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隋煬帝楊廣無非暴君一個,直比夏桀、商紂、秦二世等人,堂堂大隋帝國的天下盡斷送在他的手中,他好大喜功,三次遠征高麗,皆铩羽而歸;開通大運河,卻是為了南巡享樂等等。


    這無非來自所謂的“正史”,然而《隋書》的編撰者魏征正是代隋而唐的發言人,作為改朝換代的勝利者,李唐王朝勢必以隋亡為鑒,全麵突出新王朝的文治武功,這不免要誇大楊廣的暴/政惡行,抹殺他的功績。隋文帝共有五子,長子楊勇本極被文帝看好被立為太子,然而其驕奢淫逸,最終被廢。次子楊廣卻刻苦聰明,聰慧過人。滅陳朝後,楊廣全麵負責東南的政務軍務。


    其時江南與北方還是不相互往來,楊廣采取各種措施以及文化戰略,促進了南北的交流,穩定人心。


    這不是一個暴君做的來的。隋文帝的離世,後人也扣到楊廣頭上——“弑父自立”。


    其實那時楊廣根本無此必要,晚年隋文帝早已廢黜楊勇改立楊廣,大隋天下遲早都是楊廣的,何必急那一時?


    後人最不齒的便是隋煬帝的**。而楊廣的三子全部都是他與正妻蕭後所生,能說他與別的女人沒有生育能力?還是刻意避孕?這至少反映他並非史書所載那麽荒淫。而隋煬帝的功績首先便是大運河了。


    且不說修建的初衷,隻看它1000多年的功用便知這絕對是一項偉大的功績。而遠征高麗似乎可以說好大喜功,但換個角度來說,混合著胡漢血液的隋煬帝未嚐不想圓其父之心願,不光打破高麗突厥的軍事聯盟,鞏固北疆,而且向先前的漢朝看齊,擴大疆域,揚中華之威呢?


    隋朝的滅亡表麵上看是隋煬帝發動戰事,加上自己的荒淫,然而其深層原因卻是他推行過於激進的政治改革措施,比如取消世襲爵位,破格用人等。這些都招致了原來北周貴族的抵製和反對,這些勢力逐漸集結,再加上並沒有解決的邊患,內憂外患成了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隋煬帝的功業:一、親自指揮完成祖國統一(一統江山)西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


    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當年符堅百萬大軍都沒有突破長江天塹。可見這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可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麵。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這要比李世民指揮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要戰功卓著。


    隋煬帝楊廣功勞蓋世!!!二、下令修建完成大運河(修通運河)隋煬帝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


    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


    “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隻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


    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隻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三、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西元605年(大業元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韋雲起揚言借道去柳城(今遼寧朝陽南)與高麗交易,率軍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備。


    韋雲起率軍進至距契丹大營50裏處,突然發起進攻,大敗契丹軍,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強大。西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穀渾。


    開拓疆域數千裏,範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並實行郡縣製度管理。使之歸入中國統治之下。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


    西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穀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


    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穀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


    隋煬帝這次西巡曆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麽遠的地方,隻有隋煬帝一人。隋揚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


    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這是舉世創舉。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裏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


    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


    古道於此複存。”,另一首隋煬帝寫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足以顯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語,比陳後主勝之。”


    ,“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惟錄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隋煬帝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


    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隋煬帝除向西北開拓疆土外,隋朝大軍還向東南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勝利使大隋王朝東南的領土疆域擴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區)、及台灣等地。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的戰鬥中取得勝利。


    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係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三遊江都)隋煬帝乘四層高的龍舟,從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江南。


    其意義巨大,江南分裂中國已經有幾百年了,一個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個剛把江南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不久的王朝,為表示對江南的統治與重視進行巡遊何過之有?


