挨牆的地方接了一個不到四平米的簡易廚房。廚房是老程幫忙蓋的,磚灰壘牆,石棉瓦搭頂,外牆有窗,一麵敞口,俗稱“小飯棚”。這樣的“小飯棚”,在九十年代以前的豫北農村隨處可見,還有更簡易的,在四角立幾根樁,上邊搭幾根棍,覆以麥秸稻草或雨毛氈,用於夏季做飯。
一切準備停當以後,史玉林和鄉裏的年輕人從老家拉來幾件結婚時的家具以及床鋪,他們的家就算安成了。
因為房屋可利用空間有限,宋慧敏對屋內布局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一張一米三的木頭大床靠裏挨西牆順長擺放,床頭拉著一個淡綠色布擋,布擋正好將床與過道遮擋住,晚上睡覺時將過道處拉住,白天拉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挨著裏邊的床頭窗下擺放著一個梳妝台,梳妝台鑲著一麵橢圓形的磨花鏡,梳妝台下的櫃子裏放著床上用品和衣物,床的對麵是一個擺滿了各類書籍的書架和一張寫字台,寫字台上放著一個大錄音機和筆墨紙張,整個空間類似今天的臥室兼書房。布擋外邊緊挨著床、麵向門的地方橫著放著一個高低高連體櫃,高的是裝著落地長方形磨花鏡的掛衣櫃,中間低的櫃上邊正好放著一個十四寸彩電,下邊分兩格,上邊一格放著孩子的玩具,下邊一格放著孩子的衣物;半高的櫃下邊是一個衣櫃,隔高低高幾十公分頂著前牆西角順長放著一張七、八十公分寬的單人床,史玉林的母親來鄉裏幫忙給史玉林和宋慧敏帶孩子,這床就是給她準備的,床的對麵也就是挨寫字台的地方放置著一個褐色仿皮的人造革長沙發。靠著單人床放著一個小碗櫃。前牆挨門的窗下放著一個小粗陶瓷麵缸,麵缸上支著一個小木頭菜板,這個空間相當於客廳兼生活間。屋中家具的側麵、上麵為褐色,正麵為淡綠色,櫃頂和台麵上放置著綠色植物和小飾品,沙發上端懸掛著四幅唐伯虎的山水畫條幅,雖是印刷品,但也顯得古色古香。房屋雖小,五髒俱全,整體風格顯得簡潔明快,清新寧靜,很是宜人。
開火做飯那天,鄉裏的年輕人都來湊熱鬧,說是要給史玉林他們暖房。暖房是當地的一個習俗,以前的人普遍都很窮,三輩五輩蓋不起一座房,即使現在對於老百姓蓋房也是十年九不遇的事,所以蓋房搬家就成為一個家庭的大喜事,被稱為“喬遷之喜”,很隆重不亞於結婚辦喜事,不但要擇好放鞭炮,還要擺酒席請客以示慶賀,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同仁同事等為了祝賀主家“喬遷之喜”,會帶著賀禮前去赴宴,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大家也就是趁機熱鬧熱鬧熱和熱和,就像國外的貴族階層搞的酒會、舞會,目的都是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見一下麵,聯絡一下感情,聚集一下人氣,老百姓雖不能像那些貴族一樣一擲千金,隔三差五地請客聚會,但借著婚喪嫁娶、蓋房搬家、小孩滿月,大家在一起聚一下,也無何厚非,這種事大家輪大家,禮尚往來,顯得很鄉情很親情。
蘭汀梅子,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發表作品300餘篇(首),並多次獲獎,著有詩文集《在風中歌唱》。
在民間有專業打複棚的,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打複棚哎”,聲音長長的,大都是外地口音,家裏有辦喜事的,聽到喊聲就趕忙出來把打複棚的師傅請到家,師傅根據房間的大小論價,打好後付錢,史玉林老家的婚房就是請的這些師傅打的複棚。老程讓給史玉林的房子複棚已經破爛不堪,請專業打複棚的麵積小不值當也浪費錢,史玉林他們就自己動手打複棚,他們找來一褟報紙,打了一盆漿糊,然後捋胳膊卷袖開始幹起來,隻見宋慧敏站在地上用刷子管往報紙上抹漿糊,史玉林站在高處的架杆板上管往複棚上糊貼,鄉裏的年輕人也來幫忙,他們管把抹了漿的報紙傳送給史玉林,並隨著進度幫忙移動架杆板,替換史玉林。