    “三遊江都”是凝聚中華的英明之舉。總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資財到泰山爬山慶祝功自己的偉業要好。“大運河”兩岸的無數的人民可以親眼觀看到浩大的場麵,看到我中華國威,人們自然歡喜。隋煬帝此舉何止是個人**作樂,而是與民同樂。


    隋煬帝充分的顯示了國威、凝聚了中華。(三駕遼東)西元611年(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麗本為箕子(商紂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動員全國現役、預備役士兵,不論遠近均於次年正月會集於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


    此後,各地百姓紛紛有組織或自發地聚集到幽燕地區,驛路山岡之上,遍行裝甲武士。可見這次遠征高麗是深得人民支持的。


    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擁戴的。遺憾的是這次征伐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西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


    從洛陽出發,再次禦駕親征高麗。隋軍兵強馬壯,計劃周密,準備充分。但由於後院起火,楊玄感起兵反隋,威脅了隋王朝的腹地,煬帝被迫撤軍,導致第二次攻高麗的失敗。


    西元614年(大業十年),隋煬帝不顧國內危機四伏,再次親征高麗。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軍獲得勝利,高麗王高元大為恐懼,譴使請降。煬帝見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無心再戰。班師回朝。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


    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係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


    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看出。遺憾的是隋煬帝死在宮庭政變,死於鮮卑族的複辟。


    西元618年隋煬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楊堅從鮮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裏奪得王位,鮮卑族貴族們又趁亂從楊廣手裏搶回。


    一代大帝楊廣是被暗殺的,隋煬帝不是死在農民起義軍手裏的。隋煬帝被害死後,天下才真正大亂、各地農民起義與戰勝各路諸侯,最後建立唐朝。後來李淵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


    可以說隋為唐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煬帝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煬帝卻成了萬惡的暴君。為什麽?


    因為唐史是唐朝人寫的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寫的曆史......每當讀起這段曆史時,就會想起隋煬帝浩浩蕩蕩的征高句麗之戰,寧可做暴君也不做昏君,這位才華橫溢但衝動不已的君王,麵對橫屍遍野,天下沸騰,萬人罵名,在遼河邊恐怕也感慨無人知已了。


    隋朝之前,中國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已經分裂戰亂了400年,民心思定,休養生息重於一切。楊廣雖極有雄略,但急於求成,致使民生疲弊不堪,隋朝才二世而亡。


    其實,唐代的貞觀之治也是建立在楊廣的基礎之上的。遺憾的是隋煬帝死在宮庭政變,死於鮮卑族的複辟。西元618年隋煬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楊堅從鮮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裏奪得王位,鮮卑族貴族們又趁亂從楊廣手裏搶回。


    宇文化及不是鮮卑貴族,他本來叫“破野頭化及”,是個匈奴人。祖上給鮮卑宇文家當奴隸,所以改姓“宇文”。打遼東是故意的,他手下的兵都是府兵。屬於關隴鮮卑集團的私人兵。


    這些兵是裁撤不掉的,隻能通過戰爭去消滅掉,如果府兵打完了,高句麗也平定了,楊廣也許就會實行募兵製,就隻聽他一個人的了,一舉三得。後來,越打關隴鮮卑越覺得不對勁兒,回過神來就反了,楊玄感是頭一個,李淵是最終勝利者。否則,大隋天軍還打不過高句麗麽。當然,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是要批判的。


    壞不分中外,善惡豈分東西?行善勿怠,除惡務盡#!睚眥必報——痛打落水狗!#~優勝劣汰好,弱肉強食惡#平等自由競爭好,*獨裁鬥爭惡#同流合汙,逆向淘汰——罪不可赦#!~市場經濟好,計劃經濟劣#、法製是基礎,公平公正公開-不可缺!~(朱門酒肉香-可,豈能路有凍死骨-哉?)


    上帝創造規律、規則,規律、規則形成人與世界……(基因)變異使得進化、退化同時存在、、自由平等順天應人,物競天擇一視同仁@博愛~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發展-權力與權利;但-並不是每一個生命、每一個人都值得別人去-恭敬、尊敬與學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月清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月清風並收藏唐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