打複棚是個細法活,即使糊的是報紙,也要上平下整,左右對照,字體的方向要一致,報紙麵要用幹淨的掃帚或刷子掃平刷展,這樣打出來的複棚才經緯成一條線,形成格狀,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盯著頭頂的報紙讀黑色的大標題,倒也是一大消遣方式。幾個人因糊複棚不太專業,所以幹了將近一天才將複棚打成。
接著史玉林和宋慧敏又利用下班時間自己配製塗料,對牆壁進行了粉白,用棕紅色的油漆刷了門窗,李美玲的愛人朱國強幫他們走了線安了燈。他們還效仿其他家戶,在門外左手挨牆的地方接了一個不到四平米的簡易廚房。廚房是老程幫忙蓋的,磚灰壘牆,石棉瓦搭頂,外牆有窗,一麵敞口,俗稱“小飯棚”。這樣的“小飯棚”,在九十年代以前的豫北農村隨處可見,還有更簡易的,在四角立幾根樁,上邊搭幾根棍,覆以麥秸稻草或雨毛氈,用於夏季做飯。
一切準備停當以後,史玉林和鄉裏的年輕人從老家拉來幾件結婚時的家具以及床鋪,他們的家就算安成了。
因為房屋可利用空間有限,宋慧敏對屋內布局進行了精心的安排。一張一米三的木頭大床靠裏挨西牆順長擺放,床頭拉著一個淡綠色布擋,布擋正好將床與過道遮擋住,晚上睡覺時將過道處拉住,白天拉開,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挨著裏邊的床頭窗下擺放著一個梳妝台,梳妝台鑲著一麵橢圓形的磨花鏡,梳妝台下的櫃子裏放著床上用品和衣物,床的對麵是一個擺滿了各類書籍的書架和一張寫字台,寫字台上放著一個大錄音機和筆墨紙張,整個空間類似今天的臥室兼書房。布擋外邊緊挨著床、麵向門的地方橫著放著一個高低高連體櫃,高的是裝著落地長方形磨花鏡的掛衣櫃,中間低的櫃上邊正好放著一個十四寸彩電,下邊分兩格,上邊一格放著孩子的玩具,下邊一格放著孩子的衣物;半高的櫃下邊是一個衣櫃,隔高低高幾十公分頂著前牆西角順長放著一張七、八十公分寬的單人床,史玉林的母親來鄉裏幫忙給史玉林和宋慧敏帶孩子,這床就是給她準備的,床的對麵也就是挨寫字台的地方放置著一個褐色仿皮的人造革長沙發。靠著單人床放著一個小碗櫃。前牆挨門的窗下放著一個小粗陶瓷麵缸,麵缸上支著一個小木頭菜板,這個空間相當於客廳兼生活間。屋中家具的側麵、上麵為褐色,正麵為淡綠色,櫃頂和台麵上放置著綠色植物和小飾品,沙發上端懸掛著四幅唐伯虎的山水畫條幅,雖是印刷品,但也顯得古色古香。房屋雖小,五髒俱全,整體風格顯得簡潔明快,清新寧靜,很是宜人。
開火做飯那天,鄉裏的年輕人都來湊熱鬧,說是要給史玉林他們暖房。暖房是當地的一個習俗,以前的人普遍都很窮,三輩五輩蓋不起一座房,即使現在對於老百姓蓋房也是十年九不遇的事,所以蓋房搬家就成為一個家庭的大喜事,被稱為“喬遷之喜”,很隆重不亞於結婚辦喜事,不但要擇好放鞭炮,還要擺酒席請客以示慶賀,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同仁同事等為了祝賀主家“喬遷之喜”,會帶著賀禮前去赴宴,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大家也就是趁機熱鬧熱鬧熱和熱和,就像國外的貴族階層搞的酒會、舞會,目的都是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見一下麵,聯絡一下感情,聚集一下人氣,老百姓雖不能像那些貴族一樣一擲千金,隔三差五地請客聚會,但借著婚喪嫁娶、蓋房搬家、小孩滿月,大家在一起聚一下,也無何厚非,這種事大家輪大家,禮尚往來,顯得很鄉情很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